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我與他們緣定大山深處丨甕安縣平定營鎮三合村...

2020-12-04 天眼新聞

我叫劉宇強,是甕安縣平定營鎮三合村的駐村工作隊員。2017年,隨著脫貧攻堅的衝鋒號吹響,我收拾行囊,踏上脫貧攻堅駐村幫扶之旅,來到了平定營鎮三合村墓墳組,看見老百姓出沒於羊腸小道,行走于田埂之間,一位老人背著背篼,佝僂著身體,十分困難。

昔日不通公路的墓墳組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才是他們真實的寫照,眼前的景象讓我心情十分沉重,不相信還會有這樣落後、還沒有通公路的地方!夜色漸漸暗了下來,一天的走訪結束,我邁著疲憊的步伐返回駐地,心情十分沉重,村民的聲音不時在耳邊響起。

昔日不通公路的墓墳組

「每年過春節,兒女們回家過年,由於不通路,車子無法開進寨子,只能將車停在寨子對面的山坡上。」這是村民何天恩不經意的一句話,深深的扎在我的心坎上,隱隱作痛。「我們這裡的條件太差了,寨子裡的年輕人或者有能力的人都搬出去住了,留下的都是我們這些老弱病殘的人了。」這是村民何天福的話,我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過去,好幾棟房子已經破爛不堪,無法居住;「群眾盼了這條路幾十年了,要是你們能幫我們修通,我們殺豬宰羊謝謝你們......」這是在墓墳組聽到最多的聲音。夜深了,我久久不能入睡,我不敢相信我的眼睛,我不敢相信那是事實,但田埂上的身影和群眾的心聲一次一次的將我說服。

現在的墓墳組公路四通八達

當晚,我迅速將走訪情況進行了梳理,用了「四個不通」總結了墓墳組的現狀,即「路不通、水不通、電不通、信息不通」,及時向工作隊進行了反饋,得到了工作隊的高度重視。領導迅速指示,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修建打寨石至墓墳組3米寬的脫貧路,苦竹灣至墓墳組3.5米的通組路,山莊至墓墳組至上幫溪3.5米的產業路,家家戶戶的串戶路,安裝太陽能路燈,安裝自來水管,加快農網電力改造,修建文化廣場,增添群眾體育健身器材等等,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2019年國慶節,一張照片刷爆了墓墳組群眾的朋友圈,那是墓墳組外出務工的遊子們自發組織、召集墓墳組年輕人「返鄉回家、喜看變化」的活動,得到大家的積極響應。男女老少相聚文化廣場,用唱歌、跳舞、拉家常、聊變化等多種方式,感恩黨和政府。

董德碧家的房屋對比照

78歲高齡的村民董德碧將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畫像貼在家中,發自內心的說:「過去沒有飯吃,是黨和政府讓我們有了飯吃;以前我的房子是危房,是黨和政府給我重新修了房子,住房安全有保障了。」淳樸的話語聽起來總是那麼的好聽!從未有過的幸福感,自然的流露出來,寫在墓墳組群眾的臉上。年輕人回來了,原本破舊不堪的房子修好了,墓墳組熱鬧起來了,墓墳組人民發自內心的笑了。

現在的墓墳組通了公路,修建了廣場,80後年輕人回來了

回顧3年的駐村幫扶,我和村民的朝夕相處,讓我切實感受到了,村子的巨大變化,讓我充滿了成就感;純樸的村民變了,從過去對幹部的不信任到現在的滿意;生活變了,質量提高了,過去的肩挑背扛變成了現在的車來車往,有的年輕人寶馬車也開回來了。現在,我經常也會來到墓墳組,群眾問我,你回來了?我笑著說:「是啊,回家啊!我的家在這大山裡,我也是寨子中的一員! 」通訊員 劉宇強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盧泰銘編輯 劉娟利編審 王璐瑤 楊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白俊燃:「扶貧小白」成長記
    我叫白俊燃,是甕安縣司法局珠藏司法所負責人,也是珠藏鎮甕朗壩社區的一名網格員。2019年5月,我正式成為一名駐村扶貧幹部,從此我對大山深處有了牽掛。說到扶貧,對於剛剛參加農村工作的我,只是一個門外漢,談不上扶貧經驗。對於剛參加扶貧工作的我,很多扶貧政策不熟悉、不了解。一邊,我所在的司法所僅有我一個人,如何扶貧,怎樣扶貧,又怎樣兼顧本職工作,面對這樣的形勢,不禁拷問著我。
  • 「我的扶貧故事」從少年到「大叔」 用三年「畫」青春丨甕安縣珠藏...
    我叫婁金軍,是黔南自治州甕安縣稅務局的工作人員。2018年初,主動接受組織安排,成為了甕安縣珠藏鎮新華村的駐村工作隊員。那年我22歲,沒想到駐村的這三年,我會從青澀的少年成長為胡茬「大叔」;會從「縣裡下來的幹部」成長為群眾口中的「么兒」。  小灣是我負責的村民組,這裡的村民異常樸實、熱情。
  • 「我的扶貧故事」用真心換真情丨甕安縣永和鎮木孔村扶貧幹部肖盛豔
    「徐叔,這兩天油菜栽完沒得,餵的雞下蛋多不,要賣的話給我講,我給你宣傳,大家都想買農村土雞蛋.....」肖盛豔到群眾家走訪我叫肖盛豔,是甕安縣永和鎮木孔村一名扶貧幹部,這是我每天進村入戶與群眾打交道的日常和親切的問候。  不管炎炎夏日、冷冷寒冬,不論晴天雨天,田間地頭,山上山下,房前屋後,鄉間小道,總有我們的身影和走過的足跡,還有揮灑的汗水味道。
  • 「我的扶貧故事」六年駐村最大的收穫就是群眾富裕的笑容丨赫章縣...
    我叫蕭開省,赫章縣松林坡鄉人民政府工作員。2019年11月,是松林坡鄉駐倮柱社區脫貧攻堅專班成員。  2014年至2019年,我在松林坡鄉塔土社區擔任駐村幹部,到村後,我走村串戶,宣傳扶貧政策,了解那些需要扶貧的農戶,為他們規劃未來的發展方向。
  • 「我的扶貧故事」人傑地靈:走出大山的苗文化丨國家統計局貴州調查...
    我叫劉宇,是國家統計局貴州調查總隊派駐七星關區三板橋街道靈峰社區的第一書記。靈峰社區在歷史上曾經因一座數百年的古剎和兩株罕見粗壯的玉蘭樹而聞名於七星關,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文化優勢、旅遊優勢。社區轄5個村民組360戶2169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84戶450人,苗族同胞佔比大,寧肯守住窮山一輩子的觀念給扶貧工作帶來不小難度。到苗族同胞家裡宣傳政策為儘快了解村情民情,我捲起褲腿,邀上社區「兩委」成員和我一同走訪,也正是在這種走訪,讓我熟悉了社區的情況,也拉近了我和社區班子成員的距離,為接下來的工作打下了一定基礎。
  • 「我的扶貧故事」數得盡幹部的辛苦 數不盡群眾的幸福丨納雍縣昆寨...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艾青的這句詩,足以表達我和長豐村的感情。我叫楊秦豫,2016年5月,我與剛剛通過納雍縣層層選拔的300多名「扶貧特崗」人員一起踏上了這段即光榮又艱辛的路程。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故事丨夢裡我是只猿猴,想要回到大山深處,但是大山在哪裡呢?
    我是一隻猿猴,自出生以來就隨著族群不斷的在遷移。最初的幾個月是被母親背在身上,後來開始自己跌跌撞撞地跟著大部隊走,從大山的邊緣,一路向內輾轉。記得小時候,群居地距離農村很近,經常有貪玩的小猿猴離開族群去找果子,然後這一去就再沒有回來。聽族群裡的長輩說,它們被農村的人類捉走了,怕是回不來了,然後我便看到長輩們偷偷地抹眼淚。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幫扶戶住上了新房子丨興義市政府辦工作人員...
    我叫金華,是興義市政府辦公室的工作人員,2015年起,我開始對興義市萬峰林街道辦的馮文華戶進行幫扶。也是在這一年,我和馮文華家的故事開始了。2015年,馮文華家還住在興義萬峰林街道辦事處甕本村深處,四周全是高不見頂的大山,叢林密布,交通不便,一家三口居住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修建的土木結構老房子裡,生活極其困難。雖然房屋還能居住,但是幾十年沒有修繕,結構已經變形,危險隨時存在。
  • 「我的脫貧故事」「大山,我一定能走出去」|息烽縣鹿窩鎮西安村...
    西安村是息烽縣境內西山山脈深處的一個小村莊,山高坡陡、道路蜿蜒曲折,經濟發展滯後,鄉親們受教育程度有限,走不出大山就只能在「瘦薄」的土地裡拼命的「刨食」,貧窮是刻入骨子裡的記憶,走出大山,是每個山裡的孩子最渴望的夢。幫扶人(趙立松)走訪慰問龔思友(左一)從懂事開始,我家就是低保政策重點照顧戶,家中零散幾畝薄田瘦土,加上父母體弱多病,2013年還被評定為國家級貧困戶。
  • 那片大山
    高中時,憑成績可以去市裡的重點高中就讀的我,因為家裡的困境,選擇了花費更低的區高。正因為身處其中,才知道農村孩子的不易,才知道能力的獲得,精神上的充實能讓人生更為順遂一點。扶貧先扶智,在意識上的引導才能走向真正地富足,這也是我選擇讀師範生的原因。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微弱力量,影響一些人,讓他們走出內心的大山,有更多可以選擇的生活方式。
  • 「我的扶貧故事」我這名「60後」的扶貧故事丨鳳岡縣蜂巖鎮桃坪村...
    還記得那是烈日當頭的盛夏,我懷揣扶貧資料和眾多同事一道,正式開始了我的扶貧之路。在第一次去貧困戶黃鬥志家之前,我心裡多少有些忐忑。如何憑藉個人之力幫助他家脫貧。在駐村工作組的帶領下我很快找到了他家。來到他家門前,映入眼帘的是一排破舊的平房,院子東側是跑風漏雨的木質廚房,屋裡光線昏暗,條件有些差。
  • 我的扶貧故事丨李尚友:村民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
    據桐梓縣人民政府網消息:1月7日,桐梓縣人民政府網發布《我的扶貧故事丨李尚友:村民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內容如下:我叫李尚友,今年53歲,2018年11月起,擔任堯龍山鎮箭頭村村支書。地處大山中的村寨,要想脫貧,得先把公路修繕好。在脫貧攻堅中,我與鎮村幹部和村民一起,早出晚歸揮汗修公路。經過半年的努力,修建、硬化兩條通村出境公路、10條通組公路共32公裡,聯戶路4公裡,解決制約發展的交通瓶頸。 我又多方協調,對村裡電網進行提檔升級改造,增加變壓器到11臺,為村民生活生產用電提供保障。
  • 溫情如山「嶽」,希望若新「星」精準扶貧政策讓豫西大山深處的貧困...
    原標題:溫情如山「嶽」,希望若新「星」精準扶貧政策讓豫西大山深處的貧困戶迎來新生溫情如山「嶽」,希望若新「星」精準扶貧政策讓豫西大山深處的貧困戶迎來新生( 2021-01-08 ) 稿件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新華關注·脫貧攻堅2020年4月16日,在河南省三門峽市盧氏縣河洛嘉園小區
  • 他們在大山深處守望「世界」(2)
    離開大山前夕,方瑞波腳步放慢了許多。那天傍晚,他走走停停,很久才結束巡邏。「往前走。慢點兒不要緊,只是不要停下。」離開這裡的老兵,幾乎都不敢停下,因為害怕別離。與方瑞波一樣,多少官兵將青春留在了這個倉庫。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鏗鏘腳步丨鎮遠縣羊場鎮黨委書記範劍
    曾經的泥濘道變成了百姓的致富路,曾經的荒蕪山變成了村民的「聚寶盆」,曾經被生活壓得抬不起頭的貧困戶,如今也重拾了信心,滿是笑容……6年的精準扶貧扶出了一路精彩,也扶出了一路感動。  我叫範劍,是鎮遠縣羊場鎮黨委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振奮人心的不是話語是行動丨興義市雄武鄉中心村...
    2018年3月,我畢業後就到了基層,2019年7月,又作為下沉人員來到雄武鄉中心村,成為一名前沿指揮所成員,每一段故事都十分寶貴。能參與脫貧攻堅戰,吾之榮幸。交流不是我的強項,很多時候不能有效的交流,我只能用我那笨辦法來解決我與貧困戶叔叔阿姨們之間的溝通。
  • 「我的扶貧故事」為了他們臉上的笑容值得!丨正安縣和溪鎮青龍村駐...
    我叫潘成靜,今年30歲,是正安縣和溪鎮青龍村的一名普通駐村幹部,同時也是一名中共黨員,今天我向大家講講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老家在湄潭,2016年至2018年初,我在湄潭的一個村委會任副主任一職。作為一名民選幹部,在湄潭我經歷了脫貧攻堅從開始到最艱苦的總攻階段,在戰友們的共同努力下,最終湄潭於2018年如期脫貧。入戶走訪2018年初,我有幸考入正安縣和溪鎮農業服務中心,成為一名正式的國家幹部。  剛來正安縣的時候,有朋友對我說:「正安縣現在是未出列的深度貧困縣,聽說那邊條件很艱苦,你剛在這邊參加完脫貧攻堅,身體會不會吃不消?」
  • 【我的扶貧故事】吳傳勝——只爭朝夕進大山 不負韶華送溫情
    【我的扶貧故事】吳傳勝——只爭朝夕進大山 不負韶華送溫情 2021-01-12 17: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他們在大山深處守望「世界」
    離開大山前夕,方瑞波腳步放慢了許多。那天傍晚,他走走停停,很久才結束巡邏。「往前走。慢點兒不要緊,只是不要停下。」離開這裡的老兵,幾乎都不敢停下,因為害怕別離。與方瑞波一樣,多少官兵將青春留在了這個倉庫。大山裡那些看似平淡的時光,是他們閃光的青春足跡,他們捨不得與這個「家」說再見。如今,這個地圖倉庫只留下很少的 官兵在駐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