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為只有變色龍會改變自身的顏色,我們身邊的木頭也是可以的。(原理肯定是不一樣的啦)
變色:凡木材正常顏色發生改變的,都叫做變色。木材的變色分為化學變色和真菌性變色兩種。
其實,咱們身邊的實木家具,幾乎都不是木材本身的顏色。實木經過清漆後,顏色會比原木深一些。實木家具在加工過程中,也有修色這一步,其實也是為了讓最終成品更好看。
下面,我們還是來說說木材的變色。可能您覺得變色沒什麼,不影響加工,但是木材一旦變色,下一步就是腐朽了。。。
化學變色
許多樹種的木材,當其含水率較高或較長時間地暴露在潮溼的空氣中時,木材中的某些成分發生化學反應,木材就會變色。
真菌性變色
木材的真菌變色,說白了,就是發黴,原理跟食物發黴大同小異,都是由於真菌在木材上大量繁殖引起的。
這次主要說說真菌性變色的一種——藍變。
因為藍變要發生在木材的邊材部分,尤其是松木、橡膠木的邊材,也叫「 邊材青變」。在非常有利於菌類繁殖的條件下, 藍變菌及大多數黴菌還會引起木材軟腐。
藍變的危害
(1)藍變的木材更容易腐朽
(2)如果不加以預防,藍變菌的菌絲能深入到木材的深處,形成內部變色。
(3)降低木材的價值,腐朽的木頭當然沒人要啦~
藍變的預防和控制
(1) 採伐後,儘早運出, 預防藍變菌侵染木材
(2)加工後的木材應儘快乾燥
原木鋸解加工製成鋸材後,裸露出的新鮮木材表面增加,其含水率正適合變色菌的繁殖、生長,因此應儘快將木材的含水率降低至20%以下,亦即儘快將木材幹燥。
(3)原木的藥劑處理, 目的是在開鋸之前, 阻止真菌的生長。
鋸材的良好乾燥和合理堆積存放, 可以減少藍變的發生。提出為了達到完全避免藍變, 所有的鋸材都以藥物處理是較為現實的。
鋸材的處理方法有兩種:一種是鋸解後的鋸材馬上單根地在浸漬槽中浸泡,浸漬時間通常為15秒~30秒。另一種方法是將鋸解後的鋸材堆垛,捆綁後,用叉車將村堆吊人浸泡槽中,浸泡2~3分鐘,然後吊出,重新堆垛,此時要在各層木材之間加入隔條使空氣能在各層木材之間流動。
木材的後處理
防藍變處理後,須採用適當的堆垛和乾燥方法,以避免木材二次變色。應將處理後的木材碼放在通風良好,且防雨的地方,例如氣幹棚,以防止雨水淋溼木材。同時這也有助於減少乾燥缺陷,如開裂、扭曲等。
建議在乾燥實踐中採用如下堆垛法:
木材材堆的寬度不宜超過1.8m,否則材堆中部木材的乾燥將很慢。材堆的長度則取決於木材的長度、乾燥棚的高度和空間的大小。
相鄰材堆之間的距離一般應大於45cm,材堆基礎應為水泥地面,或能在乾燥期間保持乾燥,而且無種子,垃圾等雜物。
木材材堆上方必須有棚子(頂),以保證在任何情況下村堆都不被淋溼。
材堆下面應有支撐物。建議使用可移動的水泥磚,高度以0.3m或為宜,支撐物之間的距離應與隔條的距離相等。
隔條應使用相同厚度並經刨光的木材,而且應完全氣幹或窯幹,以減少其所支撐的木材開裂。隔條的碼放應上下對齊。另外,如果材堆所有外側都呈垂直平面,則有利於材堆邊部木材的均勻乾燥。
請勿使用厚度小於25mm的隔條。
板間距離應達到15—50mm,以使空氣可以垂直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