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三年級第七單元語文園地安排了四部分內容:交流平臺、詞句段運用、書寫提示、日積月累。
交流平臺
這塊內容的學習旨在指導學生在習作中有意識地用上平時積累的語言,使句子變得更加具體、生動。這部分目的是幫助學生具體落實本單元語文要素「運用積累的語言」。
第一個例句用上了積累的成語「沒精打採」,教材《鹿角和鹿腿》中出現過這個詞語,教材以泡泡話的形式,告訴學生,在習作中可以積極嘗試運用平時積累到的語言。
第二個例子的第一部分呈現的是課文《我們奇妙的世界》中的句子,先寫時間,再寫看到的景象,接著展開聯想,把群星閃爍比喻成蠟燭在發光。
第三個句子是根據第二句進行的仿寫,用「像一個剛剛點燃的火球」這一比喻準確形象地描寫清晨升起的太陽,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仿寫示例。
在習作中運用平時積累的語言,是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的最直接、最有效地方法。可以積累好詞,豐富語言內容,也可以積累和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的好句,還可以積累結構清晰的好段。
詞句段運用
這塊安排了兩項內容。第一部分是仿寫《海底世界》的開頭,向別人介紹一種事物。
你可知道,大海深處是怎樣的嗎?
回顧原文,後面接著寫了什麼?(作者從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等方面介紹了大海深處的特點。)
說一說,這個句子作為《海底世界》的開頭,有什麼好處?(預示著接下來要寫的內容就是大海深處的清形。這樣的句子能引起讀者注意,啟發思考,起總領下文的作用。)
寫以問句開頭的一段話,一般要先在問句中說出事物的特點,後文則要圍繞這個特點來展開敘述。
如文中提供「你可知道,那座山上的石頭有多麼奇妙嗎?」這一話題,可以說說平時所看到的奇妙石頭,從大小、顏色、形狀等方面,還可以用上比喻、擬人等手法,把「奇妙」說清楚,說生動。比如下面的文章:
這塊內容的學習,將學生再次帶入課文《海底世界》,讓學生對這樣的開頭加深感性認識,學習這種寫作的妙處。學習園地中的例子寫出了石頭的「奇妙」的特點,給學生仿寫以啟示。
第二項任務是學寫尋物啟事。
啟事是常用應用文,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人們的生活、工作都離不開它。學習時,可從範例入手,讓孩子了解什麼情況下需要寫尋物啟事,(個人或單位丟失物品,希望通過啟事得到幫助、找回物品的一種應用文)再說一說尋物啟事的格式和內容要求。
尋物啟事一般包含標題、正文、署名、日期等內容;正文內容要寫清物件丟失的大致時間、地點,所丟失的物件的大致特點,聯繫人及聯繫方式等。
「尋物啟事」寫在正中間,正文開頭空兩格,失主姓名及寫啟事的日期在右下方等。
教學寫啟事是一項重要的任務,是語文學習的一個新知識點。在了解了尋物啟事的注意格式後,創設情景,嘗試寫尋物啟事。
一年級一班的王明在昨天上午第四節課時,把一串鑰匙留在操場的,找不到了。現在,請大家幫他寫一則尋物啟事吧!
書寫提示
「止」「內」「術」「鬥」4個字,讀一讀,引導孩子觀察其結構特點:獨體字,筆畫較少。
筆畫較少的字,撇捺伸展。如果每一筆都寫得短小,那整個字在田字格裡顯得小而空。
「露」「醒」「慧」「蘑」這4個字筆畫較多,如果每一筆都寫得很開,那麼田字格撐得「頂天立地」,過於飽滿,所以寫筆畫多的字時,要把筆畫寫得短小些,縮小筆畫間距。
學習這一部分時,可以引導孩子讀一讀泡泡圖的提示,明白書寫要點,多觀察、多書寫、多比照,從而提升書寫能力。
日積月累
這部分為我們呈現了四個八字成語。先指導讀準「兵」「將」「焉」「赤」等字的讀音,再說說這八字成語想告訴我們什麼?最後背誦,積累八字成語。
積累運用:你會在生活中用上這些八字成語嗎?
1、依我看這事不用發愁,______________,到時候自有對付的辦法。
2、我們不深入到大山深處,就很難找到珍貴的藥材。可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謂________________,不親眼看看,他心中總有所懷疑。
4、俗話說:__________________,俗話又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環境可以影響一個人,也可以改變一個人,關鍵在於自己的選擇。
語文就是積累的過程。成語是語言中經過長期使用、錘鍊而形的固定的,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需要孩子們平時多讀多背多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