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火的《消愁》單聽曲子的話是首有點土的歌,(主歌不土,主歌讓我想起了齊豫的某些挺有格調的作品),但副歌一出來,各種似曾相識與口水之感都湧現出來,《天空之城》、蘇聯風民謠、甚至《涼涼》等,這些旋律融合在一起配上具有時代感的編曲,讓整首歌散發著一種十多年前的網絡流行歌、QQ空間音樂的氣質。

但作者並非是有意地向這些歌借鑑,這只是一個長期受到90、00年代華語流行歌影響的人,他一旦想「創作」,腦中首先浮出來的一種「大眾臉」的旋律,我想這點很多人深有體會,這世上絕大多數人自以為的「創作」,其實只是聽過的一些歌曲的殘渣。所以這曲子對於這首詞來說,就有些大煞風景了,因為這首歌的立意確實不錯,歌詞可圈可點,作者用八杯酒敬了人生的四個階段,他內心敏感、早熟、豐富且失落,所以年少便知天命,卻不失求索之心;漂泊成長時似不系之舟,卻深知萬物有根;不惑之年回首過往,不斷審視與重修自我,而最後在「死亡」的面前——之前的每一杯,「朝陽與月光、故鄉與遠方、明天與過往」都是對立之詞,而對於死亡,對應的卻不是出生或者新生,而是自由,這仿佛是一路跌打碰撞傷痕累累、懂了人世間那麼多的規則與道理之後,依然那麼孤獨與倔強,死是他保持自由的最後砝碼,頗有著不自由毋寧死的意味。當然,歌詞也並非完美,它有一些虛張聲勢與誇大其詞,尤其對於這個時代的一個23歲的少年來說,八杯酒敬天地日月這樣的畫風很像是從古風中借來的一種形式感,略有些誇張。但這也就是二十歲特有的的莊重與肉麻、真誠與誇張共存的語言,有人說寫的像李宗盛(一笑而過吧),事實上到了四五十歲反而不會這麼奢侈地用字。不過毛不易依然是一個很有天賦的創作者,他真誠而純粹,不斷深掘自己的內心感受並努力將他表達出來,這才是一首歌的靈魂,哪怕它的外在形式再粗糙也依然能打動很多人,這是無論多高級的和聲技法、多精妙的字詞斟酌、多複雜的編曲裝潢都換不來的東西,是很珍貴的屬性,我相信他以後肯定能寫出比《消愁》更好的歌。不過同時我感覺出一個問題就是,中國聽眾對於歌詞的敏感遠大於對曲子的敏感,對歌詞的鑑賞力遠大於對曲子的鑑賞力,一首曲子很好,歌詞很爛的歌,很容易被大眾歸為一首弱智,但一首曲子很土很俗,但歌詞很好的歌,往往不僅僅有「金句」可以替代整個作品被人們評價,同時還因旋律「通俗上口」而有傳唱的可能。所以金曲製造機汪半壁老師造就發現了這個現象,他曾說過自己創作上的輕重,大意是對歌詞特別看重,有時一整天會為了一句詞而煞費苦心,但是旋律嘛,一下午就能寫它個幾十條。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