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上午8時許,市立醫院東院產科剖腹產手術中使用過的一個手術刀被去掉刀片後,躺在酶液裡,工作人員將其連同其他器材送到了消毒供應中心。上午11時許,工作人員推著密閉的小推車,又將其重新送回了產科手術室。一個用過的手術刀再上手術臺需要經歷怎樣的過程?8月6日,記者來到了市立醫院東院消毒供應中心進行了探訪。記者了解到,類似手術刀這樣的醫療器械,總共要過約30關才能再次使用。其中包括物理、化學、生物三類監測,每一步都有嚴格而詳細的記錄。
器械回收 核對數量還要做記錄8月6日早晨8時許,前一天用過的手術刀,去掉刀片初步清洗後,已經在酶液裡浸泡了一夜。工作人員一上班 ,就將手術刀等從酶液裡取出來,送到醫院的消毒供應中心。
在進入消毒供應中心第一道大門時,工作人員要先用消毒液洗手,穿上隔離衣,戴上口罩、帽子、手套和透明的面罩,穿上水靴。
在交接窗口處,工作人員站在窗口外,將手術刀從綠色的小筐裡拿出來,通過窗口把手術刀交給去汙區的人員 。接到送來的器械後,工作人員先是對照標牌的數量,對數量進行清點,核對無誤後才正式接收,並做好記錄。
分類清洗 手洗後放入自動清洗機清洗前,工作人員根據器械物品的材質、精密程度進行分類處理。手術刀被集中放在了一起,而單剪則被放在了一個支架上,呈半分開的狀態,這樣就是為了更大限度進行清洗。
隨後,手術刀先要人工用清水進行衝洗,然後採用超聲加酶洗滌,通過振動將手術刀上犄角旮旯的汙物全部清理出來。在超聲洗滌後,將器械放到了全自動清洗機裡。在清洗機裡,還需進行衝洗、酶洗、漂洗,之後再用純水進行最後的漂洗。
消毒保養 上礦物質油保養防生鏽清洗過程結束後,手術刀就進入了高溫溼熱的消毒程序。這時候,溫度達到了93℃,並持續5分鐘的時間。在經歷溼熱的消毒後手術刀還要上油保養,防止生鏽。「我們用的是水溶性的礦物質油,手術刀在這裡面浸泡上油,最後再烘乾、冷卻,這個過程就結束了。」護士長劉啟華介紹說。
「在這個區,最重要的就是保護自己。這裡雖然看不到血跡,但器械上可能攜帶病毒、細菌等,如果不小心被刺破,就有可能被傳染。」劉啟華介紹說,她們就把每個器械都看成是有傳染性的,懷著這種心態,才能保證自己的安全。
檢查包裝 拿到放大鏡下仔細觀察記者注意到,經過漂洗、消毒後的手術刀並沒有從原來的清洗機裡出來,而是直接到了另外一個房間,那就是檢查包裝滅菌區。
工作人員將手術刀放在了一個放大五到十倍的放大鏡下,透過放大鏡,手術刀各個細小的部分都能看得很清楚,手術刀如果沒有任何殘留物質和鏽斑,沒有損毀,則順利通過檢查。
接下來便進入包裝的環節,為後面的滅菌等做準備。在包裝完成後,還要用特製的膠帶進行封包。封包完成後,還需要做兩項工作,那就是註明標識並填寫追溯單。劉啟華告訴記者,追溯單包括滅菌器編號、滅菌批次 、滅菌日期和失效日期,這樣做是為了日後追溯的方便。
高溫滅菌 132℃高溫10分鐘殺菌填寫好了無菌追溯單後,手術刀在無菌包裡被推到了脈動真空滅菌器裡,雖然在進入滅菌器後,工作人員無法看到裡面的情況,但機器會定時打信息,隨時報告裡面的情況。9時30分,手術刀被送進了滅菌器裡,到9時56分,機器內的溫度達到了滅菌溫度132℃,隨後溫度一直穩定在132℃以上,甚至達到了 134℃,壓力也升至190千帕以上,甚至達到了205千帕。「達到132℃就能達到滅菌的效果,並且要持續10分鐘。」劉啟華說。
10時18分,手術刀的滅菌、乾燥完成了,工作人員打開機器,將無菌包取了出來,並放在室內冷卻3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