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於2018年7月5日上映,由徐崢主演,在社會引起了一波波熱潮,天價藥也由此走入了大眾的視線內。這部電影是以真實故事改編,電影裡主角程勇的原型名為陸勇,他是一名慢粒白血病患者,在無意間得知了印度的盜版藥有效後就一直幫病友代購,這部電影就是他經歷的改變,並在這一基礎上擴展了更多的反思。
電影相信不少人都看過,但是為了避免劇透,就不再過多贅述劇情了。這部電影裡有兩個是我很難忘的鏡頭,第一個是那位攔住警察的老人,她的那段話讓當時在電影院的不少人都失聲痛哭。
很簡單的一句話:「4萬一瓶的正規藥,我吃了三年,房子吃沒了,家人吃垮了,我只想活命……誰家裡還沒個病人。你就能保證一輩子不生病?」
我了解了陸勇的事後,對這句話有著更深刻的體會,當時他們有一個病友群,裡面有幾百個人,但是當時的格列衛藥價高達23500一盒!這是什麼概念?也就是說一粒藥就200塊!更恐怖的,這種藥是真的「藥不能停」類型的。一盒只夠一個月!
有人說兩萬塊也不是很貴啊。但是又有多少人是每月工資都能過萬的?一些城市4000就已經是高收入了。而且這還只是藥錢,人還得生活,一家人衣食住行那個不需要錢。
賣假藥的醫生張長林說過一句話:「世界上只有一種病,那就是窮病。 這種病,是無藥可醫的。」
這句話我不想認同,但是卻又找不到反駁的理由,因為現在的一切都是需要付出的。很多人聲討天價藥嗎,卻不想為什麼會有天價藥?因素可能很多,但是最根本的是研發成本過於高昂。有人問為什麼成本只有幾美元的藥會標價50美元,回答因為那是第二粒,第一粒價值50億美元!藥品研發需要的成本是在過於高昂,有時候上億美元的投入都不一定會有實際的收益回報。
不可否認,人都是追逐利益的生物,如果沒有利益,那麼誰還會支持藥品研發,再熱的熱血如果看不見希望和回報,也總會有涼透的一天。我們無力違背這一點。
電影裡面有個很有趣的角色,那就是神父。他是程勇團體裡面文化最高的,有自己的信仰,張長林賣假藥,程勇和其他人本來沒有打算管,是他主動上去揭穿。但是他又有別其他電影中的神父類型角色,他們固然溫和卻也頑固,不會脫離教條。但是劉牧師在一定程度突破了教條的束縛,讓他有了人性的部分。
或許這本身是某種刻意的安排,只是不清楚這是質疑「神的子民承受苦難,神又在哪?」還是表明「只有人才能拯救自己」的觀點呢?亦或者這只是一種諷刺的手段。
電影中張長林賣假藥的畫面給我的感覺很真實,相當的貼近生活,這可能是因為我有相關的經歷,所以更有共鳴。
14年前,我陪著一個親戚去參加了一場類似的宣講會,不過是關於癌症的,那時候的我們單純又犯傻,看著那些託兒淚流滿面的感謝主辦方,我們都跟著流淚了,還無比感天謝地地拿出18600元全買了藥,期待著像賣假藥說的那樣吃完之後就轉好了,結果幾個月後才知道被騙了。
但是當時我們甚至都沒有恨騙子,而是剛燃起的希望又破滅。那種感覺空蕩蕩的,一瞬間仿佛世界變成了灰色,我們在家裡呆了一天,什麼都沒做,只是發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