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幸福,就是讓它的「生命」得到延續
徐振寧(左一)和他的父親徐達一起將心愛的藏品贈予上海汽車博物館。受訪者供圖
據《青年報》報導,對於機車愛好者而言,很多人會以買賣的方式「出讓」藏品。眼看著家中收藏多年的一輛1995年產的幸福250摩託車十周年紀念版因無力保養逐漸「衰老」,又不希望這一珍貴的「國產寶貝」流失到海外,近日,80後民間摩託車收藏愛好者徐振寧和他的父親徐達一起將心愛的藏品贈予上海汽車博物館,希望館方能讓「寶貝」重獲新生。
忍痛割愛
保養遇到難題,生怕轉讓給個人無法保護愛車
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摩託車主要依賴進口,不僅價格高昂,配件供應也十分短缺。1959年,上海自行車二廠決定生產一款中國人自己的摩託車。1960年3月,經過全廠的一致努力,5輛摩託車樣車誕生,並被命名為「幸福250」。在隨後的35年間,幸福250摩託車被銷往全國各地,成為許多人心中共同的「兩輪記憶」。
1995年,在幸福250摩託車停產前夕,當時的生產方上海易初摩託車有限公司特別推出了999部金色的幸福250,來紀念這款見證了新中國成長歷史的摩託車。摩託車油箱上也被噴塗了帶有「10周年紀念」字樣的圖案。值得一提的是,這999部車中每一部車的發動機編號、車架號和出廠編號都是相同的。
1982年出生的徐振寧告訴記者,他約莫是2001年、2002年左右在網上看到有一名武漢的教師要轉讓這輛摩託車。此前曾有個收藏家找到這名教師,想出10萬元收購。但交流之後,該教師生怕這位收藏家以後高價將摩託車轉讓到海外,婉拒了。「一開始純屬心血來潮,完全沒想到最後真的能收藏到這輛車。當時,我和父親去洽談的時候,知道他的心理,再三承諾,今後絕對不賣車,會善待這輛車。好不容易說服了那位教師。」
如獲至寶的徐振寧將摩託車藏在小區的自行車棚裡,當時還是學生族的他空餘時間較多,沒事的時候就會給愛車做保養。「但是後來保養越來越難,摩託車沒牌照加油站不給加油。」由於工作關係,有段時間徐振寧在異地工作,所以重新安置愛車的事一度擱淺。
父親徐達說,幸福摩託車屬於民族品牌,他年輕時,摩託車有幸福,汽車有紅旗,卡車有解放。「前幾年我們住市區複式房子,因為沒有電梯,無法將摩託車搬上搬下,所以後來只能另外借了房擺放它。摩託車的反光鏡等零配件需要擦拭保養,我們不大可能要求房東那麼做,所以它的保養成了難題,兩三年前我們搬到崇明去了,感覺對它的照顧越來越力不從心。」
「那麼你們為何沒想到將摩託車轉讓給其他車模愛好者呢?」面對記者的疑問,徐達表示,如果轉讓給其他愛好者,也存在保養難題,這輛車需要收藏者無條件的呵護,要經常做維護。如今,它因為「年事已高」車身上還出現了鏽跡,作為普通個人沒相關技術條件除鏽,轉讓給別人未必比自己更好。此外,如果收藏者僅僅是為了車子的溢價,倘若今後有海外人士出高價,難保不會被再次轉手。
重獲新生
保護性修復後將在珍藏館「國家夢想」展區展出
記者在現場看到,儘管車齡長達23年,但這輛車看上去非常新,仔細看,才能看到車身上有一些鏽斑。「這輛車的『心臟』很好,到現在為止只開了300多公裡。」徐振寧告訴記者。
3月10日,上海汽車博物館副館長劉濤代表館方接受了這一「幸福」的捐贈,並將捐贈證書以及特別定製的幸福牌摩託車手繪圖回贈給徐氏父子。
「非常高興。1995幸福250摩託車十周年紀念版捐贈入館,不僅豐富了上海汽車博物館的藏車品類,也是民間汽車文化愛好者與博物館之間的一次積極互動。」上海汽車博物館副館長劉濤告訴記者,此前館方公開向公眾徵集藏品,館內原先就有摩託車收藏門類。去年10月份他們接到徐氏父子的電話,稱要捐贈一輛1995幸福250摩託車,他和工作人員實地考察,進行評估,發現這是幸福摩託車十周年紀念版,之後該車就停產了。「我們將對其進行保護性修復,恢復其行駛功能,阻止車身生鏽,未來將對其做定期保養,並做短程運行。我們還承諾父子倆未來會對該摩託車做很好的保護,定期展出,讓它的生命得到延續。」
據劉濤透露,今後這輛車將在館內二樓珍藏館「國家夢想」展區展出,配合其他「中國製造」的展車一起,更完整地呈現出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幸福250摩託車不止是一輛承載了幾十年新中國時代記憶的藏品,也是一段能說給自己和他人聽的金色故事。」
現場,徐氏父子表示,幸福250摩託車是上海人自己生產的摩託車,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它不僅見證了新中國上海工業的發展,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一個縮影。作為民間摩託車收藏愛好者,他們希望通過本次捐贈,藉助上海汽車博物館的展示教育和文化傳播,讓更多的人能了解中國摩託車歷史,為推動摩託車文化的生根發芽出一份力。
記者了解到,作為國內首家專業的汽車博物館,上海汽車博物館在不斷完善展覽的同時,也向社會公開徵集展品,那些承載著生活珍貴記憶的老物件,均有機會在博物館內獲得一席展示空間。劉館長透露說,前不久,他們接到一名外地車主的電話,聲稱要將自己開的第一輛車捐給博物館。「現在市民的生活條件日益轉好後,會換車。以這位捐贈者為例,他所開的第一輛車見證了整個家庭的成長歷史,如果不用唯一的結果是報廢。但我們不是任何車都會接收,需要專業人士評判收藏和保護價值,才會考慮接受捐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