「我的扶貧故事」奉獻不言苦 追求無止境丨普定縣馬官鎮天興村第一...

2021-01-10 天眼新聞

作為駐村第一書記,我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進行深入調研,摸準村情,確立扶貧工作思路。為了解村情民意,摸清惠民幫扶政策導向,我積極深入全村23個村民組、兩個自然村寨,走組串戶,認真開展走訪活動,了解群眾生產生活情況及發展訴求。

  天興村由原號營村和下壩村合併而成,轄2個自然村寨,23個村民組,耕地面積2310畝,現有人口1067戶4712人。

譚宗洪入戶走訪建檔立卡戶

通過走訪調研,我深刻認識到鎮天興村的脫貧關鍵,是要培育適合當地的主導產業,解決內生動力。結合村情,我提出「強組織,建產業,求外援」工作思路,試圖探索出了一條符合天興村村情的扶貧工作新路子。  為解決天興村基層黨建薄弱、扶貧缺乏帶頭人的問題,我們多措並舉。抓黨建,重宣傳,為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奠定堅實的組織基礎。我組織帶領村黨員幹部開展「兩學一做」教育活動,鼓勵大家在扶貧攻堅戰鬥中,做標杆,樹榜樣;落實成立了天興村聯合黨支部,同幫扶單位的黨員同志、幫扶責任人定期召開「三會一課」,並按組織要求,做好黨員積極分子培養工作。通過大力開展「不等不靠,艱苦奮鬥」、「精準扶貧,不是養懶人」等思想培訓會,積極宣傳黨的精準扶貧政策,增強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

譚宗洪入戶開展文明實踐服務

我認真踐行了「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的思想理念,切實幫助和解決了駐村群眾在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做到了勤於學習、廉潔自律,時刻保持一名共產黨員和基層領導幹部應有的清正廉潔形象,在精準扶貧攻堅戰中,履職盡責,勇做先鋒,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譚宗洪自費為建檔立卡戶購置炊具、被褥

如今,天興村已經實現貧困人口清零。「奉獻不言苦,追求無止境」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我一直認為我現在所做的還微不足道,但我堅信即便是米粒之珠,也能放射出奪目的光芒。

【人物小傳】

譚宗洪,普定縣馬官鎮天興村第一書記。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梅世桂 整理

編輯 顧航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勇做脫貧攻堅的排頭兵|普定縣化處鎮沙包村駐村第...
    「我是黨員,有困難,我先上。」這是我常掛在嘴裡的一句話。我叫顧懷勇,是普定縣公安局化處派出所教導員,於2017年12月選派到普定縣化處鎮沙包村任駐村第一書記顧懷勇。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沙包村第一書記,我主動請纓,放棄過節休息,牢記初心使命,忠實履職盡責,自大年初三以來,一直戰鬥在沙包村疫情防控最前沿一線,擔當守護一方群眾平安,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職責使命,第一時間組織召開村支兩委、駐村幹部工作部署會議,科學謀劃,精細分工,全力以赴開展卡點一線、排查核查、入戶宣傳、監測等疫情防控阻擊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不言苦累,情滿扶貧路丨赫章縣古達鄉三愛村黨支部...
    我叫唐洪鐘,是赫章縣古達鄉三愛村黨支部書記。磨刀不誤砍柴工,上任後我發現村裡辦公環境老舊,為了不影響工作效率,讓同事們有一個像樣的辦公環境,我多方爭取資金15萬元,配備了相關辦公設施設備。三愛村是一個傳統農業村。
  • ...的扶貧故事」駐村工作的經歷是我人生的財富丨普定縣猴場鄉沙子...
    2013年2月,帶著組織的信任,我來到普定縣猴場鄉沙子坡村駐村。從縣城出發,行駛了50餘公裡,終於到達這片陌生的土地。初到這無任何集體經濟收入的貧瘠山村,如何帶領全村群眾脫貧致富,我陷入了思考。為了儘快了解村情,駐村後,我步行十餘公裡,走遍全村11個自然寨,走訪了退休老幹部李少方,縣人大代表魯桂蘭,老黨員李先開、等人群中。在走訪中,他們和我談了很多好的發展思路,也擺談了很多村裡的故事,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議。結合實際,我以聯繫群眾交朋友為工作開始,以強化自己、很抓幫扶為重點,以為民辦實事、排憂解難為工作的落腳點,逐步展開了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柏祥意:在扶貧一線奉獻青春
    我叫柏祥意,2018年3月,我響應荔波縣委縣政府的號召,來到甲良鎮兩個深度貧困村之一的丙外村參加脫貧攻堅工作,成為一名脫貧攻堅隊隊員。「這個隊員能待久嗎?能為我們幹實事嗎?」村民們看我瘦削,個子小小,對我產生了一片質疑。如何讓群眾信任是我駐村扶貧面臨的第一個難題。
  • 「我的扶貧故事」有他們,才有向陽而生的力量丨普定縣猴場鄉水落洞...
    支書在我耳邊輕聲說道,我猛地抬頭,一位老人站在圍欄旁,手上緊緊地攥住一根麻繩,麻繩的一頭拖著一頭正在吃食的牛犢,那牛吃得入神,老人也看得恍惚,冬日裡的餘暉灑在老人身上,像極了《活著》裡的「福貴」和那頭牛,有一種說不出的悲涼。這是我見盧鳳才老人的第一面,至今難忘。
  • 「我的扶貧故事」甘願紮根泥土地 築巢引鳳共吉祥丨普定縣貓洞鄉...
    這是我在歷經多年的駐村工作後,為自己寫的打油詩,也是為自己駐村工作立下的莊嚴承諾。2016年4月,我被派駐到貓洞鄉吉祥村開展駐村工作,在開展駐村工作之初,為了提高村幹部對駐村工作的認識,凝聚村支兩委力量,我認真思考,仔細分析,對吉祥村做了全面的了解和摸底。何良平到辣椒基地研究種植工作兩個月的時間,我走遍了吉祥村的犄角旮旯,摸清了吉祥村的村情及產業發展現狀。
  • 「我的扶貧故事」參與扶貧,此生無憾丨貞豐縣沙坪鎮尼羅村原第一...
    意思是貞豐縣沙坪鎮尼羅村、板昌村由於距縣城較遠,加之自然條件惡劣、土地貧瘠,以前都是「老少邊窮」的地方,形象的概括就是:「人無廁所豬無圈,滿山屁股滿山豬。」在20多年前,但凡工作不認真或能力水平差的同志都將被調到這些地方工作,被認為是「吊兒郎當」同志的標配地。圖為王敬獎帶領群眾發展辣椒產業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始,我便與尼羅村與納翁村結下了不解之緣。
  • 「我的扶貧故事」那個「可憐人」終於有個家了丨普定縣黃桶街道...
    2018年,任黃桶街道太平村副支書的我,在走訪貧困戶時,看到了王玉林家的狀況,心裡很不是滋味,王玉林的事,成了我的心頭大事。  那時的王玉林,36歲,未婚,二級精神殘疾。  王玉林自己一個人居住在破舊的老房中,屋內的地面都還未硬化過,家中衛生也無人打掃,走進屋內時,房屋都會散發出一股臭味。
  • 靜坐冥想:「求」這件事兒,你怎麼看?
    《金剛經》言,「凡有所相,皆是虛妄」。想,心中的相。想的、有所求的,是虛的,甚至是妄想的,是當下現實中不存在的。比如,現在,沒有房子或者住在狹小的公寓或低矮、破舊的茅棚,想要一棟森林裡風景宜人的豪宅。這就是虛的、不現實的;對有的人來說,其畢生無論怎樣努力可能都不具備經濟條件來擁有,這就是妄想;或者說,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來獲得,這可能比沒有更好。因為,有求皆苦。從一個這「虛的」狀態到一個「實的」狀態,從無到有,從有到優,是一個艱辛的創造過程。
  • ...故事」把群眾當親人,把群眾的事當家事丨普定縣猴場鄉水落洞村...
    楊金偉一家6口人,老人年紀大了,身體不太好幹不了農活,但都享受低保政策,楊金偉退伍後沒有外出,而是與妻子在家務農,收入微薄,女兒還在上學,房子破舊,但他總說自己什麼政策都沒有享受,總是嚷嚷著不公平,完全不支持村委工作……沒有幫扶經驗的我心中充滿了疑惑,按理說楊金偉戶應享受的政策一樣沒落下,楊金偉還是一名退伍老兵,思想覺悟應該高於普通群眾,但楊金偉認為「不公平、不合理」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 「我的扶貧故事」濃濃幫扶情漫漫扶貧路丨晴隆縣蓮城街道菜籽社區...
    2016年12月29日,大雪隨著寒冬來了,在這數九寒天的日子裡,我接到了一個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到晴隆縣蓮城街道菜籽社區江興村包保幫扶精準貧困戶。說實在的,我只是一個普通教師,對於下鄉搞扶貧工作實在是門外漢,剛剛接到任務心裡也有點不情願。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路上沒有捷徑丨冊亨縣弼佑鎮秧項村第一...
    我叫羅成凱,2018年3月,剛從鄉鎮調到冊亨縣交通運輸局的我,馬上又接到了新任務——到冊亨縣弼佑鎮秧項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到達秧項村當晚,懷著對新崗位的敬畏與責任,憑著一股初上任時的豪情和激情,一晚上輾轉難眠,一直在思考下一步怎麼幹。
  • 「我的扶貧故事」當好群眾奮鬥的「牽引繩」丨從江縣丙妹鎮雍裡村...
    我叫趙榮恆,已在駐村崗位堅守了4年有餘,現任丙妹鎮雍裡村駐村幹部。時光荏苒,不知不覺,我已在雍裡駐村兩年。在駐村的時間裡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經歷了多姿多彩的故事,有些讓人無奈,有些讓人振奮,有些讓人欣慰。
  • 「我的扶貧故事」舍小家顧大家丨黔西縣谷裡鎮中坪村第一書記蔡曼
    我叫蔡曼,2019年6月,接到通知,組織委派我到畢節市黔西縣谷裡鎮中坪村擔任第一書記。說實話,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我獨自拖帶著兩個孩子,大的在讀初三,小的才五歲,很需要陪伴,家中父親常年臥病。當時,我個人的負擔非常沉重。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逐夢新時代,唱響新時代的奉獻之歌
    不求名利、不求回報、不求虛榮、不求享受,只求做個平平常常、普普通通、能實實在在為社會做些事情的人。這種奉獻是最平凡的,是默默無聞的,但也是最崇高的,是感天動地的,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在老英雄張富清身上,我們看到這種平凡、這種崇高,更深深地感受到這種人生追求的美好、這種精神富有者的幸福味道。  人生因追求而精彩,生命因奉獻而美麗。
  • 「我的扶貧故事」我這名「60後」的扶貧故事丨鳳岡縣蜂巖鎮桃坪村...
    沿著雜草叢生的小路一步步向西南走,桃坪村這個小山村映入眼帘,在昏暗斑駁的光線下,我看見的是破舊開裂的磚牆、穿著衣衫襤褸的行人,那深深下陷的眼窩、飽經風霜的面容直擊我的心靈,這是桃坪村給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死氣沉沉,毫無生機可言。
  • ...最想接觸的也是群眾丨普定縣猴場鄉水落洞村第一書記張海鵬
    2018年11月,受組織選派,我作為脫貧攻堅作戰隊隊員,來到普定縣猴場鄉水落洞村時,還下著濛濛細雨,印象很深刻。說到猴場,我腦中第一印象是「遠」!猴場位於普定縣最邊遠的西北角,而水落洞位於猴場的正北角。作為縣委組織部下派的幹部,這點距離沒讓我畏懼。
  • 「我的扶貧故事」我肩上扛著的是神聖的使命丨晴隆縣紫馬鄉慄樹村...
    第一次走訪扶貧戶,山路顛簸,又加之缺乏扶貧工作經驗,我覺得工作非常的艱辛,脫貧攻堅途中有太多的心酸苦樂,但讓我的工作、生活多了一筆豐富的財富。  2019年8月,我被調整到慄樹村坪子組擔任網格員,開始了駐村工作。  慄樹村坪子組,總戶數33戶,其中貧困戶19戶7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