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
11月的德克薩斯清晨空氣清冽,已經是達拉斯的深秋,早上異常的冷,男子天剛亮就走出家門,寒冷的天氣讓他不禁打了個寒顫,緊了緊上衣四處張望了下鑽進車裡,他車技並不好,而且有點心不在焉,一路上多次差點跟別的車剮蹭,好在清晨路上比較冷清,沒有出什麼事。
到了目的地,男子並沒有開門下車,而是坐在車裡點上香菸,一邊吸一邊小心地看著四周,大概過了半小時,確認沒人跟蹤,他打開車門下車,隨手把菸蒂扔在地上,用腳碾滅,走到後備箱,從裡邊拿出一支用布包好的修長物件,合上車蓋,慢悠悠地走向一棟舊建築。
到了五樓樓梯拐彎處,他並沒有打開包在包裹裡的東西,而是輕輕地把東西倚在牆角,又拿出香菸,點上後注視著窗外80多米外的空曠大街,心不在焉地一根接一根地吸著,偶爾看下時間。
抽了一支又一支,慢慢的,大街上人越聚越多,越來越嘈雜,時間差不多了,男子把剩下的半截煙小心地放在窗沿上,走到牆角拿起用布包好的修長物件,慢慢打開,裡邊露出一把半舊的加了瞄準鏡的義大利造卡爾卡諾步槍。
槍是他前段時間在槍店買的,肥胖的白人櫃員戴個紅色的帽子,很認真地問他買槍做什麼用?獵鹿還是打鳥,或者只是放在家裡防浣熊?他說去刺殺美國總統,店員哈哈大笑,說那你需要一把高精度步槍,不然可能會打到傑奎琳(總統夫人)。
男子沒有笑,對於這種場景他很熟悉,每次他嚴肅地說要殺總統,對面的人就會哈哈大笑,並且眨眼表示get到了他的梗。店員摘下一把卡爾卡諾,隨手找了一個瞄準鏡,熟練裝上,一邊快速拉動槍栓,一邊介紹:義大利造,1945年款,18年的老槍,依舊硬朗,標準6.5毫米子彈,外搭十倍瞄準鏡,無論是獵鹿還是刺殺總統,都能一槍斃命,而且價格便宜,老槍和老妓女一樣,最知道怎麼伺候人。。。。。。
如今那把槍就在男子手裡,他熟練拔下彈夾,從褲兜裡取出一個灰布小包,展開後從裡邊取出六發子彈,子彈彈尖已經被他小心磨掉,彈身上也被矬了幾道深溝。
磨掉彈尖打了深槽的子彈會在擊中目標後爆裂,碎裂的彈片會像一顆小型炮彈一樣把目標撕得粉碎,尤其擊中頭部後,腦袋會像西瓜一樣炸裂,碎骨四濺,而不是僅僅留下一個小洞。
這是法國阿爾及利亞兵團的習慣性操作,幾年前他們用相同手法對付戴高樂,所幸沒有成功。
把子彈壓入步槍後,此時遠處已經傳來了馬達的轟鳴,這是總統專用的第四代「林肯大陸」敞篷車特有的聲音,還有警報聲,開道摩託發出的,由遠及近,聲音越來越大。
男子看了一遍人群,確認沒人望向自己方向,小心地推開玻璃窗,架好步槍,拿起窗沿上的半截香菸,深吸一口,然後把煙放回原處,槍託頂到肩膀,閉上左眼,用右眼對準步槍瞄準鏡,調整呼吸,準備射擊。
等到「林肯大陸」駛入瞄準鏡,他毫不猶豫對準第二排正在朝人群招手的男子頭部,目標是移動靶,他算好提前量,小心地往前瞄了一點,接下來的五秒,他射擊、拉栓、再射擊,一口氣打出三發子彈,瞄準鏡裡,一片血霧,敞篷車裡的男子脖子中彈,鮮血四濺,另一發子彈命中頭部,頭蓋骨被爆裂的子彈掀起,整個人向前倒去,公路上傳來陣陣女性的尖叫和男性的呼喊,分明能聽到一個詞,「shooter~!」。
男子完成射擊後迅速轉身坐到窗沿下,隨手把剩下的半截煙也拿起了叼在嘴裡,深吸了一口,緩緩吐出煙霧,他把槍倚在牆邊,頭也不回起身離開。
他在瞄準鏡裡看到的最後一個畫面,是被殺男子他夫人爬到車蓋上去撿被子彈掀飛的頭蓋骨,她可能覺得只要能找到頭蓋骨,人就死不了。
沃倫報告
這個被刺殺的人,就是甘迺迪。
甘迺迪被刺殺後沒多久,兇手奧斯瓦爾德就被抓到了,不過抓到後還沒來得及審判,就在大庭廣眾之下被另一個人殺了,那人殺了這個槍手的原因,竟然說是為了避免甘迺迪夫人出庭而太過憂傷。。。。
隨後政府成立了一個調查團,專門調查這事,調查團通過認真取證,仔細排查,然後推出了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萬眾矚目而權威性卻最低的一個調查報告,就叫《沃倫報告》,這個報告內容紛雜,非常厚,不過轉來轉去就說了一件事:
經調查,這事只和奧斯瓦爾德一個人有關,和其他任何人都沒關係,跟中情局沒關係、跟蘇聯沒關係、跟古巴也沒關係,你們洗洗睡吧。
這報告一出臺,立刻就炸鍋了,有點像最近幾天那個給柯林頓提供性奴的愛潑斯基獄中自殺的事,美國人都笑了,這尼瑪是糊弄我們呢是吧?
隨後很多年裡,大批的民間專家和政府要員,都在研究這事,並且在回憶錄裡寫入了自己對這事的理解,甚至拍成多部電影。川普在大選期間也暗示他並不相信《沃倫報告》,並且表示自己上臺之後一定要解密所有材料,他上臺後確實是解密了一些,不過都沒啥新東西。
那個沃倫報告整體也漏洞百出,如果按照那上邊寫的,就是我第一段描述的狙擊方式,不過後來FBI測試過很多次,再牛逼的神槍手也做不到5秒打三槍,還能命中移動靶,最常見的說法是當時在場最少有仨狙擊手,同時射擊把甘迺迪給幹掉了。
美國人傾向於認為如果有關鍵材料,也已經被毀了,接下來只能是大家猜了,當然了,你如果傾向於相信沃倫報告,其實也可以,不過整體而言,應該沒那麼簡單。
而且大家注意下,各國政要很少有被狙擊步槍殺的,儘管「狙擊」是大家對「刺殺」的第一反應。
究其原因,狙擊太難了,刺客需要事先知道目標行程,而且要知道總統會在什麼地方露臉,要找個好位置,視野好無遮擋,還要靠近到目標的有效射程內,距離如果太遠再牛逼的步槍射出來的子彈都會在空中偏好幾米,各國保衛部門的專家們會事先研究哪些位置有風險,然後逐個排查風險點,實在不行就讓狙擊手盯著風險點,基本沒有出手機會。
比如跟甘迺迪同一個時代的戴高樂,他當時密集地遭到自己軍隊裡的激進主義分子的刺殺,但是一直也沒成功,法國高層沒有刺客的內應,所以刺殺他的那些人一直都沒找到太好的機會。
所以吧,幾乎所有人都認為,甘迺迪是被送去露天場所公開處刑了。那問題來了,是誰幹了這事呢?
博主整理了下各種材料,跟大家一起分析下看看到底誰最有可能會對甘迺迪動手。
甘迺迪
甘迺迪並不是一個標準主流美國人,主流美國人應該是一個WASP,也就是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民族(英格蘭的主體民族,屬於日耳曼人的一支),並且是新教徒。
而甘迺迪家族,是來自愛爾蘭的天主教家庭。愛爾蘭人和英格蘭人並不是同一個種族,而且他們之間有刻骨仇恨,英國為了殖民愛爾蘭,戰爭持續了上百年,英國持續在愛爾蘭搞焦土戰略,在「愛爾蘭大饑荒」中有意無意餓死100多萬愛爾蘭人,並且由於宗教信仰問題,在各自的眼裡,對方都是異端,天主教恨不得燒掉所有的新教徒,新教徒恨不得把所有天主教徒都刺穿胸腔掛樹上,雙方各種相互傷害。
美國剛建立的時候,美國只有不到1%的天主教徒,剩下的基本都都是新教徒。但是隨著愛爾蘭人在自己老家活不下去,大規模向美國移民,直到「二戰」後,天主教徒才在美國形成規模,但一直在美國都不是主流,這也是為啥甘迺迪是美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天主教總統。美國剩下的總統都是新教徒,除了歐巴馬,有不少美國文章指出,他可能是個穆斯林,而且他爹就是穆斯林。
甘迺迪家的主要優勢是有錢,甘迺迪他爹非常有錢,而且不乾不淨,這個倒也正常,美國愛爾蘭人一直幹些灰色地帶的事,有「暴徒」的名聲,幾乎所有愛爾蘭大佬都涉足黑社會。
此外有一件事是確定的,甘迺迪他爹肯定涉足了販賣私酒的業務。美國歷史上有一段時間叫「禁酒令時期」,政府把酒給禁了,然後黑社會承擔起了地下供應酒精的任務,很多紐約黑社會家族就是那個時候崛起的。所以只要涉足私酒,就涉足黑社會。
他們甘迺迪家族一直涉足黑白兩道,積累了大量財富,然後通過巨量財富和精通黑白兩道,第一代進入政界,先當市長,下一代進入眾議院,然後進入參議院,再參加大選,衝擊總統。
參加大選不是簡單的人氣比拼,更是財力比拼,甘迺迪的爹曾經說過,自己花的錢足夠把他的司機送進白宮。
而且現在有足夠證據證明,甘迺迪他爹通過黑社會向工會施壓,讓工會支持甘迺迪,反正各種操作都用上了,取得了關鍵州伊利諾州的勝利。
在我看來,甘迺迪家族的這種不乾不淨的狀態,才是「甘迺迪詛咒」的真正原因,大家可以去了解下那些黑社會家族,基本都掛著詛咒,家族成員大多不得好死,這個世界就是這樣,上班族儘管賺的少,但是基本沒有性命風險,踏足黑社會儘管來錢快辦事利索,但是風險也暴漲,出來混,遲早都得還。
我們這裡先講宗教問題,那是因為宗教問題是所有問題裡最不重要的一個,刺殺總統,背著巨大的風險,肯定有非常大的動機或者仇恨,那我們仔細看看,甘迺迪到底在任的1000天裡忙乎了些啥,哪些事會樹敵,以至於被公開行刑。
平權
如果要說甘迺迪死了誰最傷心,現在的美國人會告訴你他們都傷心,但是回到當時,一提起甘迺迪,大家都會自然而然地安慰身邊的黑人們別太傷心,這一點在嚴肅的美國電影裡都有體現,黑人們把甘迺迪當自己親人,而且很多黑人認為甘迺迪是為他們死的。
美國有歧視黑人的傳統,在美國人眼裡,黑人怎麼能是人呢?這也是為啥歐洲著名政治家塔列朗在美國流亡,很不理解地在自己的日記裡寫下:主張人人自由而平等,起草獨立宣言,反對壓迫的傑斐遜,竟然是個奴隸主。
美國有嚴格的種族隔離政策,黑白不能通婚,有嚴重的歧視性,而且當時有很多人是支持種族隔離的,不然那個法律不會持續到上世紀六十年代,隔離法案被廢除時遭到強大的反制,說明這夥人不在少數,這夥反動派認為,隔離法案非常好,避免了黑人的又懶又笨的基因混入美國主流,導致種族退化,北美變南美。
這話實在是非常反動,現在你敢到美國說這話,容易被打死,博主放在這裡供大家批判學習,如果你們要是很同意這個說法,我也沒辦法。
而這個隔離法案,正是在甘迺迪手上開始被廢除,當時鬧得沸沸揚揚,甘迺迪籤署了平權法案,對美國歷史影響深刻,不過這個平權化過程很快就走上了極端,比如,如果按照分數錄取,那黑人和印第安人幾乎上不了哈佛和普林斯頓等名校,而亞裔又太多,所以有很長一段時間美國亞裔要比黑人分數高太多才能上名校。
也正是從那個時候,黑人開始參與一些高端職務,這也是為啥美國人說,沒有甘迺迪就沒有歐巴馬。
當時甘迺迪積極推動平權運動,肯定會惹怒那些種族主義者,尤其是在南方,美國南方非常激進,這是他給自己招來的第一個敵人,或者說,第一群敵人。但是這些人會不會去動手殺人?大家先想想,我們一會兒再分析。
古巴人
甘迺迪和古巴人很早就結下了不解之緣。
古巴鬧事的人叫卡斯楚,這人是個農場主的兒子,卻一直對本階級充滿仇恨,立志要推翻當權者,在古巴建立一個和諧而平等的社會,沒想到在1959年幾乎沒費什麼勁,不小心革命就成功了。
這個古巴在美國佛羅裡達州旁邊,離美國不到一百英裡,而且奇葩的是,大家知道那個關塔那摩監獄吧,那就是美國租了古巴一塊地,裡邊有度假中心和監獄,每年三千塊錢。
卡斯楚上臺後說是帝國主義非法佔有古巴領土,美國說不是每年給你三千塊嗎?卡斯楚說那我不要了。美國說要不把關塔那摩還給你?卡斯楚說我們不要,反正你非法佔有。
就這樣一直佔著,古巴人去那個度假中心去上班賺外匯,美國人也去那裡度假,順便吸古巴雪茄,當初為了制裁古巴,古巴特產的雪茄在美國是違禁品,但是幾乎每個美國有錢家庭都私藏古巴雪茄,據說最好的古巴雪茄要大屁股古巴美女在大腿上把菸葉子搓成雪茄,而且那玩意跟普洱茶似的,有收藏價值,能在箱子裡放好久,發黴了後更值錢。
成功之後的卡斯楚一度有點空虛,在南美比較孤立,想去找個盟友,找誰呢?對,美國。這是古巴的國旗,也是星條旗,配色跟美國國旗一模一樣,你說他倆沒關係估計連色盲都不同意。
在當時,卡斯楚在美國人眼裡帥的一塌糊塗,這一點大家可能不太好理解,其實看下這張照片就知道了:
卡斯楚剃了鬍子之後就是加拿大總統的造型,而那個小土豆,是西方公認的大帥哥,如此相像,以至於很多人都說小土豆是卡斯楚的私生子。土豆媽當年是個左妞,非常崇拜卡斯楚,而且跑去古巴拜訪過卡斯楚,謠言滿天飛,去年還是前年來著,加拿大政府還專門出來闢謠,說是時間對不上,土豆媽去古巴的時候已經懷上土豆了,所以應該不是卡斯楚的娃,你們不要亂說。
而且卡斯楚身高一米九,他的小夥伴也都是大鬍子,大高個,每次出現都跟俄羅斯黑幫一樣,要不穿著軍服,要不穿著阿迪達斯三道槓,當時的人覺得帥的不得了,而且這夥人剛剛用一輛公交車打下一個政權,美國人覺得酷極了,在美國掀起了一陣「卡旋風」。
美國人一直也不太討厭卡斯楚跟格瓦拉,當然跟他們長得帥有關,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那種理想主義和自我犧牲的精神在所有文明和時空裡都是受敬重的,只不過他倆除此之外沒啥別的建樹,尤其格瓦拉。
不過美國政府沒鳥他們,美國當時還在搞麥卡錫,怎麼看卡斯楚怎麼像共產黨,不想鳥他們,所以他們悻悻回去了,一回到古巴就倒向了蘇聯。
甘迺迪競選的時候沒少拿這事說事,天天批評艾森豪軟弱無能,處理不善,把古巴變成了社會主義,蘇聯人竟然在離美國不到100英裡的地方建立了橋頭堡,如果是他來處理,一定比艾森豪強太多,不過誰能想到,在他入住白宮後,古巴給他帶來了無限的煩惱,甘迺迪的整個任期都被共和黨批評軟弱無能。
在1961年,為了推翻卡斯楚,中情局策劃了一次特種任務,偷摸訓練了一千多人的古巴流亡分子,準備來個突然襲擊,推翻卡斯楚。
也就是我們知道的豬灣登陸,1500人的古巴流亡分子組成突擊隊亂鬨鬨登上了古巴領土,然後就被圍住了,因為古巴人有所有南美人的優良傳統,那些流亡者一喝點酒就忍不住吹牛逼,還沒登陸,連萬裡之外的法國人都在前幾天的報紙上看到了中情局要搞事,你說古巴能不知道?
所以登陸部隊一上岸就被圍了,戰鬥非常激烈,雙方打了三天三夜,現代裝備都用上了,最後打死不到100人,也挺尷尬,剩下的都被活捉了。後來美國政府用一個律師去和古巴人談判,拿藥品和食物換回來一堆這些人。大家可以看看湯姆漢克斯拍的那個《間諜之橋》,說的是那個律師的另一個談判任務。
這次失敗的「偷襲」算不上什麼軍事失敗,但當時正處於冷戰高峰,美蘇雙方互相噴口水非常厲害,美國在這事上非常丟臉。而且中情局偽造了一個「古巴飛行員駕機投奔自由世界」的故事,而且拍了照片,讓美國駐聯合國大使拿到聯合國去炫耀,後來被蘇聯人認出來照片裡的飛機是美國飛機,不是古巴的,古巴沒有那個造型的,美國當時灰頭土臉,而且中情局搞偽造這事誰都沒跟透露,美國大使直到被戳穿還以為自己知道的是事實。
關於整件事,總統覺得是中情局的錯,籌劃不周而且倉促行事。中情局覺得是總統的錯,因為總統不讓美國空軍大規模空襲古巴,影響了他們微操。反正各說各的,總統從那以後一直不太信任中情局,一般大家說中情局刺殺了甘迺迪,就是因為在這件事上甘迺迪坑了中情局。
很快又發生了古巴飛彈危機,這件事我們細節就不細講了,大概就是赫禿在克裡米亞度假,望著黑海對岸的土耳其,想著美國人在土耳其部署核彈頭可以隨時打自己的禿頭上,突然想起來剛投靠過來的古巴,所以也有樣學樣,去古巴部署核彈頭。
後來赫禿的這個操作被美國發現了,赫禿又把核彈頭拉回去了。下圖就是赫禿和甘迺迪唯一一次見面,不過不是這次:
拜美國頂級宣傳能力所賜,大家都覺得這事蘇聯丟了人,其實這事大家稍微多了解一些,就知道蘇聯賺了,他們利用古巴,製造了個危機,然後作為談判籌碼,讓美國把土耳其的核彈給拆了。所以後來卡斯楚發現後,覺得自己被利用了,在媒體上對蘇聯破口大罵。這種憑空造籌碼的操作一直是普大大和川普的最愛。
而且大家熟知的那個美蘇軍艦對峙,蘇聯折返的事,也是美國記者編的,沒那麼個事,甲骨文出版社有一本權威的講古巴飛彈危機的書《午夜將至》裡對這件事專門做了闢謠,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整體而言,這件事甘迺迪贏了面子,但是輸了兩件事,一是古巴問題一直也沒解決,今後也不解決了,另一件是土耳其的飛彈也被搬走了,美國軍方有意見,尤其是美國軍方裡的鷹派,比如「二戰」後期炸掉半個日本的那個李梅,他這個時候是空軍司令,他天天罵甘迺迪,說甘迺迪沒種,還不如個娘們有魄力,他認為應該用核彈炸蘇聯,雙方對射核彈,只要最後美國還剩下一個人,美國就贏了,總統覺得他是個神經病讓他滾。
古巴飛彈危機對甘迺迪的影響很大,在國會的時候他是個激進的反共主義者,畢竟那時候他不當家,說啥都行,飛彈危機發生後,他開始反思世界的脆弱性,開始意識到務實做法是應該跟蘇聯緩和矛盾,也正是出於這個考慮,他考慮給冷戰降溫,想和蘇聯籤署禁止核試驗的條約,甚至考慮裁軍。
大家注意下,這個操作可就觸碰到軍方的底線了,任何緩和衝突的操作,都意味著國防訂單的減少,斷人錢財,殺人父母,不共戴天,川普大選的時候表示要削減軍費,可是一上位立刻就追加軍費,你們感受下。
越戰
越南跟中東不一樣,沒有石油,也沒有礦藏,啥都沒,只有一群刁民。那為啥美國要介入呢?因為艾森豪在任的時候,美國的官僚和智庫們提出一個觀點,叫「多米諾骨牌效應」,擔心越南信了「共」,會導致印度支那全部淪陷,然後危及到日本韓國,進一步赤化整個南亞。於是美國就參與進來了。
當時美國還是艾森豪時代,艾森是個軍人,對打仗這事非常上心。一開始越南是法國殖民地,法國人還沒走,美國人就開始援助越南,等到法國被揍得混不下去了,撤出越南,美國正式介入,基本上提供了80%的越南戰爭軍費,無數的軍用物資送往越南,不過那時候參戰的還不是美國人,美國主要是派顧問去越南,教南越人用美國的武器揍北越。
在艾森豪執政後期,他可能自己也開始反思美國人在越南這麼個破地方流血拼命花那麼多錢是不是值得,所以才在告別演說中讓大家防範「軍工複合體」,因為符合軍人和軍火商們利益的決策,不一定符合美國人民,但是「軍工複合體」這些人又位高權重,非常容易影響政府決策。我們再這篇文章裡也講了,軍工複合體正在綁架美國。
艾森任期結束就是甘迺迪,甘迺迪時期,他其實非常糾結,從國家政策層面講,越戰在他手上是延續了,但是無論是副總統還是基辛格,都在自己的回憶錄裡表示甘迺迪非常反感越戰,準備結束戰爭。
一方面甘迺迪並不想去打仗,他經常在辦公室裡罵軍人們,他說他自己當過兵,知道軍人們有種把所有事情都搞砸的本事。
另一方面,他只要隨便做點緩和矛盾的事,都會受到軍人們的指責,說他是個慫貨,根本不是個leader,選他媳婦做總統都比他有魄力,所以非常糾結。
現在幾乎所有的美國史專家都認為,如果甘迺迪能連任,越戰肯定打不下去,他到後來越來越煩越戰,認為軍人們都是騙子,不斷地跟自己說形勢一片大好,可是又不斷要更多的錢,說是沒有錢就會失控。
副總統
副總統林登詹森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人,大家看過《紙牌屋》吧,那個電視劇處處都在影射林登詹森,美國人自己對自己的歷史有了解,所以很多地方能看的會心一笑。
比如《紙牌屋》裡的那個木下總統反覆強調自己出生微寒,出身在美國南方州的一個狗窩,通過個人努力和勃勃野心才爬到高位,這就差直說是詹森了。
木下總統的開始是一次大潰敗,被總統給擺了一道,但是通過不懈努力,最終沒有一張選票卻進入橢圓辦公室,這中案例美國歷史上就那麼幾個,詹森就是一個。
木下總統上臺後搞那個模仿羅斯福新政的玩意,整體綱領基本就是林登詹森那一套。
林登詹森跟木下總統一樣,注重效率、注重實際、冷酷無情,啥都幹得出來。
整體而言,林登詹森做的事要比甘迺迪多的多,成就也大得多,只是他沒那麼悲情,沒那麼戲劇化,而且長得也醜,我國國內不咋提,而且這人跟那個木下總統一樣,為了搞定事沒什麼交易不能做、也沒啥底線不能踐踏。 而且其實甘迺迪活著的時候名聲沒那麼好,媒體天天罵他,死後一下完美了。
這麼一個人,讓他做副總統,唯一的原因就是當初大選的時候為了吸收他的票倉,所以他成了甘迺迪的競選副手,大選結束後成功當上了副總統。
林登詹森總統
熟悉美國政治的都知道,美國有兩個職位非常尷尬,一個是國家安全助理,一個是副總統,這倆位置都是那種按照規矩來沒啥事做的角色,平時開個會,打打醬油,絕大部分副總統和安全顧問都毫無存在感,大家看紙牌屋也能看到,很多人壓根不把副總統放在眼裡。
但是另一方面,這兩個崗位又是那種啥事都可以去摻和下的角色,碰上強勢人物,這兩個職位就可以玩的風生水起,比如基辛格同志,他是安全助理,本來是打醬油的,不過硬是打出來了風格,竟然搞定了中美建交這樣的大事。
詹森也是這麼個角色,非常強勢,一直不安分,很多事情上跟總統合不來,比如古巴飛彈危機中,詹森不止一次在其他人面前表示了對總統的鄙視,他倆後來的關係已經很尷尬了,而且尤其跟甘迺迪的弟弟合不來,甘迺迪的弟弟是司法部長,當時還要調查詹森跟南方財團之間不乾不淨的關係,甘迺迪自己是麻薩諸塞財團的。
大家看美劇就知道,《24小時》,或者《紙牌屋》,都有提到,所有政治家背後都有財團支持,這在美國並不是什麼奇怪事,當然也不違法,從立國開始就這樣,主要是學習了當初的英國。當然了,如果想了解更多就得去看書了,看電視自然不大可能說的太清楚。
這裡大家可能會納悶,詹森跟甘迺迪的弟弟關係不好有啥大不了的,同事之間關係不和諧唄?
有件事需要補充一下,甘迺迪和他弟弟是「一體兩面」,他溫和、冷靜、謙謙公子,他弟弟暴躁、衝動、得理不饒人、跟個流氓似的,經常搞得政府高官們下不來臺,甘迺迪就在邊上打圓場做好人。
不過了解他們兄弟的人都知道,他倆是一起的,在當時華盛頓,一般用「甘迺迪兄弟」來稱呼他倆,而且大家都知道,博比說的那些難聽話,就是他哥不好意思直接說的,博比做的那些事,都是他哥想做的。既然弟弟要修理詹森,說明他哥也忍不了自己的副總統了。
更奇葩的是,兄弟倆竟然一起和瑪麗蓮夢露有一腿,2014年有一盒錄像帶,說是記錄了他們仨的3p往事,要公開拍賣,不知道賣給誰了。
到底是誰殺了甘迺迪?
寫了八千字,其實感覺很多事都沒說,這個話題足夠寫好幾本書的,博主這裡也只能是寫到這種程度了。
關於甘迺迪是被誰殺的,有兩種分析,一種是復仇觀,也就是他惹了別人,所以人家復仇。這種說法看著熱血,但是在成年人世界裡整體而言不太划算,尤其是刺殺總統這種高風險操作,屬於叛國罪,不是幾個人能搞定的,肯定牽扯巨大,弄不好就是被一網打盡,單純私人恩怨很難驅使別人去做這麼大的操作。
所以我認可另一種,誰受益最大,就是誰幹的。
那甘迺迪之死誰受益最大?
是新教徒?
中情局?
還是南方歧視黑人的那些種族主義者?
蘇聯人和古巴人?
軍工複合體?
詹森?
首先不可能是種族主義者們,廢除種族隔離不是甘迺迪一個人的事,是歷史大潮,當時美國普通白人也有一大半接受不了隔離制,更別說總統了,殺了總統一點用都沒,詹森上臺後照樣得搞平權。
而且不大可能是蘇聯和古巴,古巴沒那個本事,蘇聯沒必要,蘇聯人對甘迺迪印象不壞,甘迺迪是美國政府裡的鴿派,對蘇聯還挺溫和,比杜魯門和艾森豪強的多。
而且甘迺迪為了跟蘇聯搞好關係,經常去修理臺灣的蔣委員長,讓蔣別折騰,你們去看蔣的日記,充滿了「寡廉鮮恥甘乃迪」(甘迺迪在臺灣叫甘乃迪)。
對待蘇聯問題上,甘迺迪的策略是好好聊,而不是對抗,這其實暗合了蘇聯的態度,蘇聯表面很兇,其實是想以戰促和。在甘迺迪執政後期,美蘇關係明顯緩和,這反而是國內鷹派不願意看到的。
而且也不大可能是黑社會,單純黑社會幹這麼大的事,基本不用懷疑會遭到美國政府的鐵腕修理,這和詹森上臺後的表現截然相反。
中情局倒是有點可能,不過刺殺甘迺迪之後中情局並沒有多少受益。
其實寫到這裡大家也都看出來了,刺殺總統的人,必然有這麼幾個條件:
1、能掌握到總統行程,所以肯定是白宮內部的;
2、必然是位高權重的,能影響後續調查的,不然幹了一票大的,隨後被查出來按照叛國罪槍斃了也不划算;
3、必然是能從中受益的,不然搞這麼大的事,目的只是為了幾個燒餅錢,也不值得。最好是能做到殺一人改變國家政策的。
按照這幾個條件排查,嫌疑最大的,無疑是軍工系和副總統,一方面他們有實力和動機,另一方面他們能做到,而且他們受益大到離譜,幾乎是一本萬利的事。
甘迺迪自己出生行伍,卻對軍方極其不信任,尤其是在越戰和蘇聯這兩個問題上,或者說這是一個問題,都是對蘇聯的態度問題。甘迺迪竟然想緩和,而且不但不想擴大越戰規模,甚至想結束越戰,要知道,越南戰爭最終花費了7300億美元,絕大部分都進了軍工系的口袋,而且是金本位時代的美元。當時倒是越戰還沒升級,但是大家都看出來了趨勢,大佬們都活在趨勢裡嘛。越戰就是典型的艾森豪說的「軍工複合體」幹的事,對國家沒啥幫助,他們卻賺的盆滿缽滿。
而且要刺殺總統,「軍工系」是有資源能搞定的,不少美國政府高層寫回憶錄,暗示是詹森制定和洩露了行程,軍工系的人讓槍手埋伏好,然後一擊必殺。
等到甘迺迪死了,詹森上臺,首先毀掉了調查,然後對甘迺迪的那幾個省錢操作進行了「逆操作」,比如越南戰爭大幅升級,和蘇聯轉向全面對抗,軍費節節攀升,他自己安穩地連任,去忙乎他最樂意幹的那些事,比如幫助窮人,搞點社會福利建設什麼的。
詹森其實是做了不少事的,不過美國人從來也沒喜歡過他,甚至多次把他評選為最不受歡迎總統,總覺得他有問題,認為最起碼那個《沃倫報告》肯定是他指使下搞出來的,他逃脫不了干係。
詹森這人跟那個木下總統一模一樣,陰險而且務實,為了目標不惜代價,這也是為啥他在美國上層裡名聲挺不錯,民間大部分不喜歡他。
說到這裡,大家肯定要問了,博主不對啊,不是共濟會幹的嗎?
這個怎麼說呢,一個無所不能的組織,幹了歷史上所有大事,掌控歷史進程,如果這麼想,世界確實簡單了太多,太過簡單以至於一看就不太靠譜,所以博主也就不多說了。
當然了,我們最後這一節也都是猜測,文章一開始就說了,這個問題應該已經成了一個死問題,無解了,只留下無限的思考空間。
文末,想說幾句甘迺迪。
甘迺迪這個人有個特點,就是裝,我們上文說了,內心深處他和他那個流氓弟弟差不多,而且行為極其不檢點,人前就是謙謙公子,一轉身就是個大流氓,不過這些都是私德,並不想多說,評價政治家本來就是他政治觀點,拿私德說政治家其實不太合適。
他跟詹森有個共同點,他們都是目標型動物,而且有種改變現狀的決心,為了達成目標可以做很多事,但是他缺乏詹森的靈活的手腕,所以在位1000天裡基本上把整個華盛頓都得罪了,詹森是那種先扔倆糖,穩住局面,然後去做自己的事的人。
跟甘迺迪相對的是奧巴黑,他倆其實都非常能說,都希望改變,不同的是奧黑喊了八年,基本啥都沒做,所以屁事沒,退休後光榮地去當紀錄片監製了。而甘迺迪有點像我國歷史上的改革家的命運,基本都不得好死,突然想起了那個雍正,他力行反腐,順利死後還要被人編排說是被雷劈了,史書上對他評價也並不高。
整體而言,跟現狀過不去的領導,都活的不會太好,不知道是誰說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份被甘迺迪得罪的名單變的越來越長,最後凝成一顆罪惡的子彈,一下子就打飛了半個腦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