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0月26日,是環衛工人的節日。
全國有三分之二的城市,把這一天設立為「環衛工人節」。
昨日,記者從市環衛局獲悉,截至目前,我市從事環衛行業的人員共68794人。其中,一線環衛工人達到了46778人。
市環衛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環境衛生管理是城市管理的基礎性工作,事關民生和城市形象。近年來,我市環境衛生管理水平和作業質量不斷提升。這與環衛工人的辛勤付出密不可分。
環衛工人的工作雖然平凡,但是卻不簡單。他們不僅是城市「美容師」,還有著不少絕活。昨天,「發現重慶之美——重慶市第二屆尋找最美環衛工暨重慶城市治理創新範例調查推選活動」的部分候選環衛工人,就亮出了自己的絕活。
會養蘭花的 清潔小組長
絕活
養蘭花做盆景,多個展臺獲全國金獎。
在重慶南山植物園,50歲的李勇是一個「全能人才」。
李勇是南山植物園中心園區管理科的清潔小組組長。他負責的南山植物園中心園區清潔工作,得到了多方肯定。園區的園容園貌在全市考評中多次獲得第一。
李勇也是南山植物園蘭園的綠化組組員。他擅長養蘭花,做盆景,他參與設計的展區、展臺,曾多次獲得全國金獎。
創新改進垃圾桶
李勇把巡查園內的清潔衛生說成是「散步」,聽起來很輕鬆,實際上卻一點都不容易。每天,李勇有一半的時間都花在了清潔巡園上。南山植物園的每一條路,他每天都要走幾遍。因此,李勇也成了南山植物園的「活地圖」。
去年,李勇在清潔巡園時發現,園內的垃圾桶桶門經常關不嚴實,出現損壞,從而導致垃圾「往外跑」。為解決垃圾桶垃圾「往外跑」的問題,他開動腦筋,改進了垃圾桶的設計,給垃圾桶桶門加裝彈簧。
如今,南山植物園的200多個垃圾桶已經完成改裝,徹底解決了垃圾桶垃圾「往外跑」的問題。
紮根蘭園細心養護
李勇愛蘭花,在南山植物園是出了名的。5年前,李勇從重慶遊樂園調到南山植物園工作,從那以後,他一有空就往植物園的蘭園裡跑。
李勇不僅跟著園內老一輩技師為蘭花遮陰、換土、澆水、換盆,還向老專家、老技師學習實際操作。如今,李勇已經從一個蘭花愛好者,變成了蘭花種植的行家裡手。他經常給其他同志解疑釋惑,為蘭花愛好者和中小學生進行蘭花種植的科普諮詢服務。他負責養護的蘭花長得越發健壯,蘭園的蘭花也一年比一年多。
李勇還喜歡做盆景和景觀綠化,他參與的項目,在2016年參加大理國際茶花博覽會、2017年參加第十四屆中國杜鵑花展、2018年參加第十五屆杜鵑花展等,獲得多項展區、展臺金獎。
練就扎掃把的綑紮技能
絕活
混合編織袋和包裝袋,延長波絲掃把使用期限。
扎掃把是清掃工的必備技能,來自江北區環衛所的田冬梅就是一個扎掃把能手。
「扎掃把不能只講速度,還要扎得牢靠好使。」田冬梅說,21年來,她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扎掃把模式,讓掃把好看又耐用,曾獲江北區「最美環衛工」「百名身邊好人」「最美家庭」等稱號。
50分鐘扎一個掃把
田冬梅說,清掃工人都是自己綑紮掃把,經改裝後的掃把用起來輕巧方便,地面清掃得也更乾淨。
「掃把的第一原材料就是塑料編織袋,需要把編織袋拆分成須,捆成一個個單獨的花朵,然後找來楠竹,固定成橢圓形楠竹圈盤,最後再將花朵綁在圈盤上固定。」田冬梅說,這就是波絲掃把的整個流程,一個波絲掃把一般需要17-22個花朵,10-15根楠竹,要綁得均勻,才能將地面清掃乾淨。如果一個人扎,需要50分鐘左右的時間才能做好一把。
去年,田冬梅和同事組隊參加環衛作業技能大賽還獲得了三等獎。
讓掃把耐用又好看
作為波絲掃把的原材料,編織袋的質量直接決定掃把的使用期限,一般人的掃把用幾天,最多10天,田冬梅的掃把卻能用上10多天甚至更長,她還會重複利用。田冬梅介紹,在打掃街道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門店丟棄的包裝袋,她發現這種包裝袋材質很硬,用在掃把上,十分耐用。
「我都是用這種包裝袋和編織袋混合,可以延長掃把的使用時間。」田冬梅說,她從來不用別人的掃把,自己親手扎得外形好看,用起來也順手,在推灰保潔時效果十分明顯。
田冬梅所在的小組主要負責華新街到北濱路片區,凌晨三四點出門,掃到天亮開始給市政設施保潔,保潔完後繼續清掃,清理邊坡上的垃圾,每天如此重複,已經堅持了21年。
把餐廚垃圾變成有機肥
絕活
提出條垛式堆肥,讓沼渣更快更好發酵產生有機肥。
去年,市環衛集團提出對沼渣(餐廚垃圾廢棄物)進行資源化利用途徑的新探索,作為集團工業廢棄物資源化綜合處置廠的一名技術員,初入職場的陳洪亮肩負起了這項科研探索工作。
經過摸索嘗試,他和團隊的5人成功將沼渣變成了有機肥。
一把鐵鍬開幹
去年6月,化工專業畢業的陳洪亮成為重慶市環衛集團有限公司工業廢棄物資源化綜合處置廠的一名技術員,主要負責工廢廠科研技術和環保相關工作。
去年11月,市環衛集團開始對沼渣進行資源化利用途徑的新探索,通過多方工藝備選,決定利用沼渣與園林垃圾細料混合堆肥製取有機肥。陳洪亮肩負起了堆肥科研探索相關工作。
「最初開展堆肥試驗工作時,現場能提供的條件極為有限,沒有翻拋設備,也沒有遮雨棚,但是為了堆肥科研工作順利進行,我們一人一把鐵鍬就開幹。」陳洪亮說,雖然條件簡陋,也沒人懈怠。
條垛式堆肥發酵更好
陳洪亮介紹,堆肥過程需要堆體與空氣發生接觸,不斷升溫從而發生性狀改變。於是,陳洪亮提出將堆體分開,採用條垛式堆肥,讓堆體與空氣接觸更快。
試驗後,效果十分明顯,堆肥周期也成功縮短。
「目前,經過二次陳化的有機肥已經達到了NY525-2012有機肥料國家標準,並實現了銷售。」據陳洪亮介紹,目前產生的有機肥已經實現了訂單銷售,將用於城市行道樹等植物栽種。
「此次科研探索也充分證實了採用沼渣與園林垃圾混合堆肥生產有機肥的可行性,達到了對沼渣的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的目的。」陳洪亮說。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王倩 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