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家長們是不是曾經被孩子的某一個舉動所嚇到了?
比如:孩子常常對著一些空氣說話,並且語氣溫和,沒有任何的暴躁或自閉傾向。孩子就像平時和玩具或者同伴玩耍一般,除了對象是空氣以外,其他的好像又和平時沒有什麼區別。
再比如:孩子有時候在吃飯的時候甚至會多搬一張椅子,並邀請他空氣中的朋友坐下和他一起吃飯,在吃飯中,偶爾還會跟空氣中的朋友交談。
很多父母被孩子的這種現象嚇到了,懷疑孩子是不是精神或者心理有問題。但是我要告訴媽媽們,其實這是孩子們再正常不過的現象了,並且這是孩子們正在成長中的現象。
這種現象通常是稱為孩子的假想夥伴現象!曾經有人做過相關的研究和數據統計,發現有60%多以上的孩子,曾經都患有"假象夥伴"。這是兒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現象。
所謂假想夥伴包括兩種類型:一種是不可見的,無外部食物依託的幻想伴從;二是存在於現實世界中,被個體扶餘擬人化特徵的客觀實物。
家長對於孩子的假想夥伴有什麼想法呢?
有絕大多數的媽媽都會說:"我的孩子是有問題了嗎?""天啊!你有夥伴叫…我怎麼看不見?"
我相信大部分的家長突然發現孩子們出現自言自語的狀況都會有以上的反應,有一些家長是不會相信孩子們所說的假想夥伴,甚至會帶他們的孩子去看心理醫生,即時他們的孩子非常抗拒。
但是,家長們千萬不能這麼做!
這樣做的後果反而會使孩子失去能慰藉他們的假想朋友,並且可能會造成不自信,自閉等心理等障礙。
孩子產生假想夥伴的原因
心理感到孤獨其實是當小孩子長期感到孤獨或者無聊和委屈的時候,他的心裡會出現一個假想夥伴。不同的幼兒,他們的假想夥伴是不一樣的,比如有一些幼兒的假想夥伴是和他們一樣同齡的小朋友,而有一些小朋友則會幻想出一些小動物們。
孩子們在很小的時候是十分需要人陪伴的,當家長們工作非常忙碌的時候,孩子們就會在家中出現假想夥伴,進而陪伴他們的無聊時光,有些幼兒也會通過假想夥伴來發洩自己內心的不滿情緒。
一般來說通常擁有假想夥伴的幼兒都是獨生子女,因為他們沒有同齡的夥伴或者兄弟姐妹,可以在平日裡陪他們玩耍,所以他們有其他可能會幻想出一些假想夥伴來陪伴他們。
環境的改變有時候,孩子在換居住環境的時候,也會出現假想朋友,新的環境對他們來說可能會造成不安全感,但是假想朋友能陪伴他們度過不安全期。因此,孩子的這種需求性的行為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說是十分正常。
據統計,大約在兩歲半到三歲開始,有三分之二的孩子,在幼年時期會創造出這樣的朋友,然後在五到六歲的時候消失。這是很普遍的現象,父母不用太過緊張,而且孩子也知道不是真實的。
家長們應該如何對待孩子們的"假想朋友"呢?
理解孩子的假想朋友家長要理解孩子們有假想朋友這一現象。
家長如果過分擔心孩子的這種情況,反而會容易引起孩子的不滿。家長要認識到孩子的情況是屬於正常現象。而且通過和假想朋友的相處,他們的詞彙會比較豐富,也比較有創造力、更加獨立、擅長交際,更能與老師和小夥伴合作。
家長要清楚這並不是孩子情緒有問題,有時候能夠幫助父母更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當然,不要讓孩子過於沉溺、依賴這個假想朋友,而不和其他人互動或個性變得退縮、不快樂。
所以家長在理解孩子"假想朋友"的同時,還要注意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不要讓孩子過分依賴和"假想朋友"溝通,而不和家裡人以及自己的好朋友們說話。如果孩子有這種情況,家長們就要注意及時制止。
避免"假想朋友"成為替罪羊家長要避免孩子把自己的"假想朋友"成為自己犯錯誤的"替罪羊"。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很容易推著責任,還沒有自我意識錯誤的能力,小孩子會為了不得到父母的懲罰而選擇把責任推卸到假想朋友那裡。
因為他們內心清楚假想朋友實際上是不存在的,並且父母看不見他們的"朋友",假想朋友"正是這樣一個會完全遵照他的指示、配合他的需求,而且從不會還嘴,更不會威脅到他個人及其所有權的好玩伴,所以他們有時候會理所應當的將責任推卸掉。
父母要及時發現孩子的這種行為,不能任由孩子推卸責任,否則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長期以往,家長們就很難改掉孩子的這種行為,孩子也會因此而延續孩子的"假想朋友"。
三、不要過於幹涉
孩子在和"假想朋友"玩耍的時候,家長不要去阻止或者儘量不幹擾孩子的"玩耍時間"。但是如果孩子願意和你介紹他們自己心中的好朋友,那麼,家長可以適當的配合孩子們的"假想",即使家長們不能理解和看不見。
家長可以通過一旁觀察的方法,來了解孩子日常的情況,能不參與就不參與。因為孩子在和"假想朋友"玩耍的時候其實是一個學習和提升的過程,如果家長突然間打斷,會很容易讓孩子喪失這種學習的機會,所以,家長只需默默關注即可!
逐漸代替"假想朋友"家長可以為寶寶逐漸找一些真實的朋友,而替代假想的朋友。
通過讓孩子更多的接觸真實世界,接觸更多的小朋友,使他對想像中玩伴的需要降低到最低程度。比如:家長可以邀請一些小玩伴常常到家裡面和孩子玩耍,或者經常帶孩子出去公共設施和場所玩耍,因為公共場所會有很多不同年齡的小朋友,也有助於孩子的同伴交往。
當然,孩子也可能會和聊的來的夥伴提到或介紹自己的"假想朋友",而小朋友們相互之間是會理解對方的,家長可以通過觀察,看孩子是否在和真實同伴玩耍的同時,還和假想朋友玩耍來判斷假想朋友存在的程度。
總而言之,三到六歲的孩子內心有一種對假想夥伴的需要,這種需求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是很正常的,家長不需要過分幹涉。有時候孩子還能從這些"假想夥伴"中學到很多東西呢!
比如:語言提升,交往能力提升,自信心和滿足感的提升等,這些學習都是孩子自己通過自己幻想出來的夥伴而得來的,所以家長如果知道孩子有自言自語的情況,那一定是還在正在自我成長,我們應該支持和重視這位"假想朋友",不要過於緊張和排斥。
讓孩子和真實世界的交往是重要的,但是與此同時,大人也應該尊重寶寶創造的這個獨特的童話世界,讓孩子在這個世界裡盡情玩耍。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