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裡。這是一首我們十分熟悉的兒歌《小燕子》裡的歌詞,歌曲中的燕子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碰到的野生動物,而我們今天要介紹的崖沙燕則是燕子的一種。這種燕子在全世界除了澳大利亞以外都有分布,可以說是就在我們的生活中了,但是有些讀者就有疑問了,既然它們的分布這麼廣,那麼我為啥沒有見過呢?確實,我也沒有見過。這和崖沙燕的生活習慣有關。
畢竟崖沙燕和沙有關,那麼它肯定是住在沙子裡啦,崖沙燕喜棲於湖泊、泡沼和江河的泥質沙灘或附近的土崖上,主要棲息於溝壑陡壁,山地巖石帶。沒錯,崖沙燕確實是住在了沙子裡面的,沙子裡竟然長出了燕子。
既然提到了崖沙燕的家,那就先介紹一下崖沙燕的巢穴。崖沙燕主要在5米左右、距離江面和耕地均不遠的沙質土崖上開洞營巢,對築巢地的坡向選擇沒有大要求,但是對土質層選擇性非常明顯,選在沙土和黃壤交錯的沙土層數量最多。而它們開洞方式也比較樸素,沒錯就是嘴腳並用,用嘴啄和用腳刨的方式來開洞築巢,當然如果有現成的舊巢或者相似的洞穴,它們也會直接使用這些來做成新的巢穴。
崖沙燕和家燕不同,屬於群棲性鳥類,所以它們的巢穴離的非常近,一般一片區域內通常會很多的崖沙燕巢穴,密度極大。崖沙燕的巢洞呈坑道狀,洞深基本超過90cm,如果有不到90cm的,多是臨時休息洞或者正在開鑿的洞,洞內一般有一條分支,副支供看護雛鳥用。雖然是大家一起在一片區域築巢,而且築巢比較密集,但是巢洞並不相通,所以說串門還是得從大門走,想從窗戶偷偷溜進別人家可是不可能的。
崖沙燕雌雄羽色相接近,上體從頭頂、肩至上背的翅上覆蓋的羽毛呈深灰褐色,下背、腰和尾巴上覆蓋的羽毛呈灰褐色,飛羽黑褐色,尾巴呈淺叉狀,顏色與背相同,但較為暗。最明顯的特徵是胸前有灰褐色的環帶,少數灰褐色胸帶中央還夾雜灰白色。雄性體長12.5-13.5cm,雌性體長11.0-14.3cm。
上文說了崖沙燕是群棲生物,常成群生活,一般一個群體有30-50隻崖沙燕,有時也能見到數百隻的大群。但一般不會遠離水域,它們常常成群在水面或沼澤上空飛翔,有時也會見到它們和家燕、金腰燕混群在空中飛翔,畢竟是表兄弟,一起玩還是挺正常的。崖沙燕體型嬌小,飛起來十分輕快而敏捷,常在水面上忽上忽下的飛翔,像一隻小精靈,而且邊飛還會邊叫,但一般不高飛。休息的時候也是成群結隊的停在沙丘、沼澤地或者沙灘上。崖沙燕主要以昆蟲為食,一般捕食飛行在空中的飛行性昆蟲,尤其是那些接近水面或者地面的低空飛行昆蟲。
崖沙燕的繁殖期一般在5-7月,崖沙燕的產卵數大多為4個,很少的情況會是3或5個,蛋的顏色為純白色,這也是洞內營巢鳥類的卵色特徵。小崖沙燕則會在兩星期左右破蛋而出,剛孵出的雛鳥,全身裸露,僅僅在頭頂有一叢細絨毛,隨後會在頭後面,肩部和背部長出纖細絨毛,直到全身長滿羽毛後才開始睜眼。
而辛勤的雄鳥會在12月開始佔巢,一直持續到繁殖期結束,在2月前,佔巢行為主要發生在早上8點到10點,其餘時間則是在離巢區較遠的江面活動,2月間,崖沙燕開始出現求偶和築巢行為,與此同時一天當中的集群佔巢的頻次會增多,發生時間也會在早中晚任意時間,活動範圍也縮小到了巢區附近的江面。佔巢行為發生時,大量的崖沙燕在江面上先集群,然後飛到巢區爭奪不同的洞巢,然後集體撤離崖壁,在空中迴旋稍作休息之後,再回到崖壁繼續佔巢,就像是打比賽時的中場休息時間。
在佔巢爭鬥時,崖沙燕一般停在洞口,有的還把翅膀展開,就像是一個守擂臺的拳擊手一樣,但是大多數時候,卻是亂鬥,一個洞口會停3、4隻雄性崖沙燕,停在同一個洞口的競爭對手,先對視,高手過招先看勢,如果一方不濟則退走,如果兩方皆不退,就會爆發鬥爭,打鬥時兩個個體互相用翅膀扑打對方,這時就可能雙雙跌落到地面再而扭打在一起(說好的高手呢,前面還在對視,後面咋就像流氓打架了)。既然是鳥類的鬥爭,肯定少不了空戰,強勢的一方會追著弱勢的一方打,並且會發出恫嚇的叫聲,這難道就是失傳已久的音波,直至弱勢方發出屈服的叫聲,這時候落敗者就會轉而參與其他洞巢的鬥爭,當然弱勢的一方也不一定會輸,它們會等待時機等其勢盡反擊,一舉扭轉局勢。
崖沙燕雖然不是瀕危保護動物,沒有生存危機,但是仍是一種需要我們保護的野生動物。由於崖沙燕築巢的地址需要選在河岸邊的崖壁上,因此常常會和一些河道工程碰到一起,也因此,近些年總有&34;的報導,有些工地甚至有在答應動物保護協會停工之後第二天就報復性破壞的行為,真的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模範代表。可能只有當我們的生活中不在存在燕子等以前可以經常見到的動物的時候他們才會意識到保護動物不僅僅是在一種動物瀕臨滅絕的時候,才該有的行為,更應是在當下,從現在開始就需要有所行動。
希望我的子孫後代,也可以在唱著&34;,這種歌曲中的生活成長起來,而不是讓這句歌詞成為一種只能在電視中,想像中才能出現的生活。我們地球家園因五彩繽紛才美妙,如果失去了那些多種多樣的動物們,那人類本身也將遭受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