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由「生面孔」變成「百事通」丨天柱縣石洞鎮岑卜...

2021-01-08 天眼新聞

我叫劉波,現年25歲,是天柱縣石洞鎮岑卜村的一名普通駐村幹部。

  2019年8月,我背著行囊,懷著夢想,來到了天柱縣石洞鎮人民政府,作為一名剛畢業不久的學生,我對將來要面對的工作既期待又忐忑,期待的是作為一名基層幹部,直面群眾,我所做的工作都是為了讓群眾過上更美好的生活,這份工作帶來的使命感讓我感到自豪,忐忑的是未知的工作將會帶來怎樣的困難和挑戰,我又該如何去面對和解決。  2019年11月,在鎮黨委政府的安排下,我被派到村裡,成為岑卜村的扶貧駐村幹部、聯絡員。身為聯絡員,我的主要接觸的是辦公室工作,負責錄入表格、錄數據信息、收發村裡報表等事項。  因為初來乍到,村裡紛繁的事務讓我常常感到手足無措,但我始終堅信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的道理,熟悉村情、民情是我開展扶貧工作的必修課。於是,我開始在工作中慢慢摸索,邊學邊幹,時刻要求自己認真精細,嚴謹做事,隨著日常工作的經驗積累和工作量的慢慢增大,我逐漸熟悉和掌握了村情和民情,通過收發報表,我也了解到了更多的扶貧知識和政策。

與同事們在工作

在岑卜村開展扶貧工作,我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我身處在一個團結友愛的團隊裡,村裡的駐村幹部共有七人,有來自州裡的同步小康工作隊員,也有來自縣裡的扶貧駐村幹部,雖然從年齡來看他們都比我年長許多,但是為人都比較親切隨和,對我這種「扶貧新人」很是包容和關懷。在他們的身上,我學到了不少的實踐經驗。  每次下戶,他們都會給我介紹每一戶的情況,在他們的帶領下,我不僅很快熟悉了村裡面的工作,而且拉近了我同群眾們的距離,我在短短時間內由村裡的「生面孔」轉變成「百事通」。

開展入戶走訪

成為駐村幹部的一年以來,我的心態已從當初的忐忑變為了堅定,脫貧攻堅取得的成果,讓我感到無比驕傲的同時更感到肩膀上的責任更重了,因為我深刻認識到,作為一名基層工作者,我們所做的工作,關係到人民群眾的直接利益,讓村民們得到實實在在的美好生活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人物小傳】

劉波,現年25歲,天柱縣石洞鎮岑卜村駐村幹部。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潘德玉 整理

編輯 顧航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大家都叫我「阿牛哥」丨天柱縣遠口鎮安浪村致富...
    我叫周邦貴,是遠口鎮安浪村的致富帶頭人,大家都叫我「阿牛哥」,稱我們夫妻為「牛」夫妻。周邦貴養殖基地航拍圖在天柱縣遠口鎮黨委鎮府和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夫妻倆積極響應鎮黨委政府大力培育發展特色致富產業,充分發揮致富帶頭人的作用,20多年來在鄉自主創業,註冊成立了天柱縣金貴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展養牛產業,共計養牛200多頭,又響應發展辣椒產業的號召,種植了辣椒50多畝,中草藥材10多畝,切實帶動鄉裡鄉親致富增收。
  • 「我的扶貧故事」如今的村裡一年四季皆美景丨天柱縣坌處鎮中和村...
    我叫胡國錦,2015年擔任貴州黔東南天柱縣坌處鎮中和村同步小康第一書記,幾年來與村幹和網格員一起走村入戶,宣傳政策,幫助村裡和群眾解決困難問題,有艱辛、有苦楚,但更多的是充實和滿足。記得2016年春天,為了美化村莊,我聯繫了200棵桂花苗栽在村道路沿線和溪流兩岸,還開著鎮裡的皮卡車,找到聽說曾經被請到北京天安門前修剪園藝的楊師傅,請他把縣城鑑江河畔的柳樹枝條修剪一些下來拉回村裡,組織村兩委幹部和黨員在溪流兩岸插上。2019年村裡籌資種植了180棵銀杏樹苗,2020年春天,村指揮所組織黨員幹部在道路沿線和空地還栽了500棵桃樹苗,將4500棵桃樹苗發給群眾栽種。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天柱縣:林下雞養殖實現「接二連三」
    天柱縣將林下雞作為"一縣一業"主導產業,通過注入扶貧資金、培育壯大本土企業、塑造特色品牌、引進龍頭企業、擴展延伸產業鏈等方式,創新打造肉雞全產業鏈,走出脫貧新路。  注入扶貧"活水"  "有幫扶資金及縣農投公司的技術指導和售後服務,我用傳統方式餵養的烏骨雞、黑腳雞、青腳紅羽土雞都不愁銷路。"天柱縣注溪鄉注溪村村民龍運魁說。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鏗鏘腳步丨鎮遠縣羊場鎮黨委書記範劍
    曾經的泥濘道變成了百姓的致富路,曾經的荒蕪山變成了村民的「聚寶盆」,曾經被生活壓得抬不起頭的貧困戶,如今也重拾了信心,滿是笑容……6年的精準扶貧扶出了一路精彩,也扶出了一路感動。  我叫範劍,是鎮遠縣羊場鎮黨委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當好群眾奮鬥的「牽引繩」丨從江縣丙妹鎮雍裡村...
    我叫趙榮恆,已在駐村崗位堅守了4年有餘,現任丙妹鎮雍裡村駐村幹部。時光荏苒,不知不覺,我已在雍裡駐村兩年。在駐村的時間裡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經歷了多姿多彩的故事,有些讓人無奈,有些讓人振奮,有些讓人欣慰。
  • 「我的脫貧故事」精準扶貧·助我圓夢大學丨平塘縣牙舟鎮興陶村...
    在這個背景下我的故事便悄然開始了……  我叫王明媛,出生在牙舟鎮興陶村冗平組的一個貧困農民家庭,當我還很小的時候,爺爺奶奶就離世了,父親又遊手好閒,無心顧家,造成母親和他離異,只剩下一個由親戚朋友輪流照顧的我。
  • 「我的扶貧故事」白俊燃:「扶貧小白」成長記
    我叫白俊燃,是甕安縣司法局珠藏司法所負責人,也是珠藏鎮甕朗壩社區的一名網格員。2019年5月,我正式成為一名駐村扶貧幹部,從此我對大山深處有了牽掛。說到扶貧,對於剛剛參加農村工作的我,只是一個門外漢,談不上扶貧經驗。對於剛參加扶貧工作的我,很多扶貧政策不熟悉、不了解。一邊,我所在的司法所僅有我一個人,如何扶貧,怎樣扶貧,又怎樣兼顧本職工作,面對這樣的形勢,不禁拷問著我。
  • 「我的扶貧故事」我這名「60後」的扶貧故事丨鳳岡縣蜂巖鎮桃坪村...
    沿著雜草叢生的小路一步步向西南走,桃坪村這個小山村映入眼帘,在昏暗斑駁的光線下,我看見的是破舊開裂的磚牆、穿著衣衫襤褸的行人,那深深下陷的眼窩、飽經風霜的面容直擊我的心靈,這是桃坪村給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死氣沉沉,毫無生機可言。
  • 「我的扶貧故事」我肩上扛著的是神聖的使命丨晴隆縣紫馬鄉慄樹村...
    第一次走訪扶貧戶,山路顛簸,又加之缺乏扶貧工作經驗,我覺得工作非常的艱辛,脫貧攻堅途中有太多的心酸苦樂,但讓我的工作、生活多了一筆豐富的財富。  2019年8月,我被調整到慄樹村坪子組擔任網格員,開始了駐村工作。  慄樹村坪子組,總戶數33戶,其中貧困戶19戶74人。
  • 「我的扶貧故事」參與扶貧,此生無憾丨貞豐縣沙坪鎮尼羅村原第一...
    圖為王敬獎帶領群眾發展辣椒產業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始,我便與尼羅村與納翁村結下了不解之緣。2018年2月,根據組織的安排,我到沙坪鎮尼羅村任駐村第一書記,我帶領村支兩委成員從改善基礎設施出發,積極協調項目、爭取資金,在上級部門的關心下,共實施公路項目5條,新建水池1個,鋪設管網10000餘米,安裝路燈20餘盞......村容村貌得到極大的改善,貧困發生率從2018年的63.9%到2019年初降到26.8%。在走訪貧困戶老黨員岑仕元時。
  • 「我的扶貧故事」振奮人心的不是話語是行動丨興義市雄武鄉中心村...
    2018年3月,我畢業後就到了基層,2019年7月,又作為下沉人員來到雄武鄉中心村,成為一名前沿指揮所成員,每一段故事都十分寶貴。能參與脫貧攻堅戰,吾之榮幸。交流不是我的強項,很多時候不能有效的交流,我只能用我那笨辦法來解決我與貧困戶叔叔阿姨們之間的溝通。
  • 「我的扶貧故事」從「扶貧新兵」到「扶貧尖兵」丨錦屏縣河口鄉巖...
    我是龍松權,是錦屏縣河口鄉人社中心的一名幹部,2019年3月在巖灣村當網格員。我的網格裡有50戶人家,結對幫扶對象8戶。通過實地走訪,我得知,2015年範華銀戶被識別為貧困戶。當時他家的住房是一棟破爛木房,還用樹皮夾著住人,透風又漏雨。
  • 「我的扶貧故事」換崗不換初心丨遵義市新蒲新區永樂鎮官田村黨...
    上任之前,個別老幹部善意提醒我,你在貧困村幹了那麼多年,為何還要到貧困村幹,難道不累嗎?我毫不猶豫地說:「官田村是我的家鄉,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我沒有理由嫌棄它,如果我都不願意來,誰還願意來呢!」  來到官田村,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村委會對面近300畝的壩區,其中一條300米的產業路因佔地糾紛而停工,我就在想,如何發揮好自己本地人的優勢?
  • 「我的扶貧故事」盡心盡力去幫扶丨織金縣中寨鎮人民政府工作人員...
    「文嬢孃,我家喝的水是從房子下邊郭家借來的,很不方便,我打算從對面小山引水下來,大約需要700米管子、還有家裡最近經濟老火,想申請點臨時救助,你看能不能幫忙申請一下......」這是我進入幫扶對象張習倫家中他說的話。
  • 「我的扶貧故事」有他們,才有向陽而生的力量丨普定縣猴場鄉水落洞...
    父女二人咧嘴笑了起來,男孩轉了轉眼珠,痴拙地上下打量著我,蘇雲先老人費力地動了動眼皮,也許是在眼瞼背後艱難地刻畫我的樣子。「她馬上要出嫁了。」問到女兒的近況時,一旁的蘇雲先老人欣慰地說到,女兒是家裡唯一的勞動力,父親年事已高,平日家裡大小事務都由她來打理,已無暇顧及其他。弟弟因為身體的原因,平日除了上學便是負責照顧臥榻的母親。
  • 青山家丨青山資本領投健康即食品牌「鯊魚菲特」
    36 氪獲悉,健康即食品牌「鯊魚菲特」宣布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由青山資本領投。三個月前,36 氪曾報導過「鯊魚菲特」,這家公司以即雞胸肉作為切入爆品,四年時間成為天貓生鮮雞胸肉類目第一,至今已保持連續17個月第一。隨著規模擴大,其品類也從雞胸肉拓展到肉類、雜糧、衝飲等,覆蓋正餐代餐、佐餐、零等各種不同的用場景。回頭看,我們能從「鯊魚菲特」的發展史上學到什麼?
  • 「我的扶貧故事」「紅軍老劉」激勵著我前行|駐遵義市紅花崗區巷口...
    這裡是紅軍曾經戰鬥過的地方,留下了許多令人敬仰的故事,現在一條條村組硬化公路四通八達,一幢幢農家樓房錯落有致,一輛輛小汽車進進出出,構畫出一派貴州山區美麗鄉村的風貌,這就是我所駐村的地方——遵義市紅花崗區巷口鎮中山村。
  • 我的扶貧故事丨李尚友:村民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
    據桐梓縣人民政府網消息:1月7日,桐梓縣人民政府網發布《我的扶貧故事丨李尚友:村民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內容如下:我叫李尚友,今年53歲,2018年11月起,擔任堯龍山鎮箭頭村村支書。村民以外出務工為生,常年在外打工村民在1000人以上,在家的村民以傳統種植、養殖為主。地處大山中的村寨,要想脫貧,得先把公路修繕好。在脫貧攻堅中,我與鎮村幹部和村民一起,早出晚歸揮汗修公路。經過半年的努力,修建、硬化兩條通村出境公路、10條通組公路共32公裡,聯戶路4公裡,解決制約發展的交通瓶頸。
  • 「我的扶貧故事」「學生娃兒」變「學生書記」 丨鳳岡縣綏陽鎮永盛...
    我叫佘次平,2015年參加工作,不久便調到綏陽鎮永盛社區居委會擔任脫貧專幹。  作為一名應屆畢業生,基層工作對我來說就是「貓吃團魚」,但有幸永盛社區的領導幹部很有能力,「手把手」地指導我、幫助我。  從到社區的第一天他們就告訴我:「基層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不僅僅是做資料,更要和群眾接觸,幫助群眾解決問題。」佘次平組織群眾會山村走出來的我對這句話發自肺腑的認同,我也一直秉持這樣的原則認真工作。  為成為一名「上連政策、下接地氣」的扶貧幹部,我時常和同事下隊,並主動提出包組;由於我個子矮、姓氏少,大部分群眾都用「學生娃兒」稱呼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