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各地建造了很多佛祖和菩薩的造像,但是彌勒佛的造像卻不見幾座。而且彌勒佛的道場在哪裡也有諸多爭議,現有四處都聲稱是彌勒佛道場。這四處是:浙江雪竇山,遼寧千山,浙江義烏雙林寺和貴州梵淨山。其中浙江奉化溪口的雪竇山認同度比較高,這是因為彌勒佛佛祖的化身是布袋和尚,而布袋和尚就是浙江奉化人士,並且弘法、圓寂和歸葬都在奉化。
為彰顯彌勒佛道場並宣揚彌勒文化,經有關方面批准,建造彌勒佛塑像。2008年11月雪竇山坐姿彌勒佛像正式落成並開光,雪竇山由此成為我國第五座佛教名山暨彌勒道場。
雪竇山彌勒大佛端坐在溪口鎮雪竇山後山上,這裡海拔369米。彌勒大佛是以奉化布袋和尚形象作為造型設計的基礎,也是廣大中國信眾認同的造型。
彌勒大佛坐北朝南,左手提著一個布袋,右手握著一串佛珠,袒胸露腹,面帶笑容,給人一種親切親近感。也體現了布袋和尚的包容,歡喜自在的精神。
大佛居高臨下,宏偉壯觀,製作精美,金光閃閃。大佛連同基座高57米,僅佛首高度達10.5米。大佛用500噸鍚青銅鑄造而成,內部鋼架用鋼近千噸。在須彌座上層中間鐫刻「人間彌勒」四個大字,表示「人人即可成佛,成佛必在人間」之意。
奉化雪竇資聖禪寺(雪竇寺)位於雪竇山彌勒大佛左側,歷來有大慈佛國,彌勒道場之譽。雪竇寺初建於晉朝,到唐朝時已逐漸興旺,到南宋北宋時已達鼎盛。千百年來雪竇寺曾五度俱毀,也是屢毀屢建,最後一次是1968年受文革影響被折除,幸運的是1985年後又大規模重建擴建至今日之規模。
雪竇寺前有兩株古銀杏樹,雌雄各一株,據說已有2200多年的樹齡。寺後還有張學良將軍在此幽禁時栽的兩棵楠木,至今仍根繁葉茂。
新建的雪竇資聖禪寺「大慈摩尼之殿」,大慈指彌勒菩薩,摩尼是指珠寶珍寶之意。彌勒傳到中國時最初譯作慈氏,以慈得名,故稱「大慈」。殿內正中既供奉佛祖彌勒,兩邊供奉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
大雄寶殿內供奉三尊如來佛像,中間為釋迦牟尼佛,東為藥師佛,西為阿彌陀佛。
原來的雪竇寺並沒有彌勒佛殿,彌勒佛殿是1985年重建雪竇寺時擴建的,以強調這裡是彌勒佛的道場,併名正言順地成為中國第五座佛教名山。
雪竇山有張學良的第一幽禁地——雪竇山招待所。1937年1月24日張學良由溪口蔣介石故居文昌閣搬到這裡,十個月後這裡失火被燒毀,11月9日被移往黃山,張學良在此居住不到一年。
如今,雪竇山是國家5A級景區,包括蔣氏故居,蔣母墓道,雪竇寺,張學良幽禁地,妙高臺等,景點之間都很近,可以統籌一次遊覽完。
旅行提示:奉化歸屬寧波管轄,雪竇山和蔣氏故居都在奉化溪口鎮。寧波火車站南廣場公交站乘坐998路公交車直達雪竇山,約半小時車程。寧波櫟社機場離溪口只有二十多公裡,有大巴直達。奉化還有許多傳統小吃,如:溪口千層餅、奉化芋艿頭、青團、灰汁團等,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盡情品嘗,以得其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