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狗血的家庭醜聞,一個女子發動叛亂,大明十萬軍隊三年才平定

2021-01-08 老四劇說歷史

弘治年間,明朝在中興之主明孝宗朱祐樘的治理之下,經濟、政治等各方面都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然而在明朝統治較為薄弱的一些地區,其內部矛盾激烈。弘治十二年(1499年),一場邊陲叛亂讓明孝宗頭痛不已。

朱祐樘

這些叛亂發生在貴州普安州,起源於一起家族醜聞。普安州當地有一個苗族土司叫隆暢,他的妻子米魯貌美如花,他還有一個前妻生的兒子叫隆禮,但隆暢和隆禮關係不好。有一次,米魯回娘家居住,居然和另外一個土司阿保通姦。隆暢派隆禮去接回米魯,隆禮也和米魯通姦了。米魯、隆禮、阿保三人也就這樣保持著極度微妙的關係。隆暢知道後大怒,率本寨的士兵攻打阿保的寨子,還殺死了自己的兒子隆禮。米魯聞訊之後,與阿保合力攻打隆暢的寨子,殺死隆暢。後來兩個土司之間的鬥爭越來越大,見事情鬧大了,米魯乾脆扯旗造反,對抗大明朝廷,並逐漸演變成一場震懾西南的大叛亂,史稱「米魯之亂」。

朱祐樘

明朝對雲貴地區的統治延續了元朝的土司制度,即土官治土民,朝廷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立的地方政權,任命當地的土司為世襲的政權領袖。朝廷又制訂相應的制度,加強土司的管理,包括土官的職類、承襲、貢賦和徵發等。明朝推行這種土司制度有其無奈的一面,這些地區距離朝廷中央很遠,當地土司勢力強大。朝廷如要強力佔領這些地區,面臨的困難是:1.勞師以遠,軍隊駐紮耗損大量的人力物力;2.當地土司反抗,紛爭不止。這樣一來,朝廷就陷入泥潭而無法自拔。正因為朝廷無法佔據這些地區,才會採取土司制度,由朝廷和當地土司共同統治這些地區,實際上是朝廷對當地土司的妥協。造成的結果是,這些地區的實際統治者是土司,朝廷只是在名義上佔據這些地區而已。

米魯之亂剛開始時只不過是米魯、阿保、隆暢之間幾個土司的紛爭,規模並不算大。扯旗造反之後,米魯聯繫了很多土司共同起兵,其聲勢越來越大。朝廷希望土司之間相互制衡,卻不希望發生動亂。米魯殺死隆暢後,又率軍圍攻隆暢的妾適烏生的兩個兒子。面對米魯之亂,時任貴州巡撫並總督軍務的錢鉞一開始想當和事佬,代表朝廷出面,安撫各個參戰的土司,希望各土司罷兵停戰,但收效不大。

朱祐樘

無奈之下,錢鉞、貴州總兵官曹愷、貴州鎮守太監楊友率軍數萬徵討米魯。雙方交戰一年多,本來互有勝負。到了弘治十四年(1502年)七月,米魯率軍攻打平夷衛,貴州都司發兵增援,都指揮使劉福卻接受了米魯的賄賂,故意延緩出兵。結果貴州的援軍在阿馬坡時,中了米魯的埋伏,幾乎全軍覆沒。

而後米魯率軍攻打普安州和安南衛,並使用詐降之計引誘楊友,楊友貪功冒進,中了米魯之計,米魯襲擊了盤江大營,楊友戰敗被擒。至此,明軍數萬軍隊在兩戰中幾乎全軍覆沒,僅有少量兵馬固守普安州,保普安州不失。史料記載明朝戰死的將領包括貴州右布政使閭鉦、按察使劉福、都指揮李宗武、郭仁、史韜、李雄、吳達等人。明朝在貴州一帶的文臣武將,幾乎被一網打盡,由此可以看出,明朝的損失是非常慘重。

朱祐樘

《明史》:時鎮守中官楊友、總兵官曹愷、巡撫錢鉞共發兵討魯,大敗於阿馬坡。都指揮吳遠被執,普安幾陷。友等請濟師,乃以命軾。軾未至,而友等遣人招賊。賊揚言欲降,益擁眾攻圍普安、安南衛城,斷盤江道,勢愈熾。又乘間劫執友。右布政使閭鉦,按察使劉福,都指揮李宗武、郭仁、史韜、李雄、吳達等死焉。

貴州巡撫錢鉞徵討米魯失敗後,明孝宗才發現事情到了難以挽回的地步。明孝宗決定換帥,由左副都御史王軾督貴州軍務,出徵米魯。王軾調集廣西、湖廣、雲南、四川等附近的兵力共八萬人,並起用了已經致仕的大將王通統兵。大軍分分八路進軍,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強攻米魯,先在盤江攻破米魯的營寨。米魯竄逃後,明軍一路追擊,解除叛軍對安南衛的圍困。米魯逃回馬尾籠寨,又遭到明軍的圍剿,被明軍所破,米魯被殺。王軾平定米魯之亂總共花了五個月的時間,攻破米魯的土司營寨千餘座,斬首四千八百餘級,俘獲一千二百餘人。米魯之亂歷經三年時間,最終得以平定。

朱祐樘

米魯不過是個女人,在男尊女卑的社會裡,居然能夠帶頭發動叛亂,給明朝帶來這麼大的麻煩。這場叛亂的發生表面上是因為一起狗血的家庭醜聞,實際上反映的是明朝邊陲對少數民族統治的失敗。朝廷為了避免個別土司過於強大,影響到朝廷,一般會採取兩個措施:1.利用土司之間的矛盾,扶持不同的土司,以形成制衡;2.在當地建立衛所,屯軍屯田,派世襲軍官坐守邊陲,並推行漢化政策。這種政策實際上是以世襲軍官對抗土司,以達到同時削弱世襲軍官和土司的目的。然而明朝的土司制度並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米魯之亂也能說明這點。

起初兩個土寨發生紛爭之時,明朝當地的官員只是坐視不理。米魯起兵叛亂時是聯繫當地諸多土司共同起兵的,這足以表明朝廷在貴州普安州的權威比較有限,不足以震懾當地土司。或者說,當地土司根本就沒有把明朝朝廷放在眼裡。當米魯叛亂聲勢越來越浩大之時,本來一些傾向於明朝,不隨米魯叛亂的土司也逐漸背叛明朝。各種史料雖沒有記載米魯究竟有多少兵力,但米魯兩次擊敗明朝大軍,並曾圍攻普安州和安南衛等衛所,足以表明米魯有數萬人。

軍隊行軍

貴州巡撫錢鉞書生氣十足,在叛亂初始階段的處理方式過於迂腐,使得明朝錯失平定叛亂的最佳時機,導致米魯勢大。錢鉞一開始並不想出兵徵討,而是希望安撫米魯,他堅信只要朝廷出面,就能讓米魯罷兵。米魯假意接受錢鉞的安撫,卻暗中聯絡其他土司。當錢鉞意識到米魯不會罷兵之時,米魯已經形成大勢。

邊境軍官的腐敗,也是讓米魯坐大的主要原因。明朝在全國實施的是衛所制度,即在全國共分16個都司,下轄200多個衛所,每個衛所約5600兵力,由五軍都督府管轄。衛所兵力戰時為兵,非戰時為民,進行屯田。到了明朝中後期,五軍都督府管轄的權力逐漸被剝奪,衛所由兵部管轄。進行以文治武,武官地位低下,前程有限。由於管理不善,衛所逐漸糜爛,腐敗現象嚴重,士兵缺乏訓練,軍官卻極力貪腐,衛所也沒有戰鬥力。米魯在起兵之時,曾賄賂貴州都司的將領劉福,劉福故意緩慢進軍,以至於錯失增援良機,使明軍戰敗,最終劉福也作繭自縛,在戰場上被殺死。

朝廷大臣

明朝成立以來,對邊陲少數民族的治理一向很頭痛,土司的叛亂此起彼伏,從沒有中斷過。到了明朝中後期,朝廷也意識到土司制度的缺陷,開始派遣官員參與治理地區,這就是改土歸流制度。但明朝的步伐邁得太小,不必真正意義上廢除土司制度,導致廢除土司制度也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

相關焦點

  • 朱元璋稱他為兄,為建立大明立下不朽功勳,卻因兒子荒唐導致被殺
    可以說他是歷代開國皇帝中最為艱難的一個。他的成功離不開一群支持他的武將,這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淮西二十四將。周德興就是這二十四位將領中的一個。在朱元璋小時候周德興就和他已經是很要好的夥伴了,他們之間就像兄弟一樣。由於周德興年長於朱元璋,在幼年的時候朱元璋就稱周德興為兄。
  • 家庭教師裡的瓦利安,為何有實力對彭格列家族發動叛亂
    一:前言(彭格列家族的由來)彭格列家族是由沢田家康創立的,當初早期由於戰火硝煙不斷彭格列一世也就是沢田家康為了眾人有一個戰爭時的庇護所就建立了,一開始只是為自警團後來慢慢成長為了一顆「參天大樹」也就是成為家族這也是一個轉變的過程。
  • 中國歷史上的叛亂平息:鎮壓太平天國運動
    太平天國建立起一個帝國,雲南穆斯林建立起一個王國,捻軍則是一個鬆散的流動幫派。每支義軍都有自己的政治和軍事策略,只有太平天國企圖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以奪取全國政權,其他義軍都局限於攻打衰朽的地方政府和保衛、鞏固已建立起來的根據地。每一次起義的動因、實力和弱點各不相同,因此清政府的對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 乾隆消滅了準噶爾汗國,為什麼還有大小和卓叛亂?
    明清交替之際,在中國西北誕生了一個準噶爾汗國。準噶爾部就是明朝時期的瓦剌,瓦剌強盛時期曾吊打大明,還俘虜過大明皇帝。不過瓦剌衰落後,在向西遷移的過程中分裂了,準噶爾部就是其中之一。清朝忙著入主中原,穩定全國統治。
  • 導致大明王朝在風雨飄搖中走向滅亡
    透過歷史的瞳孔可以看到歷史長河波瀾壯闊,同時也蘊含著哲理,讓我們一起推開歷史的大門,感受古人的智慧吧 明朝末年,政治腐敗,國力衰弱,東北地區的女真勢力迅速崛起,在其首領努爾哈赤的率領下,與大明王朝分庭抗禮。
  • 明史專篇六:老子英雄兒狗熊,大明皇帝竟然成了瓦剌的俘虜
    要說朱瞻基還真不是白給的,旬月便平定了叛亂,開啟了著名的「仁宣之治」。宣宗在位期間,大明雖然放棄了安南之地,但總歸是將大明帶入了平穩發展的階段,國民生活水平也是蒸蒸日上,宣宗皇帝也算是一位雄主。但正所謂「虎父生犬子」,他的兒子卻實在不成器,竟然成了瓦剌的俘虜,堂堂皇帝成了階下囚,正是千古奇恥。
  • 在黃巾軍之前,還有「會稽妖賊」許昌起義,被臧旻、孫堅等人平定
    「黃巾起義」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它帶有相當濃重的宗教色彩。這在漢末三國時期不是第一次,早在熹平元年(即公元172年),在揚州會稽郡就有一次「妖賊」許昌起義,規模達到上萬人,臧旻、孫堅、朱儁等人花費三年時間,最終將其平定。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熹平中,妖賊大起」根據《典略》中的記載,東漢末年在民間的宗教色彩非常濃重。
  • 而明朝一調軍隊就是幾十萬?
    除此之外北方的皇四子燕王朱棣擁兵十萬,而皇十七子寧王朱權傭兵八萬。明朝前期、中期所發動的大規模集團軍作戰,動輒就百萬大軍,這其中以朱棣對越南的戰役和萬曆三大徵最為明顯。而到了明朝後期和末期的時候,光那些流民就有好幾十萬人,就更不用說算上朝廷的部隊了。這些部隊100萬那都是少的,但相對而言清朝的士兵那就少得可憐了。
  • 從朱棡到朱審烜——大明晉王家族的故事
    他隨著禮部官員進殿後,按照肅穆的禮樂唱班流程依次俯、拜、興,如此三番後,才在父皇陛下面前跪受晉藩寶、冊、印,至此完成了從皇子到大明藩王的過程。朱棡的晉王冊文為:「唯洪武三年,歲次庚戌,四月乙未朔日,父皇制曰:昔君天下者,祿及有德,貴子必王,此人事耳。然居位受福,國於一方,尤簡在帝心。第三子棡:今命爾為「晉王」。分茅胙土,豈易事哉。
  • 嫪毐叛亂,刺殺秦王嬴政,平叛功臣是相國呂不韋還是另有其人?
    可就在此時,長信侯嫪毐卻發動了大規模叛亂,企圖包圍蘄年宮,刺殺嬴政。究竟是誰主持了平叛戰爭,讓嬴政轉危為安?《史記》對此已經做了明文記載,可對這段記載,歷史學家們卻分歧不斷,爭論不休,這裡面究竟有何玄機呢?公元前238年,歲在癸亥。22歲的秦王嬴政意氣風發地坐在雍城蘄年宮的大殿裡,接受百官朝賀。
  • 司馬紹是晉朝唯一的明主,他是如何運用聰明才智平定王敦叛亂的?
    從公元322年即位至公元325年病逝,在位僅僅三年時間,確實有點可惜,要不然憑他的能力可能會有一番作為。在這三年時間裡,他以弱制強,利用王導的威望拉攏和士族間的關係,成功平定「王敦之亂」後。而後又重用賢臣,調整四郡將領,使混亂的政局得以穩定。根據《晉明帝數歲》所記載:晉明帝司馬紹很小的時候,坐在晉元帝膝蓋上。
  • 小舞是十萬年魂獸,有大明二明守護,為什麼人面魔蛛還敢獵殺她?
    相信不少的漫迷,看到這的時候,與火哥一樣都有一個疑問,那就是小舞是十萬年魂獸,在星鬥大森林裡面有大明二明守護著,為什麼人面魔蛛就敢出來獵殺她呢?難道說人面魔蛛不怕十萬年魂獸?人面魔蛛自然是害怕十萬年魂獸的,只是現在的小舞實力已經達到了魂帝,也是十萬年魂獸化身為人類,越過了幼年期,達到了成熟期,已然是一名真正的人類了,即便是封號鬥羅在這裡,不需要依靠相思斷腸紅掩蓋氣味,封號鬥羅也識別不出小舞原本是個十萬年魂獸。可以說在人面魔蛛的眼中,現在的小舞並不是十萬年魂獸,而是與唐三一樣,真正的人類。
  • 古代軍隊所說的十萬兵馬,指的是兵和馬加起來等於10萬嗎?
    古代十萬兵馬,指是十萬兵的人數,古代的兵和馬不是分開的,是一起的作戰單位。古時候講兵馬大意講的是人頭數,用現在話就是講軍隊的戰鬥力人數。因為古代軍隊士兵,分為步兵與騎兵,騎兵作為戰場上的軍隊重要部分,「人馬」一詞最早出自在春秋戰國時期統計軍隊兵力的數量,人馬一詞原單指騎兵,並不包含戰馬的數量在裡面,後來人馬一詞才逐漸演變成統指古代軍隊數量。但是歷史上的十萬兵馬往往並沒有十萬軍隊人數,這只是個虛數量值,別以為實打實有十萬大軍。
  • 一個因老鼠滅亡的帝國,真是老天讓你死,一根毛都能壓倒一個國家!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農民軍攻破北京,崇禎帝在煤山自縊,大明王朝滅亡,雖說南明和臺灣鄭氏政權依然號稱明朝,但已無力對滿清發動反擊,還在勤於內鬥,如果把時間向前調幾年,會發現一個愕然的事實,大明帝國是滅亡的一大誘因是小小的老鼠。
  • 圖說:380年前的加泰隆尼亞叛亂 血腥戰爭遺害至今 法國漁翁得利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他們對當時西班牙軍隊的不信任,但西班牙方面的解釋是他們早有預謀。這次叛亂因為發生在「聖心節」,歷史上就被稱為「Corpus de Sang」,意為「血腥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