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深海魚自帶超黑「隱身衣」,可吸收超過99.5%的光線

2020-08-19 有材有料有材料

一些深海魚類的皮膚能以一種全新的、極其高效的方式吸收超過 99.5% 的光,這一發現可能會推進高科技光學和偽裝技術的發展。

圖片來源:Karen Osborn,史密森尼學會

在陽光難以照射到的海洋深處,史密森尼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Smithsonian's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的科學家和合作團隊發現了目前已知的最黑物質之一:某些魚的皮膚。這些超黑魚吸收光線的效率極高,即使在明亮的光線下,它們看起來也像沒有明顯特徵的輪廓。在黑暗的深海中,它們即使被生物螢光包圍也能隱身。

在 7 月 16 日出版的《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誌上,由史密森尼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動物學家 Karen Osborn 和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的生物學家 Sönke Johnsen 領導的科學家團隊報告,這些魚的皮膚上,包裹色素的顆粒以一種獨特方式排列,幾乎能吸收所有照射在上面的光線,僅 0.05% 的光會被反射。Osborn 說,模仿這種策略可以幫助工程師開發更便宜、更柔韌、更耐用的超黑材料用於光學技術,例如望遠鏡、照相機和偽裝。

Osborn 第一次對魚的皮膚產生興趣,是在某一次和同事用拖網在深海取樣時。當時她試圖用相機拍攝拖網捕獲的一些引人注目的黑魚。她說,儘管有精細的設備,她還是無法捕捉到任何細節。「不管你怎麼設置相機或燈光,它們都會吸收所有光線。」

他們在實驗室裡仔細測量,證實了相機無法捕捉這些魚特徵的原因:深海中發現的許多黑魚能吸收超過 99.5% 照射到體表的光。這意味著它們是超黑的,比黑紙黑,比電工膠帶黑,比新輪胎都黑。在深海中,單個光子就足以吸引注意力,因此這種濃鬱的黑色可以提高魚的生存機率。

由於陽光最多只能照射到海洋表面下幾百米的深處,所以大多數深海生物自己發光,這被稱為生物發光。生物發光可以用來吸引配偶、幹擾捕食者和引誘獵物。它們還能暴露附近的動物,阻止捕食者悄悄接近,或照亮潛在的獵物,除非別的動物有正確的偽裝。Osborn 說:「如果你想融入周圍無限黑暗的環境,吸收每一個擊中你的光子是個很好的方法。」

超黑魚能幾乎完全吸收光線,這依賴於黑色素。這種色素同樣存在於人類皮膚中,並保護皮膚免受陽光傷害。Osborn 和同事發現,黑色素不僅在超黑魚的皮膚中大量存在,而且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分布。充滿色素的亞細胞結構被稱為黑素體,它們緊密地聚集在色素細胞中,而這些色素細胞連續地排列在貼近超黑魚皮膚表面的地方。黑素體的尺寸、形狀和排列方式使它們能夠將無法立即吸收的光線導向細胞內鄰近的黑素體,然後由這些黑素體吸收剩餘的光線。

Osborn 說:「實際上,它們相當於製造了一種超高效、超薄的光阱。光線不會反射,也不能通過。光線只是進入了這一層,然後就消失了。」

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之一、杜克大學的生物學博士生 Alexander Davis 說:「這些含有色素的結構就像個迷你口香糖機一樣,被打包到皮膚細胞裡,而所有的口香糖都有合適的尺寸和形狀,能夠將光困在機器內。」

魚類並不是已知的唯一一種能捕獲足夠光線從而產生超黑表面的動物。目前已經在一些鳥類和蝴蝶身上發現了超黑的羽毛和鱗片,它們與色彩明亮的區域形成對比,使顏色顯得更加鮮豔。這些動物通過將一層黑色素與微小的管子或盒子之類的光捕獲結構結合在一起來產生這種效果。Osborn 說,在資源有限的深海中,超黑魚似乎進化出了一種更高效的系統。「這是我們所知的唯一一種利用色素本身來控制所有最初未被吸收的光的系統。」這種基於黑素體的超黑結構似乎是深海中的常見策略:Osborn 和她的團隊在 16 種親緣關係較遠的魚類身上發現了同樣的特殊色素排列模式。

Osborn 說,採用這種高效的設計策略可以改善超黑材料的製造,目前這類材料的結構更接近在超黑的鳥和蝴蝶身上發現的結構。這種敏感光學設備所需要的材料,目前生產起來極其精細,成本也很高。「和建造某種結構來捕獲光線相比,把吸收光的色素做成合適的尺寸和形狀也能實現同樣的吸收效率,而且成本可能會低得多,材料也不會那麼脆弱,」她說。

新聞譯自:世界科技研究新聞資訊網

相關焦點

  • 這些深海魚自帶超黑「隱身衣」,可吸收超過99.5%的光線
    一些深海魚類的皮膚能以一種全新的、極其高效的方式吸收超過 99.5% 的光,這一發現可能會推進高科技光學和偽裝技術的發展。 這些超黑魚吸收光線的效率極高,即使在明亮的光線下,它們看起來也像沒有明顯特徵的輪廓。在黑暗的深海中,它們即使被生物螢光包圍也能隱身。
  • 可吸收99.5%光線,16種極黑深海魚幾近隱形
    隱形生物乍聽似是科幻題材,但其實自然界不少動物都能透過障眼法達致隱身效果。美國史密森尼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動物學家研究就發現,至少有16種深海魚通體全黑,可吸收多於99.5%的光線,意味著它們在不見天日的深海中,幾近完全隱形。
  • 地球上最黑的魚 能吸收99.5%光線(圖)
    ,其體表可吸收多於99.5%的光線而不致反射,使其在不見天日的深海中,幾近完全隱形。剛打撈出這些深海物種時,研究人員並沒有立即發現它們的皮膚超黑,但當準備用相機拍攝樣本時,卻發現拍出來的照片只有黑漆漆輪廓,看不到精確細節,仿佛魚吞噬了光線。奧斯本說∶「不管你怎麼調角度或燈光,它們都會把所有光線吸收。」
  • 深海神秘的隱形超黑魚:黑色皮膚可吸收99.5%光線
    ,即使在有光線的情況下,也能巧妙地隱藏起來,例如一些黑皮膚魚類:海蛾魚和狼牙魚,都能吸收接觸其身體99.5%的光線。  研究人員使用分光儀測量了這些超黑魚皮膚反射的光量,它們的皮膚是目前已知最黑的有機材料之一,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些魚僅能反射接觸其身體不足0.5%的光線,其餘的光線均被超黑皮膚吸收,即使周圍存在生物性發光源,也能真實隱身。
  • 「深海幽靈」超黑魚:皮膚可吸收99.5%光線
    來源:環球網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一些深海魚類具有特殊的超黑皮膚,即使在有光線的情況下,也能巧妙地隱藏起來,例如一些黑皮膚魚類:海蛾魚和狼牙魚,都能吸收接觸其身體99.5%的光線。研究表明,即使深海生物發光源存在的情況下,神秘的超黑魚類也能隱藏起來,它們具有超強的偽裝技能,因為它們皮膚存在特殊化結構。
  • 這種魚太黑了,能吸收99.5%的光線,科學家稱其為「超黑魚」
    而我們的肉眼之所以可以看到深黑色,是因為光線照射在這些動物的身上只有小部分被反射了,絕大部分被吸收了。那麼世界上最黑的生物是什麼呢?它們生活在深海區域。,它的皮膚幾乎可以吸收所有的光線而不反射。超黑魚類有何特點?
  • 研究:深海超黑魚能吸收走99.5%照射到其身上的光線
    據外媒報導,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能吸收幾乎所有照射到它們身上光線的超黑魚,這使得它們能夠有效地將自己隱藏在海洋最深處、最黑暗的地方。這似乎是一種比其他動物使用的更有效的躲避被捕的方法,而且這一發現可能還有助於未來光學和偽裝技術的發展。
  • 這種深海魚,皮膚超黑,黑到可吸收 99.9% 入射光,只為求生
    但獵物也不笨,一篇新研究發現 16 種深海魚類,進化出吸光能力幾乎媲美黑洞的皮膚,能吸收高達 99.9% 照到身上的光,與黑暗完美融合。在人類未知的漆黑深海領域有無數奇形怪狀的生物,許多深海魚類為了在黑暗中求生存,演化出生物發光特質用來獵捕獵物上門,比如最著名的鮟鱇魚。然而反過來,它們的獵物也因此進化出黑到極致的皮膚,可以吸收照到皮膚上高達 99.956% 的光以躲避獵食者。
  • 最黑的鳥不是烏鴉,這種鳥的黑色羽毛能夠吸收99.95%光線
    多數落到烏鴉頭上的不祥名聲,都源自該物種純黑的羽毛顏色,大多數人的常規印象中,烏鴉就是世界上最黑的一種鳥類。其實,這是一種大錯特錯的偏見,因為地球上已知最黑鳥類「另有其鳥」。烏鴉,黑的發亮來自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用分光光度法和掃描電子顯微技術等發現,極樂鳥的黑色羽毛可以吸收高達99.95%的直射光線,真是打著手電都找不著的黑。
  • 怪物,能吸收99.5可見光的純黑色深海魚
    美國史密森尼自然史博物館研究小組,於20日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研究報告,稱他們發現了16種能吸收99.5可見光的純黑色深海魚。這些魚為了能在太陽光照射不到的深海之中隱蔽身影,不被捕食者發現,從而進化出了這副身軀。它們的體表細胞中有許多含有黑色素的袋狀小器官黑素體,起到吸水光的作用。
  • 科學家破解深海超黑魚類吸收光線之謎
    但據《當代生物學》雜誌最新刊登的一篇論文,有幾種魚類進化出了截然相反的生存策略:它們超級黑,能吸收幾乎所有觸及它們皮膚的光。據美國阿爾斯科技網站7月18日報導,美國史密森學會自然歷史國家博物館的卡倫·奧斯本發現她在野外工作時無法在相機中捕捉到這些超黑魚類,她對此感到好奇。為了弄清楚為什麼會這樣,奧斯本與杜克大學生物學家松克·詹森等人進行了合作。
  • MIT創造出世界「最黑材料」可吸收99.995%的光
    該團隊表示,這種全新尚未命名的超黑材料是由垂直排列的納米碳管(carbon nanotubes,CNTs)有點像小樹林的微觀碳纖維所製成。這種CNT材料可吸收超過99.995%的入射光,超過Vantablack能夠吸收的99.96%。麻省理工學院表示,「換句話說,它反射的光線比所有的超黑色材料都少10倍,包括Vantablack。」
  • 美媒:科學家破解深海超黑魚類吸收光線之謎
    但據《當代生物學》雜誌最新刊登的一篇論文,有幾種魚類進化出了截然相反的生存策略:它們超級黑,能吸收幾乎所有觸及它們皮膚的光。據美國阿爾斯科技網站7月18日報導,美國史密森學會自然歷史國家博物館的卡倫·奧斯本發現她在野外工作時無法在相機中捕捉到這些超黑魚類,她對此感到好奇。她當時試圖給研究小組的深海拖網所捕獲的這些魚類拍照。
  • 全世界最黑的材料然是它的羽毛:狂吸99.9%光線
    這種極樂鳥沒有彩色的羽毛,而是被柔軟的黑色羽毛覆蓋,這些羽毛吸收太多的光線以至於與人造材料相媲美。當這種雄性極樂鳥開始其交配儀式時,它的翅膀呈錐形狀,並展現被藍綠色點綴的黑色羽毛。研究人員解釋說:「光學測量表明,這些羽毛斑塊吸收高達
  • 史上最黑的材料誕生 可吸收99.995%的入射光
    據環球科學報導,近期,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意外發現了一種「超黑」材料,比目前已知的最黑物質要黑10倍。這項研究發表於《美國化學學會-應用材料與界面》雜誌。為了讓碳納米管在鋁表面生長,研究團隊把鋁箔浸泡在鹽溶液中,除去了表面的氧化層。
  • 帶你認識超黑深海魚:科學家迄今為止發現的史上「最暗黑」的生物
    才能符合「超黑」的標準。研究發現,最近發現的一種夢角鮟鱇屬的魚,其反射的光線量就在0.044%-0.051%之間。這種微弱的反射能力使得它比超黑蝴蝶還要黑,後者反射的光線量在0.06%-0.5%之間,與黑色天堂鳥相當(反射的光線量在0.05%-0.31%之間)。
  • 浙大團隊研製基於深度學習的「隱身衣」
    然而,與自然界的「隱身衣」相比,人類的「隱身衣」研究仍然存在電磁參數苛刻、設計製備困難、頻帶窄、色散嚴重等重要挑戰,導致多數只能工作在單一的環境背景和既定的入射波條件。如果稍加改變外界環境或者入射波,隱身效果便會大幅度降低。「理想的隱身衣應該和章魚和變色龍一樣,能夠快速自動地適應於變化的外界刺激和背景環境。」陳紅勝教授說。
  • 又黑又醜的深海魚,夥同黑鳥黑蜘蛛,把天文望遠鏡塗得更黑
    自然界裡最黑的動物是誰?是深海魚,極樂鳥,還是孔雀蜘蛛?無論是天然黑,還是人造黑,100%的黑都不存在,但是以上3種動物的黑度都超過了99.5%,穩居黑榜榜單的霸主地位。一路走黑道,追求極致黑的動物,目標一致,動機卻各不相同,長黑的手段也各有千秋。
  • 又黑又醜的深海魚,夥同黑鳥黑蜘蛛,把天文望遠鏡塗得更黑
    自然界裡最黑的動物是誰?是深海魚,極樂鳥,還是孔雀蜘蛛?無論是天然黑,還是人造黑,100%的黑都不存在,但是以上3種動物的黑度都超過了99.5%,穩居黑榜榜單的霸主地位。一路走黑道,追求極致黑的動物,目標一致,動機卻各不相同,長黑的手段也各有千秋。
  • 吸收99.96%的光,世界最黑的魚像一顆「黑洞」,它是如何做到的?
    這是因為水分子這種化學物質對光線的吸收能力特別強,也跟其他的分子一樣,有自己喜歡吸收的特定波長的光線。陽光照射到海洋的時候,海水首先會吸收波長較長的紅光、其次就是橙色光線、黃色、綠色光線,而藍色光線就會被大量的散射,使得整個海洋變成藍色。但隨著海洋深度的增加,藍光也會變得越來越少,直到海水變成深藍色,暗藍色,最後連藍光也會被吸收,剩下的就是無盡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