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查清洗後的手術器械。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 飛奔的護士、快速推進的病床、疾馳的救護車、閃爍的警示燈、快速傳遞的止血鉗和手術刀……一部醫療題材的紀錄片《人間世》,讓更多人對醫院和醫生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尤其是手術室緊張的畫面,讓人們對醫生的職業肅然起敬。但是,在醫生每一場手術的背後有一群幕後的英雄,卻很少為人所知,他們就是醫院的消毒供應中心的護士們。
一臺手術通常會用到幾百種器械
在青島市市立醫院東院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了近十年,劉啟華說自己養成了手機不離身的習慣,即使是晚上睡覺,也要把手機放在床頭,「我們也是要24小時隨時待命,一旦有緊急手術,就得立馬趕到消毒供應中心,安排人員進行手術器械的消毒殺菌,不能有半點閃失。」
回收、分類、清洗、消毒、乾燥、檢查與保養、包裝、滅菌、儲存、發放……十大流程簡單劃分,但仔細算起來,一把普普通通的手術刀在主治醫師使用前,要在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手中過30多道關卡。劉啟華笑著說,「如果把全院各科室的無菌物品當做醫院運行的血液,那我們消毒供應中心就是整個醫院的心臟,輸送血液,保證整個醫院的健康運行。」
儘管現在說起消毒供應中心的工作,市立醫院本部消毒供應中心的徐嬉平已經熟記於心,但2009年剛到這個崗位的她也曾經鬱悶了一陣兒,「我是個熱絡的人,之前一直在病房跟病人們打交道,冷不丁讓我調來消毒供應中心,我還有點失落,那時候我跟很多不了解的人一樣,總覺得消毒供應中心是個閒差,每天也見不到幾個人,冷冷清清的,可真正接觸到這份工作之後才明白,消毒供應中心可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
一臺手術有時候會用到7、8個器械包,有些器械包裡面有80多個器械,這些器械包括大塊頭的鋼架、手術刀,也包括2釐米的小鑷子,清洗起來每一個都馬虎不得。記者採訪期間,各種使用過的手術器械包被源源不斷送往消毒供應中心,「最多的時候,一天會清洗四五千件器械,每個器械完整地進行一次清潔消毒一般需要3個小時左右,所以為了保障器械的循環使用,我們常常一站就是四五個小時。」
一天的工作量按「鍋」計算
趙越在整個消毒供應中心顯得有些另類,在東院消毒供應中心22名護士中,趙越是其中僅有的兩位男性員工之一,人數越少就顯得越發金貴,大家都親切地喊他「越越」。趙越三年前從ICU調崗到消毒供應中心,相比較以前風風火火的ICU,趙越說在消毒供應中心的工作顯得有些冷清。
每天面對的不再是主治醫師的發號施令、血淋淋的手術現場、病人親屬的焦急等待,而是一堆金屬的手術器械,反射出一絲冷冰冰的寒光。「說實話,剛開始還是有些不適應,可時間長了,越發明顯地感覺到我們所做的這一份工作,才是真正的幕後英雄。」趙越笑著說自己以前在手術室做護士,每天像打仗一樣,到了消毒供應中心才真正明白了,什麼叫做「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只有我們這兒做好基礎保障,其他環節的工作才能做好。」
跟年輕的趙越不同,1969年出生的馬雲芳已經是消毒供應中心的「老」員工,這個47歲、只有50公斤重的瘦弱身板卻負擔著最「沉重」的消毒員工作。馬雲芳告訴記者,自己一天的工作量要以滅菌鍋來計算,每天滅菌二十六、七鍋,填滿一鍋要30多個器械包,有的器械包能達到7公斤重,她要將200公斤重的滅菌車推進滅菌鍋,「別看我瘦弱,我胳膊上可全是肌肉。」一邊工作,馬雲芳笑著跟記者打趣。
劉啟華告訴記者,「消毒員的工作可不是人人都能做的,這不僅要體力,更要專業。消毒鍋的溫度、氣壓都要進行科學配置,鍋內溫度要保證在132℃,持續十分鐘以上,消毒員要時刻緊盯著數據儀表,哪怕是差0.1℃,整個鍋內的滅菌都是失敗的,要重新返工,所以更得細緻、謹慎。」
滅菌鍋溫度高,燙傷也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有時候任務重,稍不留神就會被剛出鍋的鐵架子燙傷,我孩子說我這胳膊上的燙傷是軍功章,但我把它當警戒器,提醒我工作時候不能有任何差池。」
每天抱著手機背器械名稱
「別人家的女孩子閒著沒事都是拿著手機看韓劇,大概也只有我們會每天抱著手機背每套器械包裡的物品。」市立醫院本部消毒供應中心的王青打趣道,在消毒供應中心除了要保障每一個器械都是乾淨無汙染的,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是要讓這些器械「物歸原主」。「清洗完之後,要仔細檢查每一個器械的細節,保證乾淨的同時還需要檢查器械的功能是否完好,只有功能完好的器械才能被裝包,繼續進行後面的滅菌工作。」
「手術越來越多,手術器械也會時常更新,這也特別考驗我們的學習能力。」王青和她的小夥伴們只要一有閒暇時間,就會湊在一起學習新的器械,了解器械功能和清洗方法。「一年前剛來這個崗位的時候,吃盡了苦頭,當時家裡人都覺得我魔怔了,每天抱著器械圖冊背誦,當時很羨慕工作久了的同事。」聽到王青的話,徐嬉平笑著說,「我們這些『老』人也一樣,這個崗位沒辦法『倚老賣老』,只要一來新的器械,大家都一樣,都是新學徒。」
說起消毒供應中心的這份工作,劉啟華和徐嬉平談到最多的都是責任。「這是一場無聲的戰鬥,更是一件良心活。」劉啟華說起自己的工作,擲地有聲的話語裡帶著一股堅毅和決心。徐嬉平告訴記者,「在消毒供應中心,每天跟你直接打交道的是一堆堆冷冰冰的醫療器械,他們不會跟你傾訴、也不會指出你工作中的失誤,所以你更得謹小慎微,不能有一絲一毫的閃失,因為這些器械的安全直接關係到病人的安危。」(記者 任曉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