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真抓實幹 我們不是「過路客」|劍河縣南加鎮青龍...

2021-01-08 天眼新聞

「隊長,今天下午你們全部幹部來我家吃飯。」  「全隊長,明天你們來我家吃早飯哩」  「楊妹,交待你們那幾個幹部明天一定要來我家吃夜飯。」   ......

召開「壩壩會」宣傳政策

這是和村民打成一片後,熱情好客的村民「預約」我們攻堅隊網格員吃飯的情景。  我叫全博,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南加鎮青龍村脫貧攻堅隊隊長。  青龍村由原來的青龍和東北兩個村合併為一個行政村,其中青龍村是深度貧困村。  剛到村時一位退伍老兵對我說:全同志,我住在村裡幾十年了,駐村幹部也看過了一批又一批,都是「過路客」,這次我就等著看你們到底能做出什麼名堂來?」   初來時,我也聽說有過駐村幹部到村裡來難找到飯吃,而自帶饅頭下村,這讓我陷入深思!是什麼原因造成我們的群眾思想這麼落後,連我們的幹部下村開展工作都不接納?

全博(左)入戶了解村民基本情況

入村後,我組織網格員入戶走訪,逐戶摸排,拉家常,講政策,算細帳,說道理,耐心傾聽群眾的意見和建議。組織召開村組幹會、黨員會、院壩會、火炕會和群眾大會,宣傳黨的好政策、好聲音,加強了與群眾的感情聯絡。  慢慢地,鄉親們接納了我們,理解了我們,支持了我們,不再象剛入村那樣議論我們,避著我們,甚至對著我們,各項工作他們積極主動配合,不再為難了。  鮑從富戶單家獨戶距村子有2公裡遠,離公路也有近1公裡,房屋破舊,只有一個女兒患精神病遠嫁到天柱,兩口子已60多歲了,鮑從富年輕時因砍木材頭部受過重傷,時常如癲癇發著,語無倫次,家庭非常困難。  我們通過多次走訪,積極幫助其申請大病救助,殘疾從二級升為一級,每月有相應的殘疾人及護理補助。申請為特困供養戶,每月有868元的特困供養補助,還通過先建後補爭取補助資金3200元,全年有各種收入近2萬餘元。同時還對其房屋進行了透風漏雨整治,硬化了入戶路。  村民鮑先進一生未婚,其弟意外離世弟媳改嫁,他便主動承擔起撫養兩個侄子侄女的責任,得知情況後,我積極爭取鮑先進為護林員。   一年多來,我們放下身子,吃住在村裡,很少回家。憑著親民的情結,憑著為民辦實事的目的,憑著執著的精神,一件一件實事的落實,村容村貌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全博為村民家中整理環境衛生

硬化了串戶路,建人飲工程,修村內排汙溝和公廁,建消防設施、文化戲臺,安裝了路燈,實施危房改造、透風漏雨整治、廁所革命、人畜混居、公路生命防護等工程,村莊環境衛生得到了全所未有的整治,我們的工作也得到了鄉親們的認可。  「感謝你們攻堅隊,自從你們來後,我們喝水就有保障了。」村民周治國發自內心的感激。  當初那位退伍老兵對我豎起大母指:「全同志,還看不出你這個小子還是有點能耐哩,才來一年多,我們村就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我看去看來,你們這批幹部最親民,是為我們老百姓幹實事的。」  鄉親們的認可,就是我們最大的欣慰!其實我深感內疚:在這場前無古人的偉大脫貧攻堅戰中,作為一名黨員幹部,能有幸親自參與其中,只因自身能力有限,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微不足道的。  但我們不是「過路客」,已把自己化作了一名村民。我堅信:我們共產黨,我們偉大的國家有這麼好的政策,鄉親們的生活明天會更美好!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編輯 韋依

編審 楊儀 施昱凌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小郭,最甜的橘子我給你留著」丨劍河縣南加鎮...
    我叫郭宇,2017年11月在劍河縣南加鎮黨委政府的安排下,我來到了南加鎮城西社區南孟村,擔任駐村幹部,開啟了我的駐村幫扶工作。對於南孟村架獨山自然寨來說,由於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在這個「養老寨」上居住的,大多是60歲以上的獨居老人,他們捨不得離開這個住了一輩子的地方,捨不得腳下肥沃的田土。
  • 「我的扶貧故事」村裡來了個「毛頭小子」丨劍河縣南加鎮城西社區...
    我叫姜政能,是南加鎮農業服務中心工作員,也是南加鎮城西社區培榮村駐村幹部。作為一個剛出校園的毛頭小夥,一上班就被安排到一個深度貧困村駐村,我心裡沒有一點底,但我心想我是學農出來的,來到農村應該還是有點用處的吧,也有點期待。
  • 「我的扶貧故事」「謝謝你,姑娘!」丨劍河縣南加鎮幼兒園園長何銀燕
    我叫何銀燕,是劍河縣南加鎮幼兒園園長,同時也南加鎮城東社區的幫扶幹部。2019年7月25日根據上級工作安排,利用暑假時間,我來到村中開展幫扶工作。一大早,我來到攻堅隊,大家你來我往,各忙各的。看著大家忙碌的身影,我心頭一緊,「有這麼緊張?」「真的是在打仗?」本來就擔心脫貧攻堅工作做不好的我,瞬間變得緊張起來。
  • 「我的扶貧故事」沒有轟轟烈烈 只有柴米油鹽丨劍河縣南加鎮青龍村...
    我叫潘承林,今年55歲,自2017年3月至今駐任劍河縣南加鎮青龍村任第一書記。青龍村全村316戶126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19戶520人。  青龍村屬於深度貧困村,基礎設施極其落後。剛入村時,髒亂差是第一印象,到處汙水積存、垃圾成片、亂堆亂放,視覺貧困根深蒂固。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扶貧的小劉「哥哥」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
    「小劉哥哥,快進屋來坐坐」,這是每次我遇到川洞村民時他們對我開口的第一句話。我叫劉常茂,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駐村幹部、網格員。一天我去走訪萬政明家,萬政明夫婦已經上坡農活,只有殘疾的萬通祥在家,我無法和他溝通交流。等天黑得看不見路了,夫妻倆才打起手電筒從坡上回到家,沒等他倆開口我便知道他們是為了搶季節栽種農作物。回來我立即跟幾位同事說了這情況,第二天,我們幾個便拿起生產工具和萬政明到他家田間一起搶收去了。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故事」國家好政策讓我過上好日子丨劍河縣南加鎮展牙村村民姜秀海
    我叫姜秀海,是劍河縣南加鎮展牙村六組村民,由於我妻子身體殘疾,孩子還小,我無法長期外出務工,家庭收入不高,生活十分的困難。感謝國家政策好,在2017年,村裡將我列入國家建檔立卡貧困戶,自從展牙村成立攻堅隊後,我的幫扶幹部楊武江經常到我家了解家庭情況,得知我家具體的情況後,他十分用心積極的幫助我家解決困難。   為幫我解決就業問題,他在村裡幫我爭取了護林員的工作,我用自己的雙手和辛勤的勞動獲得報酬,這也讓我每年有了穩定一萬元的年收入。
  • 「我的扶貧故事」做到用心用情用力 群眾就會支持我們丨劍河縣仰阿...
    我叫李成傑,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也是交洗村的脫貧攻堅網格員、幫扶幹部。2019年3月,我提起資料袋,懷著忐忑的心情來到劍河縣仰阿莎街道交洗村,開始了我的扶貧之路。當時我分到的幫扶對象有5戶,入戶走訪中,幫扶對象邰服召戶使我印象深刻。
  • 「我的扶貧故事」我對幫扶戶說「這都是我應該做的」丨劍河縣革東...
    我叫張達,是劍河縣革東鎮五河村脫貧攻堅隊網格員。2019年7月下旬,組織的一聲召喚,我帶著單位黨委和同事們的重託,來到五河村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經過一年多的時間,我真正的感受到,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是一件責任重大且值得思考的事情。
  • 「我的扶貧故事」細小之處見真章,真幫實扶助脫貧丨劍河縣久仰鎮...
    我叫聶開富,來自劍河縣自然資源局,現擔任劍河縣久仰鎮久仰社區脫貧攻堅隊網格員。2019年3月,我來到久仰社區東階仰村。初到東階仰,就被這裡的自然山水、淳樸的民風以及別致的苗家吊腳樓所吸引。為了快速、準確地摸清網格情況,我們小隊4人吃住在村、工作在村,利用早、中、晚三個關鍵時間點遍訪群眾,一個月不到,就完成了網格內所有村民的走訪,收集了解到各戶相關信息,建立和完善了基礎信息臺帳。久仰社區戰隊剛到東階仰時,入廁是一個較為棘手的問題。
  • 「我的扶貧故事」一家八口搬家記丨劍河縣革東鎮交東村脫貧攻堅隊...
    2019年我剛被選派到劍河縣革東鎮交東村任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隊長,就碰到這麼一件棘手事。交東村五組網格員劉海生告訴我,石春輝戶一家8口人擠居在一個20平米的爛木房裡,吃飯、睡覺地方都不夠,房子安全保障也過不了關,他家是貧困戶,但又不願意易地扶貧搬遷,這讓他不知如何是好。第二天,我買了肉、油等生活物資,來到石春輝家入戶調查。看到全家8口人住在一個岌岌可危的木樓中,樓下煮飯,樓上吃住。
  • 「我的扶貧故事」破冰之功 非一春之暖丨劍河縣久仰鎮擺偉村網格員...
    我叫潘年海,是劍河縣久仰鎮擺偉村脫貧攻堅網格員。我的幫扶貧困戶有6戶,剛開始接手幫扶工作沒有經驗,經過近兩年時間紮根基層,我成長了很多,有了不少感悟。說起這6戶平困戶,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們都是苗族同胞,家中婦女基本不會說漢話。
  • 「我的扶貧故事」情系小香雞 助農脫貧丨省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
    1988年,我畢業於中國農業大學(原北京農業大學)畜牧專業。2018年1月,在貴州省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工作的我,根據《關於第三批「萬名農業專家服務『三農』行動」專家選派和團隊組建的通知》要求,被選派到黔東南州劍河縣岑松鎮掛科技副鎮長。
  • 「我的扶貧故事」做扶貧連心人|黎平縣龍額鎮德過村駐村幹部唐紹文
    我叫唐紹文,2017年6月被組織安排到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龍額鎮德過村駐村。德過村是龍額鎮20個深度貧困村之一,位於龍額鎮駐地東北19公裡,地處坡旁山谷,海撥430米,東抵雷洞鄉戲勞村銀南寨,西接龍額鎮亞罕村,南與廣西高培村交界,北同水口鎮滾正村毗鄰。
  • 「我的扶貧故事」柏祥意:在扶貧一線奉獻青春
    我叫柏祥意,2018年3月,我響應荔波縣委縣政府的號召,來到甲良鎮兩個深度貧困村之一的丙外村參加脫貧攻堅工作,成為一名脫貧攻堅隊隊員。「這個隊員能待久嗎?能為我們幹實事嗎?」村民們看我瘦削,個子小小,對我產生了一片質疑。如何讓群眾信任是我駐村扶貧面臨的第一個難題。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的貼心人|鎮遠縣羊場鎮羊場村幫扶幹部羅國超
    我叫羅國超,是鎮遠縣委組織部的一名青年幹部。   接觸扶貧工作前,我是個十足的門外漢,以為調查一下貧困戶的家庭情況,走訪慰問一下就是扶貧。直到2015年,成為鎮遠縣羊場鎮羊場村8戶貧困戶的幫扶幹部後,我才慢慢理解到「真扶貧、扶真貧」的含義。羅奎珍是我聯繫幫扶的一戶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掛職掛心助脫貧丨黃平縣委常委、黃平縣人民政府...
    抓實東西部扶貧協作  2018和2019年,我共協調對口幫扶資金7050萬元,並將80%以上資金投入到產業項目,為黃平縣10898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每人每年增收500元以上。   我與黃平縣委、政府共同牢牢把握產業革命「八要素」,踐行「五步工作法」,紮實推進脫貧攻堅「春風行動」「夏秋攻勢」,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作為加快農業轉型升級、推動產業扶貧的重要支撐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脫貧致富的有力抓手。
  • 「我的扶貧故事」白俊燃:「扶貧小白」成長記
    我叫白俊燃,是甕安縣司法局珠藏司法所負責人,也是珠藏鎮甕朗壩社區的一名網格員。2019年5月,我正式成為一名駐村扶貧幹部,從此我對大山深處有了牽掛。說到扶貧,對於剛剛參加農村工作的我,只是一個門外漢,談不上扶貧經驗。對於剛參加扶貧工作的我,很多扶貧政策不熟悉、不了解。一邊,我所在的司法所僅有我一個人,如何扶貧,怎樣扶貧,又怎樣兼顧本職工作,面對這樣的形勢,不禁拷問著我。
  • 「我的扶貧故事」掛職又掛心 以實幹助力脫貧攻堅|黃平縣平溪鎮...
    剛分管易地移民扶貧搬遷工作時,我對相關政策、搬遷戶的情況都很陌生。為了儘快熟悉情況,除了惡補政策知識外,我還挨家挨戶進行了摸底,大火山、上平寨、梁家坡、白竹、楊柳井、泡木寨、猴田、小溪溝……這些偏遠的自然寨或者村民小組,走過了不止一次,做到對每戶舊房拆除、復墾復綠情況掌握精準。
  • 「我的扶貧故事」趁年輕多幹點 不能辜負駐村韶華丨劍河縣仰阿莎...
    我經常這樣說,也一直在這樣做。我叫彭祖彬,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寨章村駐村網格員。彭祖彬(左)向貧困戶了解生活情況2019年8月初的一個午後,我背著沉甸甸的行囊來到了寨章村就任脫貧攻堅網格員,開展脫貧攻堅幫扶工作,從此與這裡結下了千絲萬縷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