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澳大利亞「海洋之盾」號軍艦向印度洋投放「藍鰭金槍魚」-21航行器。(路透社)
參考消息網4月16日報導 美聯社4月15日稱,澳大利亞當局4月15日表示,失蹤馬來西亞航班的搜索海域太深,自主水下航行器無法抵達,在首次進行印度洋海底搜尋殘骸和黑匣子的行動中半途折返,浮回海面。
在已有六天沒探測到可能發自黑匣子的信號後,搜尋人員14日向印度洋投放了「藍鰭金槍魚」-21自主水下航行器,開始在海底搜尋失蹤的馬來西亞航空公司波音777客機。
但搜尋協調中心今天發表聲明稱,在執行任務六小時後,這艘自主水下航行器就超出了最大下潛深度4500米,其內部安全裝置迫使它返回海面,而它原本計劃執行16個小時的任務。
據報導,該中心稱,航行器在六個小時的搜尋中可能有何發現仍有待分析。如果天氣條件許可,「藍鰭金槍魚」-21航行器將在4月15日恢復搜尋工作。
搜尋人員了解到,MH370航班的主要殘骸可能位於「藍鰭金槍魚」最大下潛深度的邊緣。他們已對能下潛更深的潛水器進行了評估,但這些潛水器尚未在搜索海域投入使用。
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4月14日發表題為《無人潛艇下水搜尋失聯客機MH370》一文。
文章寫道,是時候投放無人潛艇了。馬航失聯客機搜尋團隊打算首次使用一款自主式潛艇。這艘「藍鰭金槍魚」-21型水下航行器將利用聲吶波束繪製出約4500米深海底的高清三維圖像。
澳大利亞「海洋之盾」號軍艦給「藍鰭金槍魚」-21安排了多輪搜索任務,每一輪搜索需要24小時,搜索區域為40平方公裡。領導多國搜救任務的澳大利亞機構聯合協調中心認為,MH370航班上兩臺飛行記錄「脈衝發射器」的電池都已耗盡。
因此,搜尋人員再也無法通過偵測更多脈衝信號來縮小飛機殘骸的搜索範圍。他們將不得不依賴先前偵測到的4次脈衝信號來確定水下航行器應該從哪裡開始海底探測任務。
文章稱,澳大利亞機構聯合協調中心負責人安格斯·休斯敦表示,或許還有一條線索有助於「藍鰭金槍魚」-21確定正確的探測地點:4月13日,他們在發現脈衝信號區域的下風和「下洋流」方向大約5500米處發現一片油跡,這或許有助於縮小搜尋範圍——如果兩升樣本的檢驗結果顯示它屬於航空燃油的話。
「藍鰭金槍魚」-21能在行進中向兩側分別發射500米聲吶波束,逐步繪製出海底的圖像。它的設計作業深度為4500米——MH370的殘骸被認為應該處於這一深度。不過美國藍鰭金槍魚機器人技術公司總裁戴維·凱利告訴記者:「我們還為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項目局設計、製造和操作一款可在6000米深度作業的水下航行器。」
「藍鰭金槍魚」-21是一臺自主型機器,所以不需要拖著一條沉重的4500米的電力電纜下水。凱利說,它只會「執行預定任務,不受操作者幹擾」。
這種工作方式的缺點之一是這臺水下航行器在以人類步行速度前行的時候無法實時發回聲吶圖像。航行器需要在水下工作20小時後上浮,讓工作人員下載、分析數據,並更換航行器電池。
休斯敦警告說,他們可能還是無法在變化無常、神秘莫測的海底世界發現任何東西。他說:「那裡是人類的全新領域。」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參考消息》官方網站首頁。網址:www.cankaoxiaoxi.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