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丨黎平縣肇興鎮高鳥村第一書記...

2021-01-08 天眼新聞

「lang yao」直譯成漢語是「我的孩子」,是侗族老年人對子侄輩的愛稱。我也不記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就經常有老人家喊我「lang yao」,但是,從走進高鳥村的那一天起,我就已經決定了要把自己當做高鳥村的孩子,致力於高鳥村未來的發展。

高鳥村距鎮政府所在地15公裡,海拔900多米,是典型的高坡村。全村共有225戶989人,其中外出務工人數達420餘人,佔全村勞動力的81.7%,據統計,常年無子女照顧陪伴的老人有86位,平均年齡65歲,高鳥村是名副其實的空巢村。

一次在入戶走訪的時候,看到老人家欲言又止的模樣,我忍不住停下了腳步,問老人家還有什麼事情,老人家說 家裡的電壞了找不到人修,已經摸黑好幾個晚上了,做飯也燒的柴火。我看了看電閘電路,發現了幾個沒固定好的插座存在用電安全隱患,再一問才知道已經好久沒交電費了。當即我拿出手機直接就給她繳上了,又和老人約好第二天再來給她固定插座。

從那以後,我的駐村書包裡除了資料,還有螺絲刀、電筆、電膠布等修理小工具,還兼顧幫老人家們交電費和電話費。

高鳥村老年人居多,基層組織力量薄弱,在向派出單位匯報後,爭取到68000餘元扶持金,用於高鳥村基層組織建設、消防設施維護、貧困戶人居環境提升、鞏固脫貧攻堅成效等方面,並開始積極發展基層組織後備力量,同時協調扶貧資金實施鉤藤種植280畝,綠科蛋雞養殖5000羽,村實現貧困戶產業全覆蓋,家家有產業,戶戶有增收。

因為繳費、採購和帶貨,我們和老人家們子女的交流也從原來直白的信息問答轉變為朋友之間的熟絡,在交流中獲知,高鳥村的年輕人雖然常年外出,但是仍然希望能回到自己的家鄉,回到老人身邊,但是回家又找不到發展的方向。

石昌勝(右)與同事為高鳥村群眾採購物資

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為群眾採購的物資

經過調查和研究,我們發現高鳥村背靠的鹿背山風景秀麗,視野開闊,因為海拔高,夏季適合觀星露營,冬季可以欣賞漫山遍野的冰花,擁有獨特的旅遊資源。2020年,在高鳥村青年黨員陸參兵的謀劃下,高鳥村第一家民宿「高鳥陸倍山民宿」開起來了,這間「伸手即摘雲」的高山民宿為高鳥村的未來打開了一道希望之門。

未來,青年孩子回鄉發展,空巢老人將擁有溫暖陪伴。

【人物小傳】

石昌勝,黎平縣肇興鎮高鳥村第一書記。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軍 整理

編輯 謝靜靜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夫妻」 舍「小家」為「大家」|黎平縣龍額...
    我叫陸建梅,2017年10月,加入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龍額鎮人民政府這個大家庭。同年,遇到了我的丈夫石慶平,我們倆主要負責扶貧工作站建檔立卡管理工作。我們也是平金村和思姑村的駐村幹部。三年來,我們共同奮戰在脫貧攻堅的第一線,舍「小家」為「大家」,變身「扶貧夫妻」,以實際行動展示了龍額鎮脫貧攻堅幹部的優秀風採。參與脫貧攻堅工作以來,我們主要工作就是清理數據,配合開展各項普查、迎查工作。收到省、州、縣扶貧辦下發的各種數據報表後,我們自己先研究,然後講給各個扶貧幹部,這樣,也能為大家節省更多時間。
  • 「我的扶貧故事」一張張真誠的笑容 是對我工作的最好肯定|黎平縣...
    我叫宋芳劍,來自湖南省會同縣,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羅裡鄉退役軍人服務站工作人員,同時也是黎平縣羅裡鄉高更村同步小康駐村幹部。「宋主任,吃飯了沒有,進屋吃飯嘞。」邀請我的是高更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吳啟澤,以前他家衛生環境非常差,房屋更是存在多處透風漏雨情況。當時因為農村危房改造一事,與村兩委產生矛盾。
  • 「我的脫貧故事」我的感恩路丨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村民吳仕瓊
    我叫吳仕瓊,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六組村民,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六年來,我從一名家境困難的貧困戶變成一名戰貧濟困的扶貧幹部,被幫扶到幫扶別人,其中的心路歷程我深有體會。  2014年對我來說是艱苦的一年,我家有4口人,兒子孫智富讀高中,女兒孫智源在讀初中,而自己的腰椎又經常疼痛,做不了重活路,只有老公孫遠剛外出打工維持生計。 吳仕瓊在村辦公室工作  當年,村裡進行貧困戶識別時,我家被評為貧困戶。自那以後,得到了鎮村幹部的更多關注,幫扶政策也越來越多。幫扶幹部孫瑤經常上門走訪,解決家庭存在的實際困難,宣傳扶貧政策。
  • 「我的扶貧故事」參與扶貧,此生無憾丨貞豐縣沙坪鎮尼羅村原第一...
    2018年2月,根據組織的安排,我到沙坪鎮尼羅村任駐村第一書記,我帶領村支兩委成員從改善基礎設施出發,積極協調項目、爭取資金,在上級部門的關心下,共實施公路項目5條,新建水池1個,鋪設管網10000餘米,安裝路燈20餘盞......村容村貌得到極大的改善,貧困發生率從2018年的63.9%到2019年初降到26.8%。在走訪貧困戶老黨員岑仕元時。
  • 「我的扶貧故事」舍小家顧大家丨黔西縣谷裡鎮中坪村第一書記蔡曼
    我叫蔡曼,2019年6月,接到通知,組織委派我到畢節市黔西縣谷裡鎮中坪村擔任第一書記。說實話,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我獨自拖帶著兩個孩子,大的在讀初三,小的才五歲,很需要陪伴,家中父親常年臥病。當時,我個人的負擔非常沉重。
  • 「我的扶貧故事」教育扶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黎平縣永從鎮管團村...
    我是吳榮輝,1992年畢業於貴州省黎平縣職業中學種養專業,曾先後在德鳳養殖場、湖南省株洲市國營養雞廠學習和工作,後來回到家鄉自己創業,2017年任永從鎮管團村民委主任。管團村位於黎平縣永從鎮西南部,全村轄7個村民小組,2個自然寨,共299戶1415人,其中原有貧困戶101戶,430人。管團村地形地貌為喀斯特地貌,土地貧瘠。  一直以來,村民總體文化水平較低,大家都只看眼前利益,大都外出打工,很多家庭子女都不願上學讀書,以前每年都有不少學生輟學。
  • 「我的扶貧故事」三載風雨駐村路 一枝一葉總關情|黎平縣永從鎮高...
    我叫龍啟輝,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永從鎮高貢村駐村幹部。再次走進高貢村,是寬敞的柏油路,田地裡的鉤藤長勢正好,村民們正忙著收鉤藤。看著村民們幹勁越來越足,臉上的笑容越來越燦爛、生活越來越富足,眺望著全村一棟棟的房子,剛來到高貢村的景象歷歷在目。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依然記得我這個「熊書記」丨關嶺自治縣永寧...
    我是熊嶺,關嶺自治縣檢察院工作員,2014年8月到永寧鎮五指山村駐村,群眾都親切地叫我「修路熊書記」。五指山村2014年以來建檔立卡精準扶貧戶有298戶1233人,屬於省級深度貧困村。一直以來,五指山村群眾觀念較為落後,受教育程度低。
  • 黎平肇興鎮:「扶老」 「不服老」!高鳥村又添新氣象
    高鳥村位於肇興侗寨以北,居於素有「侗鄉之巔」的鹿背山間,平均海拔900米左右。距離鎮政府所在地15公裡,全村共225戶98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6戶313人,截止2019年底已脫貧69戶305人,剩餘貧困人口7戶8人均為政策兜底對象,貧困發生率為0.81%。
  • 「我的扶貧故事」心之所依 情之所系丨仁懷市蒼龍街道黨工委書記曹偉
    我的扶貧戰場,是一個又一個溫婉的鄉村。 這裡有一群敢打硬戰、親密無間的戰友,有一群心地淳樸、齊心致富的鄉民。一張笑臉一份情去年三月,我調到蒼龍街道任黨工委書記。從那時起,我便一心戰鬥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與蒼龍的黨員幹部、父老鄉親結下了不解之緣。
  • 第一書記扶貧故事丨「90後」第一書記朱喜桐:全村貧困戶眼中的希望
    作為一名「90後」,來自前郭縣人民法院的朱喜桐在父母眼中還是個孩子;然而走到工作崗位,在前郭縣浩特芒哈鄉浩特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的他,勤勞肯幹,腳踏實地,成為了扶貧先鋒,更是全村貧困戶眼中的希望。當別人問起時,朱喜桐抿嘴一樂說道:「我是前郭法院派來跟大家一起幹活兒的,叫我『小朱』就行!」後來大家逐漸知道這就是村裡新來的第一書記,而「小朱」這個稱呼也被村民一直叫了下來。第一次走訪貧困戶的經歷讓朱喜桐記憶猶新。他來到村民何生的家中,看到了雙手拄拐的何生還有他半聾啞的妻子,簡陋的炕上躺著他身患腦癱、生活不能自理的兒子。「何生雖然身體有殘疾,但是性格剛強,不願向窮苦生活低頭。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鏗鏘腳步丨鎮遠縣羊場鎮黨委書記範劍
    曾經的泥濘道變成了百姓的致富路,曾經的荒蕪山變成了村民的「聚寶盆」,曾經被生活壓得抬不起頭的貧困戶,如今也重拾了信心,滿是笑容……6年的精準扶貧扶出了一路精彩,也扶出了一路感動。  我叫範劍,是鎮遠縣羊場鎮黨委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學生娃兒」變「學生書記」 丨鳳岡縣綏陽鎮永盛...
    我叫佘次平,2015年參加工作,不久便調到綏陽鎮永盛社區居委會擔任脫貧專幹。  作為一名應屆畢業生,基層工作對我來說就是「貓吃團魚」,但有幸永盛社區的領導幹部很有能力,「手把手」地指導我、幫助我。  從到社區的第一天他們就告訴我:「基層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不僅僅是做資料,更要和群眾接觸,幫助群眾解決問題。」佘次平組織群眾會山村走出來的我對這句話發自肺腑的認同,我也一直秉持這樣的原則認真工作。  為成為一名「上連政策、下接地氣」的扶貧幹部,我時常和同事下隊,並主動提出包組;由於我個子矮、姓氏少,大部分群眾都用「學生娃兒」稱呼我。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路上沒有捷徑丨冊亨縣弼佑鎮秧項村第一...
    我叫羅成凱,2018年3月,剛從鄉鎮調到冊亨縣交通運輸局的我,馬上又接到了新任務——到冊亨縣弼佑鎮秧項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到達秧項村當晚,懷著對新崗位的敬畏與責任,憑著一股初上任時的豪情和激情,一晚上輾轉難眠,一直在思考下一步怎麼幹。
  • 「我的扶貧故事」做扶貧連心人|黎平縣龍額鎮德過村駐村幹部唐紹文
    我叫唐紹文,2017年6月被組織安排到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龍額鎮德過村駐村。德過村是龍額鎮20個深度貧困村之一,位於龍額鎮駐地東北19公裡,地處坡旁山谷,海撥430米,東抵雷洞鄉戲勞村銀南寨,西接龍額鎮亞罕村,南與廣西高培村交界,北同水口鎮滾正村毗鄰。
  • 「我的扶貧故事」奉獻不言苦 追求無止境丨普定縣馬官鎮天興村第一...
    作為駐村第一書記,我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進行深入調研,摸準村情,確立扶貧工作思路。為了解村情民意,摸清惠民幫扶政策導向,我積極深入全村23個村民組、兩個自然村寨,走組串戶,認真開展走訪活動,了解群眾生產生活情況及發展訴求。
  • 「我的扶貧故事」做好村民的貼心書記丨三都自治縣都江鎮來術村第...
    我叫蘇昶,是黔南州醫療保障局選派到三都水族自治縣都江鎮來術村的第一書記。在工作中,我帶著特殊使命,以「挖窮根」「摘窮帽」為己任,帶領全村百姓奮力奔小康。來術村山高坡陡,地質破碎,條件惡劣,基礎設施不完善。2019年之前,村集體經濟匱乏,收入近乎空白,屬於典型的深度貧困村。
  • 「我的扶貧故事」為群眾辦實事丨興仁市回龍鎮獅子村第一書記何楊
    我叫何楊,2019年7月,按照黔西南州市場監督管理局黨組的安排,我到興仁市回龍鎮獅子村任駐村第一書記。2019年10月,村黑領組組長劉成富急匆匆地來到村委會辦公室:「何書記我想向你反映一個問題,希望你能給我們解決一下。」
  • 「我的扶貧故事」真情幫扶暖人心|織金縣白泥鎮銀碧村第一書記馬鈴
    我叫馬鈴,是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第一中學的一名教師。2018年3月26日,我來到白泥鎮銀碧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開始了駐村幫扶工作。銀碧村位於白泥鎮西南,全村共5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415戶1596人,其中,貧困人口114戶511人,2020年已實現全部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降到百分之零。2019年,為發展村集體產業,我積極組織群眾召開群眾會,商議南瓜種植項目的實施,發動群眾積極參與種植。然後又到幫扶單位申請了20000元的幫扶資金,用於幫助銀碧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發展南瓜種植產業。
  • 「我的扶貧故事」青春無悔,駐村情真—織金縣板橋鎮中心村第一書記...
    2017年12月,我受單位選派到板橋鎮中心村成為了一名駐村第一書記,從此我奔赴了脫貧攻堅戰場,駐紮在脫貧攻堅一線,見證了消除絕對貧困的偉大壯舉。  三年來,我和扶貧一線的戰友們一樣,用奮鬥的青春向貧困宣戰,始終衝鋒在前,因為我們堅信,有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有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我們一定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未來的生活將會更加美好。開始駐村後,我直接的幫扶對象是28戶貧困戶,胡明全家就是其中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