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陳勇,2017年4月,根據組織安排,我到盤州市雙鳳鎮下沙溝村參與脫貧攻堅幫扶工作,有幸成為了千千萬萬駐村幹部中的一員。
近三年來,通過多方努力,下沙溝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群眾生活大大改善,幸福感大大提升。這一路的幫扶工作,如同一張張相片,讓我銘記於心。
初到下沙溝村,村裡「難以下腳」的路,讓我真的五味雜陳。
下沙溝村十二組地處下沙溝村委會西南方向的一座山頂上,本地人稱「貓貓箐」,顧名思義就是只有貓最喜歡去的地方。這裡,共有農戶19戶66人、建檔立卡貧困戶5戶15人,剛去十二組時,由於沒有一條通組路,要從十一組沿山走小路才上得去,而到村寨內看到的只有寥寥幾棟房屋,路也只有未硬化的泥土路,水資源匱乏,生活條件極其艱苦。
看到這樣的場景,我感觸不已,下定決心一定要改變這番貧窮落後的面貌。
「要致富,先修路!」來到下沙溝村的第一件事,便從困擾當地村民祖祖輩輩發展的路開始了。
2017以來,下沙溝村的駐村幫扶幹部和村幹部齊心協力,結合「三改三化」、通組公路建設、人飲安全工程建設、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等,一步步打通了群眾的通行路。
現在,下沙溝村實現了全寨入戶路、庭院全部硬化,水管接入農戶家,通組公路也變得更寬更安全,西衝玉帶旅遊度假區盡入眼底,群眾的臉上浮現出越來越多的笑臉。
然而,除了村裡基礎設施的「硬體」完善,村裡孩子教育問題的「軟體」提升也沒有落下。
剛到下沙溝村時,為了解村情、民意,我與村裡的第一書記對全村1013戶3721人進行了挨家挨戶地走訪,通過走訪了解到下沙溝村貧困學生有36人,他們的家庭或因病致貧、或因殘致貧,導致生活較為困難,有些孩子存在上不起學的現象。
扶貧先扶智,作為一名駐村幹部,我深知教育對於一個家庭的重要性,尤其是對於一個農村家庭來說是極其的重要。為此,我們第一時間向原單位匯報了村裡的情況,並進行了多次溝通,最後,以協助社會力量的方式為這36個貧困學生資助了2.7萬餘元,幫助他們能正常接受教育,讀好書,上好學!
回憶起這幾年來的駐村幫扶時光,無論是村裡的路、水、電、網等基礎設施,還是村裡的教育、醫療保障,都折射出了脫貧攻堅實實在在的成效。
脫貧攻堅開展以來,下沙溝村通過人居環境改善完成改廚699戶,改廁222戶,改圈141戶,庭院硬化615.21立方米,串戶路硬化3389.43立方米,排汙溝408.87立方米,種植綠化樹木2568棵,安裝太陽能路燈460盞,村民活動廣場5個;完成通組路建設6.36公裡、修整下沙溝村通村公路;易地扶貧搬28戶107人、危房改造21戶、老舊房整治42戶。
協助村支兩委加強村級組織力量建設,從最初的長期不發展黨員到如今已發展黨員1名、預備黨員1名、入黨積極分子5名,一改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面貌;幫助轉變產業管護思路,運用「反租倒包」方式對下沙溝村5638.55畝刺梨產業進行管護,使產業做活。
如今,望著村裡乾淨整潔的鄉間小道,寬敞明亮的鄉村民居、房前屋後燦爛的笑臉……看著村民們的腰包越來越鼓,日子越來越好,我也為身為一名駐村幫扶幹部而感到幸福。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屠琪 整理
編輯 劉定琿
編審 馬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