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駐村故事|我的魂丟在了小王莊

2020-12-07 大河報網

講述人:鄭州市中牟縣小王莊村第一書記蘭永傑

2017年10月,我與小王莊村結緣,開始了我的駐村生涯,至今已有近三年的時光了。

我是農民的兒子,在農村長大,對農村工作環境有一定的印象。我深知,作為駐村扶貧幹部,要想在農村把工作幹好,不僅要成為鄉親們的知心人,而且還要讓自己從內心深處成為小王莊人。只有這樣,才能把村裡的事當成自己家裡的事去辦,才能讓村裡群眾把我當成自己人去信任。

為此,在駐村初期,我主要幹了兩件事,一是走進群眾中間,聽群眾心聲,讓群眾認識自己;二是走進群眾心裡,解決群眾最為關心的焦點事情,讓群眾認可自己。

於是,我每天口袋裡揣幾盒煙,到村裡走街入戶,在田間地頭與群眾「擺龍門陣」,在寒冬臘月刺骨的風中與群眾一起烤火嘮嗑。不到一周,小王莊群眾給我了第一個評語:「你這個駐村幹部不一樣,沒架子」。

在走訪中,我發現了第一個群眾關心的焦點——路燈不亮。我就找身邊的朋友出義務工,用一天的時間把全村路燈和線路重新排查了一遍,當天晚上就亮了起來。一排一排路燈一下子照亮了群眾的生活,以往一落黑就空無一人的街道頓時熱鬧起來,有人燈下聊天,有人跳廣場舞。於是,小王莊群眾又給我了第二個評語:「這個駐村幹部是幹事的。」

為進一步摸清村情,我重點走訪了村裡的老幹部,拜訪了村內德高望重的老人,送上我的敬意,誠懇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不久,小王莊群眾又給了我第三個評語:「這個駐村幹部懂事理。」

隨著與群眾的熟悉,部分群眾或找我反映問題,或尋求我的幫助,我都盡力幫助處理和解決。一次,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大娘找到我,讓幫她斷埋藏在她心裡六十年前的一個「官司」。雖說「官司」聽的我一頭霧水,但仍我認真與她交流了一下午,最終她開心地回家了。不久,小王莊群眾又給我了第四個評語:「老蘭,是個熱心人。」

隨著小王莊群眾給我的一個又一個評語出現,我在小王莊群眾口中的稱呼也在不停地改變。大家先是叫「蘭書記」,隨後是「老蘭」,接著是「兄弟」,老年人則叫「小蘭」或「孩子」,年少的則改口叫「叔」或「爺爺」(雖說當時剛年滿45歲,聽上去不習慣,但村裡人讓隨他們的輩份叫,也只能認了)。

漸漸地,我內心也在發生變化。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周末回鄭州,開始心神不安,言語中「小王莊」出現頻率越來越高。家人和朋友說,我的魂丟在小王莊了,我知道我已經「脫變」成小王莊人了。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劉金環

相關焦點

  • 【駐村故事】威寧縣駐村工作三隊:汗水+智慧=駐村
    解決50多個發展難題  ——記2014年全省同步小康優秀駐村集體威寧縣駐村工作三隊  多彩貴州網訊(本網記者 李遠莉)傳授知識、發展產業、扶危濟困……一年來,威寧縣駐村工作三隊幫助駐地解決50多個發展難題,協調資金1200萬元,幫助12個村修通產業路、通村路、串戶路110多公裡
  • 我的駐村故事:鄉村「美容師」王晉瓊「心心念」的羅坳村
    2018年10月11日,在福泉市陸坪鎮羅坳村亂巖坪組晚8點召開的院壩會上,大家正在熱烈的討論著如何進行該組文化廣場建設,當一個青年男子提出因組上都是留守老人和婦女,出不了什麼力,建議由他帶領組上幾個有手藝的人進行建設,然後用組上集資修建的錢適當開些工資時,負責包保該網格的駐村隊員王晉瓊一聽這個提議,突然激動的提高了聲音,打斷了大家的討論。「我不同意這麼做!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愛人去駐村|三都自治縣中和鎮獨寨村駐村幹部...
    可是,既然有了這個機會,我豈能放棄?和愛人商定後,把年幼的孩子交給年邁的父母,夫妻雙雙去駐村!韋昌慧(右)分享群眾的喜悅駐村第一天,我從一名公安局的大隊長,變身為駐村工作隊副隊長、網格員。雖然之前也一直在做脫貧攻堅工作,但和以前不一樣的是這次包保任務加倍了,責任也更大。雖然只是2249個網格中的一員,但是一個網格沒做好,都有可能全盤皆毀。
  • ...的扶貧故事」駐村工作的經歷是我人生的財富丨普定縣猴場鄉沙子...
    2013年2月,帶著組織的信任,我來到普定縣猴場鄉沙子坡村駐村。從縣城出發,行駛了50餘公裡,終於到達這片陌生的土地。初到這無任何集體經濟收入的貧瘠山村,如何帶領全村群眾脫貧致富,我陷入了思考。為了儘快了解村情,駐村後,我步行十餘公裡,走遍全村11個自然寨,走訪了退休老幹部李少方,縣人大代表魯桂蘭,老黨員李先開、等人群中。在走訪中,他們和我談了很多好的發展思路,也擺談了很多村裡的故事,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議。結合實際,我以聯繫群眾交朋友為工作開始,以強化自己、很抓幫扶為重點,以為民辦實事、排憂解難為工作的落腳點,逐步展開了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的笑臉,是我最珍貴的駐村回憶|盤州市雙鳳鎮...
    我叫陳勇,2017年4月,根據組織安排,我到盤州市雙鳳鎮下沙溝村參與脫貧攻堅幫扶工作,有幸成為了千千萬萬駐村幹部中的一員。近三年來,通過多方努力,下沙溝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群眾生活大大改善,幸福感大大提升。
  • 「我的扶貧故事」「紅軍老劉」激勵著我前行|駐遵義市紅花崗區巷口...
    這裡是紅軍曾經戰鬥過的地方,留下了許多令人敬仰的故事,現在一條條村組硬化公路四通八達,一幢幢農家樓房錯落有致,一輛輛小汽車進進出出,構畫出一派貴州山區美麗鄉村的風貌,這就是我所駐村的地方——遵義市紅花崗區巷口鎮中山村。
  • 我與三腳坡村的故事
    2016年3月,我有幸成為松桃苗族自治縣冷水溪鎮三腳坡村駐村第一書記,四年多駐村生涯,見證三腳坡村從窮到時富翻天覆地的變化。駐村以來,以村為家,有苦有甜,愧對妻兒父母,但看到老百姓生活一天天變好,內心無比自豪。
  • 「我的扶貧故事」六年駐村最大的收穫就是群眾富裕的笑容丨赫章縣...
    我叫蕭開省,赫章縣松林坡鄉人民政府工作員。2019年11月,是松林坡鄉駐倮柱社區脫貧攻堅專班成員。  2014年至2019年,我在松林坡鄉塔土社區擔任駐村幹部,到村後,我走村串戶,宣傳扶貧政策,了解那些需要扶貧的農戶,為他們規劃未來的發展方向。
  • 「我的扶貧故事」趁年輕多幹點 不能辜負駐村韶華丨劍河縣仰阿莎...
    「趁年輕多幹點,不能辜負駐村韶華。」我經常這樣說,也一直在這樣做。我叫彭祖彬,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寨章村駐村網格員。彭祖彬(左)向貧困戶了解生活情況2019年8月初的一個午後,我背著沉甸甸的行囊來到了寨章村就任脫貧攻堅網格員,開展脫貧攻堅幫扶工作,從此與這裡結下了千絲萬縷的聯繫。剛來時,由於語言不通,人不熟,走訪需人陪、下村人相隨,有群眾就認為我是來走過場的,不願講實情、不敢講真話。
  • 「我的扶貧故事」力所能及去幫助困難群眾丨冊亨縣坡妹鎮尾灑村駐...
    2019年3月10日,根據工作安排,我聽從組織派遣,被派到坡妹鎮尾灑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我深知基層工作的艱辛,深知農村工作的複雜,但作為一名黨員,就應該肩負職責和使命,到黨和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去。3月12日,我們一行5人奔赴尾灑村,到達駐地後,聯合召開村「兩委」、駐村幹部和下沉工作隊會議,聽取駐村幹部及村「兩委」對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開展情況匯報,當時該村已完成易地扶貧搬遷14戶,佔總任務96戶的14.58%。
  • 「我的扶貧故事」勇做脫貧攻堅的排頭兵|普定縣化處鎮沙包村駐村第...
    「我是黨員,有困難,我先上。」這是我常掛在嘴裡的一句話。我叫顧懷勇,是普定縣公安局化處派出所教導員,於2017年12月選派到普定縣化處鎮沙包村任駐村第一書記顧懷勇。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沙包村第一書記,我主動請纓,放棄過節休息,牢記初心使命,忠實履職盡責,自大年初三以來,一直戰鬥在沙包村疫情防控最前沿一線,擔當守護一方群眾平安,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職責使命,第一時間組織召開村支兩委、駐村幹部工作部署會議,科學謀劃,精細分工,全力以赴開展卡點一線、排查核查、入戶宣傳、監測等疫情防控阻擊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窮山溝換了新面貌|黔西縣衛健局駐定新鄉莊子村第...
    我叫彭繼峰,是黔西縣衛健局派駐定新鄉莊子村第一書記。2016年3月,我正式駐進莊子村開展扶貧工作。剛駐村時,村裡不通路,只能徒步走訪莊子村聚居著彝、苗、漢、仡佬等民族,總人口295戶1283人,少數民族人口佔76%,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16戶538人,2015年末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為4320元。這裡自然條件惡劣、山高路險溝深、基礎設施落後、石漠化嚴重。   駐村後,我深入農戶家中和田間地頭實地調研,先後51次全面走訪了全村295戶農戶,了解生產生活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三載風雨駐村路 一枝一葉總關情|黎平縣永從鎮高...
    我叫龍啟輝,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永從鎮高貢村駐村幹部。再次走進高貢村,是寬敞的柏油路,田地裡的鉤藤長勢正好,村民們正忙著收鉤藤。看著村民們幹勁越來越足,臉上的笑容越來越燦爛、生活越來越富足,眺望著全村一棟棟的房子,剛來到高貢村的景象歷歷在目。
  • 「我的扶貧故事」告別青青校園 我踏上駐村路|龍裡縣醒獅鎮關莊村...
    我是謝祥傑,於2017年9月份到龍裡縣醒獅鎮參加工作。我收拾好行囊,帶上所有的生活用品,還記得那天后備箱塞得滿滿當當,前往全鎮兩個深度貧困村之一的關莊村。送我下村的車穿過蜿蜒的山路,一直向山裡延伸,似乎像走不完一樣。經過一個小時的顛簸行車,我終於到了此生最為難忘的地方。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工作多姿彩 此生榮為扶貧人丨息烽縣鹿窩鎮...
    我叫覃志軍,是貴陽市委統戰部的一名工作人員,今年年初,我向組織申請到息烽縣鹿窩鎮馬屯村擔任第一書記,暗自下定決心要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到馬屯村後,我白天走村入戶和貧困群眾深入交談,晚上認真梳理村情民意,一周下來,走遍全村27戶84名貧困戶,他們的家庭狀況和生產生活情況我也有了清楚的了解。扶貧不僅是「天冷送棉被,過年送大米」這麼簡單的事,更需要激發內生動力,推動產業發展,幫助群眾創收。
  • 「我的扶貧故事」做扶貧連心人|黎平縣龍額鎮德過村駐村幹部唐紹文
    我叫唐紹文,2017年6月被組織安排到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龍額鎮德過村駐村。德過村是龍額鎮20個深度貧困村之一,位於龍額鎮駐地東北19公裡,地處坡旁山谷,海撥430米,東抵雷洞鄉戲勞村銀南寨,西接龍額鎮亞罕村,南與廣西高培村交界,北同水口鎮滾正村毗鄰。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路上平凡二三事丨臺江縣排羊鄉巖寨村駐村...
    說到脫貧攻堅,一些親身經歷,總是讓我不能忘懷。2019年3月,我到排羊鄉巖寨村駐村蹲點,從此踏上了脫貧攻堅的徵程,點點滴滴的幫扶故事點綴著漫漫徵途。楊潤華(右)在向群眾宣傳扶貧政策巖寨村是一個古老的苗族村寨,苗語是百姓日常交流的溝通語言,卻是擺在我面前無法逾越的一道坎。  如何突破這個難題,拉近與群眾的關係,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 ...故事」我與貧困戶成了「親戚」|西秀區大西橋鎮吉昌村駐村幹部...
    我叫汪靖雄,是安順市貓貓洞水庫管理所的一名專業技術幹部,2016年初由安順市水務局黨組下派到西秀區大西橋鎮吉昌村任駐村幹部。在這五年的扶貧過程中發生著許許多多的故事,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我與所包保的貧困戶馮貞福戶的故事。
  • 即將高考的她,以父親駐村為主題寫了一篇作文
    日前,雲南省曲靖市一名高三學生寫下一篇文章《父親扶貧路上那些事》,從女兒的視角講述了父親駐村扶貧背後的故事,行文流暢、情感真摯,胸懷的大愛和情懷,令人動容。現將此文分享給大家。父親扶貧路上那些事作者:雲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學2020屆14班筆名:莫默然我的父親,是一名駐村扶貧工作隊員。
  • 「我的扶貧故事」為了他們臉上的笑容值得!丨正安縣和溪鎮青龍村駐...
    我叫潘成靜,今年30歲,是正安縣和溪鎮青龍村的一名普通駐村幹部,同時也是一名中共黨員,今天我向大家講講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老家在湄潭,2016年至2018年初,我在湄潭的一個村委會任副主任一職。我知道朋友是在關心我,因為當時我也同時考上了另一個非貧困縣的單位,朋友的意思是讓我好好抉擇。奔赴在村居的種植養殖場我對他說:「我已經想好,我還年輕,身體不是問題,正安離家遠,也許條件會艱苦,但這正是給自己一個鍛鍊的機會,我在湄潭開展脫貧攻堅積攢的經驗正好能發揮出來,我也相信能把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