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區分平仄,讓你更懂詩詞,想學就來

2021-01-10 網易

  學會區分平仄,讓你更懂詩詞,想學就來

  文/成長新視點

  平仄,是中國古典詩詞中的韻律,也就是聲調。在現代漢語中,普通話有四個聲調,分別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等「四聲」,也就是常說的第一、二、三、四聲。古典詩詞中的平仄,分別對應的是一二聲和三四聲。

  

  學會區分平仄,對於現代人來說,就是要懂字的拼音聲調,即一聲平、二聲揚、三聲拐彎、四聲降,用韻母對照就是ā、á、ǎ、à。

  一、什麼是平仄。

  為了更好地區分平仄,需要先知道什麼是「四聲」。在中古時期,漢字也有四個聲調,分別是平聲、上聲、去聲、入聲,也簡稱「四聲」。在古代,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

  

  明朝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曰: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古代漢語中的四聲,和現代漢語中的四個聲調,並不相同,對比如下:

  古代「平聲」,在普通話中被分解為陰平及陽平(第一聲、第二聲);

  古代「上聲」,在普通話中一部分仍是上聲(第三聲),一部分變為去聲(第四聲);

  古代「去聲」,保持為普通話中的去聲(第四聲);

  古代「入聲」,普通話中已不存在,被分別給了(第一、二、三、四聲)。

  

  平仄,是古典詩詞格律中的一個術語。在古詩詞中,詩人們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仄,按字義解釋,就是不平的意思。

  二、平仄在詩詞中的使用。

  在古代,平聲的字,是聲音高且平而長,從頭到尾不升不降;仄聲的字,讀音不平,有上升下降和短促拐彎,這樣就形成了兩大類型。

  

  為此,古人在詩詞創作中,為了使詩詞讀起來,給人有抑揚頓挫、婉轉悠揚和變化多姿的韻律美感,就會讓這兩類聲調在詩詞中交錯使用,使聲調多樣化。平仄在詩詞中的使用,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和特點。

  1.平仄在本句中的交替。

  2.平仄在對句中的對立。這種平仄的規則,在律詩表現的尤其明顯。

  以毛主席七律《長徵》詩第五、六句:「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為例。這兩句詩的平仄分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一是在本句上,每兩個字為一個節奏。平起句,平平後面接著是仄仄,仄仄後面跟著的是平平,最後一個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後面接著是平平,平平後面跟著的是仄仄,最後一個又是平。這就是平仄的交替。

  二是在對句上,「金沙」對「大渡」,是平平對仄仄,「水拍」對「橋橫」,是仄仄對平平,「雲崖」對「鐵索」,是平平對仄仄,「暖」對「寒」,是仄對平。這就是平仄的對立。

  

  尤其值得點出的是,這個對句末尾的「暖」和「寒」兩個字,為一對反義詞,是詩人精心設計的兩個感情穴位。「暖」字溫馨喜悅,表現詩人戰勝困難後的激動;「寒」字冷峻嚴酷,傳遞的是詩人九死一生後的回味。

  「暖」和「寒」兩個形容詞,既是精神的巨變,又是感情的裂變,也是韻律的轉變,給人一種跌宕起伏、張馳有致的無窮情感變化在裡面。

  

  三、古典詩詞的平仄格式。

  在古典詩詞中,無論是五絕、七絕、七律,都有其固定的韻律格式,概括起來就是兩句口訣和三句話。

  1.兩句口訣,即「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2.三句話:第一,一句之內平仄相間;第二,兩句之間平仄相對;第三,上下句之間平仄相粘,相粘就是二四六字的平仄保持銜接一致。

  

  例,杜甫的七絕《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為例。在這首詩中,第二句的行、鷺、青,與第三句的含、嶺、秋,正好是平仄平,與平仄平。這就是相粘。

  結語。

  作為現代人,對於古詩詞的平仄,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看詩詞中每個字的韻母聲調,也就是普通話的四聲,不需要去考慮古代的四聲,否則容易糊塗。

  

  
清楚了古代詩詞的平仄關係和使用規則,對于欣賞詩詞和創作詩詞,就會有很大的幫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詩詞中的平仄,和現代漢語拼音中四聲是怎樣對應和區分的?
    這裡說詩詞中的平仄,自然是指古詩詞中的平仄。古音平仄古詩詞的平仄是根據古代漢字發音簡化出來的。古詩詞以唐詩宋詞為代表,而唐宋之後的古詩依舊按照古音韻來創作,所以發音就以宋末《平水韻》為準。元朝北方口音的入侵,演變到今天的普通話和唐音宋調產生了較大的變化,因而新韻和平水韻也有了較大的區別。
  • 對聯平仄的區分:老哥簡單介紹一下,請各位老師各位兄臺指正
    對聯是我國文化的傳承,人們在休閒之餘偶爾也會來上一兩句,但是令人遺憾的是,越來越多的人對傳統文化的淡忘,導致現代很多年輕人都不懂得對聯,更不懂對聯的規範。下面老哥就來講解一下什麼是「平仄」。例如:「醉臥山林聽虎嘯」這句對聯如何區分它的平仄和怎樣區分它是上聯還是下聯呢?「醉臥山林聽虎嘯」正確的平仄是這樣的:(仄仄平平平仄仄),請大家仔細看好,最後一個字是第四聲,就是仄聲,所以這句「醉臥山林聽虎嘯」是上聯,如下圖所示:
  • 詩詞創作不可不知 「平仄」是什麼意思?
    前言平仄是什麼意思?讀者大概要問,瞧不起人是不是,老街沒有東西說了嗎?怎麼這麼小兒科的問題也要寫?不是老街沒有話題說了,而是老街看到評論裡確實有不少朋友不清楚什麼是平仄。另外知道平仄的你,知不知道什麼是平側?側又是什麼呢?平仄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 詩詞格律.第一章字的四聲和平仄
    我國是詩的國度,有豐富的詩歌遺產,詩詞中的精華是一座巨大的營養庫。想要從這座營養庫中吸收養分,就必須學習一些關於詩的知識,才能傳承中華傳統古詩詞文化,為現在的文化事業添磚加瓦。 我國的詩歌,在"五四"運動以前,一直流行的是舊體詩形式。「五四」運動以後產生了新詩。
  • 寫詩詞時遇到平仄韻腳不符合格律,該不該以詞害意?
    如果是寫現代詩,大可不必在乎這些平仄格律的限制,自由地發揮自己心中熱情才是最重要的。不過如果我們寫古詩的話,就要仔細區別一下了。古詩分為古風和近體詩。古風對平仄要求不高,只要念起來朗朗上口就行。但是格律詩的平仄,韻腳,以及對仗和寫法都有相對嚴格的規定。詩是韻文,所以就算是寫古風可以轉韻,也還是押韻,哪怕是寫現代詩,在幾個句尾押韻都更加有利於朗讀。
  • 「文化隨筆」學寫古詩詞
    現在愛寫詩的人多了,尤其古詩詞更受青睞。那麼,怎麼學寫古詩詞呢?下面,我班門弄斧試談幾點建議:第一,要先學會讀詩詞。嚴羽在《滄浪詩話》裡說,「詩有別才,非關書也。」這話未免狹窄,不讀書,不學習,僅憑天賦不可能寫出一首好詩!「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多讀才是寫詩的基礎,而會讀更是寫詩的關鍵。
  • 為什麼平臺上爛詩都有人點讚,怎樣寫才算得上一首好格律詩詞?
    所以這個事情,你得看你的觀眾是誰。觀眾是專業的,你越位進球,就會被喝倒彩並且舉報,被裁判看見了還可能吃牌罰球。觀眾是業餘的,你就踢出少林足球裡面的扳手、錘子來,也只會看得眉飛色舞,還會因為沒有規則的限制顯得特別爽氣過癮。爽氣了,讚賞一下怎麼了,用得著你來管?
  • 怎樣從零基礎開始學填一闋詞(附例)?
    你填的詞就是一套戲服寫真,看上去挺美,但是要唱上一句,可能會讓行家笑半天。但是這並不影響你或其他人看你這套寫真,發出讚嘆,滿足虛榮心。零基礎填詞就是這麼回事。當然可以填,因為詞牌的平仄是定死了的。我們在填詞的時候,就好像選戲服搭配。
  • 吳超 || 聲韻平仄併入畫,古典新詞皆成詩
    惜乎水平有限,在導師身邊未能習得他的科研大局觀,更缺失他擁有的眾多靈感火花,只學會了認真、細緻和嚴謹,湊合做一個勤懇的基礎科研工作者。       二十載導師門下桃李芬芳,科研人才輩出。而我無甚建樹,自覺讓導師失望,所以多年比較沉默。及至微信普及全球,網絡聯繫極其方便,才於幾年前再與導師重新交談頻繁。
  • 吟誦聲中有詩詞另一半靈魂
    樂語是古代學子美育的重要部分,從周朝開始,讀書人學詩詞便是伴隨著吟誦開始,吟誦是學習古典詩詞的重要法門,也是詩歌興發感動的力量。然而,正如美學家朱光潛所注意到的,吟誦詩詞本應作為一本發達的藝術傳承下來,但與傳統經史之學相比,吟誦只被視為輔佐學習文學的手段之一,並未成為學術的主流,真正關於吟誦的研究並不多。
  • 對聯,你會區分上下聯嗎?
    但許多人在貼的過程中,發現自己並不能清楚區分上下聯。那如何正確區分上下聯呢?按音調平仄區分講究平仄,這是絕大多數對聯的特點。那麼,什麼是平仄?具體來說,就是上聯的最後一個字是一般是仄聲,即漢語拼音音調的三、四聲,下聯的最後一個字一般是平聲,即漢語拼音的一、二聲。
  • 詩詞從0入門⑦:孤平、三連平、三平調分別是什麼,寫詩詞的大忌
    詩詞從0入門⑦:「孤平」與「三連平」前節回顧:在之前的章節中,咱們講了近體詩(格律詩)寫作時的平仄規則,總結來說,就是:句內平仄交替、對句平仄相對、鄰句平仄相粘。關於「孤平」的定義,主要分兩個派系,從古至今,一直存在:一派是以王力為代表人物,具體主張是:在格律詩句中,一句詩除去韻腳外,如果只有一個平聲字,並且沒有和韻腳相連,那麼這個句子就犯了孤平,如:仄平仄仄平,就是犯了孤平,王力的主張,是現在被大多數人所認同的。
  • 撮鎮學區:攜百花之麗色 赴詩詞之盛宴
    為了引領全校師生感受祖國詩詞文化的意蘊之美,激發師生的詩意情懷和詩詞夢想,3月19日下午,撮鎮學區中心學校有幸邀請了肥東縣詩詞楹聯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宋偉老師來校開展了主題為《輕扣詩詞的大門——詩詞基礎知識暨絕句入門》的專題講座。學校「燭光文學社」的全體社員、四五六年級愛好詩詞的學生代表以及部分詩詞楹聯愛好者參加了此次培訓。
  • 過年貼春聯,怎麼區分上聯和下聯,他們張貼的位置又怎樣安排才對
    記得 每年過年回鄉下的時候,鄰居們貼春聯時總是來問我,哪張貼哪邊,我感覺這是個傳統而又大眾型的重要文化,很有必要書面陳述出來,特撰此文,恭呈大家參考,也期待行內老師們作出寶貴的指導和友好的交流。完整一首對聯分為上聯、和橫批。 對聯之所以又稱楹聯,咱中華古建築風格,都比較重視前門,即重門,左右廊柱和橫眉都造建造得比較堂皇大氣,無論從風水還是日常使用,都是很有研究的。
  • 【「藝」路綠燈】詩心一片頌家國——《鄭鐵詩詞》興路強國主題...
    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鄭鐵詩詞》佳作賞介鄭鐵老年詩詞研究會於1991年7月1日成立,受集團公司離退休管理部管理,是中華詩詞學會、河南詩詞學會、河南老年詩詞研究會的團體會員,現下轄集團公司機關分會和鄭州
  • 你會區分春聯的上聯和下聯嗎?
    那怎樣區分春聯的上下聯呢?喜慶的大紅春聯,是對聯的一種,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春聯,俗稱「門對」、「春貼」、「對聯」、「對子」,雅稱「楹聯」。過春節,貼春聯,是中華民族獨有的傳統習俗。每逢春節,就會有不同規格、印製精美的春聯大量上市,形成一股銷售熱潮。買春聯,貼春聯,揭開了迎春節、過大年的序幕。
  • 祭屈懷殤,中華詩詞學會來汨開啟詩歌「朝聖」之旅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2月9日訊(特約通訊員 姚望)12月8日,中華詩詞學會的27位著名詩人、作家、文化學者與汨羅本地文藝工作者一道,參加中華詩詞學會採風系列活動。汨羅市領導彭千紅、舒文治等陪同。中華詩詞學會副秘書長黃小甜是第一次來汨羅,她說此次汨羅行受益匪淺,接受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禮。 「屈子書院的建設、屈子文化的傳承一年一個樣,汨羅變化出乎意料地讓人喜悅與振奮。」中華詩詞學會顧問周篤文是汨羅弼時鎮人,他說,明年是汨羅以詩歌的名義與世界「三年之約」到期日,他希望汨羅加大宣傳力度,邀請世界各地的詩人、作家、文化學者來汨羅感悟屈子文化,將汨羅屈子求索、家國情懷的精神傳承、發揚。
  • 近體詩裡失對與失黏在廣義上的理解,是否如我想的那樣?
    又來說說上幾次詩律作文的失誤。在以往詩律作文裡我講了黏和對的概念,當時也一筆帶過了失黏和失對的定義。記得我說黏和對的概念:每一聯的第二個字平仄相對和前聯的對句和後聯的出句的第二個字相同。這些是我在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概要》裡看到的,現在我又看了一篇王力先生《詩詞格律》,他又說了黏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所以,請看圖:簡單點來說,狹義的黏就是我前面講的那樣,但廣義的失黏,王力先生定義為一切平仄不調的現象。
  • 北師大教授康震,因詩詞大會上一首七絕,一夜之間讓自己跌落神壇
    在娛樂節目霸屏的現在,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中國詩詞大會》成為一股清流,這個節目的目的是為了激起人們對詩詞的興趣,參加的選手都是人中龍鳳,點評導師就更是各大高校的教授專家人物。《中國詩詞大會》出色的導師有很多,但要說到最多才多藝的那還要屬康震老師。
  • 襄城縣詩詞學會抗擊疫情詩詞專輯1
    我們襄城縣詩詞學會廣大會員也聞風而動,積極創作詩詞作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為抗疫英雄唱讚歌,為武漢加油,為全國人民加油!現選編詩友們的詩詞作品,予以刊登。一一襄城縣詩詞學會格律詩詞戰疫情文/陳景軒七絕妖霧緊鎖黃鶴樓,古城被虐世心揪。八方震怒揮龍劍,斬殺邪魔疫早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