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如今的村裡一年四季皆美景丨天柱縣坌處鎮中和村...

2021-01-08 天眼新聞

我叫胡國錦,2015年擔任貴州黔東南天柱縣坌處鎮中和村同步小康第一書記,幾年來與村幹和網格員一起走村入戶,宣傳政策,幫助村裡和群眾解決困難問題,有艱辛、有苦楚,但更多的是充實和滿足。

胡國錦在收集社情民意

中寨村古樹參天,風景秀麗,但美中不足的是在村口街道兩旁有大量廢棄的、閒置的房屋、鋪面、雜棚,一幅蕭條破敗景象,非常影響村容村貌。老一輩的人都知道,這是歷史遺留問題。幾十年前,中寨村還屬於鄉一級,是鄉政府所在地,四鄰八鄉的還來中寨趕集,於是應運而生在沿街搭建有許多賣粉面、賣雜貨的房屋、鋪面,曾經輝煌一時。  後來撤區並鄉後,鄉政府撤了,也不趕集了,但是那些臨時搭建的房屋、鋪面卻留了下來,由於多年無人居住,無人經營,經過長年日曬雨淋,長滿青苔,有的東倒西歪,搖搖欲墜,有的千瘡百孔,破爛不堪。  2019年,拆掉這些導致「眼球貧困」的廢棄房屋、鋪面、雜棚成了村脫貧攻堅指揮所第一個要啃掉的「硬骨頭」。

胡國錦在偏坡村查看辣椒長勢

時間緊,任務重,摘帽出列迫在眉睫,村指揮所召開專題會議研判,把影響美觀需要拆除的廢棄房屋一一作了登記,建立臺帳,然後再與戶主徵求意見,一戶一戶的做思想工作,一遍不通就做兩遍,二遍不通就做三遍,直到做通為止,經過多次的電話溝通聯繫和上門走訪,終於得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老支書劉德文率先拆掉了二十年前建在古樹下的一棟完好的木房,村兩委幹部、黨員、公益崗位人員齊上陣,做通一戶工作拆除一戶雜棚,有的拿鋸子鋸、有的拿繩子拉,對一些臨溪而建拆除有危險、有難度的,村指揮所還動用了挖掘機。經過一個多月做思想工作和奮戰,分期分批的將沿街破爛的廢棄房屋、雜棚全部拆除,消除了「眼球貧困」現象。  記得2016年春天,為了美化村莊,我聯繫了200棵桂花苗栽在村道路沿線和溪流兩岸,還開著鎮裡的皮卡車,找到聽說曾經被請到北京天安門前修剪園藝的楊師傅,請他把縣城鑑江河畔的柳樹枝條修剪一些下來拉回村裡,組織村兩委幹部和黨員在溪流兩岸插上。2019年村裡籌資種植了180棵銀杏樹苗,2020年春天,村指揮所組織黨員幹部在道路沿線和空地還栽了500棵桃樹苗,將4500棵桃樹苗發給群眾栽種。現在的中寨村,春天桃紅柳綠,夏天溪流潺潺,秋天丹桂飄香,冬天杏葉金黃,風景美不勝收。  當年栽下的楊柳,如今已經有碗口粗了。中寨村也發生著可喜的變化,全村47戶貧困戶197人在2019年年底就全部脫貧,村裡硬化了10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家庭服務中心建起來了,幼兒園煥然一新,村衛生室得到全面修繕,建起了公廁,機耕道修到了田間地頭,路燈亮到了家門口。今年,投資40萬元的村兩委活動室建設項目破土動工,明年春天將投入使用......   中寨村的群眾的日子一定會越過越紅火,越來越美好,也將迎來一個個陽光明媚的春天。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潘德玉 整理

見習編輯 吳一凡

編輯 徐然

編審 楊儀 肖慧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由「生面孔」變成「百事通」丨天柱縣石洞鎮岑卜...
    我叫劉波,現年25歲,是天柱縣石洞鎮岑卜村的一名普通駐村幹部。2019年11月,在鎮黨委政府的安排下,我被派到村裡,成為岑卜村的扶貧駐村幹部、聯絡員。身為聯絡員,我的主要接觸的是辦公室工作,負責錄入表格、錄數據信息、收發村裡報表等事項。  因為初來乍到,村裡紛繁的事務讓我常常感到手足無措,但我始終堅信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的道理,熟悉村情、民情是我開展扶貧工作的必修課。
  • 「我的扶貧故事」大家都叫我「阿牛哥」丨天柱縣遠口鎮安浪村致富...
    我叫周邦貴,是遠口鎮安浪村的致富帶頭人,大家都叫我「阿牛哥」,稱我們夫妻為「牛」夫妻。周邦貴養殖基地航拍圖在天柱縣遠口鎮黨委鎮府和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夫妻倆積極響應鎮黨委政府大力培育發展特色致富產業,充分發揮致富帶頭人的作用,20多年來在鄉自主創業,註冊成立了天柱縣金貴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展養牛產業,共計養牛200多頭,又響應發展辣椒產業的號召,種植了辣椒50多畝,中草藥材10多畝,切實帶動鄉裡鄉親致富增收。
  • 「我的扶貧故事」村裡來了個「毛頭小子」丨劍河縣南加鎮城西社區...
    我叫姜政能,是南加鎮農業服務中心工作員,也是南加鎮城西社區培榮村駐村幹部。作為一個剛出校園的毛頭小夥,一上班就被安排到一個深度貧困村駐村,我心裡沒有一點底,但我心想我是學農出來的,來到農村應該還是有點用處的吧,也有點期待。
  • 「我的扶貧故事」沒有轟轟烈烈 只有柴米油鹽丨劍河縣南加鎮青龍村...
    我叫潘承林,今年55歲,自2017年3月至今駐任劍河縣南加鎮青龍村任第一書記。青龍村全村316戶126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19戶520人。  青龍村屬於深度貧困村,基礎設施極其落後。剛入村時,髒亂差是第一印象,到處汙水積存、垃圾成片、亂堆亂放,視覺貧困根深蒂固。
  • 「我的扶貧故事」村裡舊貌換新顏 群眾生活比蜜甜丨晴隆縣大廠鎮六...
    當接到與單位同事一起到晴隆縣大廠鎮六壩田村作為駐村幹部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時,我的心是激動的,也是期待的。激動的是能夠在這場脫貧攻堅戰中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期待的是能夠深入基層、了解基層,近距離與群眾們接觸,聽取群眾們的心聲,儘自己的努力為群眾排憂解難,把黨的聲音帶到基層,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千方百計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及幸福感。
  • 「我的扶貧故事」做扶貧連心人|黎平縣龍額鎮德過村駐村幹部唐紹文
    我叫唐紹文,2017年6月被組織安排到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龍額鎮德過村駐村。德過村是龍額鎮20個深度貧困村之一,位於龍額鎮駐地東北19公裡,地處坡旁山谷,海撥430米,東抵雷洞鄉戲勞村銀南寨,西接龍額鎮亞罕村,南與廣西高培村交界,北同水口鎮滾正村毗鄰。
  • 「我的脫貧故事」我的感恩路丨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村民吳仕瓊
    我叫吳仕瓊,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六組村民,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六年來,我從一名家境困難的貧困戶變成一名戰貧濟困的扶貧幹部,被幫扶到幫扶別人,其中的心路歷程我深有體會。  2014年對我來說是艱苦的一年,我家有4口人,兒子孫智富讀高中,女兒孫智源在讀初中,而自己的腰椎又經常疼痛,做不了重活路,只有老公孫遠剛外出打工維持生計。 吳仕瓊在村辦公室工作  當年,村裡進行貧困戶識別時,我家被評為貧困戶。自那以後,得到了鎮村幹部的更多關注,幫扶政策也越來越多。幫扶幹部孫瑤經常上門走訪,解決家庭存在的實際困難,宣傳扶貧政策。
  • 「我的扶貧故事」村裡的每一個角落都有我的足跡丨貴陽市白雲區...
    得出的結論是:村裡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結構單一、嚴重缺少發展的內生動力。為此,我們在學習各鄉鎮先進發展經驗之餘,緊密聯繫村情民情,聯合村黨支部組織40餘戶種植戶,去往畢節市黔西縣太來鄉獨山村學習考察葡萄種植。我們多次邀請農業專家到村裡進行實地教學,進一步讓村民開闊眼界、更新種植觀念、學習運營模式。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幸福的樣子 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丨從江縣丙妹鎮...
    我叫張立美,2019年9月18日到宰略村擔任脫貧攻堅指揮所所長兼任一網格網格員,至今已有一年多。初到宰略村時,對駐村工作不了解,深感責任重大,深怕因自己是個「外行」,辜負了組織的信任與重託。2019年的宰略村,入戶路等基礎設施還需完善,群眾的衛生習慣等還有待加強,村裡的公共區域衛生還需常態化管理,各類脫貧攻堅材料噴湧而來……需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一時不知從何入手。招之即來,來之能戰,戰則必勝。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大多都是外行人,既然別人能勝任,我也可以完成,我從心理上戰勝自己,消除憂慮,靜下來、沉下去,全身心投入脫貧攻堅工作中。
  • 「我的扶貧故事」舍小家顧大家丨黔西縣谷裡鎮中坪村第一書記蔡曼
    但作為一名黨員,扶貧一線需要我,我義不容辭。  帶著對家人的牽掛,我來到中坪村。這是個比較邊遠的小山村,前不著村,後不著店,距離鎮上有17裡路。村民趕場都是到相鄰的天坪等地,其間還要走幾公裡山路。   我原本在電視臺工作,駐村扶貧對我來說是個全新的開始。村裡的事情很雜。駐村後,我從學習入手,在同志們的幫助下,開始走訪,梳理村情,迅速投入幫扶工作中。
  • 「我的扶貧故事」從「扶貧新兵」到「扶貧尖兵」丨錦屏縣河口鄉巖...
    我是龍松權,是錦屏縣河口鄉人社中心的一名幹部,2019年3月在巖灣村當網格員。我的網格裡有50戶人家,結對幫扶對象8戶。通過實地走訪,我得知,2015年範華銀戶被識別為貧困戶。當時他家的住房是一棟破爛木房,還用樹皮夾著住人,透風又漏雨。
  • 「我的扶貧故事」柏祥意:在扶貧一線奉獻青春
    我叫柏祥意,2018年3月,我響應荔波縣委縣政府的號召,來到甲良鎮兩個深度貧困村之一的丙外村參加脫貧攻堅工作,成為一名脫貧攻堅隊隊員。「這個隊員能待久嗎?能為我們幹實事嗎?」村民們看我瘦削,個子小小,對我產生了一片質疑。如何讓群眾信任是我駐村扶貧面臨的第一個難題。
  • 「我的扶貧故事」「小郭,最甜的橘子我給你留著」丨劍河縣南加鎮...
    我叫郭宇,2017年11月在劍河縣南加鎮黨委政府的安排下,我來到了南加鎮城西社區南孟村,擔任駐村幹部,開啟了我的駐村幫扶工作。對於南孟村架獨山自然寨來說,由於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在這個「養老寨」上居住的,大多是60歲以上的獨居老人,他們捨不得離開這個住了一輩子的地方,捨不得腳下肥沃的田土。
  • 「我的扶貧故事」與鄉親們一起度過的日子是最幸福的!丨威寧自治縣...
    我叫張焯源,2019年6月,我主動請纓,從畢節市投資促進局選派到威寧自治縣麼站鎮,掛職鎮黨委副書記,主要聯繫田上村的脫貧攻堅工作。能參與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是我的最大榮幸,尤其是在田上村和鄉親們一起度過的那些難忘時光,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
  • 「我的扶貧故事」白俊燃:「扶貧小白」成長記
    我叫白俊燃,是甕安縣司法局珠藏司法所負責人,也是珠藏鎮甕朗壩社區的一名網格員。2019年5月,我正式成為一名駐村扶貧幹部,從此我對大山深處有了牽掛。說到扶貧,對於剛剛參加農村工作的我,只是一個門外漢,談不上扶貧經驗。對於剛參加扶貧工作的我,很多扶貧政策不熟悉、不了解。一邊,我所在的司法所僅有我一個人,如何扶貧,怎樣扶貧,又怎樣兼顧本職工作,面對這樣的形勢,不禁拷問著我。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脫貧攻堅的故事丨松桃苗族自治縣盤石鎮黃連...
    同時,召開群眾會、院壩會,大力宣傳扶貧政策;組織攻堅隊員與群眾一同參與房前屋後人居環境整治,修繕跑風漏雨房屋。解決群眾燃眉之急,真心實意為群眾辦實事。有付出就有收穫。工作中,慢慢得到群眾認可,脫貧攻堅取得階段性成效。在松桃脫貧攻堅戰場上,「父子兵」「夫妻檔」屢見不鮮。我與妻子也榮幸成為這場脫貧攻堅戰場之一。
  • 「我的扶貧故事」使命擔當攻貧困,勵精圖治拔窮根丨沿河自治縣淇灘...
    還記得2017年9月,我以科級支部書記身份來到檬子村(深度貧困村)開展脫貧攻堅及其他統籌工作,從那時候起,我就下定決心:一定不能辜負組織對我的信任,也要對得起檬子村廣大群眾對我的期望。初到檬子村,整個村人居環境髒亂差現象非常嚴重,村裡無任何產業,很大部分群眾住房不安全、透風漏雨,飲水無保障,大部分群眾房前屋後及室內外還是泥土鋪就,連戶路全部為泥土和石頭,全村256戶1026人中有117戶502人屬建檔立卡貧困戶,貧困發生率達41.7%,貧困面廣、貧困人口多……面對如此多的問題,我沒有退縮,我和其他駐村幹部、村幹部一道勇敢地去面對所有困難並逐一解決。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喻思遠:山凹凹裡有「親戚」|柏連雲...
    山凹凹裡有「親戚」望謨縣邊饒鎮坎邊村指揮長 喻思遠從望謨縣邊饒鎮政府駐地到坎邊村,兩旁綠樹青山,途經一段段山凹凹,梯田、山谷,河水輕淌、鳥鳴蟲叫……天氣晴好時,朵朵白雲懸掛藍天——那是我最喜歡的一段山路,也是我的扶貧路。2019年10月,我因工作關係,包保戶調到坎邊村,跨組包6戶,每家情況各不相同。
  • 我和我的村莊丨熱炕頭兒上聽大頂子山下的故事
    村裡一片凋敝,垃圾遍地,不少村民住著土坯房。村裡的泥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 如今,村裡不僅實現了摘帽脫貧,同時蓋起了新房,硬化了道路,建起了辣椒加工廠、旅遊影視基地。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入選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
  • 我的扶貧故事丨李尚友:村民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
    據桐梓縣人民政府網消息:1月7日,桐梓縣人民政府網發布《我的扶貧故事丨李尚友:村民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內容如下:我叫李尚友,今年53歲,2018年11月起,擔任堯龍山鎮箭頭村村支書。在脫貧攻堅中,我與鎮村幹部和村民一起,早出晚歸揮汗修公路。經過半年的努力,修建、硬化兩條通村出境公路、10條通組公路共32公裡,聯戶路4公裡,解決制約發展的交通瓶頸。 我又多方協調,對村裡電網進行提檔升級改造,增加變壓器到11臺,為村民生活生產用電提供保障。提檔升級後,現在的入戶電壓基本達到了220伏,生活用電完全沒問題了,許多村民家還拉上動力電,解決了加工電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