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詩,我們就想到格律。而一說格律,又離不了大唐。中華文明五千年,瀚若星河。不過也可以簡而概之,那就是:「宋詞元曲楚歌賦,唐詩晉字漢文章。」
唐朝一代跨度近300年,詩人不下十萬,在詩壇留下傳奇者不計其數。其中,既有相當出色的個人,譬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佛」王維……這都是隨便拎一個出來就能「一打十」的那種;還有就是以「組合」形式捆綁出現的,什麼「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了、「飲中八仙」了、「邊塞四詩人」了……這些人都是因為「組團出道」而名聲更盛。輝煌的大唐,經濟富足、精神昂揚而動人的詩篇無數,為了弘揚中華的詩詞文明,本心書法特別推出了「人間有詩是清歡」系列,與書友共同品味古詩之美。這次的文章裡,我們仍然循著詩詞文明的軌跡,來和書友道一道大唐的格律。
大唐盛世
為什麼說一提到格律詩就離不開唐代的歷史背景,這就要從古體詩向近體詩的發展演進說起了,而這是一個漫長的話題。
對詩歌有一定了解的朋友會知道,隸屬於近體詩的格律,是在唐代才真正擁有自己的姓名的。詩歌一般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唐代以前的詩,大多屬於古體詩。所謂古體詩,也稱「古風」,有「歌」、「行」、「吟」三種載體。(所以即便是在唐代以後的、帶這仨字的作品,也多屬於古體的範疇)
經典的漢樂府、古詩十九首等名作都屬於古體詩。試看樂府詩中的《江南可採蓮》: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這是一首再直白簡單不過的古體詩了。你看它,對仗不講究、句數沒限制、押韻也隨意。清新明快,朗朗上口,最顯然不過的古風特徵。
但是近體的格律就不能這樣。格律對於詩詞的字句數、平仄等等都有十分嚴格的要求。一首詩中每一句的每一個字是平還是仄,哪一句詩句末需要韻腳,那都是安排得明明白白。就拿我們自己做點心來比喻的話,近體詩就是向模具裡填充,它需要的是嚴絲合縫。而古體詩是沒有模具的,你可以做成任何自己想要的形狀。
既然古體這麼自由,為什麼還要發展出之後的格律呢?要知道,我國詩詞史上格律詩的數量是非常龐大的,我們所耳熟能詳的詩,也大多都是格律詩。有人認為格律太過限制詩體的創作,但其實不然,格律的出現讓詩詞文體更加規範,更能突出中華語言文化特有的藝術形態,也更加充分地展現出中華詩詞的魅力。
江南採蓮
那麼近體的「格律」到底格了個什麼律呢?
其實,所謂近體格律,是以「平仄」來分配節奏的。
什麼是平和仄?漢語言,有四個聲調。即: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其中「上聲、去聲和入聲」合稱為「仄聲」。平聲,長而穩;仄聲短,且音高變化較大。基於這兩個特徵,在詩句的編排中就可以形成較強的節奏感。由此,不論是五言還是七言,都規定了四個基本律句,就拿五言來講,它的基本格式應該是: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不論是絕句,還是律詩,都是由這四個基本律句構成。這四句的編排是按照「對」和「粘」的方法。
什麼是對?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這兩句成為一聯,互為對句,我們看上句第二個字是平,下句第二個字是仄。上句第四個字是仄,下句第四個字就是平。這個關係就叫「對」。同樣: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也是如此。
什麼是粘?兩聯之間銜接的兩句,在每句第二和第四個字,都是平仄相同。就如: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第二句和第三句就是兩聯之間的兩句。上一句,第二個字是仄,那麼下一句第二個字也是仄。第四個字是平,下一句第四個字也是平。這個關係叫「粘」。
詩的律句編排就是這樣按照「對」和「粘」的關係進行的。
格律詩是怎樣出現的?它的起源大概要追溯到南朝,一個叫沈約的帥哥身上。
你一定聽說過中國古代的「四大美女」還有「四大才子」,那麼你知道,其實中國古代還有「四大風流」的說法嗎?
四大風流是什麼?韓壽偷香、相如竊玉、張敞畫眉、沈約瘦腰。這前三者聽上去還有些閨房之樂,這「瘦腰」的主人公沈約卻是個大老爺們。現在的女孩子,為了擁有「螞蟻腰」絞盡腦汁,但是人家沈約,卻天生擁有別人不可得的「小蠻腰」。史書記載沈約是「肌腰清癯,時語沈郎腰瘦」,看來不管是在哪個朝代,「啤酒肚」都不能成為魅力的資本。
言歸正傳,沈約雖因腰細而名盛一時,但腰細畢竟不是他名垂中國文學史的根本原因。除了腰細顏值高以外,沈約還是南朝梁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在詩歌發展的歷程中,他是格律詩音韻平仄的奠基人。正是他的大力提倡,為後來近體詩的成熟完善提供了可能。
沈約像
永嘉年間五馬渡江,東晉王朝偏安江南,吳興沈氏漸漸成為當地的旺族。沈約的祖父沈林子,東晉時曾任建威將軍、河東太守,宋武帝劉裕永初年間為徵虜將軍,卒諡懷伯。父親沈璞,當過淮南太守,元嘉三十年,宋文帝去世,劉劭即位,是為太初元年。僅僅過了三個月,便被孝武帝劉駿取而代之。沈璞是劉劭的臣子,因此受到牽連被劉駿殺害了。
當時的沈約才十三歲。少年失怙,家道中落,從官家子弟一下子變成時代的棄兒,並沒有使沈約沉淪,他發奮讀書,勤於寫作,很快嶄露頭角,顯示出超人的文學天賦。
文學之士要想從政,當時又沒有一個考核的標準,若是無人扶持,簡直比登天還難。
然而,成年後沈約還是春風得意、步步高升。這裡面當然有自身修養的原因,此外,也與他一生之中遇到的三個貴人密切相關。
第一個貴人是宋郢州刺使吏部尚書蔡興宗。作為江南士族的領袖人物,蔡興宗不僅十分欣賞沈約的文學才華,也頗為看重他的人品。在郢州刺使任上,蔡興宗任命沈約為記室參軍,並且告誡諸子說:「沈記室人倫師表,宜善事之。」
第二個貴人非同小可,他就是齊文惠太子蕭賾。文惠太子酷愛文學,沈約當上了太子家令,並且兼任著作郎、黃門侍郎等職。後來,蕭賾繼位年號永明,史稱齊武帝。齊武帝的第二個兒子竟陵王蕭子良,以風雅自居。據《南史、劉繪傳》和《梁書、武帝紀》記載:永明末年,都下人士特別喜歡文學話題,許多人都趕到竟陵西邸去湊熱鬧。其中蕭衍、沈約、謝朓、王融、任昉、陸倕、範雲、蕭琛等八人,號稱「竟陵八友」,為文人集體的一時風雅。
第三個貴人即是上邊說到的「竟陵八友」 之一,梁武帝蕭衍。昔日的文學青年,登基時左顧右盼。這時候,沈約已經年過花甲,說心裡話他也不想另起爐灶,都是老蕭家的人,幹嘛更改國號呢?看到蕭衍還在那兒推讓,便勸他不要仿效曹操,人家那是改朝換代,有所顧忌倒也罷了,您這會兒是自己家裡的事,「天子還都,公卿在位」,還有什麼好猶豫的呢。
蕭衍稱帝,拜沈約為尚書僕射,封建昌縣侯。至此,沈約位極人臣,因文學而封侯,真可謂一段佳話。
著名的「竟陵八友」
不過,沈約的文學創作活動的鼎盛時期還是在齊朝。
從前人們談論中國文學,總是說六朝文體卑弱,王公貴族附庸風雅,墨客騷人吟風弄月,以詞藻華麗堆砌典故為能事。殊不知自《詩經》、《楚辭》以及漢樂府以來,到了建安時代,經過曹氏父子一番慷慨激昂,也許是音調高了,後來人接不上腔板,迄至兩晉除了清談,文學漸漸走入晦澀一路。雖然其中也有陶淵明清新明快純任天真,然而並沒有直接帶起當時的風氣。直到齊永明之際,在沈約、謝眺等人的倡導下,詩歌再也不是雜亂無章,從琅琅上口之外悄悄的出現了規範化的苗頭。沈約認為「文章之義有三:易見事,一也;易識字,二也;易讀誦,三也。」如此一來難免流於平庸,所以,詩歌就要用格律音韻加以規範。他有一組《八詠》詩,題目分別為《登臺望秋月》、《會圃臨春風》、《歲暮愍衰草》、《霜來悲落桐》、《夕行聞夜鶴》、《晨徵聽曉鴻》、《解佩去朝市》、《被褐守山東》。光看這些題目,已是暗藏玄機,開啟了五言之先河。《八詠》詩格調流暢自然,有樂府民歌的風味,歷來被人們視為沈約的代表作之一。
望秋月,秋月光如練。照耀三爵臺,徘徊九華殿。九華碡瑁梁,華榱與壁璫。以茲雕麗色,持照明月光。凝華入黼帳,清輝懸洞房,先過飛燕戶,卻照班姬床。 桂宮嫋嫋落桂枝,露寒悽悽凝白露,上林晚葉颯颯鳴,雁門早鴻離離度。湛秀質兮似規,委清光兮如素。照愁軒之蓬影,映金階之輕步。居人臨此笑以歌,別客對之傷且慕。 經衰圃,映寒叢,凝清夜,帶秋風。隨庭雪以偕素,與池荷而共紅。臨玉墀之皎皎,含霜靄之濛濛。轥天衢而徒步,轢長漢而飛空。隱巖崖而半出,隔帷幌而才通。散朱庭之奕奕,入青瑣而玲瓏。 閒階悲寡鵠,沙洲怨別鴻,文姬泣胡殿,昭君思漢宮。——餘亦何為者,淹留此山東?
——沈約《八詠之登臺望秋月》
登臺望秋月
音韻平仄以及辭語的輕重緩急,大約從有語言以來人們就擁有了這個技巧,不然,就沒有私語與吶喊之分了。「言之無文,行之不遠。」做文章要有條理,寫詩歌要押韻,關鍵之處最好是講究對仗。道理大家都懂,卻不明白為什麼要那樣以及如何做才更加符合規範。大凡一種文學體裁,開始生機勃勃,時間一長寫家與看客就覺得乏味了,有能力突破藩籬的人往往摸不清方向,做起來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沈約的獨特之處在於系統的闡述了文章中音韻平仄以及對仗的協調關係。
雖然沈約大力宣傳音韻平仄,還寫出了在當時可以說是振聾發聵的著作《四聲譜》,但在當時仍有許多學者不買帳。但是,數百年之後的詩壇終如沈約所願,被格律佔據了主流,中國文學史上最為波瀾壯闊的篇章,也正在漸漸翻開。
「細腰美男子」沈約為格律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其功不可沒。隨後,從梁代中後期到陳代,又有陰鏗、張正見、庾信、徐陵等人的一些詩作驚豔問世。試讀他們的作品,其實已經十分接近唐人律詩。到了其後的隋代,又有楊素、盧思道、薛道衡等人,結合南朝靡麗詞彩和北地清新剛健之氣,創作出一些清健秀拔的詩歌,為過渡期詩歌的發展指出向上一路。不過,總的來看,唐之前的格律,還遠沒有我們後來所說的格律那麼完善,它僅僅是給出了一定的規則。格律的真正定型,還得是在初盛唐間;格律徹底成為成熟的格律,那已經是中晚唐的事情了。在之後的文章中,我們再與書友一同探尋。
文章最後,為書友附上精心擇選唐格律詩數首,為後面的唐代格律小小的預一下熱。希望書友冬日有暖茶,詩書不釋手!
妾本深宮妓,層城閉九重。君王歡愛盡,歌舞為誰容。
錦衾不復襞,羅衣誰再縫。高臺西北望,流涕向青松。
——王勃《銅雀妓二首》其二
錦裡開芳宴,蘭缸豔早年。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盧照鄰《十五夜觀燈》
俠客重週遊,金鞭控紫騮。蛇弓白羽箭,鶴轡赤茸秋。
發跡來南海,長鳴向北州。匈奴今未滅,畫地取封侯。
——楊炯《紫騮馬》
暫屏囂塵累,言尋物外情。致逸心逾默,神幽體自輕。
浦夏荷香滿,田秋麥氣清。詎假滄浪上,將濯楚臣纓。
——駱賓王《夏日遊目聊作》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惟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王績《野望》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王維《酬張少府》
八月洞庭秋,瀟湘水北流。還家萬裡夢,為客五更愁。
不用開書帙,偏宜上酒樓。故人京洛滿,何日復同遊?
——張謂《同王徵君洞庭有懷》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杜甫《月夜》
香閣東山下,煙花象外幽。懸燈千嶂夕,卷幔五湖秋。
畫壁餘鴻雁,紗窗宿鬥牛。更疑天路近,夢與白雲遊。
——孫逖《宿雲門寺閣》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東峰。遠近山河淨,逶迤城闕重。
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有客歸歟嘆,悽其霜露濃。
——李頎《望秦川》
二月黃鶯飛上林,春城紫禁曉陰陰。長樂鐘聲花外盡,龍池柳色雨中深。
陽和不散窮途恨,霄漢長懷捧日心。獻賦十年猶未遇,羞將白髮對華簪。
——錢起《贈闕下裴舍人》
雲開遠見漢陽城,猶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晝眠知浪靜,舟人夜語覺潮生。
三湘愁鬢逢秋色,萬裡歸心對月明。舊業已隨徵戰盡,更堪江上鼓鼙聲。
——盧綸《晚次鄂州》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杜牧《九日齊山登高》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劉長卿《長沙過賈誼宅》
一上高城萬裡愁,蒹葭楊柳似汀洲。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許渾《鹹陽城東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