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腹瀉便血,這個病易誤診漏診

2020-11-27 澎湃新聞

急診醫學資訊

據報導,70多歲的劉先生突然出現腹痛、腹瀉、血便,他以為是腸胃炎,服用氟哌酸、黃連素等藥物後非但不見好轉,反而越來越重。到醫院就診,發現老人患的是缺血性結腸炎,也稱「腸中風」。

「腸中風」即缺血性結腸炎(ischemic colitis,IC),是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腸道急性或慢性血流灌注不良所致的腸壁缺血性疾病。IC已成為目前最常見的缺血性胃腸道損傷病變,是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最常見原因之一。隨著人口老齡化,IC發病日益增多,常無特異的臨床表現,常易誤診、漏診。故應引起臨床醫生的注意。

流行病學

IC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其預後也不一致。可發生於各年齡段,老年人更易患病,年齡越大患病率越高,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由於部分患者一過性的病程未就診及臨床一定的誤診率,其發病率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有報導其年發病率為(4.5~44)/10萬人口,重症患者的死亡率>50%。

臨床特點

腹痛、便血、腹瀉是IC最常見的三個症狀群,被稱為「三聯徵」。其他少見的症狀有噁心、嘔吐、休克、腹脹、腹膜刺激徵,僅表現為腹痛的病例容易誤診或漏診,僅有直腸出血的患者預後更好,而有腹膜刺激徵則預後不良,老年性IC可缺乏典型的臨床表現而僅以腹瀉為主要表現,此時更容易漏診、延誤治療。IC可引起眾多併發症,如腸穿孔、腹膜炎、持續出血、蛋白丟失、腸腔狹窄、甚至死亡等。

鑑別診斷

臨床上IC主要需與各種功能性胃腸病、炎症性腸病、腸結核、Behcet’s症候群及結腸性腫瘤等疾病鑑別。在症狀和體徵方面,IC很少出現血便;腸結核多伴有低熱、盜汗、消瘦等表現;Behcet’s症候群常有反覆口腔、會陰潰瘍和皮疹症狀;結腸惡性腫瘤多有腹痛、體重減低、貧血表現。臨床上最重要的是綜合病史、症狀、體徵及醫技檢查結果進行分析,尤其是要結合結腸鏡及病理學等檢查對上述疾病進行鑑別。

IC容易被誤診為炎症性腸病。IC多見於中老年人,炎症性腸病多見於中青年人。IC具有症狀消失快及內鏡下黏膜改變恢復快的特點。IC與潰瘍性結腸炎的區別在於直腸很少受累,而且病變黏膜與正常黏膜分界清楚,組織病理學檢查顯示黏膜組織壞死,具有纖維素性血栓和含鐵血黃素沉著等特點 。

結腸鏡下潰瘍性結腸炎多從直腸開始,呈連續性、瀰漫性分布,表現為:

① 黏膜血管紋理模糊、紊亂或消失,黏膜充血、水腫、質脆、自發或接觸出血和膿性分泌物附著,亦常見黏膜粗糙、呈細顆粒狀;

② 病變明顯處可見瀰漫性、多發性糜爛或潰瘍;

③ 可見結腸袋變淺、變鈍或消失以及假息肉、橋黏膜等 。

Crohn病鏡下表現為節段性、非對稱性各種黏膜炎性反應,其中具特徵性的表現為非連續性病變、縱行潰瘍和卵石樣外觀 。

誤診原因分析

IC誤診多和如下因素有關:

1

疾病早期表現不典型

最先出現腹瀉伴噁心、嘔吐,早期無腹痛、便血,易誤診為急性胃腸炎;出現黑便,易誤診為消化道潰瘍伴出血;肛門觸痛並指套血染,易誤診為肛裂;腹痛加近期體重降低,易誤診為結腸惡性腫瘤……上述情況的出現均與患者早期表現不典型有關。

2

對病因重視不夠

以下病因可致本病,血管因素包括動脈栓塞、低血流狀態、小血管病變及靜脈阻塞等致血管狹窄而供血不足;腸管因素如便秘、瀉藥、灌腸、結腸鏡檢查及腸管狹窄等致腸腔內壓力增高、腸壁內血流量減少;而冷飲、冰製品、大量飲酒刺激腸管蠕動增強及應激狀態下交感神經興奮,兒茶酚胺分泌增加,腸管血流減少及腸管運動增強也可致腸道缺血 。另外,休克、脫水及利尿劑使用等導致血容量不足亦可致IC發生……

由於部分接診醫生對本病病因和誘因不重視,在患者疾病進展過程中未能及時發現從而易引發誤診。

3

對該病認識不足

對腹痛患者而言,由於IC不是常見病、多發病,故臨床醫生往往不能將其納入到鑑別診斷當中,同時由於門診醫師病史詢問欠詳細、查體不夠仔細,均可以引起誤診。

4

未及時行必要醫技檢查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檢查是診斷IC的主要方法,但有時因為價格昂貴或醫院不具備該項檢查手段,從而不能及時診斷 。

避免誤診措施

1. 重視病史及吸菸史:仔細詢問病史,尤其是高血壓病、冠心病、動脈硬化症、心力衰竭和心房顫動等疾病史。要重視吸菸史,因為Sherid等認為有8.5%的IC患者在6年內復發,且目前吸菸狀況和患有腹主動脈瘤被認為是IC復發的危險因素。

2. 注意詢問發病誘因:有學者研究發現IC患者中有習慣性便秘者佔44.2% ,說明便秘與IC的發病密切相關 。

3. 細緻體格檢查:認真細緻進行體格檢查,尤其是腹部查體,當患者出現症狀和體徵不一致的情況時,要考慮血管原因所致的疾病,提高對本病的認識和警惕性有助於早期診斷和減少誤診。

4. 及時進行腸鏡檢查:IC早期結腸鏡檢查很重要。臨床上對有腹痛、便血等症狀且伴有IC相關基礎疾病及誘因的中老年患者,應爭取在72h內完成結腸鏡檢查及黏膜活組織病理檢查,這是早期診斷IC的關鍵 。出現腹部壓痛及血白細胞升高、血紅蛋白降低則提示IC患者腸道潰瘍形成 。

5. 重視醫技檢查聯合應用與分析:DSA檢查是診斷IC的重要方法,但由於部分醫院不具備此檢查設備,故無法常規應用。有研究認為,聯合應用血漿D二聚體檢測和螺旋CT血管造影檢查診斷缺血性腸病的靈敏度、特異度分別為90.00% 、83.33%。臨床實踐中,接診醫師應結合患者臨床表現,合理選擇、綜合運用相關的診斷措施,以獲得高效、準確的結果。

6. 綜合病情分析很重要:隨著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增加及社會人口老齡化,IC的發病率有增加趨勢,臨床醫生應提高警惕,特別是門診及急診醫生,對有相關心腦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出現突發的腹痛、腹瀉、便血時,應高度懷疑本病可能。

夏天出汗多,人體水分通過汗液大量蒸發,血液粘稠度升高,達到一定程度時,可出現血凝傾向,引起缺血或血管堵塞,從而誘發缺血性結腸炎。臨床上對急性腹痛、腹瀉及便血患者,尤其是有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及高血壓病等基礎疾病的老年患者要警惕IC的可能 。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結合症狀、體徵儘快完善結腸鏡檢查,綜合分析病史、臨床表現及各項檢查結果,以減少誤診誤治。

參考文獻

[1]王鳳磊,田同儒,李柏,張福文,賀永強,楊新立,.缺血性結腸炎十例誤診分析[J].臨床誤診誤治,2016,29(8).

[2]餘劍平,胡丹,張杰,.缺血性結腸炎診治進展[J].四川醫學,2016,37(2)

-THE END-

來源:醫學界消化肝病頻道;作者:明明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腹瀉、腹痛,還出現便血,身體3個不適,當心「結腸炎」來了
    主要是分為特異性炎性病變和非特異性炎性病變兩個種類,前者指的是感染性、缺血性以及偽膜性結腸炎等,後者則是指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等。無論是哪一類型的結腸炎,在患病後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身體不適。如若不及時進行治療,還可能誘發腸穿孔、大出血等問題,甚至後期還會誘髮結腸癌。
  • ​皮膚粗糙、腹痛腹瀉、重度貧血……這個病就能解釋了?| 大內...
    病例簡介患者,男性,28歲,主訴「腹瀉8年,便血1月」入院。患者病史如下:總結該患者的病例特點:消化道病變(腹痛、腹瀉、便血);貧血;低白蛋白血症;骨髓纖維化;杵狀指。治療後該患者皮膚症狀好轉,關節痛減輕,腹痛減少,便次減少。但是該患者仍間斷出現便血、水腫,期間嘗試經典炎症性腸病的治療,如糖皮質激素、美沙拉嗪、沙利度胺,但效果不佳,仍需間斷輸血、輸白蛋白支持。且患者在2015年、2018年出現便血加重,故停用依託考昔,先後行部分小腸切除術(60cm、50cm),並對其進行全腸外營養支持,輔以腸內營養支持。
  • 無痛便血是什麼病?
    便血是腸道疾病常見的表現之一,但便血不一定都是由於疾病引起的,有的人可能因便秘會導致便血出現,所以人們不需要過於緊張,只要及時做好檢查,就可以排除疾病,讓自己保持輕鬆的心情。而便血可以分為疼痛性便血和無痛性便血,無痛性便血是什麼病呢?
  • 女子腹痛後猝死,一夜去廁所便血9次,醫生檢查多次堅稱「沒事」
    3月23日,安徽李先生的妻子因腹痛便血前往醫院就診。期間,李女士虛弱無力,只能坐在輪椅上。常規檢查後外科診室張醫生多次稱李女士"沒事",檢查都比較正常,不需要開藥。次日,李女士因膿毒性休剋死亡。此時距離醫生多次強調"沒事"僅一天。
  • 腹瀉、腹痛還便血?身體出現這3個不適,可能是結腸炎來了
    1、腹瀉一般出現結腸炎之後局部炎症的發展會有多種症狀出現,患者如果有腹瀉這種現象產生,有可能就是結腸炎引起。患者會排出粘液便,病情較輕微的人可能一天腹瀉的次數在三到四次。如果病情比較嚴重,還可能出現數十次的腹瀉,而且排出的糞便呈現血水樣。有這些異常的腹瀉症狀就應該儘早檢查,了解是否和結腸炎有關。如果是結腸部位的炎症引起,需要儘早治療,防止病情持續發展。
  • 便血、腹瀉、腹痛……到底要不要去醫院?出現這些情況要及時就醫
    生活中總有一些小問題困擾著我們,比如幾乎所有人會出現過便血、腹痛 便血 大便帶血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症狀,很多人都遇到過,也沒當回事,因為只是暫時情況。 但是大便帶血是肛腸疾病常見的症狀之一,偶爾便血也可能是肛腸疾病引起的。
  • 為什麼便血需要引起重視?不可不知道的便血危害
    紅網時刻8月28日訊(通訊員 石豔芝)如果出現大便帶血的情況,那大概率表示有肛腸疾病的出現,但很多人在便血初期並沒有引起重視,總是一拖再拖,直到身體出現更大的異樣才去醫院就診。為了引起便血患者的重視,今天長沙東大肛腸醫院來科普一下關於便血需要知道的一些常識。
  • 長期腹痛、腹瀉,你可能得了炎症性腸病!
    中青在線訊(實習生 張膠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何欣)「炎症性腸病的高發人群是年輕人,但最小的也有出生20天的嬰兒。嬰兒的父母並不知道自身攜帶隱性遺傳基因,導致4個孩子經歷了拉肚子、發燒、脫水、便血、休克直到死亡。」
  • 腸繫膜淋巴結炎最易誤診 5種寶寶常見腹痛辨識
    腸繫膜淋巴結炎,對家長來說學術而陌生,但很多孩子疑似或被確診這個病,家長卻不知道該怎麼護理。孩子好端端的喊肚子疼,是吃壞了東西,還是諾如、輪狀病毒感染?是肚子有蟲、急性闌尾炎,還是腸梗阻、腸套疊?都是肚子痛,孩子又不會說,怎麼判斷呢?今天我們好好來說說家長關心的小兒腸繫膜淋巴結炎,教給大家如何辨別各種肚子痛,如何進行有效的居家調理。
  • 吃完一周感冒藥,杭州阿姨拉肚子一個月,還便血!這種家庭常備藥不要...
    相信很多人的家用小藥箱都常年備著「萬能」的消炎藥,小毛小病都離不開它。但其實,消炎藥不能隨便亂吃,濫用還可能傷害身體。最近,浙大二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陳焰連續接診了兩位中年阿姨,她們都出現了同樣的症狀:腹瀉腹痛,還便血,一直治不好。最後一問,她們此前都吃了大量的消炎藥。
  • 男子腹瀉便血近4個月 小心!這種疾病「偏愛」中青年人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面新聞記者 周家夷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腸病日,腹瀉近4個月的陳永(化名),躺在四川省第四人民醫院消化內科的病床上,他本以為自己只是普通的「拉肚子」,在醫院通過結腸鏡等一系列檢查後,醫生發現他的結腸、乙狀結腸出現了瀰漫潰瘍,根據全面檢查確診他患上了潰瘍性結腸炎。
  • 安徽31歲女子腹痛便血就醫 醫生稱其「沒事」後回家病重次日死亡
    後面,李女士開始排便,據李先生回憶,她前後一共去過廁所9次,中途開始便血,「馬桶裡都是血,已經沒有大便了,每次上完廁所,她都沒有力氣,攤在床上。」察覺事態嚴重的李先生,再次開車將妻子送去醫院。【猝死】二次求醫時被告知「沒什麼大問題」回家後病重次日搶救無效去世夫妻倆首先去了雙鳳工業醫院,但醫生稱李女士血壓偏低,建議去大醫院就診,於是他們又前往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績溪路門診部。
  • 腹瀉、血便拉不停? 臺醫生:5招緩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症狀為腹瀉、黏液膿血便、腹痛以及急著想大便卻僅上一點的裡急後重。(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華夏經緯網7月13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日前有名王先生半年來天天腹瀉、拉血便,一天要跑廁所3~4次,就診後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但是服用腸胃藥後,症狀並無改善,轉而求助於中醫科。
  • 除了經常腹痛,還一會腹瀉,一會便秘 醫生:你的腸道「感冒」了
    25歲的小王最近非常苦惱,就是他的肚子問題,腹痛、腹瀉或便秘已經有 這種疾病醫生稱作腸易激症候群。它的主要症狀包括腹痛腹脹、腹瀉、便秘、裡急後重、黏液便、食欲不振及其他上消化道症狀等。
  • 腹瀉、腹痛、拉血便,是結直腸癌的前兆?
    今天,所長就給大家詳細說說:讓安倍晉三兩次辭職的潰瘍性結腸炎,到底是什麼病? 和疾病糾纏的一生 今年8月,安倍的潰瘍性結腸炎再次發作,病情嚴重到不得不辭去首相職務。
  • 便血就是直腸癌?醫生透露:大便帶血的原因都在這
    便血,是指消化道出血,其血液從肛門與糞便一同排出。隨著血液在消化道中留存的時間長短,便血的顏色可為鮮紅色、暗紅色或是黑色。很多人一看到自己排出了血便,就感到十分害怕,覺得自己得了直腸癌,實際上,便血不是直腸癌專有的,大便帶血還有可能是由以下原因導致。
  • 結腸炎患者拉肚子、便血、不能吃涼的,小崔醫生講潰瘍性結腸炎
    而且便血的情況也是比較多見的一種表現,這是因為腸道黏膜出現缺血壞死脫落所導致的。但是一般情況下是很少量的血便,除非個別的嚴重患者可能會出現比較嚴重的血便或者是血水樣的大便。 2、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多數是有腹痛的表現的,但是這種腹痛一般還是區別於其他臟器所發生的腹痛。
  • 出現便血就是癌?醫生:大便帶血的疾病多著呢,別恐慌
    便血,是指消化道出血,其血液從肛門與糞便一同排出。隨著血液在消化道中留存的時間長短,便血的顏色可為鮮紅色、暗紅色或是黑色。很多人一看到自己排出了血便,就感到十分害怕,覺得自己得了直腸癌,實際上,便血不是直腸癌專有的,大便帶血還有可能是由以下原因導致。一、急性細菌性痢疾這是一個細菌感染的腸道疾病,它的血便一般還會帶有粘液和膿狀物質,糞臭味不重。
  • 腹痛、腹瀉的「兇手」,終於找到了
    腹痛、腹瀉的「兇手」,終於找到了 2020-05-06 12: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