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識的節食與壽命有沒有關係呢?到底怎麼吃,這是一個偽科學泛濫的領域,因為這些話題特別容易胡編亂造,許多看起來好像很有道理的理由,對於一些不明就裡的人特別具有很大的迷惑性。
那今天我們就關於飲食與壽命之間的關係做一期有根有據的科普。
首先,我們要對輕斷食概念進行一個明確的定義,就比如說現在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節食的好處,但到底怎樣才算是節食?如果一個人徹底不吃飯那肯定是會餓死的,對吧?因為我們維持生命需要能量,維持心跳和全身的新陳代謝,這需要各種營養元素。現在我們把吃飯分成兩種極端的情況:
第一,只吃能夠維持生命最基本活動的量,在體內儲存的能量沒有消耗完之前甚至可以完全不吃食物只喝水,換句話說呢就是只要餓不死就不吃。
第二,有多少胃口,咱就吃多少東西,甚至過食。反正,就是不讓自己感到有任何的飢餓感。
第一種情況可以用一個很多人都熟悉的詞來描述,就是古人說的「辟穀」。古人會以辟穀的方式來養生,認為辟穀的時間越長對身體越有好處,這顯然是不符合現代營養學常識的,否則,一個人長期得不到營養的補充,就會造成營養不良,引發各種問題,對身體有害無益。
科學家早在100多年前就認識到,除了基本的熱量外,人體還需要各種維生素、礦物質等來維持健康,缺乏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則會導致各種各樣的疾病,比如缺碘會引發大脖子病。因此,要維持身體的健康,那肯定不能是辟穀,這是一個極端的吃法,如果有人以為那樣是養生,那麼等待他的,大約就只有皮包骨頭和弱不禁風了。
但是,想吃多少就吃多少,這顯然也是不符合健康的,完全不控制自己的食慾,大概率會導致肥胖症和其他許多疾病。這是因為我們遺傳基因裡有用脂肪來儲存熱量的本能,遠古時代的人們由於獲取食物的方式很難,導致常常餓肚子,恨不得吃一餐當一個月來用,這種進化是長期的,已經寫在了我們每個人的基因當中,科學家把它命名為「吝嗇基因」,它不放過任何儲存能量轉化為脂肪的機會。
因為一到冬天或者天災無法獲得食物的時候,機體可以通過消耗自身脂肪轉化為生命所需能量,動物的冬眠就是這個道理,它們只需要偶爾喝點水,就可以幾個月不吃東西,進入睡眠狀態,維持身體最低能耗。
而過食導致的肥胖又會帶來各種各樣的疾病,比如糖尿病、脂肪肝、高血壓、高血脂等等,這已經屬於常識,不需要過多的論證了。除非,在過食的後面你也能夠在一個時間段裡把身上的脂肪消耗掉,但在我們這個商品極其豐富的時代,脂肪只能留著,越積越多。
所以,在滿足人體健康的熱量和營養需要的前提下,吃多少會有一個比較寬泛的過度地帶。假如我們把這個過渡地帶都定義為節食的話,那麼適當的節食顯然是保持身體健康所必需的行為。
想要活得更有質量,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要有節制的進食,而科學家真正需要研究的是,到底節食到什麼樣的程度才是最佳的?最佳答案又是什麼呢?我們繼續往下做深入的探討。
如果一個人經常飢一頓飽一頓的,比如經常不吃早飯,有時候又不吃晚飯,飲食非常的不規律,這樣的生活方式健康嗎?
絕大多數醫生或者營養學家也會很肯定地告訴你,這是非常不健康的,最直接的可能會導致胃病。網上充斥著大量的文章,告誡我們不吃早飯的危害,大家可能都很熟悉這類文章。
早在1929年到1933年的,美國正處於大蕭條時代,那個時候就有無數人處於飢餓狀態,別說按時三餐了,能夠偶爾吃飽一頓那都是最大的奢侈。然而,美國德雷賽爾大學的約瑟.塔皮亞教授通過查閱相關人口數據卻發現,這個期間美國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反而增加了六年,而且越是窮的非白人的預期壽命增加的越多。
這篇論文刊登在了2009年8月份的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刊上,就是著名的pnas上,這是一個非常反常歸的發現,怎麼吃不飽肚子的時代,人們的預期壽命反而越長呢?難道說餓肚子反而還能長壽不成?
當然,光有這個數據,顯然還不能得出這個結論,因為相關性不等於因果性,但這也勾起很多科學家研究的興趣。
我們知道,人的壽命與端粒體的長短有關,它是控制細胞分裂的中樞,而細胞分裂也有一個固定的數值,人的細胞一生只能分裂50~60次。而消化食物需要什麼?器官分泌的各種酶。過食就是在透支細胞的功能,如果器官細胞無法分泌這麼多酶,就會造成消化不良。假如一個人沒有消化酒精的酒化酶,那麼他喝酒就非常容易醉,能夠分泌的酒化酶越多你酒量就越大。但我告訴你,酶的分泌也有一定量的,前期酒化酶的大量消耗,以後你的酒量會慢慢減少,甚至會到一沾即醉的地步。
同樣,過度的飲食也會加速人體的老化,那正常的八分飽算不算過食呢?
當然算,只是飢餓感讓我們失去了理性,認為我們沒吃飽,而飽腹感能讓我們身體得到一種極大的滿足感。人一天所需的營養需要按體重來算,蛋白質每公斤只需要1克,50公斤的人50克完全足夠,體力勞動者適量加大。鈣800mg到200mg,鐵0mg到8mg,碘00ug到40ug,硒50ug,鎂300mg到350mg,鋅5mg,適量維生素ABCDE,碳水化合物750克。換算成食物就是50公斤的體重,需要米飯三餐一斤半,水果200克,蔬菜300克,雞蛋5個,瘦肉其它適量。
科學家們繼續深入研究發現,對於具有肥胖的成人來說,每個星期有意識的斷食,對於各種疾病有很好的療效,可以減輕腸胃負擔、降低血糖、緩解高血壓等,偶爾斷食是很有必要的。當然,斷食期間需要補充水分和一些微量元素。
一個人最多斷食多久?
開始時可能會感覺一點餓,但沒有關係,可以忽略,只有在極度飢餓時,比如肚子開始疼、頭暈眼花等症狀出現時,才能吃東西,一次斷食就完成了,時間因人而異,但最少也是一天,最長2天,過猶不及。
如果這種無力症狀斷斷續續,說明身體正在修復中,這是因為血糖不穩定造成的,身體在調節血糖。開始,身體會燃燒葡萄糖,繼而轉化為燃燒脂肪,這是一種更有效的代謝方式。斷食24小時,身體基本進入到了燃燒脂肪的階段,身體會感到非常的舒適,暖洋洋的。這時你會變得更加專注,記憶力變好,感官開始敏銳起來。達到燃燒脂肪階段需要經過一段時間來轉變,每個星期來一次,大概需要3-4個月的轉換期。
以前,身體一直靠攝取食物的糖分來維持代謝,而斷食就是轉換這種消耗方式,這需要一個過程,還需要一些技巧。既然開始斷食,就不要輕易中斷,期間可以吃大量的蔬菜和水果,斷食不是什麼都不吃,畢竟我們腸道裡的微生物還是需要餵養的。
好了,我們總結一下,節食其實就是在保證身體擁有足夠營養的前提下管住嘴,提倡一種低碳飲食,如果在身體因為過食出現各種不適的時候,去有意識的斷食,給身體機能一個修復的機會,以達到養生防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