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胡國錦,2015年擔任貴州黔東南天柱縣坌處鎮中和村同步小康第一書記,幾年來與村幹和網格員一起走村入戶,宣傳政策,幫助村裡和群眾解決困難問題,有艱辛、有苦楚,但更多的是充實和滿足。
胡國錦在收集社情民意
中寨村古樹參天,風景秀麗,但美中不足的是在村口街道兩旁有大量廢棄的、閒置的房屋、鋪面、雜棚,一幅蕭條破敗景象,非常影響村容村貌。老一輩的人都知道,這是歷史遺留問題。幾十年前,中寨村還屬於鄉一級,是鄉政府所在地,四鄰八鄉的還來中寨趕集,於是應運而生在沿街搭建有許多賣粉面、賣雜貨的房屋、鋪面,曾經輝煌一時。 後來撤區並鄉後,鄉政府撤了,也不趕集了,但是那些臨時搭建的房屋、鋪面卻留了下來,由於多年無人居住,無人經營,經過長年日曬雨淋,長滿青苔,有的東倒西歪,搖搖欲墜,有的千瘡百孔,破爛不堪。 2019年,拆掉這些導致「眼球貧困」的廢棄房屋、鋪面、雜棚成了村脫貧攻堅指揮所第一個要啃掉的「硬骨頭」。
胡國錦在偏坡村查看辣椒長勢
時間緊,任務重,摘帽出列迫在眉睫,村指揮所召開專題會議研判,把影響美觀需要拆除的廢棄房屋一一作了登記,建立臺帳,然後再與戶主徵求意見,一戶一戶的做思想工作,一遍不通就做兩遍,二遍不通就做三遍,直到做通為止,經過多次的電話溝通聯繫和上門走訪,終於得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老支書劉德文率先拆掉了二十年前建在古樹下的一棟完好的木房,村兩委幹部、黨員、公益崗位人員齊上陣,做通一戶工作拆除一戶雜棚,有的拿鋸子鋸、有的拿繩子拉,對一些臨溪而建拆除有危險、有難度的,村指揮所還動用了挖掘機。經過一個多月做思想工作和奮戰,分期分批的將沿街破爛的廢棄房屋、雜棚全部拆除,消除了「眼球貧困」現象。 記得2016年春天,為了美化村莊,我聯繫了200棵桂花苗栽在村道路沿線和溪流兩岸,還開著鎮裡的皮卡車,找到聽說曾經被請到北京天安門前修剪園藝的楊師傅,請他把縣城鑑江河畔的柳樹枝條修剪一些下來拉回村裡,組織村兩委幹部和黨員在溪流兩岸插上。2019年村裡籌資種植了180棵銀杏樹苗,2020年春天,村指揮所組織黨員幹部在道路沿線和空地還栽了500棵桃樹苗,將4500棵桃樹苗發給群眾栽種。現在的中寨村,春天桃紅柳綠,夏天溪流潺潺,秋天丹桂飄香,冬天杏葉金黃,風景美不勝收。 當年栽下的楊柳,如今已經有碗口粗了。中寨村也發生著可喜的變化,全村47戶貧困戶197人在2019年年底就全部脫貧,村裡硬化了10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家庭服務中心建起來了,幼兒園煥然一新,村衛生室得到全面修繕,建起了公廁,機耕道修到了田間地頭,路燈亮到了家門口。今年,投資40萬元的村兩委活動室建設項目破土動工,明年春天將投入使用...... 中寨村的群眾的日子一定會越過越紅火,越來越美好,也將迎來一個個陽光明媚的春天。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潘德玉 整理
見習編輯 吳一凡
編輯 徐然
編審 楊儀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