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格律.第一章字的四聲和平仄

2021-01-10 鳴鳳在竹古詩文

我國是詩的國度,有豐富的詩歌遺產,詩詞中的精華是一座巨大的營養庫。想要從這座營養庫中吸收養分,就必須學習一些關於詩的知識,才能傳承中華傳統古詩詞文化,為現在的文化事業添磚加瓦。

我國的詩歌,在"五四"運動以前,一直流行的是舊體詩形式。「五四」運動以後產生了新詩。舊體詩是一種比較難學的文學形式。寫舊體詩,需要一定的古漢語基礎,還要學習詩句的特殊修辭方法,還要懂得格律。什麼是格律呢?格,指韻文的體制、格式。例如篇幅是有限制的還是無限制的;句法是整齊的還是參差的;字聲是規定的還是任意的;用韻是劃一的還是錯綜的等等。律,就是法則、規律。一種韻文體制的規則,就是它的格律。

詩歌中有兩個重要的因素,一個是字的四聲和平仄,另一個是押韻。

漢字是單音字,每一字一音,漢字的讀音不論是今天或古代都有四種聲調,就是一般所說的"四聲"。這是漢語的特色之一。世界上其他幾種主要語言,像英語、法語、拉丁語、俄語等沒有聲調之分,這些語言不論讀高讀低,或升或降,它的意思是不變的。我們的漢語是有聲調之分的,每一字音一經改變高低升降,就成為不同意義的字。舉一個例子,漢語拼音的tan,我們讀一聲時讀"灘",讀二聲時讀"談",讀三聲「坦",讀四聲"炭」。

(1)第一聲(又叫陰平聲):如"天""聲」等等,這一類字,讀音高而長,不升不降。

(2)第二聲(又叫陽平聲)如"言"、"能",讀音低而長,也不升不降。

(3)第三聲(上聲,上字讀"賞」)如"有」、「吼",讀音上升而短。

(4)第四聲(又叫去聲)如"字"、"韻",讀音下降而短。

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

(1)平聲:包括陰平聲和陽平聲。

(2)上聲:漢語拼音的第三聲。

(3)去聲:漢語拼音的第四聲。

(4)入聲:入聲字讀音短促,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已不存在,分別併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聲中。

字的四種聲調,又區分為平聲和仄聲兩類。其中第一聲和第二聲通稱平聲。第三聲和第四聲通稱仄聲。舊讀入聲字,過去也歸入仄聲。

平仄劃分

相關焦點

  • 詩詞中的平仄,和現代漢語拼音中四聲是怎樣對應和區分的?
    這四種平仄關係只不過是音韻組合的不完全歸納,按照它們寫出來是音韻清朗的,但也有更多通順起伏的音韻組合併沒有歸納進來——這就是為什麼不遵守格律的古體詩,一樣可以成為吟誦經典的緣故。今音平仄那麼,我們為什麼要把今天的普通話發音和古詩詞中的平仄去對應呢?第一是為了更好地賞讀古詩詞。漢字發音雖然有了變化,但根源和基礎是沒有變化的。
  • 學會區分平仄,讓你更懂詩詞,想學就來
    學會區分平仄,讓你更懂詩詞,想學就來  文/成長新視點  平仄,是中國古典詩詞中的韻律,也就是聲調。在現代漢語中,普通話有四個聲調,分別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等「四聲」,也就是常說的第一、二、三、四聲。古典詩詞中的平仄,分別對應的是一二聲和三四聲。
  • 詩詞創作不可不知 「平仄」是什麼意思?
    古人把字分平仄兩種,格律詩就是有規律地安排「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來追求聲律的變化。不過平仄可不是和文字一起誕生的,他是在文字形成以後很久才出現的,那麼平仄是什麼時候有的呢?二、 竟陵八友與四聲的誕生據說中國古人研究聲韻源自於佛經翻譯,在魏晉時期就有了研究聲律的書。不過真正有影響成系統的音韻理論出自於南北朝的齊梁時期。
  • 寫詩詞時遇到平仄韻腳不符合格律,該不該以詞害意?
    如果是寫現代詩,大可不必在乎這些平仄格律的限制,自由地發揮自己心中熱情才是最重要的。不過如果我們寫古詩的話,就要仔細區別一下了。古詩分為古風和近體詩。古風對平仄要求不高,只要念起來朗朗上口就行。但是格律詩的平仄,韻腳,以及對仗和寫法都有相對嚴格的規定。詩是韻文,所以就算是寫古風可以轉韻,也還是押韻,哪怕是寫現代詩,在幾個句尾押韻都更加有利於朗讀。
  • 【題圖】成五絕,七絕,十六字令均可,韻腳自擬,立意高雅,格律工整?
    我們從這張圖來分析,寫詩詞的過程。圖片透露信息不多,一枝臘梅三四朵,桃紅花瓣金黃蕊。背景虛化得厲害,但是大概能看出來是有景色,不是在工作室裡拍的,也許是院子裡,畢竟是晚上,誰跑外頭去喝西北風?大致心裡有了數,至於寫梅要反映什麼,表達什麼,就看個人了。題主要求的五絕,七絕,十六字令,都是格律體,必須嚴格遵守格律。
  • 人間有詩是清歡:大唐的格律(一)唐之前·格律的前身
    輝煌的大唐,經濟富足、精神昂揚而動人的詩篇無數,為了弘揚中華的詩詞文明,本心書法特別推出了「人間有詩是清歡」系列,與書友共同品味古詩之美。這次的文章裡,我們仍然循著詩詞文明的軌跡,來和書友道一道大唐的格律。
  • 詩詞創作並不難,如果押韻中如果找不到合適的韻字,你可以這樣辦
    喜歡詩詞的小夥伴們可以關注下哦在詩詞圈,我曾經經常聽到有人說「不以律害意」,還有說格律,限制了詩詞的創作等等,類似這樣的話。不可否認格律詩相對於古體詩來說限制更多,要求更多。但我以為這才是格律詩區別於其他文學體裁而獨具魅力的地方。其實詩詞作為樂文,要調以管弦,利慾歌喉,這也是格律存在的必要性。
  • 格律詩「一三五不論」的平仄變換原則、詩病示例以及出律拗救詳析
    格律的第一條法則一三五不論「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是在格律詩中的平仄對應位置上的用字方法。我們在學習格律詩的平仄關係的時候,經常會明明知道一個地方該平或仄,但是寫詩用字語義和詞義完全沒辦法合平仄。所以四種基本平仄格式雖然固定,在創作格律詩時,有些位置的發音是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發生變化的。
  • 詩詞的韻(詩詞格律解說①)
    為了普及中國傳統的古典文化,從今天起,我們請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崔彥介紹詩詞格律的入門知識。  韻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詩人在詩詞中用韻,叫做押韻。詩詞中的韻,大致相當於漢語拼音中的韻母。一個漢字如果用漢語拼音字母拼寫,一般都有聲母、韻母和聲調。例如,「中」字,拼成zhōng,其中zh是聲母,ong是韻母,聲調是陰平。再如,「弓」gōng,蟲chóng等字,它們的韻母都是ong。
  • 詩詞從0入門⑦:孤平、三連平、三平調分別是什麼,寫詩詞的大忌
    詩詞從0入門⑦:「孤平」與「三連平」前節回顧:在之前的章節中,咱們講了近體詩(格律詩)寫作時的平仄規則,總結來說,就是:句內平仄交替、對句平仄相對、鄰句平仄相粘。關於「孤平」的定義,主要分兩個派系,從古至今,一直存在:一派是以王力為代表人物,具體主張是:在格律詩句中,一句詩除去韻腳外,如果只有一個平聲字,並且沒有和韻腳相連,那麼這個句子就犯了孤平,如:仄平仄仄平,就是犯了孤平,王力的主張,是現在被大多數人所認同的。
  • 吟誦聲中有詩詞另一半靈魂
    在古代,吟誦從蒙童入學開始,伴隨讀書人的一生,許多詩詞名家都在作品裡直接提到了吟誦的重要性和日常性,像「行吟澤畔 」的屈原、「餘亦能高詠 」的李白、「獨立蒼茫自詠詩 」的杜甫,到近現代魯迅的「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學習吟誦,也並非是為了讀給別人聽,而是個人自己的學習方法和表達方式,葉嘉瑩解釋說:「吟誦之前有兩點基礎必不可省:一是對於作者與詩歌情意的了解;二是讀誦的節奏平仄。
  • 「詩詞格律與寫作」韻、韻腳、韻書、押韻
    參考教材王力《詩詞格律》龍榆生《唐宋詞格律》施東向《詩詞格律初階》《聲律啟蒙》一、韻: 韻包括:韻頭韻腹韻尾以「光」為例G u an g 光G作為聲母在押韻上面完全不考慮;u為韻頭,部分簡單的韻沒有韻頭
  • 詩詞遊戲有哪些?了解這些,聚會再也不會無趣了
    常玩詩詞遊戲規則青樓詩社基於網絡,成立數年,是一個由諸多詩詞愛好朋友相聚的日常文化娛樂平臺,除了周期性寫格律詩詞之外,日常大家會玩很多詩詞遊戲,聊以消遣。以下是一些常玩的詩詞遊戲及其規則,喜歡的朋友可以在詩社的日常帖中一起玩,也可以拿去和朋友們一起娛樂,打磨時光,愉悅心境。
  • 對聯平仄的區分:老哥簡單介紹一下,請各位老師各位兄臺指正
    對聯範本平仄是對聯最基本的要求,怎樣區分對聯的平仄呢?其實很簡單,就是我們讀一年級學的拼音,一到四個聲調,第一、第二聲屬於平聲,第三、第四聲屬於仄聲。例如:「醉臥山林聽虎嘯」這句對聯如何區分它的平仄和怎樣區分它是上聯還是下聯呢?「醉臥山林聽虎嘯」正確的平仄是這樣的:(仄仄平平平仄仄),請大家仔細看好,最後一個字是第四聲,就是仄聲,所以這句「醉臥山林聽虎嘯」是上聯,如下圖所示:
  • 為什麼平臺上爛詩都有人點讚,怎樣寫才算得上一首好格律詩詞?
    有朋友問:你愛寫格律詩和宋詞嗎?請問怎樣寫才算得上一首好詩詞?平臺上詩詞愛好者很多,寫近體詩和宋詞的人,大多愛堆砌華麗詞藻而忽視了意境,也有許多詩作連基本近體詩的常識都沒有,卻有許多人讚賞,您認為正常嗎?為什麼很多人給爛詩點讚?沒有近體詩常識或者堆積古詞忽視意境的作品,卻被很多人讚賞,這正不正常?這太正常了。
  • 詩詞從0入門③:押韻,一文讀懂詩詞押韻、步韻、出韻等知識點
    詩詞從0入門第三課:押韻前節回顧前面的兩節內容,我們主要講了詩詞中的四種聲調、106部《平水韻》表,以及平仄的定義與使用。這些內容是詩詞的基礎,非常簡單。今天,我們主要來講另一個詩詞的重要基礎——押韻,簡單且重要的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