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大家還在為2016年3.73%的全國票房增長唏噓時,前天(11月20日),2017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突破500億大關,創下新的票房紀錄。
同時,我國已經擁有影院9400家,銀幕49721塊,超過美國成為全世界擁有銀幕數最多的國家。全國觀影人次已經達14.49億,較去年同期增長15%。給那些認為中國電影市場高速發展已過,進入漫長低速發展期的言論給予有力的回擊。中國內地電影市場的「黃金時代」還遠沒有結束。
然而在這一片叫好聲背後,我們發現今年的500億中迎來了很多新變化:傳統的「大片」市場模式被打破,更多新的影視形式、更多中小成本影片獲得良好表現,為國內影視市場的真正崛起注入新的力量。
國產影視、非好萊塢影視崛起,好萊塢不再那麼可怕

據統計,截止2017年11月20日,全國9146家影院累計放映超過8324萬場,觀影人次14.49億,累計產出票房500.18億元。其中,國產影片票房為261.94億元,佔總票房的52.37%。進口片票房也達到238.24億元。
在單片表現上,票房過億的影片達到82部,其中,票房過億的國產片43部,進口片39部。票房超過10億的影片13部,票房前五名的榜單上,國產片有《戰狼2》《羞羞的鐵拳》《功夫瑜伽》《西遊伏妖篇》四部,進口片僅有《速度與激情8》躋身前五。

尤其是《戰狼2》以56.83億的票房刷新中國影史票房紀錄,總共排片超過416萬場,觀影人數達到了1.59億人次,該片一系列成績的取得,讓觀眾對國產電影重拾信心。
同時,非好萊塢電影的崛起,諸如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西班牙電影《看不見的客人》、泰國電影《天才槍手》等一些非好萊塢電影的崛起,成為中國內地電影市場的一道道異域風情。好萊塢「一家獨大」的態勢逐漸被稀釋,國內買方市場的話語權正在逐步強化。
大製作+大IP≠大票房,流量明星加IP的時代被摒棄
「不管有沒有演技,只要有流量明星加一個知名IP就可以獲得高票房。」這句形容確實是近幾年影視市場存在的一個特色現象。然而進入2017以來,天價片酬、摳像演員、亂改IP等現象不斷被聲討,從影視從業者、資深老藝術家,到媒體、行業政策以及吃瓜群眾。都在「積極」參與這場品質整改運動。
在今年的電影市場中,如《悟空傳》《三生三世十裡桃花》《鮫珠傳》等IP,依舊走的是「流量+IP」的路子。儘管特效做的很不錯,但無奈演技和劇情不過關,觀眾照舊不買帳。
同時這股「風氣」還體現在電視劇市場,早在上半年《將軍在上》《我們的少年時代》《海上牧雲記》等就傳出退片風波,近日,兩部備受觀眾矚目的大劇《如懿傳》《贏天下》紛紛傳出「挪檔」「退片」傳聞。其中不乏所謂的2018年的「劇王」作品。雖然原因耐人尋味,但如今「大IP+大製作+大卡司」的搭配,似乎不再是萬能靈藥——起碼沒有曾經那般所向披靡的輕鬆。
小成本電影逆襲,多類型作品齊閃耀
與大製作大卡司類影片形成截然對比的,是今年小成本電影影片的精彩表現。來自犀牛娛樂的觀點:「往年的內地電影,但凡請一個一二線明星,影片總成本肯定得2000萬起步,宣發費和新媒體版權抵消的話,意味著要賣到6000萬以上才能回本。如果不請明星,成本控制在1000萬左右,雖然回本的壓力較小,但反而風險更大,因為更是無牌可打,連排片都沒有保障。請不請明星,都是非常糾結和困難的局面。」

而今年的情況,內容在影響票房市場佔比上進一步增加,宣發、卡司等外部因素持續下降,這便給小成本電影一個生存的機會。如《岡仁波齊》《七十七》都形成很好了口碑,及票房收益。同時《天梯》《二十二》《大護法》為代表的文藝片、紀錄片、動畫電影等類型,甚至出現了票房冠軍。
這樣的現象產生與觀眾觀影能力的提高、成熟的市場導向都有密切關係,同時持續保持這樣的多元化發展,也能為市場的持續發展提供動力。
主旋律電影不再說教,向年輕觀眾口味轉變
提到主旋律影視作品,今年上半年最火的是《人民的名義》,下半年非《戰狼2》莫屬。一直以來,人們對主旋律電影有一種「強行政治正確」、「說教」的刻板印象,因此,以往的主旋律電影大多被觀眾所嫌棄,無論是票房和口碑都說不上好。然而主旋律電影也可以拍的很燃,很迎合觀眾口味,今年的《戰狼2》的現象級衝頂,給主旋律題材、電影市場都打了一針強心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