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者通過視頻教受助人員編中國結。
一位老人在認真學編中國結。
昨日,在救助管理站市區分站,一位受助老人朝著鏡頭伸出剪刀手。
按照民政部統一部署,6月19日,廣州市6個救助管理站同時舉辦以「大愛尋親、溫暖回家」為主題的公眾開放日活動,讓市民近距離接觸救助服務。記者從廣州市民政局獲悉,如今科技尋親已成為廣州為求助者尋親的重要利器,僅今年上半年,廣州通過科技手段協助滯留人員核實到家庭信息的就達到300餘人。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秦松 通訊員廖培金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憂子
駐站社工教求助者打中國結
「這裡是諮詢接待區,主要為求助人員和有需要的群眾提供諮詢、接待、查詢、詢問核實、認領等服務,也是求助人員進入救助站的第一步。」昨日,廣州市救助站區分站,一位工作人員解說道。
這是市救助站區分站開展「大愛尋親、溫暖回家」為主題的公眾開放日活動現場。前來參加開放日活動有人大代表、機關團體代表、社區居民、社工志願者和新聞媒體記者工共80餘人。活動現場展示了救助宣傳展板、救助公益宣傳短片、動漫視頻,參觀人員先後走訪了接待區、生活區、觀察室等功能區,近距離與臨時求助的受助人員面對面交流,深入了解政府對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和臨時遇困人員可以到救助站尋求救助等兜底救助政策。
在教育室裡,駐站社工們正在教幾位求助者編中國結。現場教學在視頻教學的配合下,受助者們學得饒有興致。如今,受助者們都在等待著來自親人的消息。「我們流浪乞討人員駐點服務項目,將通過『社工+義工』的方式,在廣州城區駐點區域和廣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區分站內及受助人員救助機構,為流浪乞討人員提供社會工作服務。」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
科技與網際網路+技術合力助尋親
隨著科技的發展,如今科技也為尋親插上了翅膀。
據悉,近年來,為了助力滯留受助人員早日返回家鄉,回歸家庭,與家人團聚,廣州市救助管理機構通過強化現代科技手段,加強社會力量參與等多種方式開展全市專項尋親行動,採取「集中辦公、分區包幹」的方式,定人、定點、定時間、定標準,劃片分工,包幹負責。通過全國人口信息庫、報刊、電話等傳統手段,與DNA比對、指紋比對、人臉識別等技術,以及與今日頭條、抖音等網際網路+技術相融相合,僅2019年上半年通過科技手段協助滯留人員核實到家庭信息的就達到300餘人。
據介紹,2018年至2019年5月,廣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區分站通過護送、聯繫流出地接回、通知親屬接領、購買車票等方式已幫助近8000名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尋親返鄉成功。
為進一步深化專項尋親活動,今年「開放日」,廣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區分站與市公安局刑警支隊共同打造了「智慧尋親」平臺,籤訂建立信息查詢比對反饋機制協議,同時對為助力尋親作出突出貢獻的公安機關、社會組織、愛心協會予以表揚,進一步強化救助合力。
前4月全省為4392名 流浪人員成功尋親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秦松 通訊員莫冠婷、陳智瑜)昨日,按照民政部的部署要求,廣東省民政廳深入組織全省救助管理機構和託養機構開展2019年「開放日」活動,並於6月19日上午組織部分省人大代表赴省少年兒童救助保護中心,近距離感受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管理工作。
活動當日,參訪人員恰逢兩名受助少兒的家長們前來中心辦理認親手續,接回走失多年的孩子。截至今年4月30日,全省共為4392名長期滯留流浪乞討受助人員成功尋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