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韋昌慧,是貴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縣公安局網絡安全監察大隊大隊長。2019年年初,作為網絡安全監察大隊唯一的女同志,我主動報名參加這次偉大的脫貧攻堅戰。不想,公布的名單中,我發現愛人也是下沉幹部中的一員。當時,有人就勸我,夫妻兩人去一個就行了,還要人在家照顧讀小學的兒子。可是,既然有了這個機會,我豈能放棄?和愛人商定後,把年幼的孩子交給年邁的父母,夫妻雙雙去駐村!
韋昌慧(右)分享群眾的喜悅
駐村第一天,我從一名公安局的大隊長,變身為駐村工作隊副隊長、網格員。雖然之前也一直在做脫貧攻堅工作,但和以前不一樣的是這次包保任務加倍了,責任也更大。雖然只是2249個網格中的一員,但是一個網格沒做好,都有可能全盤皆毀。駐村後,工作對象和以前的本職工作也完全不同,變成了有時候可能連語言都不通的群眾,工作的夥伴也都是從各部門匯集在一起的新人,為了保證各項工作能順利開展,我認真領會相關文件精神,認清新的工作職責,熟悉新的工作夥伴,迅速轉變角色,投入到全新的工作中。
韋昌慧(右二)動員老人到新房子居住
在駐村工作隊中,雖然我是唯一的女同志,但是從不以這個為藉口去推脫工作,反而事事衝在前面。一起下沉駐村的新同事,大多是90後,上班時間短,幾乎沒有什麼基層工作經驗,面對突然上手的脫貧攻堅工作,他們不知道做什麼,怎麼做。為了不拖整個工作隊的後腿,每次收到工作指令,我都要認真領會精神,梳理出工作要點,和同事一起完成各項工作。三都自治縣公安局在獨寨村包保了共12個村民小組,雖然我只包保了其中一個村民小組,但是其他小組需要幫忙,我也積極參與。雖然工作上是帶頭人,但是生活中是大姐姐,我嚴格要求自己,關心戰友,確保工作有質有量,不拖全村後腿。
韋昌慧(左二)慰問留守兒童
從讓村民「怕」到讓村民「盼」。最難做的工作是群眾工作。剛到村裡,村民都知道村裡來了個女警官,因為十年前,我在這個轄區當過派出所的戶籍民警,很多村民都認識我,跟他們說話,不管對不對,礙於我是警察,他們都不敢提意見。慢慢的接觸多了,民村見到我敢說話了,但是說的最多的,就是「要不要發豬呀?」「有沒有補助呀?」通過溝通,知道村民並沒有理解國家脫貧攻堅的真正意義,以為當貧困戶好,當貧困戶國家就會發錢、發物,於是紛紛爭當貧困戶。
韋昌慧把留守兒童當成自己的孩子,她就成了小朋友的「理髮師」
我明白村民需要幫扶的,更多是「志」和「智」,而不是物。通過一次次入組入戶,召開院壩會,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告訴村民們脫貧攻堅的目的和意義,漸漸地,村民不再開口要錢要物,知道幸福生活是靠自己努力奮鬥得來的,組織的各種培訓學習,也開始積極主動去參加,看到村民們思想有了轉變,我知道自己的努力沒有白白付出。
韋昌慧給愛護環境、打掃衛生的小朋友送小禮品
在村裡工作一段時間後發現,最突出的問題,不是沒房住、沒衣穿、沒學上,而是環境衛生髒亂差,不僅室外髒,室內也髒。剛開始,都是駐村隊員在打掃,群眾在一邊看著,完全置身事外,隊員說寨子裡髒,他們總說:「垃圾都是孩子扔的,他們還小不懂事」。於是,我從學校入手,利用孩子們早操時間,放學時間,去給他們宣傳保護好環境衛生的重要性,給他們宣傳垃圾食品的危害性,帶孩子一起打掃上學路上的垃圾,以「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將孩子形成的好習慣影響著家長,現在村寨變得漂亮了許多。
室內衛生髒亂差的本質原因是父母大多外出打工,孩子沒人教、沒人管,於是我擼起袖子說:「我來教,我來管」。每到一戶,都要到老人和孩子的臥室去看看,棉被厚不厚,床單髒不髒,室內亂不亂,如果是孩子,就教他們講衛生、疊衣服、疊被子,是老人,就把他們當成自己父母,給他們鋪床換被,清理垃圾。通過多次教育和示範,村民家裡的環境衛生都有了很大改變,偶爾有髒亂差的地方,看到我去,他們就會說:「我知道那裡髒了,我馬上打掃,你不要動」。
韋昌慧組織的「小手拉大手」清理寨子垃圾活動
這兩年來,返鄉的村民看到家裡的變化很高興,說孩子他們也教過,但是不聽,老人他們也管過,但是不讓,現在他們發現,孩子和老人都願意讓我教,讓我管。聽到這些話,我心裡很安慰,我知道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村民從「怕」我變成了「盼」我,希望我能多到家裡來走走看看,帶著他們把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韋昌慧組織召開小組發展會議
和愛人同步駐村,我無怨無悔。雖然我只是一名小小的網格員,但是我在崗位上守初心、擔使命,克服家庭的困難、工作的困難,默默地履行著一名共產黨員的職責。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高榮華 整理
編輯 徐微微
編審 王璐瑤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