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笑容就是我最大的收穫丨都勻市沙包堡辦事...

2021-01-17 天眼新聞

「看見了,看見了!」80多歲的韋賢奎老人激動地喃喃著!

我是黔南自治州都勻市沙包堡辦事處劍江村駐村工作隊隊長朱正偉。韋賢奎老人是我村裡的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她一生未育,也沒有贍養人,只有一個好酒貪杯的侄兒偶爾來看看她。2016年時,她被識別成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作為駐村工作隊隊長和老人的幫扶人,我時常到老人家裡去走訪,了解她的生活和身體狀況。

結合脫貧攻堅政策,我為其辦理了特困供養金,購置衣櫃、蚊帳等日常生活用品,讓老人在收入和生活上有保障。此外,我還請人為其安裝了門窗、修繕房屋後排水溝,防止跑風漏雨。

2019年底的一天,我來到老人家裡。在和老人聊天時,我發現她拿瓶子和搬凳子的動作仿佛是用手在摸索,我問她眼睛看不清嗎?老人說,沒事沒事,看得見,只是有點不太清楚。這可是個不容小覷的事,老人年歲已大,身邊也沒有親人照看,要是眼睛再出了問題,那可怎麼辦?

回到村裡,我立即查閱相關資料,發現老人的眼睛可能是出現了白內障。於是,我趕緊聯繫了村醫李醫生與我再次來到老人家。醫生查看了老人眼睛後,認為是白內障和青光眼的可能性很大。

我給老人說:「奶奶,你這個眼睛可能是白內障了,明後天我陪你到醫院去看看。」「不去、不去,去了醫院又要花錢。」雖然我對老人解釋,現在政策很好,到醫院去就醫不會花很多錢,但老人還是很倔強,不願去醫院就醫。

「這樣吧!奶奶,喊你侄兒帶你先去檢查一下,如果能醫治,該花多少錢,我來幫你出。」「老讓你花錢,我也不好意思啊!」老人有些猶豫了!「沒什麼的,等我再諮詢一下我們衛計辦的同志,看看在哪治療方便些。」

隨即,我與衛計辦的負責人通了電話,並把老人的情況告知了他。了解到這兩天民生醫院正在開展扶貧活動,正好是免費治療白內障和青光眼的。得到這個消息,我立馬告訴了老人。通過反覆的給老人做工作,並聯繫了他的侄兒,老人終於答應進行治療。幾天後,我再次來到韋賢奎老人家中,一進家門,就聽見老人喃喃道:「是隊長來了,你一進門我就看見是你了!這下什麼都看得見了,謝謝你啊!現在政策好了,看病真不花錢呢!」「奶奶,現在政策這麼好,你把眼睛治好了,好好過幸福的日子」「我以前總怕去醫院,能忍的就忍著,怕花錢!你給我說我還不太相信呢!」老人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從老人家中出來,我心中滿是欣慰和自豪。在扶貧工作的路上,讓群眾實實在在從好政策中受益,最終露出燦爛的笑容,就是我最大的收穫和成功!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顧彥君

編輯潘曉飛

編審田旻佳 楊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結對幫扶,共同致富|都勻市沙包堡辦事處劍水村村...
    我叫周能海,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市劍水村村支書,2019年,在先進村幫扶貧困村行動中,我村跨鄉幫扶深度貧困村——歸蘭水族鄉基場村。2019年5月16日一大早,為積極響應沙包堡辦事處關於結對幫扶的文件精神和會議要求,我帶領村兩委人員驅車近兩個小時,到歸蘭水族鄉基場村開展幫扶交流座談會,了解基場村的人員基本情況、經濟收入、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綜合治理等相關信息。交流座談結束,我們又來到了基場村幼兒園參觀考察。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我收穫了一張張笑臉|都勻市小圍寨辦事...
    我叫孟景培,都勻市人民檢察院司法警察大隊司法警察,51歲。2019年8月作為都勻市第二批增派駐村工作隊員,入駐都勻市小圍寨辦事處榮堡村駐村,成為駐村工作隊隊員,同年,因原駐村隊長工作調動後被委任榮堡村駐村工作隊隊長至今。
  • 「我的扶貧故事」六年駐村最大的收穫就是群眾富裕的笑容丨赫章縣...
    我叫蕭開省,赫章縣松林坡鄉人民政府工作員。2019年11月,是松林坡鄉駐倮柱社區脫貧攻堅專班成員。  2014年至2019年,我在松林坡鄉塔土社區擔任駐村幹部,到村後,我走村串戶,宣傳扶貧政策,了解那些需要扶貧的農戶,為他們規劃未來的發展方向。
  • ...忘使命 疫情防控暖人心|都勻市沙包堡辦事處黃鶯村駐村隊長王有力
    我叫王有力,2019年8月,我被派駐到都勻市沙包堡辦事處黃鶯村擔任工作隊長,開展駐村幫扶工作,在掌握村情做好剩餘貧困人口穩定脫貧的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在2020年一月到來,根據都勻市扶貧領導小組的指示,我將工作重點轉向基層的疫情防控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我收穫了群眾溫暖的笑容丨望謨縣油邁瑤族鄉納絨...
    我叫楊小殷,是望謨縣油邁瑤族鄉納絨村駐村工作隊兼副指揮長。我的幫扶戶盧漢家讓我記憶深刻。我們計劃對她家的房屋進行改造,但她提出的要求超出我們預算範圍,幾次溝通下來她還是堅持,比較頑固。  一天,我說:「我們辛辛苦苦費盡功夫幫忙你們申請得到的改造資金,準備人力,物力,不用你出一份力,為什麼不接受呢?」  第二天,天剛一亮我信心滿滿早早站在他家門口再次商量改造的事,這次她鬆口了,可是她去找隔壁親戚一起過來幫忙謀劃,這次談一個上午還是沒有談好。  第三天,是我工作以來情緒最低落的一天,群眾對政策的不理解,遇到這麼棘手問題。群眾雖然純樸,但是提出的很多問題、很多要求真的讓人難以想像。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生活無憂就是我最大的滿足丨晴隆縣紫馬鄉新...
    我是晴隆二小的一位教師,當接到上級通知,讓我到紫馬鄉新洋村扶貧時,我是很驚訝的,因為這是個我只聽說過的地方。由於是山區道路彎道多,車輛行駛的較慢,去紫馬鄉的時候,要兩個多小時的路程,到達目的地後整個人都是暈頭轉向的,假如碰上雨雪天氣,山體落石、路面打滑,更是不敢想,讓人後怕。
  • 「我的脫貧故事」飲水思源 做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貼心人」|都勻...
    我叫陳陽勇,是都勻市小圍寨辦事處思源社區的居民。今年是我們一家3口在都勻市區新家生活的第三年。在這裡,我利用自己的所學之長免費給小區老人、孩子修剪頭髮,安電線、接水管、裝柜子、修電器……幫助解決社區各種小問題,成為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貼心人」。
  • 我的扶貧故事丨陳泳如:一張張群眾的笑臉是我最大的收穫
    我叫陳泳如,是新蒲新區財政局的一名工作人員,2017年12月,我到蝦子鎮蘭生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去蝦子鎮之前,我內心很糾結,一方面想在脫貧攻堅戰場上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另一方面又放心不下妻兒。妻子卻很支持我,她說:「我們倆都是老黨員,為脫貧攻堅出一份力是我們的職責,家裡困難不算什麼,你只管放手去做吧!」帶著組織的信任和妻子的囑咐,2017年的寒冬,我和其他兩名隊員一起來到了蝦子鎮蘭生村。這裡山高、坡陡、谷深,我暗下決心,在幫扶期間,一定要充分發揮自己所學,改善這裡的基礎設施條件,幫助村民們喝上「放心水」、住上「小康房」、走上「平坦路」。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群眾的故事在油茶中、糖水裡!丨正安縣碧峰鎮...
    在紀委書記和黨支部書記的帶領下來到了慶豐村天池組,在兩位領導的耐心指導和幫助下,我順利完成第一次走訪工作。通過這次走訪,精準扶貧在我心目中有了一個大致的輪廓。我每天起早貪黑、走家串戶,深入田間地頭,與群眾面對面交流溝通,認真分析群眾的致貧原因,採取有力措施,幫助脫貧致富。幫助群眾出主意、提幹勁,因勢利導補短板,住房改善19戶和進寨路7條1.25公裡全面完成。通過群眾會議的方式,大力宣傳黨的好政策,牛青山組沒有一個因貧輟學、返學的學生。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如期脫貧了,我明年結婚咯丨納雍縣沙包鎮水淹...
    2016年5月,通過考試,我來到畢節納雍縣沙包鎮水淹壩村做了1名扶貧特崗,開始我真正意義上的扶貧工作。水淹壩是沙包鎮唯一的深度貧困村,距縣城24公裡,鎮政府12公裡,基礎設施薄弱,乾旱缺水,石漠化嚴重。群眾居住在散落於山間的幾個壩子上。 初到水淹壩,由於當時村裡沒住處,只能暫住在鎮政府。騎著一輛舊電瓶車,我來往於兩地間,常常「兩頭黑」。
  • 「我的扶貧故事」把愛灑遍陽立水鄉|都勻市歸蘭水族鄉陽立村第一...
    我是趙俊平,2016年4月下旬,由貴州省委組織部選派,到都勻市極貧鄉——歸蘭水族鄉陽立村擔任第一書記。   我來到陽立村走訪調查後發現這裡土地分散,荒坡佔地比重大,人流物流滯後,發展的關鍵還是交通。同時我了解到陽立村歷來就是都勻市的「空殼村」,要脫貧,首先要先脫殼。
  • 「我的扶貧故事」當好群眾奮鬥的「牽引繩」丨從江縣丙妹鎮雍裡村...
    我叫趙榮恆,已在駐村崗位堅守了4年有餘,現任丙妹鎮雍裡村駐村幹部。時光荏苒,不知不覺,我已在雍裡駐村兩年。在駐村的時間裡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經歷了多姿多彩的故事,有些讓人無奈,有些讓人振奮,有些讓人欣慰。
  • 「我的扶貧故事」改變了群眾也改變了我丨晴隆縣紫馬鄉紫馬村駐村...
    2017年10在黨和政府號召下我被派在晴隆縣紫馬鄉紫馬村當駐村幹部,2019年7月又有了紫馬鄉紫馬村王家寨組網格員的身份。在這場脫貧攻堅任務中,我扶貧工作點點滴滴,種種經歷,所見所聞,是我人生中不可多得財富,也為我留下了人生難忘的一頁。
  • 「我的扶貧故事」我一直在路上丨鳳岡縣何壩鎮凌雲村監委會主任王...
    我叫王其珍,今年49歲,中共黨員,2019年1月在廣大村民的支持與鼓勵下,我有幸被推選為凌雲村的村監委會主任。解群眾之憂,排群眾之難。為不辜負廣大群眾的支持與信任,到崗以來,我時刻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在政治理論學習、聯繫群眾、遵紀守法等各方面都發揮著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以飽滿的工作熱情,紮實的工作作風,得到了廣大群眾的好評。之前作為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民,沒有接觸過扶貧工作,不知道扶貧的意義和目的,到崗後,在領導和同事的協助下,我漸漸認識到為什麼要精準扶貧,怎樣精準扶貧。
  • 「我的扶貧故事」「紅軍老劉」激勵著我前行|駐遵義市紅花崗區巷口...
    這裡是紅軍曾經戰鬥過的地方,留下了許多令人敬仰的故事,現在一條條村組硬化公路四通八達,一幢幢農家樓房錯落有致,一輛輛小汽車進進出出,構畫出一派貴州山區美麗鄉村的風貌,這就是我所駐村的地方——遵義市紅花崗區巷口鎮中山村。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鏗鏘腳步丨鎮遠縣羊場鎮黨委書記範劍
    曾經的泥濘道變成了百姓的致富路,曾經的荒蕪山變成了村民的「聚寶盆」,曾經被生活壓得抬不起頭的貧困戶,如今也重拾了信心,滿是笑容……6年的精準扶貧扶出了一路精彩,也扶出了一路感動。  我叫範劍,是鎮遠縣羊場鎮黨委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工作多姿彩 此生榮為扶貧人丨息烽縣鹿窩鎮...
    我叫覃志軍,是貴陽市委統戰部的一名工作人員,今年年初,我向組織申請到息烽縣鹿窩鎮馬屯村擔任第一書記,暗自下定決心要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到馬屯村後,我白天走村入戶和貧困群眾深入交談,晚上認真梳理村情民意,一周下來,走遍全村27戶84名貧困戶,他們的家庭狀況和生產生活情況我也有了清楚的了解。扶貧不僅是「天冷送棉被,過年送大米」這麼簡單的事,更需要激發內生動力,推動產業發展,幫助群眾創收。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依然記得我這個「熊書記」丨關嶺自治縣永寧...
    我是熊嶺,關嶺自治縣檢察院工作員,2014年8月到永寧鎮五指山村駐村,群眾都親切地叫我「修路熊書記」。五指山村2014年以來建檔立卡精準扶貧戶有298戶1233人,屬於省級深度貧困村。一直以來,五指山村群眾觀念較為落後,受教育程度低。
  • 「我的扶貧故事」「學生娃兒」變「學生書記」 丨鳳岡縣綏陽鎮永盛...
    我叫佘次平,2015年參加工作,不久便調到綏陽鎮永盛社區居委會擔任脫貧專幹。  作為一名應屆畢業生,基層工作對我來說就是「貓吃團魚」,但有幸永盛社區的領導幹部很有能力,「手把手」地指導我、幫助我。  從到社區的第一天他們就告訴我:「基層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不僅僅是做資料,更要和群眾接觸,幫助群眾解決問題。」佘次平組織群眾會山村走出來的我對這句話發自肺腑的認同,我也一直秉持這樣的原則認真工作。  為成為一名「上連政策、下接地氣」的扶貧幹部,我時常和同事下隊,並主動提出包組;由於我個子矮、姓氏少,大部分群眾都用「學生娃兒」稱呼我。
  • 「我的扶貧故事」柏祥意:在扶貧一線奉獻青春
    我叫柏祥意,2018年3月,我響應荔波縣委縣政府的號召,來到甲良鎮兩個深度貧困村之一的丙外村參加脫貧攻堅工作,成為一名脫貧攻堅隊隊員。「這個隊員能待久嗎?能為我們幹實事嗎?」村民們看我瘦削,個子小小,對我產生了一片質疑。如何讓群眾信任是我駐村扶貧面臨的第一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