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確處理失敗的高手眼中,為什麼失敗和成功反而是近義詞?

2020-12-04 後浪科普

一直都有人告訴我們,年輕人要多去嘗試,多去體驗失敗,但卻很少有人告訴我們該如何的從失敗中走出來,諸葛亮的兵法中有一句話「善敗者不亡」什麼是善敗?指的是懂得處理失敗的人,在未來才能有贏的機會,事實上大部分人心中都害怕失敗,覺得失敗是災難,是羞恥,如果可以的話,相信我們都不想跟失敗扯上關係,甚至不想去搞懂它,因此大部分人都會下意識待在自己熟悉和安全的地方,也就是所謂的舒適區,不去做任何新的探索和嘗試,認為這樣就能和失敗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但人生就像是一場越野賽跑的比賽,你有選擇不跑的權利,但需要付出的代價是,身邊的人可能會從後面慢慢的趕上甚至是超越你,而如果你選擇盡全力的去奔跑,在奔向終點之前同樣也面臨著一些風險,因為你可能走錯了路,或者不小心踩到了坑裡,但也只有成功克服這些挫折,才有機會走到最終的地點。

在成長的路上,失敗是一件無可避免的事情,但奇怪的是,大部分的人都能接受來自肉體上的失敗和傷痛,卻往往不能承受失敗對內心產生的負面情緒,一個人在失敗後能否還能重新的站起來,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能否抵抗那些負面的情緒,諸葛亮口中的「善敗」,指的也就是如何在失敗後還能保持著心中的那一團火焰,只有人們心中那一團火焰不滅,才能夠再找到機會東山再起。而這次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如何有效地處理失敗,幫你培養出一個可以從失敗中快速地重新走出來的能力。

首先先來定義一下什麼是失敗,所謂的失敗指的是自己在努力了之後還是達不到預想中的目標,可以理解成是實際情況跟自己預想情況之間產生了差距,這個差距的距離越大,失敗後帶來的感覺會越強烈。

比方說有兩位大學生為了能夠在考試上取得一百分的成績,決定閉關一個月埋頭苦讀,拒絕任何的社交活動,每天不是讀書就是睡覺,最後一位學生得到六十分的成績,另一位得到四十分的成績,這時候你會發現雙方內心中挫敗感的分量是不一樣的,換句話說,人們在努力之後還是不能達成目標的挫敗感取決於實際情況跟預想情況之間的偏差,而這個差距所帶來的挫敗感,是讓人否定自己的努力同時懷疑自己的能力,最終做出放棄的真正原因所在,而為了減低這個挫敗感,大部分人會習慣性降低自己的預期,這樣的話即使失敗,現實和預期的差距也會變小,挫敗感就會降低。

這時候你可能會反駁,人類沒那麼的脆弱,但我不認同,因為不同的人對於失敗的承受力是不同的,比如有些人在經歷很多次的失敗之後還能繼續的向前,但有些人只是經歷一次失敗之後就承受不了選擇放棄,為什麼呢?

我在心理學中找到一個理論——自我解釋,也就是對一件事為什麼發生的習慣性解釋風格,通俗點的解釋是我們內心中的那一個自己的聲音,這個解釋風格決定了一個人在失敗後會不會選擇放棄,比如剛剛那一位拿了四十分的同學,他是如何看待自己拿了四十分這件事?是運氣不好還是自己不行?這會決定他之後會繼續的努力還是會一蹶不振,這個例子或許有點極端,但總的來說,放棄這個念頭的形成,往往是因為一個人自我解釋的方式偏負面而導致的,這就是為什麼悲觀的人比起樂觀的人來說更容易選擇放棄,因為悲觀的人對於事物的解釋方式都是負面的,所以想要處理失敗,不被失敗給擊倒,就需要從自我解釋這個維度來下手,這裡分享三個小方法

第一:分清楚我和我的行為

我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很多人在面對失敗的時候,都希望把失敗的事情跟自己的失敗混為一談,比如最常見的是把比賽中的一次失敗或者工作上的一次失敗,看成自己人身上的失敗,徹底搞混了我的失敗和我的任務失敗這兩個概念,人類是一種喜歡鑽牛角尖的生物,會很習慣地把局部的失敗看成人生整體的失敗,但如果這樣做的話,對於失敗的解釋上,人們就會傾向於去懷疑自己的能力,否定自己的努力,放大生活中的負面部分。

此外,由於我們對自己和對任務的預期是不一樣的,所以混淆這兩個概念的話,實際和預期之間的差距會更大,需要承受的負面情緒就會越多,這時候就需要分開這兩種概念,要告訴自己,先不說未來,過去的我們一定有過成功的經歷,為什麼需要否定掉這些自己曾經的成就呢?有些失敗雖然帶來很大的損失,但也只是一次任務或者一個事件的失敗,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的一生,除非這個失敗是會導致死亡,不然的話對於我們而言真的只是一次失敗而已,熬過去就行了。

在《反脆弱》中有一句話是「任何殺不死我的,最終都將使我更加強大」所以把失敗看成我的任務失敗,而不是我的失敗,把這兩件事劃清界限,會讓我們傾向於去找尋失敗的原因,爭取在下一次做得更好,因為這時候對於失敗的解釋會從我為什麼這麼失敗,轉變成這件事為什麼會失敗。

第二:把失敗變成一個養分

萬維鋼老師說過「失敗和成功是同義詞,不應該是反義詞,這兩者和什麼都不做才是反義詞」這說明失敗這件事一定是因為我們做了什麼之後才會失敗,而不是在什麼都沒做的情況下就定義自己失敗了,換一個角度來思考,既然做了一些事情,那麼就應該是略有收穫,至少我們找到了一次失敗的方法。

在一次巴菲特年會上,有人問查理芒格對他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芒格說「最重要的是失敗,我一直拼命的搞清楚失敗在哪裡,然後竭盡全力的去避開它」很多的時候一次的失敗並不是一件壞事,壞事指的是我們在同樣的地方,以同樣的方式失敗了兩次或者以上,相信就算是一名堅強和樂觀的人,在這種帶著重複性質的失敗下,或許也會有承受不了的那一天。

這裡我建議把自己的失敗給記錄下來,無論是用什麼樣的形式,寫日記、寫分享或者單純的記錄都可以,要提醒自己以後千萬不要踩到同一個坑,這樣做的好處是,我們的注意力會從失去的狀態轉變成獲得的狀態。

第三:尋找一個觀察者

我們都知道,在傷心或者情緒低落的時候,尋找一個好朋友或者閨蜜來吐露心事,是一件非常有用的方法之一,因為這能讓我們心中的負能量有一個可以宣洩的地方,同樣的,在面對失敗的時候也建議這樣做,但不只是單純地尋找一個聆聽者,我們也應該找尋一個觀察者。

因為當一個人面對失敗的時候,關注點會本能地集中在負面的事情上,甚至會下意識的放大一些無關緊要的小毛病,導致自己陷入一個死循環中,因為這時候我們的腦中只有一個聲音,或許有點奇怪,你今天可以試著以後在情緒低落的時候,嘗試去觀察自己腦中的情況,你會發現自己腦中只會有一個聲音在說話,而他會用一種負面的角度來解釋自己遇到的事情,企圖說服你放棄現在做的事,這個聲音就是開始時說的自我解釋的概念,因為只有一個聲音,所以我們會被牽著鼻子走,這時候就需要一個觀察者,一個能夠站在第三者角度看待我們的人,來幫助打破被這個困局,當然他們不一定能夠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的核心,但一定能夠告訴我們一些沒注意到過的細節,比如自己被忽略掉的優點,或者自己的特色等等,幫助我們形成了另一個正面的聲音,來抗拒這一個負面的聲音。

想要走出失敗最大的敵人不是這件事很難,而是這件事看不到希望,所以只要能夠看到一絲的希望,就像是在黑暗中的一絲曙光,會讓我們有一個前進的動力。

結語

經濟學中有一個理論叫做沉沒成本,指的是一些已經付出而且不可回收的成本,在面對失敗的時候,很多人不能重新站起來的原因在於他們不能接受自己曾經付出的那些努力,時間或者是金錢,沒能給自己帶來任何的收益,但失去的加上不可挽回的事物,就不要過度的去在乎它,從失敗中走出來的能力,是每一個人必備的能力。可以嘗試剛剛的三種方法,第一,分清楚我和我的行為;第二,把失敗變成一個養分;第三,尋找一個觀察者。

從失敗中走出來需要勇氣,重新開始也需要勇氣,我們在未來不可能不面對任何的失敗,但希望你在面對失敗的時候能夠快速地走出來。你有沒有被失敗打倒過?記憶最深的一次是如何走出來的?歡迎說出你的的方法。

相關焦點

  • 失敗乃成功之母,我們都知道為什麼還會失敗?什麼才是失敗之源呢
    很少有一件事,一開始或者做一次就能成功的。大多數的事情都要經過很多次的失敗,才能走向成功。承受不起失敗的人,是很難看到勝利的曙光的。曙光比如一個嬰兒,他需要經過很久、很多次的失敗,才能學會吃飯、走路、說話和穿衣。這麼簡單的事情都要經歷失敗,何況更加複雜的事情呢!因此失敗並不可怕,我們的生活中充滿著失敗!
  • 失敗是成功之母?不,成功不需要失敗的經驗,只需要成功的指引
    1.再多失敗的經驗也不能給成功幫助。如果失敗是成功之母的邏輯是正確的,那是不是說考試經常不及格的人,突然某一天就會考100分;屢次戒菸屢次復吸的人,某一天突然就戒菸成功了呢?很顯然,這和我們現實中的認知完全不同。現實是成績好的學生一般都會一直保持下去;戒菸之後再不復吸的人往往能成功戒菸,而反覆戒菸復吸的人一般都會前功盡棄。由此可見,失敗的經驗對成功並沒有多少好作用。
  • 人人都知道失敗是成功之母,但,為什麼?憑什麼,奮鬥、拼搏不行
    但現在很少有人說了,原因是人們對它產生了質疑,甚至有了「既然失敗是成功之母,那麼,誰才是成功之父呢」這類的反語。眾所周知,失敗是成功之母這類俗語,是勞動人民在千百年的勞動實踐過程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實踐出真知,「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既然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那麼它錯誤的可能性就很小了。但問題是,為什麼呢?
  • 失敗從來不是成功之母,失敗只會帶來失敗
    劉嘉還認為,失敗從來不是成功之母,失敗只會帶來失敗,連續的失敗只會導致連續的失敗。而要想從失敗的泥潭中爬出來,可以巧用「勝利者效應」。成功不是用失敗累加而來的,而是需要用勝利來迎接下一個勝利,強者恆強。
  • 失敗是成功之母(作文素材)
    而我們現在,一遇到失敗,就常常沉浸在沮喪;痛苦之中,失去了信心,有的甚至還放棄了反敗為勝的機會。難道我們把眼淚流幹了,就能改變失敗的機會。難道我們把眼淚流幹了,就能改變失敗的事實嗎?我們回答的是:不。因此我們只有堅強地面對失敗才能從失敗中看到成功的希望。      成功與失敗是同進存在的,就像一對雙胞胎。當你成功的時候,有著將要面對失敗的危機;當你失敗的時候,也有著將要成功的希望。
  • TED演講:失敗是成功之母
    我們不知 道為什麼它那麼高效,根本不知道,當你不再認為這是權威的固執,而是通過一系列的嘗試,採用一個系統的辦法來決定什麼方式行,什麼方式不行,結果問題就解決了。這個過程就是試驗和失敗的過程。事實上這是成功研究的一個很大的共性。我們聽過很多經濟運作的理論,美國的經濟仍然是世界上最好的經濟體,它是怎麼變成世 界上最好的經濟體的呢?我可以給你很多事實和數字。
  • 失敗是成功之母,當失敗難產時,誰來孕育成功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標題只是玩笑話,失敗與成功的主體都是人,而把人的不成功歸罪於一句話,這才是真正無能的表現。這篇文章,我們主要來解決一個問題,那就是:失敗和成功之間有沒有必然聯繫,是不是失敗之後緊跟著就會成功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前一篇文章(人人都知道失敗是成功之母,但,為什麼?憑什麼,奮鬥、拼搏不行)我們說過,做完並做成一件事就叫成功,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完成所有事的。這個世界無限大,而我們每個人所面臨和面對的,卻是非常有限的。
  • 你怎麼看「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
    我們常常聽到周圍的人鼓勵失敗的人經常用「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這句耳熟能詳的話不知從何時何處流傳開,但它如今已成為人盡皆知,並且被人們廣泛使用的名言。只要是人在做的事情時,失敗是在所難免的,不可能每個人都能一次成功。
  • 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經驗哪個重要?
    如果你是一個上進的人,那你一定會經歷很多失敗,你也會經歷幾次成功,總體來說你經歷的失敗會遠遠多於成功。 成功當然是好的,失敗誰也不喜歡。人們常說「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句話是對的,但「成功」又何嘗不是成功之母呢? 你還記得那些你玩過的遊戲嗎?
  • 失敗乃成功之母,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擁抱失敗
    失敗意味著您正在學習。這意味著您離成功邁出了一步。 請記住,即使是嬰兒的步伐也值得採取。 甚至嬰兒的腳步也引導您離夢想越來越近。 您不會在一夜之間取得成功。 您不會在幾個小時內實現目標。 您必須保持耐心。 即使感覺好像自己什麼都沒走,即使感覺自己正在一場失敗的戰鬥中,您也必須繼續將精力投入夢想中。 僅僅因為您看不到斷點並不意味著它不在您的範圍之內。
  • 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失敗博物館」火了:成功不是常態,坦然面對失敗
    接觸的多了,他對於市面上種種的成功學鼓吹言論感到甚為厭倦。於是自己獨闢蹊徑,創立了一所「失敗博物館」(TheMuseumofFailure)。這些成功故事擠佔各種媒體頭條,將創新描繪成「哪兒需要往哪兒插」的萬能鑰匙。而看多了的我們有時候卻忘記:其實創新舉措中,90%都是會失敗的。這是著名創意機構Fahrenheit212的董事長MarkPayne說的,他也透露:總會有絡繹不絕的人和機構找上門來,詢問自己價值十億美元的創意點子為什麼不起效果。
  • 家長高期待需調整,失敗是成功之母
    俗話說,失敗乃成功之母,我們大人都不可能不失敗,何況是孩子呢,所以面對孩子的失敗,家長應該給予包容、理解的態度,幫助孩子認識失敗,找到失敗的原因,並激勵他們克服困難。朋友理解和接納了孩子的這種失敗,並且與孩子一起吸取教訓,安撫孩子的惱羞,引導孩子將內部的委屈發洩出來,這對於孩子以後經受挫折的能力也埋下了種子。
  • 千萬別相信:「失敗是成功之母」
    失敗與成功是平等的,你失敗了,也就等於成功了。細細回味這句話,確實感覺很深刻。1我有一個學員,在剛開始寫作的時候,稿子就被錄用了,這讓他信心倍增,後來他的發稿也越來越穩定。但是在前段時間卻遭遇多番退稿,而且是在文章被修改了很多次再被退回來。他的信心一度被打擊,甚至懷疑之前的一切都是憑藉運氣。
  • 失敗非成功之母
    你有沒有懷疑過失敗真的是成功之母嗎?如果是真的那為什麼很多人一直重複著失敗呢?這裡邊其實有一個玄機,一家公司同時來了兩位姓張和姓李的業務經理,工作半年以後呢張經理就在附近買了一套房還買了一輛車,下半年呢準備把孩子接到城裡邊去讀書。
  • 高手盡在黃金局?李佳航晉級鉑金失敗,與霸哥雙排慘遭滑鐵盧!
    英雄聯盟的老玩家都知道,一到晉級賽就失敗多次的規律在何時都應驗。新賽季的英雄聯盟取消了小段位的晉級賽讓許多玩家鬆了一口氣,但是大段位的晉級賽依然在。李佳航,作為一名混跡於弗雷爾卓德和影流的黃金玩家,最近也在鉑金晉級賽中慘遭晉級失敗!
  • 面試官:失敗是成功之母那成功是失敗的什麼?女生機智回答被錄取
    面試官:失敗是成功之母那成功是失敗的什麼?面試是單獨面試,但是面試官所問的問題和流程都是一樣的,面試開始面試官要求他們做一個英文的自我介紹,由於這都是百裡挑一的高材生,英語自我介紹都非常流利,基本上沒有多大的差距,但是面試終究還是要製造一些難度,面試官這次提出的問題是:失敗是成功之母,那麼成功是失敗的什麼?
  • 失敗乃成功之母,失敗的篆刻作品有哪些特點呢,一起來看看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喜歡美好的事物,人們也都喜歡成功的事跡,以及成功的人。人之初,性本善,當我們面對成功事物,美好事物的時候總會忍不住誇讚幾句。甚至有的人會為自己認為是美好事物的東西做出相應的投資。無論是在篆刻文化藝術領域,還是在書法繪畫領域,不僅存在著成功的作品,同時也會出現失敗的作品。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即使是大師,在創作的過程中也難免不會出現一點錯誤。有時候殘缺是一種美,但是我們今天要說的是失敗的篆刻作品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避免在自己創作的過程中出現。一件篆刻作品出現問題,要麼是在章法上面,也就是文字的整體結構方面;要麼是在刀法上面,還有就是印稿方面。
  • 失敗是成功之母,那麼成功之父是誰呢?
    如果說「失敗」是成功之母,那麼,「幹起來」就是成功之父! 有些人總想幹點事情,但還沒幹的時候,就各種理由來了,各種不能幹的理由就來了,就是這些理由把自己說服了,然後就不幹了。有些人總想成功,卻往往事與願違,為什麼呢?因為沒幹,哪來的成功呢?
  • 劉瑜:我們的社會充滿了成功學,但卻沒有「失敗學」
    失敗的勇氣既然是試錯,肯定就會犯錯,結果可能就會失敗。很多家長,教師,年輕人之所以不敢去試錯,就是怕失敗。現在,我們的社會充滿了成功學,但是卻沒有「失敗學」。社會、老師,家長不停地引導孩子「有志者事竟成」,但其實,成功有實力、運氣、關係、出身、情商等多重因素,不是空有一腔熱血,就能成功。
  • 失敗真的是成功之母嗎
    網友1:我負債纍纍網友2:我愛的人離開了我網友3:孩子讓我心力交瘁網友4:事業一直不順那要恭喜你們,你們符合了歷史上所有成功人的特點,你可能會說我怎麼能和他們比呢?其實一切的發生都是各種條件暫時聚合的相(姻緣),並沒有一個叫做失敗無情討債的性質,而您自己的認知給它們定性了所發生的事情是失敗無情的,那很多事情無論好壞你都這樣認知,它就會根據你自身的頻率繼續共振發生。有朋友說,那些糟心倒黴的事根本就不是我造成的,為什麼偏偏要找上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