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最小恐龍化石:大概只有4寸高

2021-01-08 快科技

有一種恐龍其體形比手機還小?

一篇發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這項研究報告顯示,科學家首次發現了一批距今2.37億年前的爬行動物化石,這隻爬行動物被稱為Kongonaphon kely。

它是在馬達加斯加南部的一個灰色砂巖盆地Morondava盆地被發現的,它比一部iPhone還短,大概只有4英寸高。

「人們普遍認為恐龍是龐然大物,」北卡羅來納州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Christian Kammerer在一次發布會上說道,「但這種新動物非常接近恐龍和翼龍的分化,並且它驚人地小。」通過研究化石樣本,研究小組了解了祖龍的早期進化,證據似乎表明,它們在恐龍和翼龍首次出現時開始縮小。

通過研究化石樣本,研究小組了解了祖龍的早期進化,證據似乎表明,它們在恐龍和翼龍首次出現時開始縮小。新出土生物的牙齒還讓研究小組得出結論,它可能以是昆蟲為食。作為一種如此小的爬行動物,這當然是有道理的。

相關焦點

  • 馬達加斯加發現化石,最小的恐龍,可以捧在掌心
    當我們說起恐龍,腦海裡總會浮現出龐大兇猛的地球霸主形象,然而,科學家們在馬達加斯加發現的新的恐龍化石,證明恐龍可「鹽」可「甜」,只有10釐米高,我們完全可以把它捧在掌心。祖龍——包括鳥類、鱷魚目動物和翼龍在內的更大的爬行類——和最早的鳥鼻龍的體型仍然相似,直到它們在恐龍譜系中佔據了巨大的比例。K. kely這個來自這個譜系根源附近的標本,讓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了鳥類的早期進化。通過分析鳥鼻龍進化過程中身體尺寸的變化,科學家發現了令人信服的證據,在恐龍翼龍譜系早期,身體尺寸急劇減小。
  • 科學家在緬甸發現世界最小恐龍,只有蜂鳥般大小!
    英國《太陽報》3月13日報導,中美加三個國家的研究團隊共同在世界頂級雜誌《自然》發表論文,該論文指出他們在緬甸出土的一顆1億前的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小的一隻恐龍。科學家們將這隻恐龍命名為「寬婭眼齒鳥」,並通過3D計算機化圖像還原了這隻「寬婭眼齒鳥」的全身圖像。
  • 科學家發現史上最小恐龍—新聞—科學網
    眼齒鳥生境復原圖 圖片來源:韓志信 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研究論文《緬甸白堊紀蜂鳥大的恐龍》發表於《自然》雜誌。
  • 中外科學家合作發現迄今最小恐龍 與現存最小鳥類蜂鳥相當
    中外科學家合作發現迄今最小恐龍 與現存最小鳥類蜂鳥相當 2020-03-12 22:33:29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白嘉懿 責任編輯
  • 恐龍和翼龍來自於共同祖先?科學家:這種生物可能只有10釐米高
    提起恐龍,在我們的印象中都是一個個龐然大物。但是,一塊最新發現的化石表明,恐龍的祖先可能是一種體型極小的動物。這種生物生活在2億3千萬年前。化石顯示,這種生物直立高度可能只有10釐米。科學家們認為,對於這種生物的研究有可能揭開飛行類恐龍的起源之謎。該研究最近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
  • 世界最小恐龍化石 大小如同手機
    王信強人們普遍認為,恐龍是龐然大物。其實不然。美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科學家最近宣布,發現了一種世界最小恐龍化石。研究第一作者、北卡羅來納州自然科學博物館古生物學家克裡斯蒂安·卡默爾披露,馬達加斯加西南部考古出土的大堆化石中,發現了一種微型恐龍化石。自然科學博物館的科學家們稱,這種恐龍被取名為「小蟲殺手」。它處於大約2.37億年前,也就是中三疊紀期間。這是一條成年恐龍,但高僅10.16釐米,長短如同手機,可握在手中。
  • 恐龍是由什麼進化來的?科學家:這種生物只有10釐米高
    #恐龍時代#提起恐龍,在我們的印象中都是一個個龐然大物。但是,一塊最新發現的化石表明,恐龍的祖先可能是一種體型極小的動物。這種生物生活在2億3千萬年前。化石顯示,這種生物直立高度可能只有10釐米。科學家們認為,對於這種生物的研究有可能揭開飛行類恐龍的起源之謎。
  • 恐龍是由什麼進化來的?科學家:這種生物只有10釐米高
    提起恐龍,在我們的印象中都是一個個龐然大物。但是,一塊最新發現的化石表明,恐龍的祖先可能是一種體型極小的動物。這種生物生活在2億3千萬年前。化石顯示,這種生物直立高度可能只有10釐米。科學家們認為,對於這種生物的研究有可能揭開飛行類恐龍的起源之謎。
  • 科學家發現最小恐龍,體型與蜂鳥相當,也是最小的古鳥類
    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宣布發現體型最小恐龍眼齒鳥,也是迄今發現的最小的古鳥類,比蜂鳥還小一點,種屬可能介於始祖鳥和熱河鳥,可能和現代鳥類有親緣關係。眼齒鳥是一種體型很小的恐龍,本來化石是很難形成並保存的,幸運的是這個眼齒鳥被包裹在了琥珀中,因此科學家才得以通過三維重建確定了這種鳥的外形特徵,有著相對於腦袋特別大的眼睛,而且嘴巴上長有一圈倒鉤的小刺狀結構,骨骼結構和鳥類有相似的地方。
  • 像鴨子又像企鵝,科學家發現約45釐米高的新恐龍
    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絕大多數恐龍的寫照,但古生物科學家最近發現的一種恐龍看上去卻與大家熟知的恐龍相去甚遠。
  • 科學家首次在非洲發現鴨嘴龍化石
    據外媒報導,在摩洛哥工作的科學家發現了在非洲發現的鴨嘴龍的首批門徒。這些發現表明,恐龍在北美進化然後遷徙到南美、亞洲、歐洲之後並最終跨越數百公裡的開闊水域抵達非洲。關於這一發現的一項研究最近發表在《Cretaceous Research》上。
  • 北極重大發現,罕見恐龍化石出土
    北極海發現顎骨化石,科學家無意間找到新品種恐龍證據。新發現打破了北極地區只是「遷徙路徑」一說,恐龍可能終年在極區生活。科學家發現的顎骨化石十分稀有,推斷屬於奔龍科未成年的恐龍,存活於7000萬年前,北極地區較溫暖的時期。這些掠食性的恐龍與鳥類演化密切相關,成員包括迅猛龍。他們的遺蹟遍布北美洲、南美洲和亞洲,分散在各大陸,但缺乏骨頭化石好讓古生物學家追蹤他們的路徑。
  • 恐龍也怕患癌症?新發現,科學家在恐龍化石中檢測出惡性腫瘤
    令我們想不到的是,這種疾病竟然也在影響著其它物種,那就是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霸主恐龍。此前國際頂級期刊《柳葉刀·腫瘤學》上出現了一篇研究報告,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科學家通過現代的檢測方式,在恐龍化石上發現了腫瘤存在的痕跡。科學家推斷這隻恐龍的死因,很大可能是因為惡性腫瘤限制了恐龍的活動能力。
  • 發現已知最古老的恐龍,只有手掌大小
    圖片:Alex Boersma我們總是習慣性的認為恐龍和翼龍是龐然大物。它們受到大量關注,巨大的體型可能是原因之一。最大的食肉恐龍之一 - 暴龍,體長約11.5-14.7米,頭高近6米,平均體重約9噸,最重可達14.85噸。
  • 科學家發現最小恐龍化石:鴿子大小能吃魚
    中國與加拿大古生物學者宣布他們在遼寧省西部發現了令人震驚的飛行恐龍胃容物化石,這讓我們首次確認小盜龍會將魚類列入食譜,這一發現對了解古生物的行為學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小盜龍(Microraptor)是世界上最小的肉食性恐龍之一,生活在距今1.2億前的早白堊世,常見體長約60釐米,但身體只有鴿子那麼大,並有著鋒利的爪子和覆蓋羽毛的四肢。
  • 恐龍頭骨化石上,科學家發現「子彈孔」,到底是誰留下的?
    恐龍頭骨化石上,科學家發現「子彈孔」,到底是誰留下的?在人類出現之前,統治地球的生物是恐龍,它們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的時間,當人類在地球上出現的時候,恐龍卻已經消失不見了。我們現在也只能通過一些恐龍化石來還原它們當時在地球上的場景,目前關於恐龍到底是如何在地球上消失不見的,科學界也有不同的說法,火山爆發說地球倒轉說等等,目前科學界最為主流的說法是65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的撞擊,導致了恐龍從地球上消失不見。在地球上我們可以找到的恐龍化石數量是非常有限的,因為時間太過於久遠,這些恐龍化石的保存並不怎麼完整。
  • 浙江首次發現恐龍頭骨和甲龍尾錘骨化石(圖)
    發現至少4隻甲龍個體  這些化石,來自麗水市縉雲縣的一次發掘,讓和恐龍化石打了多年交道的浙江省自然博物館副館長金幸生「驚喜連連」。  發現恐龍化石的地方,是縉雲縣下面的壺鎮工業區。2008年的時候,這裡就發現過一具不完整的甲龍化石。
  • 坦尚尼亞發現距今約2.4億年的恐龍近親化石
    據新華社專電 英國《自然》雜誌4日刊登一則論文說,科學家在坦尚尼亞發現距今約2.4億年的恐龍近親化石。論文說,新發現的物種定名為「Asilisaurus Kongwe」,意義是蜥蜴的祖先。這些恐龍近親高0.5米至1米,長1米至3米,生活在距今2.43億年的三疊紀中期。
  • 巴西科學家首次發現保存在恐龍化石骨骼內的血液寄生蟲
    巴西科學家近日宣布,他們首次發現了保存在恐龍化石骨骼內的血液寄生蟲,這一發現發表在15日出版的最新一期《白堊紀研究》中。科學家在研究患有疾病的泰坦龍骨骼化石時發現了造成恐龍急性骨髓炎的一種寄生蟲。這種骨感染至今仍然對地球上的動物和人類造成影響。
  • 地球史上最重恐龍,化石發現於我國河南,有一隻被人挖走吃掉大半
    實際上目前還並沒有確切的答案,可能很多朋友都聽說過易碎雙腔龍,並且認為它很可能是一隻最大的恐龍,曾有科學家推論認為這種恐龍體長60~80米,體重160~200噸,比常被認為最大動物的鯨魚還要大一些,但是易碎雙腔龍出土的化石很少,只有部分脊椎化石和一段疑似股骨,而且保存的情況很差,其化石最早發現於1877年,後來還神秘失蹤,所以關於它的數據並不被完全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