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神神經經總對空氣說話?家長要偷笑了,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2020-12-03 尼莫的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家長們是不是曾經被孩子的某一個舉動所嚇到了?

比如:孩子常常對著一些空氣說話,並且語氣溫和,沒有任何的暴躁或自閉傾向。孩子就像平時和玩具或者同伴玩耍一般,除了對象是空氣以外,其他的好像又和平時沒有什麼區別。

再比如:孩子有時候在吃飯的時候甚至會多搬一張椅子,並邀請他空氣中的朋友坐下和他一起吃飯,在吃飯中,偶爾還會跟空氣中的朋友交談。

很多父母被孩子的這種現象嚇到了,懷疑孩子是不是精神或者心理有問題。但是我要告訴媽媽們,其實這是孩子們再正常不過的現象了,並且這是孩子們正在成長中的現象。

這種現象通常是稱為孩子的假想夥伴現象!曾經有人做過相關的研究和數據統計,發現有60%多以上的孩子,曾經都患有"假象夥伴"。這是兒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現象。

所謂假想夥伴包括兩種類型:一種是不可見的,無外部食物依託的幻想伴從;二是存在於現實世界中,被個體扶餘擬人化特徵的客觀實物。

家長對於孩子的假想夥伴有什麼想法呢?

有絕大多數的媽媽都會說:"我的孩子是有問題了嗎?""天啊!你有夥伴叫…我怎麼看不見?"

我相信大部分的家長突然發現孩子們出現自言自語的狀況都會有以上的反應,有一些家長是不會相信孩子們所說的假想夥伴,甚至會帶他們的孩子去看心理醫生,即時他們的孩子非常抗拒。

但是,家長們千萬不能這麼做!

這樣做的後果反而會使孩子失去能慰藉他們的假想朋友,並且可能會造成不自信,自閉等心理等障礙。

孩子產生假想夥伴的原因

心理感到孤獨其實是當小孩子長期感到孤獨或者無聊和委屈的時候,他的心裡會出現一個假想夥伴。不同的幼兒,他們的假想夥伴是不一樣的,比如有一些幼兒的假想夥伴是和他們一樣同齡的小朋友,而有一些小朋友則會幻想出一些小動物們。

孩子們在很小的時候是十分需要人陪伴的,當家長們工作非常忙碌的時候,孩子們就會在家中出現假想夥伴,進而陪伴他們的無聊時光,有些幼兒也會通過假想夥伴來發洩自己內心的不滿情緒。

一般來說通常擁有假想夥伴的幼兒都是獨生子女,因為他們沒有同齡的夥伴或者兄弟姐妹,可以在平日裡陪他們玩耍,所以他們有其他可能會幻想出一些假想夥伴來陪伴他們。

環境的改變有時候,孩子在換居住環境的時候,也會出現假想朋友,新的環境對他們來說可能會造成不安全感,但是假想朋友能陪伴他們度過不安全期。因此,孩子的這種需求性的行為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說是十分正常。

據統計,大約在兩歲半到三歲開始,有三分之二的孩子,在幼年時期會創造出這樣的朋友,然後在五到六歲的時候消失。這是很普遍的現象,父母不用太過緊張,而且孩子也知道不是真實的。

家長們應該如何對待孩子們的"假想朋友"呢?

理解孩子的假想朋友家長要理解孩子們有假想朋友這一現象。

家長如果過分擔心孩子的這種情況,反而會容易引起孩子的不滿。家長要認識到孩子的情況是屬於正常現象。而且通過和假想朋友的相處,他們的詞彙會比較豐富,也比較有創造力、更加獨立、擅長交際,更能與老師和小夥伴合作。

家長要清楚這並不是孩子情緒有問題,有時候能夠幫助父母更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當然,不要讓孩子過於沉溺、依賴這個假想朋友,而不和其他人互動或個性變得退縮、不快樂。

所以家長在理解孩子"假想朋友"的同時,還要注意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不要讓孩子過分依賴和"假想朋友"溝通,而不和家裡人以及自己的好朋友們說話。如果孩子有這種情況,家長們就要注意及時制止。

避免"假想朋友"成為替罪羊家長要避免孩子把自己的"假想朋友"成為自己犯錯誤的"替罪羊"。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很容易推著責任,還沒有自我意識錯誤的能力,小孩子會為了不得到父母的懲罰而選擇把責任推卸到假想朋友那裡。

因為他們內心清楚假想朋友實際上是不存在的,並且父母看不見他們的"朋友",假想朋友"正是這樣一個會完全遵照他的指示、配合他的需求,而且從不會還嘴,更不會威脅到他個人及其所有權的好玩伴,所以他們有時候會理所應當的將責任推卸掉。

父母要及時發現孩子的這種行為,不能任由孩子推卸責任,否則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長期以往,家長們就很難改掉孩子的這種行為,孩子也會因此而延續孩子的"假想朋友"。

三、不要過於幹涉

孩子在和"假想朋友"玩耍的時候,家長不要去阻止或者儘量不幹擾孩子的"玩耍時間"。但是如果孩子願意和你介紹他們自己心中的好朋友,那麼,家長可以適當的配合孩子們的"假想",即使家長們不能理解和看不見。

家長可以通過一旁觀察的方法,來了解孩子日常的情況,能不參與就不參與。因為孩子在和"假想朋友"玩耍的時候其實是一個學習和提升的過程,如果家長突然間打斷,會很容易讓孩子喪失這種學習的機會,所以,家長只需默默關注即可!

逐漸代替"假想朋友"家長可以為寶寶逐漸找一些真實的朋友,而替代假想的朋友。

通過讓孩子更多的接觸真實世界,接觸更多的小朋友,使他對想像中玩伴的需要降低到最低程度。比如:家長可以邀請一些小玩伴常常到家裡面和孩子玩耍,或者經常帶孩子出去公共設施和場所玩耍,因為公共場所會有很多不同年齡的小朋友,也有助於孩子的同伴交往。

當然,孩子也可能會和聊的來的夥伴提到或介紹自己的"假想朋友",而小朋友們相互之間是會理解對方的,家長可以通過觀察,看孩子是否在和真實同伴玩耍的同時,還和假想朋友玩耍來判斷假想朋友存在的程度。

總而言之,三到六歲的孩子內心有一種對假想夥伴的需要,這種需求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是很正常的,家長不需要過分幹涉。有時候孩子還能從這些"假想夥伴"中學到很多東西呢!

比如:語言提升,交往能力提升,自信心和滿足感的提升等,這些學習都是孩子自己通過自己幻想出來的夥伴而得來的,所以家長如果知道孩子有自言自語的情況,那一定是還在正在自我成長,我們應該支持和重視這位"假想朋友",不要過於緊張和排斥。

讓孩子和真實世界的交往是重要的,但是與此同時,大人也應該尊重寶寶創造的這個獨特的童話世界,讓孩子在這個世界裡盡情玩耍。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孩子總和空氣說話?家長別大驚小怪,「假想朋友」了解一下!
    事實上,對於孩子出現的自言自語、對著空氣說話的行為,在很多孩子的身上都是存在的,是常見的現象,這就是我們說的"假想朋友"。電影《頭腦特工隊》中,我們的小女孩就有一個假想的小夥伴,它就是小女孩想像出來陪伴自己的夥伴,有著獨特的顏色,身體由不同種動物的部位組成,眼淚是糖果等。
  • 那些不會好好說話的家長,最終養出了怎樣的孩子?句句真實
    當時新聞下的評論裡有不少人都說「孩子玻璃心」、「抗挫折能力差」,但更多的網友表示「有的父母就是不會好好說話,內心不夠強大的話,真的活不到現在。」生活中不乏「刀子嘴豆腐心」的家長,從來不會和孩子溫柔的溝通,動不動就是「你真丟人」、「腦子笨得像豬」、「你看看別人家孩子」……這些不是語言,而是把把刺向孩子的尖刀。
  • 「左撇子」的孩子更聰明?用數據說話,家長要理性看待
    對於小學老師來說,最難教基礎的孩子莫過於左撇子了,當每個孩子都在老老實實用右手學習寫筆畫時,左撇子的孩子還在使勁熟悉用右手握筆的過程,孩子總覺得左手方便,老師一轉頭,就悄悄換成了左手。但是不少家長卻覺得,有些慶幸自己的孩子是左撇子。原因無他,就是因為「傳聞」左撇子更聰明!
  • 孩子認生不敢和人說話,家長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落落大方」?
    文|羊駝媽媽(本文原創,歡迎轉發分享,版權歸作者所有)許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經常希望孩子能夠在人前落落大方、舉止得當,講文明懂禮貌。但很多孩子在見到生人時總是怕生並害羞的躲在一旁不敢說話。這可怎麼辦呢?要想讓孩子變得落落大方,家長又應該採取哪些措施呢?前段時間,趙女士帶女兒小貝去大學同學家做客。
  • 跳蚤效應:「自我設限」影響孩子成長,家長要這樣幫孩子突破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作為家長,是不是總會在孩子面前嘮叨:"你做事太不細心了,真是怎麼教都教不會",是不是總在孩子面前數落孩子,是不是經常把孩子的不足掛在嘴邊?"真的笨死了",你就是粗心大意,你就是拖拉,每次吃飯總是排你吃最後!
  • 當孩子開始「頂嘴」,家長「這樣說話」,孩子將來才會感激你
    執筆:筱沐定稿:筱沐說話是一門藝術,尤其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每個孩子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都會出現很多讓家長頭疼的問題。不過,無論孩子頂嘴是不是由家長造成的,這終歸不是一個好習慣。如果你的孩子經常頂嘴,家長在反思自己的同時,也要適當幫孩子糾正這個壞習慣,相信他們長大後會感激你的。
  • 孩子成長總安於現狀?家長巧用「跳蚤效應」,孩子主動走出舒適圈
    希望孩子的成長不要安於現狀,要求孩子成為一個有理想,有報復,對社會有貢獻的人。但是孩子卻不這樣認為,孩子更希望在家長的庇護之下成長,不想逃離現有的舒適圈,也不想做出任何努力去改變自己。這讓王女士感到非常頭疼。一、何為「跳蚤效應」?
  • 孩子說話支支吾吾,是邏輯能力差的表現,三步鍛鍊孩子大腦發育
    如果孩子有下面這6種表現,父母一定要重視起來 1、反應遲鈍 很多邏輯性差的孩子反應都是非常遲鈍的 4、無法正確轉述別人的話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免不了被傳話,有些孩子傳話傳得非常清楚,能夠把別人想表達的意思全部傳遞給另外一個人,但是有的孩子由於邏輯思維特別差,經常傳遞出錯誤的信息。
  • 孩子室內吵鬧,說話聲音太大,家長怎麼教孩子控制自己的聲音
    孩子們說話的聲音常常很大。他們覺得自己必須大聲說話才能引起注意或獲得想要的東西。但是,我們知道室內說話的音量要克制,不同於戶外說話的音量。這是一種禮儀和教養。家長怎麼教會孩子在室內保持適當的音量呢?以身作則讓自己的聲音成為榜樣,包括打電話給家人或在室內和別人說話時。對孩子進行管教時,要保持鎮靜、溫和及安靜。這為您的孩子提供了說話方法的榜樣,同時也意味著他需要自己保持安靜才能聽見家長的聲音。不斷提醒經常重複和孩子說,在室內聲音要小一些,包括在學校、餐廳、電影院或公交車上,都要使用適當的語音音量和語調。
  • 被孩子嫌棄是什麼感受?孩子有這幾種表現家長要注意
    畢竟,孩子在小時候、學會獨立思考問題之前,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往往是最親密無間的時候。這時的孩子需要完全依賴家長成長,家長也從撫育孩子身上得到了無與倫比的自豪與成就感。但當這一時期經過時,父母們總是會感覺與孩子之間出現了某種隔閡,孩子隨之迎來了自己的青春期、叛逆期。
  • 了解你的孩子 三大感覺系統支撐孩子的健康成長
    孩子的健康成長與發育的基礎便是三大感覺系統的統合協調與正常發展。而其他諸如視覺、聽覺、嗅覺等感覺系統的發展都是建立在三大感覺系統發展的基礎之上。因此,要想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確保孩子的成長發育走在正規上,家長們必須對三大感覺系統有基本的認知。觸覺是人體感覺系統的發展基礎在三大感覺系統中,觸覺是一切感覺系統的發展基礎,也是神經通路的基礎。
  • 孩子的這些壞「毛病」其實是高智商的表現,家長不要埋沒了孩子
    但是觀察一下周圍,我們也不難發現大家的孩子都差不多。調皮的時候確實難搞,但有時候別人的孩子也特別讓人羨慕,總有那麼幾處優點值得誇讚。其實這很可能是別人在做父母的時候沒有遏制自家孩子的一些天性,所以他們的優點才能夠被發揮出來。那麼這些我們平時沒有注意到的,孩子可能是「高智商」的微小表現都有哪些呢?不妨跟我一道看看,您家小孩是否有這幾種情況吧!
  • 孩子闖禍家長擺平?總給孩子「擦屁股」,小心孩子成「老鼠屎」
    所以,永遠不要低估一個孩子的惡意,熊孩子背後都是熊家長,如果家長都能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及時糾正,給予一定的教訓,也就不會有這麼多的悲劇發生了。其實在我們的常生活中,很多孩子闖禍家長馬上替其擺平,為孩子"擦屁股",這種做法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家長總給孩子"擦屁股"的危害?
  • 孩子「怪癖」太多?家長別急著阻止,這4種是高智商的表現
    對於家長來說,孩子學習好記憶力強就是聰明,這樣的孩子也會被家長和老師寄予厚望,很多家長也會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聰明一些。 01孩子總喜歡在牆上亂塗亂畫,家長將孩子關進「小黑屋」 對於家長來說,孩子聽話似乎就可以了,但這樣很有可能會限制孩子的成長,小雨是一位八五後寶媽,孩子今年已經上小學了。
  • 當寵孩子成了習慣,寵壞了也不知道,這些表現家長要注意
    但其餘的家長就表現出自己的憂慮了,擔心在不停實現孩子願望的過程中,雖然孩子是開心了,不過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嬌生慣養,將來很可能承受不了成長路上的挫折。家長們的擔心不無道理,雖然讓孩子快樂成長是至關重要的,但從長遠目光來看,孩子今後的性格、事業發展都和小時候所接受的教育方式離不開關係。成熟的家長應該看中的是孩子的長遠發展而不是眼前的一時歡樂。
  • 孩子說話有這些「毛病」,是語言表達能力有障礙,家長們要幫改善
    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注重對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如果你發現你家孩子在說話上有以下這些問題,那麼家長們就該注意孩子在語言能力上有欠缺了。孩子說話有這些「毛病」,是語言表達能力有障礙1)不敢講話像上面案例中的蓬蓬一樣,很多沒有自信的孩子語言能力相對來說也會差,不知道和不懂得如何開口。
  • 家長真正讀懂孩子心的十大方法
    1、多多了解孩子 在忙於生計的同時,家長一定要抽出時間來多了解孩子,與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師多多溝通,儘量對孩子在幼兒園和家庭中的表現有一個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誤解。 這樣一旦孩子真有不聽話的時候,也能比較明白應該如何去引導孩子。
  • 孩子不會說話是啞巴?培養娃學說話的過程,三步就能搞定
    有一個家長聊天的時候說,他家孩子兩歲了,還不會說話,這家長跟別人說,會不會是啞巴?但這種情況屬於正常的。將近2歲的孩子說話的狀況,是能夠使用簡單的短語,但不能成句地說話。1.如何讓孩子能夠說話流暢?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他說的都是從模仿開始,從動物的鳴叫開始學會一些擬聲詞。所以,讓孩子多聽,多說,多多跟讀。儘量讓孩子聽家長朗讀一些短語、課文和故事。有個孩子說話晚,不會表達,因為她一天接觸他的人很少,然後爺爺一個人帶著她在家裡很少溝通。流暢的說話,包括家長引導孩子多說,多運用。
  • 表現出攻擊性,是孩子成長的信號
    我想恰當地回應孩子具有攻擊性行為的前提是,如何看待孩子的攻擊性。 1 攻擊性的釋放伴隨孩子的成長 攻擊是孩子的成長信號 攻擊性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
  • 孩子這一點,家長一定要注意
    做父母的總想把最好的給孩子,孩子吃的用得哪樣不得仔細著,可是孩子千注意萬注意,孩子的腸胃問題沒有注意到。孩子這兩天肚子總是叫,以為孩子是餓了,給孩子做了點飯孩子也沒有胃口,後來問了閨蜜才知道,有一部分人總是出現肚子咕嚕咕嚕響的情況,這並不代表著他們已經餓了,有可能是患上了一些疾病,作為家長一定要謹慎千萬不能忽略。那麼,肚子有腸鳴音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