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做扶貧連心人|黎平縣龍額鎮德過村駐村幹部唐紹文

2021-01-10 天眼新聞

我叫唐紹文,2017年6月被組織安排到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龍額鎮德過村駐村。

德過村是龍額鎮20個深度貧困村之一,位於龍額鎮駐地東北19公裡,地處坡旁山谷,海撥430米,東抵雷洞鄉戲勞村銀南寨,西接龍額鎮亞罕村,南與廣西高培村交界,北同水口鎮滾正村毗鄰。耕地面積445畝,人均耕地面積0.859畝,林地面積 2324.82畝,人均林地面積4.48 畝,距鎮政府所在地19公裡。

我去駐村,只為了讓德過村的脫貧攻堅氛圍越來越濃、脫貧基礎越來越實、脫貧攻堅質量越來越高、鞏固提升脫貧成效越來越好的良好,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到村後,由於村裡住宿和辦公條件簡陋,剛來時一度不適應,我堅信只要堅持一下就過去了,條件會越來越好的。因為時間短很多扶貧政策不懂,貧困戶家庭情況也不熟,壓力非常大。用一周時間,才調整好自身狀態進入角色,每天學習扶貧政策,向鎮扶貧站幹部請教、查看和整理資料、到貧困戶家中走訪了解實際情況。

在剛駐村的3個月時間裡,除了到、鎮開會以外,每天起早貪黑走訪入戶,深入田間地頭,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充分體察民情、了解民意。對全村49戶貧困戶都走訪了一遍,對每戶貧困戶如何脫貧心裡有了底。

後來經過與村「兩委」反覆研究商量,與每戶貧困戶多次溝通協調,制定出了詳細的全村扶貧攻堅規劃和每戶脫貧發展方案。2016年以來,在鎮黨委政府的幫助下,以養牛、鉤藤、油茶等項目成為了村裡的主導產業。還通過種養殖產業帶動和合作社入股分紅,使德村農業發展有了新的調整和改善,增加了家庭經濟收入。

在村裡,我逐戶排查受教育情況,通過逐戶統計與學校學生信息核實,掌握本村受教育學生信息,發現許多問題。

村貧困戶潘林美,單親戶,丈夫2019年前已故,單獨撫養五個孩子,五個孩子都是在校生,家庭極為困難,孩子們面臨輟學。我通過向政府民政申請低保、臨時救助、合作社入股分紅等扶貧幫扶措施,該貧困戶在2020年順利脫貧,五個孩子也安心在學校讀書,家庭生活得到明顯改善。

在鞏固好脫貧攻堅成果的同時,謀劃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精準把握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點,有序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力促現代農業根基進一步鞏固、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轉變、鄉村富民產業蓬勃發展、宜居鄉村建設步伐加快、鄉村文化繁榮發展、農村社會保持和諧穩定,讓群眾的生活越來越美好。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何乾 整理

編輯李貝多編審王璐瑤 肖慧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夫妻」 舍「小家」為「大家」|黎平縣龍額...
    我叫陸建梅,2017年10月,加入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龍額鎮人民政府這個大家庭。同年,遇到了我的丈夫石慶平,我們倆主要負責扶貧工作站建檔立卡管理工作。我們也是平金村和思姑村的駐村幹部。三年來,我們共同奮戰在脫貧攻堅的第一線,舍「小家」為「大家」,變身「扶貧夫妻」,以實際行動展示了龍額鎮脫貧攻堅幹部的優秀風採。參與脫貧攻堅工作以來,我們主要工作就是清理數據,配合開展各項普查、迎查工作。收到省、州、縣扶貧辦下發的各種數據報表後,我們自己先研究,然後講給各個扶貧幹部,這樣,也能為大家節省更多時間。
  • 「我的扶貧故事」三載風雨駐村路 一枝一葉總關情|黎平縣永從鎮高...
    我叫龍啟輝,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永從鎮高貢村駐村幹部。再次走進高貢村,是寬敞的柏油路,田地裡的鉤藤長勢正好,村民們正忙著收鉤藤。看著村民們幹勁越來越足,臉上的笑容越來越燦爛、生活越來越富足,眺望著全村一棟棟的房子,剛來到高貢村的景象歷歷在目。
  • 「我的扶貧故事」一張張真誠的笑容 是對我工作的最好肯定|黎平縣...
    回想起兩年以來駐村幫扶工作的一幕幕:村寨生活垃圾遍地,村民住房簡陋凌亂。而現在,一切都變了。   我叫宋芳劍,來自湖南省會同縣,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羅裡鄉退役軍人服務站工作人員,同時也是黎平縣羅裡鄉高更村同步小康駐村幹部。「宋主任,吃飯了沒有,進屋吃飯嘞。」
  • 「我的脫貧故事」我的感恩路丨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村民吳仕瓊
    我叫吳仕瓊,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六組村民,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六年來,我從一名家境困難的貧困戶變成一名戰貧濟困的扶貧幹部,被幫扶到幫扶別人,其中的心路歷程我深有體會。  2014年對我來說是艱苦的一年,我家有4口人,兒子孫智富讀高中,女兒孫智源在讀初中,而自己的腰椎又經常疼痛,做不了重活路,只有老公孫遠剛外出打工維持生計。 吳仕瓊在村辦公室工作  當年,村裡進行貧困戶識別時,我家被評為貧困戶。自那以後,得到了鎮村幹部的更多關注,幫扶政策也越來越多。幫扶幹部孫瑤經常上門走訪,解決家庭存在的實際困難,宣傳扶貧政策。
  • 「我的扶貧故事」村裡來了個「毛頭小子」丨劍河縣南加鎮城西社區...
    我叫姜政能,是南加鎮農業服務中心工作員,也是南加鎮城西社區培榮村駐村幹部。作為一個剛出校園的毛頭小夥,一上班就被安排到一個深度貧困村駐村,我心裡沒有一點底,但我心想我是學農出來的,來到農村應該還是有點用處的吧,也有點期待。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的笑臉,是我最珍貴的駐村回憶|盤州市雙鳳鎮...
    我叫陳勇,2017年4月,根據組織安排,我到盤州市雙鳳鎮下沙溝村參與脫貧攻堅幫扶工作,有幸成為了千千萬萬駐村幹部中的一員。近三年來,通過多方努力,下沙溝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群眾生活大大改善,幸福感大大提升。
  • 「我的扶貧故事」「小郭,最甜的橘子我給你留著」丨劍河縣南加鎮...
    我叫郭宇,2017年11月在劍河縣南加鎮黨委政府的安排下,我來到了南加鎮城西社區南孟村,擔任駐村幹部,開啟了我的駐村幫扶工作。對於南孟村架獨山自然寨來說,由於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在這個「養老寨」上居住的,大多是60歲以上的獨居老人,他們捨不得離開這個住了一輩子的地方,捨不得腳下肥沃的田土。
  • 「我的扶貧故事」力所能及去幫助困難群眾丨冊亨縣坡妹鎮尾灑村駐...
    2019年3月10日,根據工作安排,我聽從組織派遣,被派到坡妹鎮尾灑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我深知基層工作的艱辛,深知農村工作的複雜,但作為一名黨員,就應該肩負職責和使命,到黨和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去。3月12日,我們一行5人奔赴尾灑村,到達駐地後,聯合召開村「兩委」、駐村幹部和下沉工作隊會議,聽取駐村幹部及村「兩委」對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開展情況匯報,當時該村已完成易地扶貧搬遷14戶,佔總任務96戶的14.58%。
  • 「我的扶貧故事」由「生面孔」變成「百事通」丨天柱縣石洞鎮岑卜...
    2019年8月,我背著行囊,懷著夢想,來到了天柱縣石洞鎮人民政府,作為一名剛畢業不久的學生,我對將來要面對的工作既期待又忐忑,期待的是作為一名基層幹部,直面群眾,我所做的工作都是為了讓群眾過上更美好的生活,這份工作帶來的使命感讓我感到自豪,忐忑的是未知的工作將會帶來怎樣的困難和挑戰,我又該如何去面對和解決。
  • 「我的扶貧故事」六年駐村最大的收穫就是群眾富裕的笑容丨赫章縣...
    我叫蕭開省,赫章縣松林坡鄉人民政府工作員。2019年11月,是松林坡鄉駐倮柱社區脫貧攻堅專班成員。  2014年至2019年,我在松林坡鄉塔土社區擔任駐村幹部,到村後,我走村串戶,宣傳扶貧政策,了解那些需要扶貧的農戶,為他們規劃未來的發展方向。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工作多姿彩 此生榮為扶貧人丨息烽縣鹿窩鎮...
    我叫覃志軍,是貴陽市委統戰部的一名工作人員,今年年初,我向組織申請到息烽縣鹿窩鎮馬屯村擔任第一書記,暗自下定決心要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到馬屯村後,我白天走村入戶和貧困群眾深入交談,晚上認真梳理村情民意,一周下來,走遍全村27戶84名貧困戶,他們的家庭狀況和生產生活情況我也有了清楚的了解。扶貧不僅是「天冷送棉被,過年送大米」這麼簡單的事,更需要激發內生動力,推動產業發展,幫助群眾創收。
  • 「我的扶貧故事」改變了群眾也改變了我丨晴隆縣紫馬鄉紫馬村駐村...
    2017年10在黨和政府號召下我被派在晴隆縣紫馬鄉紫馬村當駐村幹部,2019年7月又有了紫馬鄉紫馬村王家寨組網格員的身份。在這場脫貧攻堅任務中,我扶貧工作點點滴滴,種種經歷,所見所聞,是我人生中不可多得財富,也為我留下了人生難忘的一頁。
  • 「我的扶貧故事」告別青青校園 我踏上駐村路|龍裡縣醒獅鎮關莊村...
    我是謝祥傑,於2017年9月份到龍裡縣醒獅鎮參加工作。我收拾好行囊,帶上所有的生活用品,還記得那天后備箱塞得滿滿當當,前往全鎮兩個深度貧困村之一的關莊村。送我下村的車穿過蜿蜒的山路,一直向山裡延伸,似乎像走不完一樣。經過一個小時的顛簸行車,我終於到了此生最為難忘的地方。
  • 「我的扶貧故事」平凡堅守助脫貧丨平塘縣大塘鎮水溝村駐村幹部...
    我叫楊光新,2018年3月,根據組織安排,黔南州水務局選派我到平塘縣大塘鎮水溝村擔任駐村幹部。今年是我駐村的第三個年頭,但我感覺來這裡仿佛是昨日的事。接著,通過村小組會、院壩會、入戶走訪等方式,與村民共同探討脫貧致富的路子,宣傳「志智雙扶」思想,鼓勵他們要依靠自己的雙手,徹底根除貧困、改變命運。憑藉這份真誠和幹勁,為我在村裡順利開展幫扶工作打下了堅實地群眾基礎。
  • 「我的扶貧故事」發揮幫扶紐帶作用科技支撐產業發展|省農科院宣教...
    我叫楊翀,是貴州省農業科學院宣教處的一名幹部。2018年2月,我主動申請參與掛職扶貧工作來到了貴州省黔南州貴定縣新巴鎮,作為科技副職和駐村幹部參與了脫貧攻堅這場極其重要的戰鬥,為新時代中國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一份青春的力量。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的貼心人|鎮遠縣羊場鎮羊場村幫扶幹部羅國超
    我叫羅國超,是鎮遠縣委組織部的一名青年幹部。   接觸扶貧工作前,我是個十足的門外漢,以為調查一下貧困戶的家庭情況,走訪慰問一下就是扶貧。直到2015年,成為鎮遠縣羊場鎮羊場村8戶貧困戶的幫扶幹部後,我才慢慢理解到「真扶貧、扶真貧」的含義。羅奎珍是我聯繫幫扶的一戶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教育扶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黎平縣永從鎮管團村...
    我是吳榮輝,1992年畢業於貴州省黎平縣職業中學種養專業,曾先後在德鳳養殖場、湖南省株洲市國營養雞廠學習和工作,後來回到家鄉自己創業,2017年任永從鎮管團村民委主任。管團村位於黎平縣永從鎮西南部,全村轄7個村民小組,2個自然寨,共299戶1415人,其中原有貧困戶101戶,430人。管團村地形地貌為喀斯特地貌,土地貧瘠。  一直以來,村民總體文化水平較低,大家都只看眼前利益,大都外出打工,很多家庭子女都不願上學讀書,以前每年都有不少學生輟學。
  • 「我的扶貧故事」用真心換真情丨甕安縣永和鎮木孔村扶貧幹部肖盛豔
    「徐叔,這兩天油菜栽完沒得,餵的雞下蛋多不,要賣的話給我講,我給你宣傳,大家都想買農村土雞蛋.....」肖盛豔到群眾家走訪我叫肖盛豔,是甕安縣永和鎮木孔村一名扶貧幹部,這是我每天進村入戶與群眾打交道的日常和親切的問候。  不管炎炎夏日、冷冷寒冬,不論晴天雨天,田間地頭,山上山下,房前屋後,鄉間小道,總有我們的身影和走過的足跡,還有揮灑的汗水味道。
  • 「我的扶貧故事」白俊燃:「扶貧小白」成長記
    每一個熱血青年,都有一個夢想;在短淺人生裡,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遇見那個你最想成為的自己。我叫白俊燃,是甕安縣司法局珠藏司法所負責人,也是珠藏鎮甕朗壩社區的一名網格員。2019年5月,我正式成為一名駐村扶貧幹部,從此我對大山深處有了牽掛。
  • 「我的扶貧故事」從「扶貧新兵」到「扶貧尖兵」丨錦屏縣河口鄉巖...
    我是龍松權,是錦屏縣河口鄉人社中心的一名幹部,2019年3月在巖灣村當網格員。我的網格裡有50戶人家,結對幫扶對象8戶。通過實地走訪,我得知,2015年範華銀戶被識別為貧困戶。當時他家的住房是一棟破爛木房,還用樹皮夾著住人,透風又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