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有人告訴我們,年輕人要多去嘗試,多去體驗失敗,但卻很少有人告訴我們該如何的從失敗中走出來,諸葛亮的兵法中有一句話「善敗者不亡」什麼是善敗?指的是懂得處理失敗的人,在未來才能有贏的機會,事實上大部分人心中都害怕失敗,覺得失敗是災難,是羞恥,如果可以的話,相信我們都不想跟失敗扯上關係,甚至不想去搞懂它,因此大部分人都會下意識待在自己熟悉和安全的地方,也就是所謂的舒適區,不去做任何新的探索和嘗試,認為這樣就能和失敗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但人生就像是一場越野賽跑的比賽,你有選擇不跑的權利,但需要付出的代價是,身邊的人可能會從後面慢慢的趕上甚至是超越你,而如果你選擇盡全力的去奔跑,在奔向終點之前同樣也面臨著一些風險,因為你可能走錯了路,或者不小心踩到了坑裡,但也只有成功克服這些挫折,才有機會走到最終的地點。
在成長的路上,失敗是一件無可避免的事情,但奇怪的是,大部分的人都能接受來自肉體上的失敗和傷痛,卻往往不能承受失敗對內心產生的負面情緒,一個人在失敗後能否還能重新的站起來,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能否抵抗那些負面的情緒,諸葛亮口中的「善敗」,指的也就是如何在失敗後還能保持著心中的那一團火焰,只有人們心中那一團火焰不滅,才能夠再找到機會東山再起。而這次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如何有效地處理失敗,幫你培養出一個可以從失敗中快速地重新走出來的能力。
首先先來定義一下什麼是失敗,所謂的失敗指的是自己在努力了之後還是達不到預想中的目標,可以理解成是實際情況跟自己預想情況之間產生了差距,這個差距的距離越大,失敗後帶來的感覺會越強烈。
比方說有兩位大學生為了能夠在考試上取得一百分的成績,決定閉關一個月埋頭苦讀,拒絕任何的社交活動,每天不是讀書就是睡覺,最後一位學生得到六十分的成績,另一位得到四十分的成績,這時候你會發現雙方內心中挫敗感的分量是不一樣的,換句話說,人們在努力之後還是不能達成目標的挫敗感取決於實際情況跟預想情況之間的偏差,而這個差距所帶來的挫敗感,是讓人否定自己的努力同時懷疑自己的能力,最終做出放棄的真正原因所在,而為了減低這個挫敗感,大部分人會習慣性降低自己的預期,這樣的話即使失敗,現實和預期的差距也會變小,挫敗感就會降低。
這時候你可能會反駁,人類沒那麼的脆弱,但我不認同,因為不同的人對於失敗的承受力是不同的,比如有些人在經歷很多次的失敗之後還能繼續的向前,但有些人只是經歷一次失敗之後就承受不了選擇放棄,為什麼呢?
我在心理學中找到一個理論——自我解釋,也就是對一件事為什麼發生的習慣性解釋風格,通俗點的解釋是我們內心中的那一個自己的聲音,這個解釋風格決定了一個人在失敗後會不會選擇放棄,比如剛剛那一位拿了四十分的同學,他是如何看待自己拿了四十分這件事?是運氣不好還是自己不行?這會決定他之後會繼續的努力還是會一蹶不振,這個例子或許有點極端,但總的來說,放棄這個念頭的形成,往往是因為一個人自我解釋的方式偏負面而導致的,這就是為什麼悲觀的人比起樂觀的人來說更容易選擇放棄,因為悲觀的人對於事物的解釋方式都是負面的,所以想要處理失敗,不被失敗給擊倒,就需要從自我解釋這個維度來下手,這裡分享三個小方法
第一:分清楚我和我的行為
我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很多人在面對失敗的時候,都希望把失敗的事情跟自己的失敗混為一談,比如最常見的是把比賽中的一次失敗或者工作上的一次失敗,看成自己人身上的失敗,徹底搞混了我的失敗和我的任務失敗這兩個概念,人類是一種喜歡鑽牛角尖的生物,會很習慣地把局部的失敗看成人生整體的失敗,但如果這樣做的話,對於失敗的解釋上,人們就會傾向於去懷疑自己的能力,否定自己的努力,放大生活中的負面部分。
此外,由於我們對自己和對任務的預期是不一樣的,所以混淆這兩個概念的話,實際和預期之間的差距會更大,需要承受的負面情緒就會越多,這時候就需要分開這兩種概念,要告訴自己,先不說未來,過去的我們一定有過成功的經歷,為什麼需要否定掉這些自己曾經的成就呢?有些失敗雖然帶來很大的損失,但也只是一次任務或者一個事件的失敗,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的一生,除非這個失敗是會導致死亡,不然的話對於我們而言真的只是一次失敗而已,熬過去就行了。
在《反脆弱》中有一句話是「任何殺不死我的,最終都將使我更加強大」所以把失敗看成我的任務失敗,而不是我的失敗,把這兩件事劃清界限,會讓我們傾向於去找尋失敗的原因,爭取在下一次做得更好,因為這時候對於失敗的解釋會從我為什麼這麼失敗,轉變成這件事為什麼會失敗。
第二:把失敗變成一個養分
萬維鋼老師說過「失敗和成功是同義詞,不應該是反義詞,這兩者和什麼都不做才是反義詞」這說明失敗這件事一定是因為我們做了什麼之後才會失敗,而不是在什麼都沒做的情況下就定義自己失敗了,換一個角度來思考,既然做了一些事情,那麼就應該是略有收穫,至少我們找到了一次失敗的方法。
在一次巴菲特年會上,有人問查理芒格對他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芒格說「最重要的是失敗,我一直拼命的搞清楚失敗在哪裡,然後竭盡全力的去避開它」很多的時候一次的失敗並不是一件壞事,壞事指的是我們在同樣的地方,以同樣的方式失敗了兩次或者以上,相信就算是一名堅強和樂觀的人,在這種帶著重複性質的失敗下,或許也會有承受不了的那一天。
這裡我建議把自己的失敗給記錄下來,無論是用什麼樣的形式,寫日記、寫分享或者單純的記錄都可以,要提醒自己以後千萬不要踩到同一個坑,這樣做的好處是,我們的注意力會從失去的狀態轉變成獲得的狀態。
第三:尋找一個觀察者
我們都知道,在傷心或者情緒低落的時候,尋找一個好朋友或者閨蜜來吐露心事,是一件非常有用的方法之一,因為這能讓我們心中的負能量有一個可以宣洩的地方,同樣的,在面對失敗的時候也建議這樣做,但不只是單純地尋找一個聆聽者,我們也應該找尋一個觀察者。
因為當一個人面對失敗的時候,關注點會本能地集中在負面的事情上,甚至會下意識的放大一些無關緊要的小毛病,導致自己陷入一個死循環中,因為這時候我們的腦中只有一個聲音,或許有點奇怪,你今天可以試著以後在情緒低落的時候,嘗試去觀察自己腦中的情況,你會發現自己腦中只會有一個聲音在說話,而他會用一種負面的角度來解釋自己遇到的事情,企圖說服你放棄現在做的事,這個聲音就是開始時說的自我解釋的概念,因為只有一個聲音,所以我們會被牽著鼻子走,這時候就需要一個觀察者,一個能夠站在第三者角度看待我們的人,來幫助打破被這個困局,當然他們不一定能夠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的核心,但一定能夠告訴我們一些沒注意到過的細節,比如自己被忽略掉的優點,或者自己的特色等等,幫助我們形成了另一個正面的聲音,來抗拒這一個負面的聲音。
想要走出失敗最大的敵人不是這件事很難,而是這件事看不到希望,所以只要能夠看到一絲的希望,就像是在黑暗中的一絲曙光,會讓我們有一個前進的動力。
結語
經濟學中有一個理論叫做沉沒成本,指的是一些已經付出而且不可回收的成本,在面對失敗的時候,很多人不能重新站起來的原因在於他們不能接受自己曾經付出的那些努力,時間或者是金錢,沒能給自己帶來任何的收益,但失去的加上不可挽回的事物,就不要過度的去在乎它,從失敗中走出來的能力,是每一個人必備的能力。可以嘗試剛剛的三種方法,第一,分清楚我和我的行為;第二,把失敗變成一個養分;第三,尋找一個觀察者。
從失敗中走出來需要勇氣,重新開始也需要勇氣,我們在未來不可能不面對任何的失敗,但希望你在面對失敗的時候能夠快速地走出來。你有沒有被失敗打倒過?記憶最深的一次是如何走出來的?歡迎說出你的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