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大利亞城市雪梨,一群白䴉衝向學生搶奪食物,鳳頭鸚鵡啄爛木製露臺,黑頭礦鳥聒噪不已讓人耳根不得清淨……鳥類數量增加,一定程度上影響人類生活,令人擔憂。
搞破壞
觀鳥愛好者馬克·戴維告訴法新社記者:「白䴉在校園附近時常可見,經常衝向學生,搶奪他們的午餐,老師不得不訓練學生如何應對這種鳥。」
戴維說:「它們長長的喙嚇到小孩。如果有人餵它們食物,它們就會過來搶奪。」
雪梨大學校園內不僅白䴉多,還有大量鸚鵡,從路旁一棵樹飛至對面另一棵,幹擾車輛行駛。
常在雪梨歌劇院或渡口附近散步的人知道,在這裡吃巧克力有點危險,因為周圍數百隻海鷗「虎視眈眈」。
在一些居民區,一些人清晨醒來,發現自家木製露臺傷痕累累,好像遭電鋸鋸過。這是鳳頭鸚鵡幹的「好事」,它們以啄木頭的方式保持喙部健康。雪梨大學研究鸚鵡的博士生阿德裡安·戴維斯說:「它們通常啄樹枝。但它們能夠很好地適應城市,有時啄人們的房子。」
制噪音
雪梨人更多抱怨的是一些鳥聒噪不已,尤以黑頭礦鳥和噪鵑為最。黑頭礦鳥叫聲短促尖銳;噪鵑則是杜鵑鳥的一種,體型較大。
「它們夜間活動,」戴維說,「我個人喜歡它們的聲音,但一些人不喜歡。」
一些人確實不喜歡,甚至厭惡。家住雪梨市中心的大學生瑪莎·普爾薩尼杜是一例。她說,一些鳥發出的聲音非常奇怪,聽起來像在舉行性愛派對,「坦率地說,有時候,尤其是早晨,我希望把那些嘈雜的樹木付之一炬」。
戴維說,一些人乾脆讓鳥在自家院中築巢,有人上門時,鳥會出聲警示,可以取代門鈴。
宜旁觀
儘管鳥類一定程度上影響人們正常生活,戴維斯認為,不應責怪鳥類。
「它們最先生活在這裡。由於我們,它們不得不適應城市環境,」戴維斯說,「一些種群已經滅絕,一些儘量適應(城市)。如果人們發現鸚鵡啄損自家房屋,往往是因為他們先前餵食鸚鵡,或者以這樣那樣的方式吸引過它們。」
在澳大利亞,本地鳥類受保護,禁止捕殺。一些人建議養貓或用水槍驅趕飛鳥。
戴維斯說,記錄顯示,鳥類各有天敵,人們不必動「幹戈」。「即便加上鳥糞,鳥類依然是小問題。最佳辦法是享受雪梨鳥類的多樣性」。
城市鳥類保護機構「後院鳥類」成員克裡斯·弗倫奇建議:「觀察但不幹涉,也不要餵它們。」(黃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