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滿一年 "生命延續"有何意義?

2020-12-04 中國青年網

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13日對外公布:我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的液氨罐運行狀態良好,平均每天消耗液氮約40升。

「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曾引起醫學、生物、法律、倫理等各領域專家學者和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生命延續」到底有何意義?

「首例人體低溫保存」進展如何?

13日,一場小型而又特殊的紀念活動,在位於濟南的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舉行--紀念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志願者展文蓮。

在銀豐研究院低溫醫學研究中心大廳,播放著展文蓮女士最喜歡的音樂--《我只在乎你》,她的丈夫桂軍民將一束黃色玫瑰花放在妻子的巨幅照片前,飽含深情地凝視著她的照片。透過電控玻璃窗望過去,就是展文蓮的棲身之地:一個巨大的液氮保存罐,她已在零下196℃的低溫環境下保存了整整一年時間。

2017年5月8日凌晨4點01分,在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東院舒適的醫療病房中,49歲身患肺癌的展文蓮在病床上停止了心跳和呼吸。在主治醫生按照法定程序宣布展文蓮臨床死亡之後的2分鐘內,幾位臨床響應專家迅速向她的體內注射了抗凝、抗氧化和中樞神經營養等藥物,並通過循環系統快速輸注冰鹽水進行物理降溫,同時實施氣管插管,啟動心肺支持設備,以保障身體供血供氧,維持機體生理功能。

緊接著,展文蓮被救護車快速轉運至銀豐研究院低溫醫學研究中心,進行至關重要的灌流置換手術--將血液置換成冷凍保護劑,儘可能減少降溫保存造成的冷凍損傷。

在特製低溫手術臺上,醫生們通過體外循環技術將展文蓮的體溫降至18℃左右,進行血液置換和多個梯度的冷凍保護劑灌注。此後,展文蓮的身體被快速轉移到大跨度自動程序降溫設備中,繼續深度降溫。

5月10日,經過數十小時的程序降溫過程後,展文蓮的身體被放入3米多高的液氮生物容器保存,她由此成為國內實施的首個人體全身冷凍者。展文蓮也是繼重慶女作家杜虹遺體頭部冷凍後,又一例人體冷凍者。

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執行院長曲廷瑜介紹,過去一年,展女士所在1號罐運行狀態良好,除了液氮罐自帶的自動記錄數據外,他們每天還要巡檢並記錄溫度和液位等數據,確保罐內液氮高度保持在1.8-2.5米之間。節假日期間,即使液氮罐可以實現自動補液和報警,他們仍堅持人工巡檢間隔時間不超過48小時。

「過去一年,我們平均10天補充一次液氮,測算下來每天消耗液氮約40升,低於原先預測的數據,證明了我們自主研製的液氮保存罐具有良好的低耗性能。」曲廷瑜說。

從妻子被冷凍至今,展文蓮的丈夫桂軍民始終堅定著自己的決定。「我不期望未來妻子一定能復活,但現在冷凍起來就保留了一個希望。而且,她本身就是一個有愛心的人,她生前就想捐獻遺體用於科學研究,這也滿足了她的心願。」桂軍民對記者說。

爭議未止,「志願者」諮詢不斷

「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手術完成的消息一經公布,一石激起千層浪,立即引發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和熱議。記者採訪了解到,一年來,關於人體低溫保存的倫理和法律爭議不曾停止,但仍舊不能阻止新的人體低溫冷凍志願者想要加入其中。

上海理工大學生物系統熱科學研究所教授胥義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人體冷凍在國際上討論了幾十年。從科學界的認識來說,目前實現冷凍人體的復活是不可能的。但從促進科學發展來說,銀豐的手術還是有意義的探索。」

開展人體低溫保存,除了未來技術可能性之外,最大的質疑聲還是法律合規性和倫理可行性。中國海洋大學法學教授戴昕認為,在不涉及人體復甦的前提下,人體低溫保存未來主要涉及器官捐獻等一些程序性的法律問題。但一旦涉及復甦,相關法律問題就非常複雜,比如人的身份如何確定、人的實體是否必須存在,現有法律都需要重新設計。

據了解,世界上還有美國人體冷凍機構、歐洲人體冷凍組織、俄羅斯奧魯斯公司等幾大從事人體冷凍的機構。據悉,全球約有兩三百人接受人類冷凍手術。

「只有不斷探索,才能實現科學的進步。」對於外界的各種不同聲音,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賈春生坦言,人體低溫保存僅僅是一項研究計劃,目前無法保證低溫保存的人體未來一定能夠復活,但這是生命科學的勇敢探索,也是低溫生物醫學領域的終極夢想。為實現這一夢想勇於開展科學嘗試,是實現科技進步的主要動力。

銀豐研究院由銀豐生物工程集團有限公司於2015年出資成立,是一家以基因工程,幹細胞技術開發,人體細胞、組織及器官低溫保存與復甦,細胞治療及再生醫學轉化的研究機構。

過去近一年裡,銀豐研究院接待了2000多人次參觀,有201人專門諮詢如何成為人體冷凍志願者,其中40人到銀豐研究院來訪參觀,30人進行了病情評估,可見人體低溫保存的吸引力。

「生命延續」有何意義?

儘管備受爭議,但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13日還是公布了銀豐生命延續研究計劃。賈春生介紹,這是一個生命科學綜合研究計劃,包括基因科技計劃、細胞銀行及臨床轉化計劃、組織器官銀行計劃、甚至是人工器官研究計劃。

賈春生告訴記者,銀豐從事人體低溫保存研究,更多的是希望通過組織器官的保存和復活技術,將來應用於臨床,為疾病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務,同時推動中國當前臨床急需的遺體、器官和造血幹細胞等生命資源的捐獻事業進步。

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解剖系教授劉樹偉非常關注人體器官組織甚至是人體低溫保存。劉樹偉說:「最初,我對銀豐生命延續研究計劃持懷疑態度,但現在看來,這項研究很值得開展。」比如,什麼溫度下能夠把組織活性保存得更好,將來才能恢復得更好,這些都需要通過不斷試驗來進行驗證。

齊魯醫院心外科(青島院區)主任孫文宇也認為,從技術層面看,組織器官的低溫保存對於臨床醫學具有重要意義,比如皮膚的低溫保存對燒傷病人的救治就是很好的保障,對心臟、肝臟等器官的低溫保存研究更是需要,這些對於延續患者生命至關重要。

山東省紅十字會事業發展部部長王永君說,山東省紅十字會很支持銀豐研究院開展的低溫保存研究,希望促進這項事業的發展,推動醫學技術進步,造福更多患者。

中國海洋大學法學教授桑本謙認為,目前我國對人體低溫保存還沒有立法,但這項探索本身還是具有開拓性,建議加快相關立法,為科學研究提供法律保障。

相關焦點

  • 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滿一年 銀豐生命延續研究計劃正式啟動
    志願者展女士家屬,山東省知名醫療機構、醫學院校專家,法律學者,人體低溫保存支持者,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的核心成員和部分媒體記者代表參加了本次活動。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已滿一年銀豐研究院大廳中播放著展女士最喜歡的音樂——鄧麗君的《我只在乎你》,她的丈夫桂軍民先生將一束黃色玫瑰花放在展女士的巨幅照片前,飽含深情地凝視著她的照片。
  • 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一周年 志願者保存狀態穩定
    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紀念活動13日在濟南舉行。圖為志願者展文蓮的丈夫桂軍民在現場為妻子獻上鮮花。 趙曉 攝中新網濟南5月13日電 (趙曉)時值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一周年,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13日對外通報,目前志願者保存狀態穩定。
  • 中國首例異地轉運人體低溫保存手術在濟南完成,冷凍七旬老人
    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6月24日對外披露,該院實施的中國首例異地轉運,實現人體低溫保存手術在濟南完成,這是該院生命延續研究計劃中最完整、最全面、最具挑戰性的典型案例。人體低溫保存專家阿倫·德雷克(Aaron Drake)對記者說,與該研究院實施的「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展文蓮情況不同,劉愛慧一直在泰安市中心醫院ICU病房進行救治,若想實現生前轉院,涉及捐獻程序、病情穩定、出入院條件和家屬接受等複雜因素。經過專家深入討論,決定志願者臨床死亡後應用「ECMO」技術進行異地轉運。
  • 對話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中的美國操作者:不保證能「復活」
    阿倫•德雷克兩年後,2017年5月,德雷克成為中國本土第一例人體全身低溫保存手術的主要參與者,將因肺癌被臨床宣布死亡的山東濟南市民展文蓮,安放在濟南高新區一座實驗室的液氮罐裡。這是德雷克自2016年全職加入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以來,實施的第一例人體低溫保存。在此之前,德雷克參與過70餘例。
  • 不要拿「死而復生」炒作人體低溫保存
    -------------------------------------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13日對外公布:我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的液氨罐運行狀態良好,平均每天消耗液氮約40升。被保存的展文蓮女士棲身於一個巨大的液氮保存罐,已在零下196℃的低溫環境下保存了整整一年時間。
  • 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在濟南完成 未來科技真能「起死回生」嗎
    央廣網北京8月16日消息(濟南臺記者馬藝 陳振國)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49歲的桂軍民是濟南一所體校的足球老師,去年,他的愛人展文蓮被查出患有肺癌。今年5月8日,展女士在病床上停止了心跳和呼吸,醫生宣布其臨床死亡,但是這一次,卻不能說她「永遠離開了」桂先生。
  • 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在濟南完成 科技真能給死亡按下暫停鍵嗎?
    因為幾分鐘後,一家生物工程公司旗下的生命研究院的工作人員對展女士實施了一場長達55個小時的手術----人體冷凍,展女士以頭朝下的姿態沉睡在零下196度的極低溫液氮罐內。這是我國首例人體冷凍實施案例。  桂先生一家是如何接觸到「人體冷凍」技術的?他做出這個「冷凍」妻子遺體的決定是如何考慮的?
  • 國內第二例人體低溫保存公開 志願者是72歲患癌老人
    2017年夏天,劉愛慧尚在救治期間,她的小兒子周明看到「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的消息並告訴了父親。在那之前,罹患肺癌多年的劉愛慧曾提出過將遺體捐獻供醫學研究的念頭。家人們在劉愛慧清醒時,為此徵求過她的意見。對於這個想法,劉愛慧同意了。
  • 國內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倫理上有爭議,法律和醫療規範是空白
    去世前,她和家人籤署相關文件,成為第一個由國內機構實施人體低溫保存的志願者。展女士最終被轉移進液氮罐。  銀豐低溫醫療中心供圖近日,紅星新聞記者來到濟南採訪了當事人和這家實施手術的機構,揭秘這項此前面臨諸多爭議的人體低溫保存手術。這是首次由中國機構進行的人體低溫保存手術。
  • 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完成,人體冷凍技術獲重大突破,是真的嗎?
    如果是你,死後願意被人體冷凍等待覆活嗎?什麼是人體冷凍技術?按照科幻小說和電影設定,在極低溫的環境下,促使人體進入低能耗或零能耗的冬眠狀態,等到數十年之後再喚醒復活。長期以來,人體冷凍技術僅停留在科幻層次,現階段的醫療技術水平遠遠不及。
  • 《自然》:低溫保存技術複雜,當前技術無法使人體恢復如初
    2017年5月,因患肺癌離世的展文蓮在山東齊魯醫院和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的共同協助下完成了中國第一例人體低溫保存,期望將來通過一定的科技手段「復活」,重新獲得健康。Bedford)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被低溫保存的人;2015年我國作家杜虹在美國Alcor生命延續基金會(Alcor Life Extension Foundation)通過低溫保存了大腦,是首例我國公民接受低溫保存的案例;2017年5月,我國首例人體全身低溫保存手術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完成。
  • 人體肝臟超低溫體外存活時間創記錄
    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點擊查看 據英國《自然·生物技術》雜誌9日發表一項醫學研究,美國科學家團隊描述了一種經過改進的超低溫技術,可以將人體肝臟保存在–4°C,並將肝臟的體外存活時間延長了27小時。
  • 凍結人體 為生命按下「暫停鍵」--中國數字科技館
    早在拿破崙時代,就有醫生提出了冷凍對於修復人體創傷的好處。有醫生發現,留在寒冷室外的受傷士兵比在帳篷裡靠近火堆的受傷士兵的存活率更高。如今低溫治療在醫院裡已很普遍,多用於輕各種緊急情況對患者的傷害,諸如各種術後恢復及幫助難產嬰兒出生後的恢復等。
  • 人體冷凍不就是凍一塊肉麼?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相信可以復活?
    人體冷凍技術號稱最前沿的生命科學技術之一,從問世不久就有頂級富豪問津,到現在第一個冷凍的老兄已經過去半個多世紀,解凍的消息也不絕於耳,但只要沒解凍以前,希望就繼續存在!而現在全球最大的人體冷凍公司美國的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似乎並不需要擔心生意來源,前陣子還有重慶女作家杜虹選擇離世後冷凍,所有的一切似乎都表明,冷凍技術真的能延續生命?人體冷凍技術原理與流程?
  • 讓生命延續!鄭州市人體器官捐獻連續5年保持全省第一
    讓3個人的生命得到延續這些話,張向科怎麼也沒想到會從沒有文化、只知道洗衣做飯的妗子嘴裡說出來。「『我兒子沒了,讓別的家有兒子吧』這句話,是往後幾天我妗子一直重複的一句話。2020年10月11日8時許,年猛走完了他的一生,他的肝臟和兩個腎臟捐獻了,用在了需要它的人身上,他的生命在別人的身體裡得到延續。「醫生說能救活3個人。」張向科說。
  • 南非陰莖移植手術算全球首例嗎?其實首例在中國
    誠然,南非的這例手術從成功的程度和時間長度來講,確屬世界首例。而單純從時間的早晚來講,我國早在10年前的2005年即開始了這一手術的實施並取得了短期的成功經驗。2005年9月,中國廣州市廣州軍區總醫院泌尿外科主任胡衛列博士領銜的團隊經過7小時手術,為一名因意外導致陰莖齊根缺失的中年男性成功植入同種異體陰莖。
  • 中國首例活體小腸移植換腸人已健康生活20年
    1999年5月20日,西京醫院專家團隊實施國內首例活體小腸移植手術,從楊鋒父親身上切取160釐米小腸,移植到短腸症候群患者楊鋒體內,延續其生命。20年後,16名換腸人代表從全國各地匯聚西安,為世界存活時間最長的換腸人楊鋒共慶「20歲」生日,像楊鋒一樣在西京醫院成功接受小腸移植的換腸人全國共有43名。亞洲首例同卵雙生活體小腸移植雙胞胎姐妹共同懸掛「腸」安樹。
  • 讓生命以另一種形式延續 康橋街道4位居民集體籤訂遺體捐贈志願書
    「雖然不知生命之旅何時結束,但當那一刻來臨之時,我可留下鮮花一簇,那是身體綻放的玫瑰,那是獻出的珍貴禮物。」這是寫在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卡背後的一段話。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生老病死的話題總是沉重的。
  • 生命的意義
    當我發現自己每天像個機器忙忙碌碌,內心卻一片荒蕪時;當我在做著自認為正確的事情時,卻一再受到否定和批評時;當我一再重複經歷著憤怒、委屈、焦慮、恐懼等痛苦的感受時,心裡有一個聲音卻越來越響亮——這不是我要的人生!於是我再次問我自己,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我應該擁有怎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