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例異地轉運人體低溫保存手術在濟南完成,冷凍七旬老人

2020-12-04 環球網

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6月24日對外披露,該院實施的中國首例異地轉運,實現人體低溫保存手術在濟南完成,這是該院生命延續研究計劃中最完整、最全面、最具挑戰性的典型案例。

2018年6月19日下午,一場特殊的離別探望在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舉行,72歲罹患肺癌的志願者劉愛慧被轉移到-196℃的液氮罐中。

人體低溫保存專家阿倫·德雷克(Aaron Drake)對記者說,與該研究院實施的「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展文蓮情況不同,劉愛慧一直在泰安市中心醫院ICU病房進行救治,若想實現生前轉院,涉及捐獻程序、病情穩定、出入院條件和家屬接受等複雜因素。經過專家深入討論,決定志願者臨床死亡後應用「ECMO」技術進行異地轉運。

手術現場

阿倫·德雷克稱,異地轉運對實施計劃提出了更高的條件,主治醫生的經驗預測、響應團隊的密切協作、醫院病房的全面配合、儀器設備的齊全準備、轉運時間的有效控制和其它意外情況的及時應對等,都需要嚴密的計劃和準確的實施,容不得一點差錯。

據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宣傳中心主任李慶平介紹,6月17日凌晨,劉愛慧主管醫生在泰安市宣布病人臨床死亡,銀豐臨床響應專家就在醫院的ICU病房展開一次特殊的手術。臨床專家迅速向其體內注射各種藥物並採取降溫措施,進行人工心肺支持以維持病人的血液循環,通過股動靜脈建立「ECMO」體外循環。

李慶平說,凌晨3:30分,在生命支持系統的保護下,捐獻志願者被轉移到救護車上,並趕赴濟南。經過50多個小時的努力,專家先後進行了血液置換、冷凍保護劑灌注和程序降溫等步驟,於19日下午將志願者轉移到-196℃的液氮罐中。

醫務人員抵達手術現場

「人走了,如果對科學、醫學有貢獻有好處,才更有意義。不管什麼事兒,總得有人走在前面,不然科學是不會發展的。」劉愛慧的丈夫周先生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失去了她我很悲痛,同時我也佩服她,崇敬她,更想念她。」

「您永遠不會忘記我們,但因為腦放療的原因,你有時也忘事,我還是提醒您一下」,劉愛慧的小兒子為了不讓母親忘卻現在的記憶,寫下期盼喚醒母親未來記憶的信,信中寫道,「家裡一切如常,您的手機,我一直交著費呢……」

阿倫·德雷克是世界知名的人體低溫保存專家,曾於2009年被全球最大的人體保存機構聘為臨床響應中心主任,7年間參與了70多例人體保存手術。阿倫·德雷克及其團隊於2015年5月在北京為中國首位冷凍申請人、重慶女作家杜虹實施了冷凍大腦手術;於2017年5月在濟南為展文蓮實施了中國首例人體凍存手術。

(原標題為《中國首例異地轉運人體低溫保存手術在山東濟南完成》)

相關焦點

  • 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在濟南完成 未來科技真能「起死回生」嗎
    央廣網北京8月16日消息(濟南臺記者馬藝 陳振國)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49歲的桂軍民是濟南一所體校的足球老師,去年,他的愛人展文蓮被查出患有肺癌。今年5月8日,展女士在病床上停止了心跳和呼吸,醫生宣布其臨床死亡,但是這一次,卻不能說她「永遠離開了」桂先生。
  • 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一周年 志願者保存狀態穩定
    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紀念活動13日在濟南舉行。圖為志願者展文蓮的丈夫桂軍民在現場為妻子獻上鮮花。 趙曉 攝中新網濟南5月13日電 (趙曉)時值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一周年,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13日對外通報,目前志願者保存狀態穩定。
  • 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滿一年 "生命延續"有何意義?
    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13日對外公布:我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的液氨罐運行狀態良好,平均每天消耗液氮約40升。「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曾引起醫學、生物、法律、倫理等各領域專家學者和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生命延續」到底有何意義?「首例人體低溫保存」進展如何?
  • 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完成,人體冷凍技術獲重大突破,是真的嗎?
    濟南49歲的展女士因肺癌去世兩天後,身體被放進零下196攝氏度的液氮罐內。工作人員表示,「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做出這樣的選擇,而且現在的條件,也並不能保證展女士未來一定就能夠『復活』,可以說她為醫療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犧牲。」如果是你,死後願意被人體冷凍等待覆活嗎?
  • 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在濟南完成 科技真能給死亡按下暫停鍵嗎?
    央廣網北京8月16日消息(濟南臺記者馬藝 陳振國)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49歲的桂軍民是濟南一所體校的足球老師,去年,他的愛人展文蓮被查出患有肺癌。今年5月8日,展女士在病床上停止了心跳和呼吸,醫生宣布其臨床死亡,但是這一次,卻不能說她「永遠離開了」桂先生。
  • 國內第二例人體低溫保存公開 志願者是72歲患癌老人
    2017年夏天,劉愛慧尚在救治期間,她的小兒子周明看到「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的消息並告訴了父親。在那之前,罹患肺癌多年的劉愛慧曾提出過將遺體捐獻供醫學研究的念頭。家人們在劉愛慧清醒時,為此徵求過她的意見。對於這個想法,劉愛慧同意了。
  • 對話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中的美國操作者:不保證能「復活」
    兩年前,尚為美國人體冷凍公司阿爾科臨床響應中心主任的阿倫•德雷克(Aaron Drake)來到北京,為重慶女作家杜虹實施頭顱冷凍手術,這是中國第一例人體冷凍。阿倫•德雷克兩年後,2017年5月,德雷克成為中國本土第一例人體全身低溫保存手術的主要參與者,將因肺癌被臨床宣布死亡的山東濟南市民展文蓮,安放在濟南高新區一座實驗室的液氮罐裡。這是德雷克自2016年全職加入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以來,實施的第一例人體低溫保存。在此之前,德雷克參與過70餘例。
  • 國內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倫理上有爭議,法律和醫療規範是空白
    紅星新聞8月13日消息,2017年5月10日晚,山東濟南,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低溫醫學研究中心,桂軍民和剛剛做完人體低溫保存手術的妻子展文蓮進行最後的告別。隨後,展文蓮的身體被轉移至零下196℃的液氮罐中長期保存。兩天前,展文蓮因肺癌去世。
  • 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滿一年 銀豐生命延續研究計劃正式啟動
    活動現場2018年5月13日上午,紀念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志願者活動志願者展女士家屬,山東省知名醫療機構、醫學院校專家,法律學者,人體低溫保存支持者,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的核心成員和部分媒體記者代表參加了本次活動。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已滿一年銀豐研究院大廳中播放著展女士最喜歡的音樂——鄧麗君的《我只在乎你》,她的丈夫桂軍民先生將一束黃色玫瑰花放在展女士的巨幅照片前,飽含深情地凝視著她的照片。
  • 《自然》:低溫保存技術複雜,當前技術無法使人體恢復如初
    2017年5月,因患肺癌離世的展文蓮在山東齊魯醫院和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的共同協助下完成了中國第一例人體低溫保存,期望將來通過一定的科技手段「復活」,重新獲得健康。Bedford)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被低溫保存的人;2015年我國作家杜虹在美國Alcor生命延續基金會(Alcor Life Extension Foundation)通過低溫保存了大腦,是首例我國公民接受低溫保存的案例;2017年5月,我國首例人體全身低溫保存手術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完成。
  • 不要拿「死而復生」炒作人體低溫保存
    -------------------------------------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13日對外公布:我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的液氨罐運行狀態良好,平均每天消耗液氮約40升。被保存的展文蓮女士棲身於一個巨大的液氮保存罐,已在零下196℃的低溫環境下保存了整整一年時間。
  • 一次性塑料飯盒冷凍後破裂 七旬老人誤吞碎塊險喪命
    一次性塑料飯盒冷凍後破裂 七旬老人誤吞碎塊險喪命 原標題:   夏天裡,為了在炎熱的天氣裡保存食物,冰箱冷凍櫃成為不可或缺的東西,食物得到保鮮,卻不曾想盛食物的塑料盒會成為致命的隱患……近日,蘇州一位70多歲的女士不慎誤吞一次性飯盒冷凍後破裂的塑料殼,經手術取出後不見好轉
  • 什麼是冷凍人能復活嗎 冷凍遺體步驟全過程揭秘(圖)
    冷凍遺體步驟全過程揭秘。中國首例冷凍人,重慶女作家冷凍遺體等50年後"復活"。  2015年5月30日下午5時許,61歲的胰腺癌患者杜虹躺在病床上,已進入彌留階段。  隔壁房間,兩名來自美國的外科醫生已經等待了8個小時,事實上,他們從5月19日開始就在為這一刻待命了。
  • 中國驕傲!中國能獨立實施人體冷凍技術,10位冷凍人年齡最大72歲
    人體冷凍技術是世界醫學難題之一。目前為止,世界上可以獨立完成人體冷凍的機構僅有4家,其中一家就位於中國山東生命科學研究院。1.冷凍第一人的艱難2017年5月9日,桂某終於等來了電話。山東生命科學研究院告訴桂某,他的妻子展某將完成降溫,很快就可以住進液氮進行冷凍了。這個消息讓桂某懸在心裡的石頭終於落地了。
  • 人體肝臟超低溫體外存活時間創記錄
    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點擊查看 據英國《自然·生物技術》雜誌9日發表一項醫學研究,美國科學家團隊描述了一種經過改進的超低溫技術,可以將人體肝臟保存在–4°C,並將肝臟的體外存活時間延長了27小時。
  • 機器人手術精度達亞毫米級!珠海完成首例骨科手術機器人輔助手術
    「天璣」機器人上崗輔助手術近日,54歲的患者胡某不慎外傷致胸腰疼痛,經廣東省中醫院珠海醫院診斷為腰2椎體骨折。1月6日,醫院為胡某實施手術,首次採用「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精準「操刀」輔助手術,手術獲得圓滿成功。
  • 南非陰莖移植手術算全球首例嗎?其實首例在中國
    這是世界上首例獲得成功且取得長期效果的陰莖移植手術。他們自豪的宣布,他們完成世界首例「成功」的陰莖移植手術。「我們的目標原來是他能在兩年內完全恢復功能,」醫生說,這是南非第二次進行類似手術,但這次手術成功取得了長期效果,在歷史上尚屬首次。開普敦的醫生說,手術很成功,病人是快樂和健康的。
  • 首例「猴子換頭」手術在中國完成,共耗資7000萬,猴子後來怎樣了
    接下來筆者要給大家介紹的內容,就跟國內首例「猴子換頭」手術有關。而且有資料顯示,這個手術後來還獲得了成功。那麼,耗資7000萬給猴子做的換頭手術「成功」後,猴子後來怎麼樣了呢?不看真想不到!一、換頭手術研究的意義。有人覺得,搞什麼換頭手術簡直就是喪心病狂之舉。然而實際上,這種手術是有很重要的意義存在。
  • 人體冷凍不就是凍一塊肉麼?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相信可以復活?
    人體冷凍技術號稱最前沿的生命科學技術之一,從問世不久就有頂級富豪問津,到現在第一個冷凍的老兄已經過去半個多世紀,解凍的消息也不絕於耳,但只要沒解凍以前,希望就繼續存在!而現在全球最大的人體冷凍公司美國的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似乎並不需要擔心生意來源,前陣子還有重慶女作家杜虹選擇離世後冷凍,所有的一切似乎都表明,冷凍技術真的能延續生命?人體冷凍技術原理與流程?
  • 為什麼每個人都應該保存自己的乳牙?
    自1968年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多納爾·託馬斯,完成了世界第一例骨髓移植手術開始,幹細胞治療正式進入大眾視野。隨後的幾十年科學家們陷入了瘋狂的研究中,幹細胞領域的專家們不斷創新,一次次刷新了我們的認知:1990年以後世界各國政府開始大力支持幹細胞研究以臍帶血應用和體細胞管理辦法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