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一張張真誠的笑容 是對我工作的最好肯定|黎平縣...

2021-01-21 天眼新聞

回想起兩年以來駐村幫扶工作的一幕幕:村寨生活垃圾遍地,村民住房簡陋凌亂。而現在,一切都變了。   我叫宋芳劍,來自湖南省會同縣,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羅裡鄉退役軍人服務站工作人員,同時也是黎平縣羅裡鄉高更村同步小康駐村幹部。

「宋主任,吃飯了沒有,進屋吃飯嘞。」邀請我的是高更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吳啟澤,以前他家衛生環境非常差,房屋更是存在多處透風漏雨情況。當時因為農村危房改造一事,與村兩委產生矛盾。我一次次走訪做思想工作,扭轉他的牴觸情緒,並主動幫他整理打掃衛生,促使其養成好的生活習慣。此外,利用扶貧政策,幫助其完成危房改造,發展產業,幫助其增加收入。兩年下來他不僅改變之前的生活陋習,現在家裡打掃的比誰家都乾淨,更是積極參與村上公益事業,為配合村兩委建設村寨持續奉獻自己的力量。

宋芳劍為缺勞力的搬遷戶復墾復綠

同樣在吳芳銀家,他是我的「一對一」結對幫扶對象,家庭情況比較特殊,他與妻子都年近七十,且妻子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兒子在外務工,留一個孫子給老兩口照顧。但由於擔心家人生活,他兒子外出沒多久,就得回家一段時間。這樣來來回回不僅耗時更耗錢,生活過得辛苦。但如今,因我的幫扶,一切都變了。他兒子每次見到我來了,都是笑臉相迎,「宋主任,感謝你的幫助,才讓我這兩年能安心在外務工,你還幫我家申請了危房改造政策,都不知道怎麼說才能道盡我的感激之情」。聽到這話,我心裡比吃了蜜還甜。

入戶走訪

在駐村幫扶的這兩年多時間裡,類似的小故事很多很多。他們質樸的語言,真誠的笑容,蒸蒸日上的生活,治癒了我在幫扶期間的疲憊。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軍

編輯 張婷

編審 楊儀 韋一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夫妻」 舍「小家」為「大家」|黎平縣龍額...
    我叫陸建梅,2017年10月,加入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龍額鎮人民政府這個大家庭。同年,遇到了我的丈夫石慶平,我們倆主要負責扶貧工作站建檔立卡管理工作。我們也是平金村和思姑村的駐村幹部。三年來,我們共同奮戰在脫貧攻堅的第一線,舍「小家」為「大家」,變身「扶貧夫妻」,以實際行動展示了龍額鎮脫貧攻堅幹部的優秀風採。參與脫貧攻堅工作以來,我們主要工作就是清理數據,配合開展各項普查、迎查工作。收到省、州、縣扶貧辦下發的各種數據報表後,我們自己先研究,然後講給各個扶貧幹部,這樣,也能為大家節省更多時間。
  • 「我的扶貧故事」教育扶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黎平縣永從鎮管團村...
    我是吳榮輝,1992年畢業於貴州省黎平縣職業中學種養專業,曾先後在德鳳養殖場、湖南省株洲市國營養雞廠學習和工作,後來回到家鄉自己創業,2017年任永從鎮管團村民委主任。管團村位於黎平縣永從鎮西南部,全村轄7個村民小組,2個自然寨,共299戶1415人,其中原有貧困戶101戶,430人。管團村地形地貌為喀斯特地貌,土地貧瘠。  一直以來,村民總體文化水平較低,大家都只看眼前利益,大都外出打工,很多家庭子女都不願上學讀書,以前每年都有不少學生輟學。
  • 「我的扶貧故事」三載風雨駐村路 一枝一葉總關情|黎平縣永從鎮高...
    我叫龍啟輝,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永從鎮高貢村駐村幹部。再次走進高貢村,是寬敞的柏油路,田地裡的鉤藤長勢正好,村民們正忙著收鉤藤。看著村民們幹勁越來越足,臉上的笑容越來越燦爛、生活越來越富足,眺望著全村一棟棟的房子,剛來到高貢村的景象歷歷在目。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我收穫了一張張笑臉|都勻市小圍寨辦事...
    我叫孟景培,都勻市人民檢察院司法警察大隊司法警察,51歲。2019年8月作為都勻市第二批增派駐村工作隊員,入駐都勻市小圍寨辦事處榮堡村駐村,成為駐村工作隊隊員,同年,因原駐村隊長工作調動後被委任榮堡村駐村工作隊隊長至今。
  • 「我的脫貧故事」我的感恩路丨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村民吳仕瓊
    我叫吳仕瓊,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六組村民,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六年來,我從一名家境困難的貧困戶變成一名戰貧濟困的扶貧幹部,被幫扶到幫扶別人,其中的心路歷程我深有體會。  2014年對我來說是艱苦的一年,我家有4口人,兒子孫智富讀高中,女兒孫智源在讀初中,而自己的腰椎又經常疼痛,做不了重活路,只有老公孫遠剛外出打工維持生計。 吳仕瓊在村辦公室工作  當年,村裡進行貧困戶識別時,我家被評為貧困戶。自那以後,得到了鎮村幹部的更多關注,幫扶政策也越來越多。幫扶幹部孫瑤經常上門走訪,解決家庭存在的實際困難,宣傳扶貧政策。
  • 「我的扶貧故事」做扶貧連心人|黎平縣龍額鎮德過村駐村幹部唐紹文
    我叫唐紹文,2017年6月被組織安排到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龍額鎮德過村駐村。德過村是龍額鎮20個深度貧困村之一,位於龍額鎮駐地東北19公裡,地處坡旁山谷,海撥430米,東抵雷洞鄉戲勞村銀南寨,西接龍額鎮亞罕村,南與廣西高培村交界,北同水口鎮滾正村毗鄰。
  • 「我的扶貧故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丨黎平縣肇興鎮高鳥村第一書記...
    「lang yao」直譯成漢語是「我的孩子」,是侗族老年人對子侄輩的愛稱。我也不記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就經常有老人家喊我「lang yao」,但是,從走進高鳥村的那一天起,我就已經決定了要把自己當做高鳥村的孩子,致力於高鳥村未來的發展。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鏗鏘腳步丨鎮遠縣羊場鎮黨委書記範劍
    曾經的泥濘道變成了百姓的致富路,曾經的荒蕪山變成了村民的「聚寶盆」,曾經被生活壓得抬不起頭的貧困戶,如今也重拾了信心,滿是笑容……6年的精準扶貧扶出了一路精彩,也扶出了一路感動。  我叫範劍,是鎮遠縣羊場鎮黨委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笑容就是我最大的收穫丨都勻市沙包堡辦事...
    結合脫貧攻堅政策,我為其辦理了特困供養金,購置衣櫃、蚊帳等日常生活用品,讓老人在收入和生活上有保障。此外,我還請人為其安裝了門窗、修繕房屋後排水溝,防止跑風漏雨。 2019年底的一天,我來到老人家裡。在和老人聊天時,我發現她拿瓶子和搬凳子的動作仿佛是用手在摸索,我問她眼睛看不清嗎?老人說,沒事沒事,看得見,只是有點不太清楚。
  • 「我的扶貧故事」為了他們臉上的笑容值得!丨正安縣和溪鎮青龍村駐...
    我叫潘成靜,今年30歲,是正安縣和溪鎮青龍村的一名普通駐村幹部,同時也是一名中共黨員,今天我向大家講講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老家在湄潭,2016年至2018年初,我在湄潭的一個村委會任副主任一職。我知道朋友是在關心我,因為當時我也同時考上了另一個非貧困縣的單位,朋友的意思是讓我好好抉擇。奔赴在村居的種植養殖場我對他說:「我已經想好,我還年輕,身體不是問題,正安離家遠,也許條件會艱苦,但這正是給自己一個鍛鍊的機會,我在湄潭開展脫貧攻堅積攢的經驗正好能發揮出來,我也相信能把工作做好。」
  • 「我的扶貧故事」白俊燃:「扶貧小白」成長記
    我叫白俊燃,是甕安縣司法局珠藏司法所負責人,也是珠藏鎮甕朗壩社區的一名網格員。2019年5月,我正式成為一名駐村扶貧幹部,從此我對大山深處有了牽掛。說到扶貧,對於剛剛參加農村工作的我,只是一個門外漢,談不上扶貧經驗。對於剛參加扶貧工作的我,很多扶貧政策不熟悉、不了解。一邊,我所在的司法所僅有我一個人,如何扶貧,怎樣扶貧,又怎樣兼顧本職工作,面對這樣的形勢,不禁拷問著我。
  • 「我的扶貧故事」我對幫扶戶說「這都是我應該做的」丨劍河縣革東...
    我叫張達,是劍河縣革東鎮五河村脫貧攻堅隊網格員。2019年7月下旬,組織的一聲召喚,我帶著單位黨委和同事們的重託,來到五河村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經過一年多的時間,我真正的感受到,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是一件責任重大且值得思考的事情。
  • 我的扶貧故事丨陳泳如:一張張群眾的笑臉是我最大的收穫
    我叫陳泳如,是新蒲新區財政局的一名工作人員,2017年12月,我到蝦子鎮蘭生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去蝦子鎮之前,我內心很糾結,一方面想在脫貧攻堅戰場上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另一方面又放心不下妻兒。妻子卻很支持我,她說:「我們倆都是老黨員,為脫貧攻堅出一份力是我們的職責,家裡困難不算什麼,你只管放手去做吧!」帶著組織的信任和妻子的囑咐,2017年的寒冬,我和其他兩名隊員一起來到了蝦子鎮蘭生村。這裡山高、坡陡、谷深,我暗下決心,在幫扶期間,一定要充分發揮自己所學,改善這裡的基礎設施條件,幫助村民們喝上「放心水」、住上「小康房」、走上「平坦路」。
  • 「我的扶貧故事」六年駐村最大的收穫就是群眾富裕的笑容丨赫章縣...
    我叫蕭開省,赫章縣松林坡鄉人民政府工作員。2019年11月,是松林坡鄉駐倮柱社區脫貧攻堅專班成員。  2014年至2019年,我在松林坡鄉塔土社區擔任駐村幹部,到村後,我走村串戶,宣傳扶貧政策,了解那些需要扶貧的農戶,為他們規劃未來的發展方向。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我的扶貧故事」在扶貧工作中深刻體會為人民謀幸福的意義|從江縣...
    我是從江縣下江鎮松隴小學的老師陳建妃,作為一名從貴州西部地區來的新老師,從江縣這個以苗族侗族聚居的地方一直給我一種無法用言語表達的神秘感。深入這裡開展扶貧工作,才開始讓我有了更多機會去揭開這裡神秘的面紗。雲霧繚繞——初見。
  • 「我的扶貧故事」盡心盡力去幫扶丨織金縣中寨鎮人民政府工作人員...
    「文嬢孃,我家喝的水是從房子下邊郭家借來的,很不方便,我打算從對面小山引水下來,大約需要700米管子、還有家裡最近經濟老火,想申請點臨時救助,你看能不能幫忙申請一下......」這是我進入幫扶對象張習倫家中他說的話。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工作多姿彩 此生榮為扶貧人丨息烽縣鹿窩鎮...
    我叫覃志軍,是貴陽市委統戰部的一名工作人員,今年年初,我向組織申請到息烽縣鹿窩鎮馬屯村擔任第一書記,暗自下定決心要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到馬屯村後,我白天走村入戶和貧困群眾深入交談,晚上認真梳理村情民意,一周下來,走遍全村27戶84名貧困戶,他們的家庭狀況和生產生活情況我也有了清楚的了解。扶貧不僅是「天冷送棉被,過年送大米」這麼簡單的事,更需要激發內生動力,推動產業發展,幫助群眾創收。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群眾的故事在油茶中、糖水裡!丨正安縣碧峰鎮...
    我叫李桃,是一名人民教師,2017年因工作調動到正安縣碧峰鎮工作。2019年6月,我成為了碧峰鎮慶豐村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員。我是2015年通過教師招考考入赤水市長沙鎮的一名教師,2017年1月調到正安縣碧峰鎮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務中心工作。在此期間我沒有接觸過脫貧攻堅工作,脫貧攻堅工作對我來說很陌生。
  • 「我的脫貧故事」肉牛養殖產業讓我脫了貧丨錦屏縣啟蒙鎮丁達村...
    我叫龍立奎,啟蒙鎮丁達村13組人,2014年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8年底脫貧,現在我把我如何脫貧的故事給大家講講。我想改變自己的現狀,為愛人創造一個好的家庭條件,為子女提供一個好的發展基礎,博個好的前程,於是自己到廣東、浙江等地打工,收入不多,後來自己到處考察,到政府諮詢扶貧政策,得到啟蒙鎮政府工作人員的熱情接待,向我宣傳了國家扶貧政策,鼓勵我回鄉創業,經自己思考和朋友商量,我決定回鄉發展肉牛養殖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