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但現在,大家往往忙於工作、急於應酬,卻忽略了自身的健康問題。
1月2日,電視劇《巴啦啦小魔仙》凌美琪扮演者孫僑潞的母親發微博透露,年僅25歲的孫僑潞在1月1日疑似因心梗猝死去世。
消息一出,網友們紛紛留言表達惋惜:
近年來,年輕人猝死的發生率越來越高,甚至很多都是平時身體健康的人,卻也逃不過心梗猝死的魔爪!今天就跟大家來聊聊這一健康話題。
什麼是猝死?
世界衛生組織將猝死定義為:平時身體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時間內,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為猝死。
在醫學上,猝死分為心臟性猝死和非心臟性猝死。
心臟性猝死
因心臟原因而引發的猝死。最常見的疾病為急性冠脈症候群,患者多死於急性心肌缺血,急性發作時來勢洶洶,短時間內就會死亡。一旦發生,有效營救時間非常短暫
非心臟性猝死
指心臟以外原因導致的死亡,比如支氣管哮喘、腦出血等。
為什麼年輕人更容易發生猝死?
據統計,約80%以上的猝死為心源性猝死。
老年人由於基礎疾病的病程長,常見的冠心病、高血壓、肺心病、擴散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等等。反覆的發病,身體機能就會有一種耐受或者代償。
而對於年輕人,由於心臟沒有形成代償保護機制,很多人因急性心肌梗死誘發惡性心律失常。比如,室顫就相當於心臟驟停,瞬間失去意識導致猝死,電除顫是急救猝死的最有效手段。
相對於老年人,年輕人發生心梗時更容易猝死。
哪些人群更易發生猝死?
據統計,我國每天約有1400人猝死。其中,中青年的猝死尤其讓人無法接受,不論是給家庭還是社會,都帶來巨大的損失。
根據網絡投票統計,發現最容易猝死的7大從業者包括:
(1) 網店店主(恨不得24小時守候你);
(2) IT「程序猿」(熬夜加班,精神高度緊張);
(3) 新媒體運營(工作日366天,小編咽了口吐沫)
(4) 主播、媒體人(熬夜、加班);
(5) 醫生(白班、夜班連軸轉,手術時精神過於緊張);
(6) 一線工人(勞累,經濟壓力大);
(7) 運動健將(超負荷的運動量)。
猝死往往突然發作,可以發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人群——甚至看似是「健康」的人。
事實上,所有的猝死都是身體「蓄謀已久」的行為,發生的誘因也有跡可循。猝死誘因主要有過度疲勞、長期熬夜、情緒激動、緊張壓力大、大量酗酒等。
如果您正在從事這些行業或身體長期存在上述誘因,務必要提高警惕,注意勞逸結合、提前預防,好好關愛自己的身體!
猝死前有哪些徵兆?
據統計,約1/4的冠心病以猝死為首要表現。但有些人在發病前沒有冠心病的常見症狀,特別是年輕人患者,雖然有不適症狀,但未引起重視。
猝死發生前,有些人會出現心慌、胸悶、胸疼、呼吸困難頭暈、乏力等症狀,也有人會出現腰酸背痛等症狀。
對於年輕人,特別是那些工作壓力大,過度疲勞、長期熬夜、心情抑鬱、大量喝酒的高危人群,如果長時間感覺疲勞、乏力,還伴有胸悶、肚子疼等症狀時,一定要及時去醫院就診。
在此強烈呼籲大家能夠少熬夜、少應酬、多鍛鍊,也督促身邊的愛人、家人和朋友,保持健康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本文專家:陳海旭,解放軍總醫院第二醫學中心,副所長,副研究員,副教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