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要說最火的熱點,毫無疑問,就是電影《我不是藥神》,不管是朋友圈,還是各大主流媒體網站,基本都被這部揭露現實現象的電影所攻佔。
然而就有小夥伴在後臺問說,為什麼這部電影的英語譯名這麼奇怪呢?
不知道其他小夥伴有沒有留意到,這部電影的翻譯不像平常的電影的翻譯,而是做了更深層次的翻譯——意譯。
像電影《我不是潘金蓮》的英文譯名是」I Am Not Madame Bovary」,而《食神》的英文譯名則是」The God of Cookery」,所以按照這個套路來看,《我不是藥神》應該叫做」I Am Not God of Medicine」。
然而,翻譯人員並沒有做這樣生硬的直譯,而是為了讓名字更加有深意,更加能讓人看懂,採取了意譯的方法,翻譯為」Dying to Survive」(拼命生存)。
英語中,有一個詞組:be dying to do something
英語解釋:to be extremely eager to have or do something
意思就是說,非常渴望做某事,渴望得到什麼。
例如說,I'm dying to hear your news.(我非常渴望聽到你的消息。)
「拼命生存」,毫無疑問,這樣的翻譯是對電影內容最好的闡釋。
罐頭菌一直相信,好的電影是能講好出一個好的故事,但是優秀的電影不能僅僅局限於講故事,在講故事之餘,還要能傳達出歷史實況,或者現實的現狀,又或者是社會的難處。
而《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做到了。電影中,每個人都為了自己的生存而拼命,為了同病相憐的病友生存,而竭盡全力。每個人對生的渴望,對生的盼望,是那麼的熱切,然而,現實總是要人屈服,讓人難以接受。
無獨有偶,在今年的五月份,罐頭菌剛看完一本書《眾病之王:癌症傳》。現實中,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雖然白血病並不像一般癌症一樣會有腫瘤,然而,白血病確實是血癌的一種。到至今為止,大部分癌症除了化療,放療以及器官切除或者移植等一系列極端的治療手段之外,能像今天的感冒藥一樣吃下去就能治病的藥物仍沒有多少種。
然而,電影中的兩萬四一盒的格列寧算是其中一種。格列寧的藥物治療,由於可以針對腫瘤分子進行治療,所以相對於過往副作用極大的化療來說,效果極好。
由於化療的副作用極大,很多時候即使用上渾身解數,也難以存活過五年。所以對於白血病來說,化療很容易成為一種人才兩空的癌症治療方式。
然而只要規範使用格列寧控制病情,效果甚至比骨髓移植還要好,使原本存活率只有30%的化學治療升到飆升到現在90%存活率的藥物治療。
所以對於病人來說,這藥無疑是救命星,然而礙於價格高昂,只有兩條路可選,要麼,買高昂的正規藥,治好一個人可能需要一棟房子(或許還不夠),要麼等遙遙無期的骨髓移植(很有可能等個五六年都沒有結果,並在等待中死亡)。因此,對於既付不起正規藥價格,也不想在等待中死亡的病人,往往會選擇電影中所說的第三條路:購買仿製藥。
電影用藥作為引子,其實更加多闡明的,是對於病人為「生」而拼得死去火來的這個主題。
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裡面,生存是最基本的要求,當生存被滿足後,人才會去追求安全,被愛與尊重,實現自我這一類更加高層次的需求。但在電影中,病友們要滿足最低層的生存需求早已疲於奔命了。
「dying to survive」這個譯名,對於整部電影的主題來看,毫無疑問是最好的詮釋。
對於這部電影或者說這個翻譯你有什麼想說的嗎?
歡迎在下方評論區做留言!
感謝大家的閱讀,我是英語罐頭。
快樂英語學習,放眼全球資訊,歡迎關注英語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