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劉宇強,是甕安縣平定營鎮三合村的駐村工作隊員。2017年,隨著脫貧攻堅的衝鋒號吹響,我收拾行囊,踏上脫貧攻堅駐村幫扶之旅,來到了平定營鎮三合村墓墳組,看見老百姓出沒於羊腸小道,行走于田埂之間,一位老人背著背篼,佝僂著身體,十分困難。
昔日不通公路的墓墳組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才是他們真實的寫照,眼前的景象讓我心情十分沉重,不相信還會有這樣落後、還沒有通公路的地方!夜色漸漸暗了下來,一天的走訪結束,我邁著疲憊的步伐返回駐地,心情十分沉重,村民的聲音不時在耳邊響起。
昔日不通公路的墓墳組
「每年過春節,兒女們回家過年,由於不通路,車子無法開進寨子,只能將車停在寨子對面的山坡上。」這是村民何天恩不經意的一句話,深深的扎在我的心坎上,隱隱作痛。「我們這裡的條件太差了,寨子裡的年輕人或者有能力的人都搬出去住了,留下的都是我們這些老弱病殘的人了。」這是村民何天福的話,我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過去,好幾棟房子已經破爛不堪,無法居住;「群眾盼了這條路幾十年了,要是你們能幫我們修通,我們殺豬宰羊謝謝你們......」這是在墓墳組聽到最多的聲音。夜深了,我久久不能入睡,我不敢相信我的眼睛,我不敢相信那是事實,但田埂上的身影和群眾的心聲一次一次的將我說服。
現在的墓墳組公路四通八達
當晚,我迅速將走訪情況進行了梳理,用了「四個不通」總結了墓墳組的現狀,即「路不通、水不通、電不通、信息不通」,及時向工作隊進行了反饋,得到了工作隊的高度重視。領導迅速指示,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修建打寨石至墓墳組3米寬的脫貧路,苦竹灣至墓墳組3.5米的通組路,山莊至墓墳組至上幫溪3.5米的產業路,家家戶戶的串戶路,安裝太陽能路燈,安裝自來水管,加快農網電力改造,修建文化廣場,增添群眾體育健身器材等等,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2019年國慶節,一張照片刷爆了墓墳組群眾的朋友圈,那是墓墳組外出務工的遊子們自發組織、召集墓墳組年輕人「返鄉回家、喜看變化」的活動,得到大家的積極響應。男女老少相聚文化廣場,用唱歌、跳舞、拉家常、聊變化等多種方式,感恩黨和政府。
董德碧家的房屋對比照
78歲高齡的村民董德碧將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畫像貼在家中,發自內心的說:「過去沒有飯吃,是黨和政府讓我們有了飯吃;以前我的房子是危房,是黨和政府給我重新修了房子,住房安全有保障了。」淳樸的話語聽起來總是那麼的好聽!從未有過的幸福感,自然的流露出來,寫在墓墳組群眾的臉上。年輕人回來了,原本破舊不堪的房子修好了,墓墳組熱鬧起來了,墓墳組人民發自內心的笑了。
現在的墓墳組通了公路,修建了廣場,80後年輕人回來了
回顧3年的駐村幫扶,我和村民的朝夕相處,讓我切實感受到了,村子的巨大變化,讓我充滿了成就感;純樸的村民變了,從過去對幹部的不信任到現在的滿意;生活變了,質量提高了,過去的肩挑背扛變成了現在的車來車往,有的年輕人寶馬車也開回來了。現在,我經常也會來到墓墳組,群眾問我,你回來了?我笑著說:「是啊,回家啊!我的家在這大山裡,我也是寨子中的一員! 」通訊員 劉宇強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盧泰銘編輯 劉娟利編審 王璐瑤 楊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