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口腔炎症如何引發腸道炎症

2021-01-15 科學網

研究發現口腔炎症如何引發腸道炎症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17 16:12:34

美國密西根大學Nobuhiko Kamada研究組的最新工作發現口腔炎症如何引發腸道炎症。這一研究成果於2020年6月16日在線發表在《細胞》上。

研究人員發現,牙周炎症在體內加劇了腸道炎症。牙周炎導致口腔中包括克雷伯菌和腸桿菌在內的口腔病原菌擴增。大量口腔病原微生物被攝入,並轉移至腸道,在那裡它們激活結腸單核吞噬細胞中的炎症小體,從而引發炎症。

同時,牙周炎導致在口腔中產生口腔病原體反應性Th17細胞。口腔病原體反應性Th17細胞具有腸道嗜性印跡,並遷移至發炎的腸道。在腸道中時,口腔來源的Th17細胞能夠被轉移的口腔病原體激活,並引起結腸炎的發展,但腸道固有的微生物不會激活它們。因此,口腔炎症,例如牙周炎,通過向腸道供應致病性病原體和致病性T細胞,來加劇腸道炎症。

附:英文原文

Title: The Intermucos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Mouth and Gut in Commensal Pathobiont-Driven Colitis

Author: Sho Kitamoto, Hiroko Nagao-Kitamoto, Yizu Jiao, Merritt G. Gillilland, Atsushi Hayashi, Jin Imai, Kohei Sugihara, Mao Miyoshi, Jennifer C. Brazil, Peter Kuffa, Brett D. Hill, Syed M. Rizvi, Fei Wen, Shrinivas Bishu, Naohiro Inohara, Kathryn A. Eaton, Asma Nusrat, Yu L. Lei, William V. Giannobile, Nobuhiko Kamada

Issue&Volume: 2020-06-16

Abstract: The precise mechanism by which oral infection contributes to the pathogenesis of extra-oraldiseases remains unclear. Here, we report that periodontal inflammation exacerbatesgut inflammation in vivo. Periodontitis leads to expansion of oral pathobionts, including Klebsiella and Enterobacter species, in the oral cavity. Amassed oral pathobionts are ingested and translocateto the gut, where they activate the inflammasome in colonic mononuclear phagocytes,triggering inflammation. In parallel, periodontitis results in generation of oralpathobiont-reactive Th17 cells in the oral cavity. Oral pathobiont-reactive Th17 cellsare imprinted with gut tropism and migrate to the inflamed gut. When in the gut, Th17cells of oral origin can be activated by translocated oral pathobionts and cause developmentof colitis, but they are not activated by gut-resident microbes. Thus, oral inflammation,such as periodontitis, exacerbates gut inflammation by supplying the gut with bothcolitogenic pathobionts and pathogenic T cells.

DOI: 10.1016/j.cell.2020.05.048

Source: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0)30681-4

Cell:《細胞》,創刊於1974年。隸屬於細胞出版社,最新IF:36.216

相關焦點

  • 狗狗得了口腔炎症怎麼辦?
    狗狗的口腔其實十分脆弱,主人餵食不當或者是狗狗自己進食時不注意的話,很容易會出現食欲不振、嘴部紅腫、拒食等症狀,這時主人要引起重視,這些症狀的出現很有可能是因為狗狗得了口腔炎症。那麼當狗狗得了口腔炎症時,主人應該採取什麼措施呢?平時又可以怎麼預防?
  • 研究揭示FADD和Caspase-8調節腸道穩態和炎症的機制
    研究揭示FADD和Caspase-8調節腸道穩態和炎症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2 13:31:13 近日,德國科隆大學Manolis Pasparakis研究團隊發現
  • 中國科學家建立斑馬魚非感染性腸道炎症模型
    該研究利用斑馬魚突變體模擬了炎症性腸病的部分表型,並且結合體外細胞3D培養結果解釋其發病機制。  什麼是炎症性腸病  炎症性腸病是一類消化系統產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總稱,主要包括克羅恩氏病和潰瘍性腸炎等,患者主要集中在北美、北歐以及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
  • 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院在斑馬魚中構建出一種腸道炎症模型...
    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院在斑馬魚中構建出一種腸道炎症模型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黃博純)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裴端卿和舒曉東團隊利用斑馬魚突變體模擬了炎症性腸病的部分表型,結合體外細胞3D培養結果解釋了其發病機制,並且在斑馬魚中構建出一種腸道炎症模型。
  • 小鼠孕期炎症影響後代的行為異常—新聞—科學網
    近日,《自然》在線發表的兩篇論文討論了孕期炎症如何導致小鼠後代行為異常的新發現。
  • 炎症性腸病是怎麼回事?提醒:這幾個治療方法,可調節腸道菌群
    這樣飲食雖然簡單方便了許多,但是也容易引發胃腸問題,導致人體腸道菌群失調,出現腹痛、腹瀉、噁心、食慾減退等身體不適。其中成年人很容易出現的一類腸道疾病就是炎症性腸病,與飲食、遺傳和繼發感染等因素有關,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
  • PLoS Pathog:研究揭示西尼羅河病毒引發大腦炎症的機制
    2020年1月2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北海道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西尼羅河病毒(WNV)抑制自噬以誘導受感染細胞中蛋白質的聚集,從而引發細胞死亡和腦部炎症(腦炎)的發生。他們還發現一種藥物可以誘導自噬去除蛋白質聚集體,從而防止細胞死亡。
  • 研究:金黃色葡萄球菌新發現或將為皮膚炎症治療鋪平道路
    據外媒報導,研究人員宣布,一種名為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典型無害細菌感染後產生的毒素已被發現可觸發傷口癒合
  • 炎症性腸病是什麼病?除了腸道症狀,還要警惕這7大腸外症狀
    炎症性腸病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患者除了腹痛腹瀉以及粘液膿血便等腸道表現,還會出現一些腸外表現,主要影響皮膚、骨骼、肌肉、口腔、肝膽以及血液等多種系統,會給患者的健康造成嚴重影響,為了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當出現腸外表現時應該及時治療。
  • 維普達談貓咪腸道炎症吃什麼食物
    貓咪腸道炎症沒有出現嘔吐的症狀就可以正常飼餵食物,建議多飼餵一些低脂易消化的食物,例如低脂易消化的處方糧、腸道處方糧、腸道處方罐頭以及雞胸肉等一類的食物,如果貓咪伴隨嘔吐症狀,不要給貓咪吃東西,這樣會進一步刺激到胃部黏膜,引起嘔吐加重。
  • 腸道真菌與消化系病研究進展(2017)
    整個腸道微生態是否密不可分地發揮作用? 腸道真菌及細菌菌群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影響宿主健康? 我們是否可以通過分析不同疾病患者的腸道菌群情況找到各疾病的特徵性腸道真菌譜? 腸道真菌與IBDIBD 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目前認為易患IBD 人群在外環境的作用下其免疫應答改變,從而致病。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腸道細菌菌群在腸道炎症的啟動及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黏膜炎症的發展依賴於複雜腸道菌群的存在。作為腸道菌群的一部分,腸道真菌在IBD 患者體內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視。近幾年有文獻報導,幾種IBD 相關基因如Card9,參與了針對真菌的免疫反應
  • 研究發現漂白劑稀釋液可抑制皮膚炎症損傷
    史丹福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稀釋漂白溶液能夠減輕由炎症帶來的皮膚損傷。  這項研究是在小鼠模型上進行的。稀釋漂白溶液已經被用在了人體溼疹的治療當中,但它具體是如何起作用的之前還不明確。  據美國加州路西爾派卡德兒童醫院的兒童皮膚科醫生、史丹福大學講師-託馬斯`萊翁博士介紹,起初漂白劑只是因為具有抗菌作用而被用來清除皮膚上的細菌和病毒,但僅因為這個原因的話,診所並不會大量使用漂白劑來進行治療,所以研究人員想了解漂白劑是否具有其他作用。  當皮膚受損時,身體會產生免疫反應在受損部位進行保護。研究人員想知道漂白劑(次氯酸鈉)是否以同樣的機制發生作用。
  • 腸道真菌與消化系病研究進展
    腸道真菌與IBDIBD 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目前認為易患IBD人群在外環境的作用下其免疫應答改變,從而致病。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腸道細菌菌群在腸道炎症的啟動及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黏膜炎症的發展依賴於複雜腸道菌群的存在。
  • 2017年終盤點:炎症性腸病研究進展一覽
    為了系統評價小腸MR造影在兒科IBD中的診斷性能,蔚山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回顧了截止2017年1月發表的醫學文獻,分析中納入18項研究,涉及687例患者。一半的研究是前瞻性的,一半是回顧性的。最後,薈萃回歸分析顯示掃描儀製造商與敏感性差異有相關性。研究人員得出結論,小腸MR造影在已知或疑似炎症性腸病(IBD)兒童的炎症活動診斷中顯示了高度的診斷性能,特別是在以患者為單位的水平上。
  • 中國炎症性腸病新藥!武田全球唯一腸道選擇性生物製劑Entyvio(安吉...
    安吉優®(注射用維得利珠單抗)是目前炎症性腸病(IBD)領域唯一的腸道選擇性生物製劑,其臨床數據表明能夠快速起效,並實現長期持久的臨床緩解和黏膜癒合,同時安全性好,是歐美國際指南推薦的一線生物製劑。安吉優®(注射用維得利珠單抗)被列入第一批臨床急需境外新藥名單,獲得加快審評。
  • 炎症性腸病系列講座第五期「幹細胞移植治療早髮型炎症性腸病」
    兒童早髮型炎症性腸病的特點兒童早髮型炎症性腸病,有它獨特的特點,比較多見於男性患兒;潰瘍性結腸炎是最常見的類型;未定型的結腸炎比例相對更高;診斷的過程相對更加的困難,研究發現早髮型炎症性腸病在後續隨訪的40個月內,有40%的患兒診斷會出現更改,而原先診斷為未定型的結腸炎的患兒
  • 長期腹痛、腹瀉,你可能得了炎症性腸病!
    活動旨在喚起高校學生對於飽受炎症性腸病困擾的青年群體的關注,並鼓勵學生創意設計並開發傳播作品,提升公眾對於炎症性腸病的認知,給予患者群體更多關愛與支持。炎症性腸病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非特異性腸道炎症性疾病,通常由腸道免疫系統異常引起。炎症性腸病(IBD)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克羅恩病(CD)和未定型的結腸炎。
  • 炎症性腸病藥物機制創新,未來的方向是精準治療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諸多基礎科學研究逐漸從分子層面揭示了IBD的發病機理,發現T細胞向腸道的遷移增加是IBD患者異常免疫應答的關鍵[1]。 在腸相關淋巴組織(GALT)的影響下,淋巴細胞會黏附和停留在血管內皮上,經活化後穿越血管壁,向外遷移至腸黏膜,進入腸道組織[2]。
  • 炎症距離癌症有多遠 警惕炎症可能成為癌症「幫兇」
    紅網時刻11月21日訊(通訊員 彭於帆)鼻炎、腸炎、胃炎、肝炎……炎症性疾病生活中並不少見。然而,炎症這種看似不嚴重的「小毛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治療,對身體健康會造成很大的影響,甚至會演變成我們談之色變的癌症。炎症,有時是癌症的幫兇,在一些重大疾病的發展過程中,炎症反應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
  • 消化內科專家王玉芬教授科普:什麼原因引起炎症性腸病?
    炎症性腸病概述 術於炎症性腸病(IBD)描述了一組腸道發炎的疾病。人們通常認為它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但是研究表明,慢性炎症可能不是由於免疫系統攻擊身體本身引起的。相反,這是免疫系統攻擊腸道中無害的病毒,細菌或食物,導致發炎導致腸損傷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