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艾!我得了癌症。」多年未聯繫的老同學突然聯繫小艾,原因是他得了癌症,得知我在這方面有點了解,所以想來諮詢一下。
「什麼癌?什麼階段?」「肺癌,晚期。」「醫生怎麼說?治療方案定了嗎?」「還沒有,我一聽自己得癌症,嚇都嚇死了,哪裡還聽得下去醫生講什麼。」「……可是你什麼都不知道,只知道自己得了癌,這對治療毫無幫助啊!」
很多朋友在聽到自己患癌時,常常處於一種錯愕、驚慌的狀態,心裡不斷想自己為什麼得癌、得癌後怎麼辦,而忘記第一時間與醫生溝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西德尼·金梅爾綜合癌症中心主任威廉·納爾遜(William Nelson)博士說:「當人們聽到『你有癌症』這句話,他們往往失去詢問信息的意識」,「而病人自身需要獲取大量的信息,不然他們只會恐懼」。
因此,確診癌症時,別忘記獲取信息的機會,主動詢問醫生,了解自己的癌症病情,對治療有很大幫助。
一問:我得了什麼癌?
幾乎所有人在得知自己患癌之後,第一個問題都是:「我的癌症有辦法治麼?」這是我們對疾病最常見的反應,但對於癌症,這個問題卻最難回答。
癌症能否治癒,很多時候沒有明確答案,只有概率,它涉及病情的方方面面,以及很多不確定因素。所以,得了什麼癌,處於什麼階段,嚴重程度如何,是首先需要明確的幾個問題。
很多時候,初診醫生會根據檢查結果和症狀提供一些初步判斷。但這遠遠不夠,你必須和主治醫生做更詳細的溝通,了解自己癌症的類型和分期,以明確癌細胞的性質和惡性程度,以及是否存在不確定性。
比如0期的癌症,幾乎靠手術根治就能痊癒,而4期的癌症往往已發生轉移,且每個患者的轉移情況又各不相同,治療的複雜性就增加了許多,需要更有針對性、更綜合的手段。
再比如已形成腫瘤包塊通常會用手術切除,而像一些白血病或淋巴癌等非實體性腫瘤,癌細胞分散在循環系統中,則必須使用放化療。
如果不幸患上某些在全世界範圍內都很難治療的癌症,常規療法一般難以奏效,可能還需要嘗試更先進的靶向藥物、免疫療法或參加臨床試驗等。
二問:我的癌症該怎麼治療?(目前已有的治療手段、治療方案的利弊、醫生的建議)
明確了癌症病情之後,接下來就是治療方法的問題了。
癌症治療的手段有很多種,手術治療、化學療法、放射療法、靶向藥物、免疫療法、內分泌療法等。臨床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情、身體狀況、承受能力等諸多因素,為患者提供治療建議,通常一個治療方案會包含上述的一種或多種手段。
由於癌症患者的病情各不相同,且每位患者的需求也不一樣,所以癌症治療並不存在確切的標準。對於醫生推薦的方案,你必須清楚推薦的理由,尤其醫生對於治療效果的預期,是讓腫瘤縮小、徹底治癒癌症還是僅僅緩解症狀等,這個預期是否也符合自己的期望,是否需要與醫生探討更激進或更保守的治療方法。
所以,患者對於自身癌症病情的了解越全面,能與醫生探討的空間也越多,醫生也更容易明白患者的需求。相反,那些對癌症一無所知的患者,往往只能讓醫生給建議,對自己的病情沒有任何掌控。
除了獲益的方面,對於一個治療方案,你還必須清楚其潛在的危害和副作用。癌症治療存在一定的副作用,比如化療時噁心嘔吐的反應、手術可能導致的某些外表缺陷或身體機能受損,或者化療期間及之後造成的思維和記憶認知障礙,患者必須考慮自己是否能夠承受,以及是否有替代方案。
有些癌症治療還會削弱患者的生育能力,所以如果未來還有生育孩子的需要,這也必須跟醫生討論溝通,儘量避免損傷生育能力。
三問:治療前我該準備什麼?
癌症治療是一項複雜且漫長的工程,除疾病之外,還有很多財務上的、生活上的問題需要解決,如果對治療方案已達成初步共識,接下來需要了解的就是這類問題。
癌症治療的費用往往非常昂貴,你需要詳細了解所有相關費用,包括上門服務的自付費、保險費的覆蓋範圍等等,醫生、護士、社工以及保險中介等都可以解答相應的問題。
其次就是住院的問題,這也視癌症治療方案的複雜程度而定,如果方案中包含大劑量化療計劃甚至骨髓移植等程序的話,可能會需要住院數周,而如果只是一個簡單的切除乳腺的手術,可能僅僅需要住院一晚。
在癌症治療和康復的期間,你還會遇到活動受阻或身體不適的問題,你可能還需要家人做好護理和營養供給的準備,這些問題都應該在治療前就考慮好。
四問:治療需要多長時間、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什麼後果
癌症治療最好的結果自然是能恢復正常的工作生活狀態,對於達到這樣的目標,需要多久的治療和康復時間,你得有充分的心理預期。
有的人還會希望在治療中能正常工作,這也要視治療方案而定。癌症治療可能會產生副作用,但每個人的反應程度也不同,大部分人還是能在治療和康復期間保持工作,參加鍛鍊,但由於在這個階段身體通常比較疲勞,工作強度和活動頻率都不宜太高。
五問:治療預後效果如何?是否有復發風險,該注意什麼?
對於癌症治療的預後判斷,醫生通常會告訴你一個五年生存率。每一種癌症都有一個五年生存率的平均值,但所謂統計數字就意味著並非絕對標準。有的人最終超過了預估壽命,也有的人沒能達到。
期待壽命更長不能僅僅是個幻想,而應該是有實際行動的希望。即便在癌症治療過後,你也需要了解是否有復發的風險,需要怎樣預防,是否需要定期複查等等。每一個步驟和措施,都可能為延長壽命的概率加一點分子。
在抗癌過程中,患者和醫生是關係最密切的戰友,只有雙方達成良好溝通,和諧交流時,才會呈現有利局面。並肩作戰,不是一方依賴另一方,而是雙方互相扶持,「五問」醫生,能夠事半功倍,有效提高治療效果。
參考資料:
1 16 Questions to Ask Your Oncologist at Your First Cancer Appointment. U.S.News. Oct 23, 2019
2 Questions to Ask Your Doctor about Your Treatment.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August 9, 2018
3 王艾.癌症診療中醫患溝通問題探討[J].中國腫瘤.200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