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張淵源 上海門牌研究所
民國松江城廂簡圖
地處上海市西南郊的松江老城,自古以來就是江南經濟重鎮。自唐天寶十載(751年)開始,歷朝歷代的縣治、府治都設在這裡,經濟繁榮、文化發達。1958年松江縣劃入上海市後,這裡又被列為上海市郊的衛星城鎮,得到了新的發展。舊城谷陽門外至馬路橋(中山路人民路口)一帶,因地處府城與倉城之間,人流麋集,商店櫛比,市面繁盛。時至今日,商業中心氣象仍不減當年。在離馬路橋鬧市路口以南不遠處,有一座規模不大的紅磚建築,掩藏在群樓叢中,這就是松江聖若瑟堂。
松江馬路橋聖若瑟堂(張淵源 攝)
松江馬路橋聖若瑟堂,教外通稱松江闊街天主堂,一般也直呼松江若瑟堂,位於松江老城內一條名為「闊街」的小街巷上。闊街位於中山中路南側,東起長橋街,西至人民南路,全路長約150米,寬約3米。之所以有闊街之名,據記載是因為舊時松江古城內外所有街巷都不及這條闊街寬。不過,如今的闊街已不是原先的街面,而是2002年重建的。舊時的闊街街面為水泥方塊路面,現已改為瀝青路面而與眾多城市道路無異。闊街兩側原來布滿店鋪,有裁縫鋪、旅社、戲院、糧店、食品店、雜貨店、竹木器工場等,除闊街醫院享譽松、金、青地區外,最有名望就是這所若瑟堂以及一所由教會創辦的若瑟醫院。
闊街舊貌
民國6年(1917年),上海公教進行會陸隱耕在這裡開設西醫診所,他委託仁愛會修女管理。民國15年(1926年),上海公教進行會會長陸伯鴻在原西醫診所基礎上將其擴建成醫院,並取名為松江若瑟醫院。醫院佔地有4畝多,建有樓房1幢、平房13間,分男女兩部,病房分為頭、二、三、四等。民國13—16年間(1924—1927年),江浙軍閥開戰、孫傳芳駐軍松江、北伐軍攻克松江,松江一帶屢歷兵事,商市凋敝,民不聊生。上海《申報》1927年8月21日有一篇題為《中國紅十字會駐松時疫醫院開幕後二十日成績報告書》的報導:
「中國紅十字會第五療養所陸伯鴻、周學文,念松邑自甲子至今,迭遭兵燹,當此酷日方畏之際,深恐大兵之後,發生大疫,虎列拉一症,乘時勃發,戕賊同胞,特在馬路橋若瑟醫院內,特請焦湘宗、張紹修、柯德瓊諸名醫及遴選海上最有經驗之看護士,到松服務,已於八月一號開幕,日夜施診,藉廣慈善事業。而助公共衛生。在施診期內,凡罹疫來院求診者,診金藥資,概不收取,其它內外各科,酌收號金一百二十文。院中並聘救護隊十一人,常川駐院,每日派四人出外調查,倘途中遇患疫之人,即用病榻令工役舁入院中,竭力診救,以防傳染。故開幕至今,患病到院求診者,已有一百七十六人,注射防疫針一百九十六人,患時症住院者四十四人,注射鹽水針十八人,已出院者三十二人……(院設松江馬路橋,電話二〇六)」
30年代松江城鳥瞰
民國26年(1937年)「八一三」抗戰爆發,若瑟醫院曾作為傷兵醫院,使眾多傷兵得到了及時救治。8月16日至11月6日,松江城內外遭到日軍戰機輪番轟炸,戰機在轟炸松江汽車站時,殃及該醫院,後一度遷至邱家灣天主堂。民國35年(1946年)10月,若瑟醫院由主任醫師吳雲瑞負責修復並重新開業,時有病床50張。1949年5月13日,松江解放,後於1950年11月,由醫院董事會主席朱叔建、院長王槐安等呈請松江縣人民政府接辦。1953年,又由松江縣衛生院接收,改為松江縣血吸蟲病防治站。1958年再遷並於當時的專區醫院。現今位於闊街的博大醫院,就是在若瑟醫院的原址上新建的。
1964年時的松江人民醫院(選自《柯德瓊影像檔案》)
報導中提到的當時兼任松江時疫醫院醫師和若瑟醫院醫務主任的柯德瓊(1902—1978),中學畢業後就有志習醫,考入上海同濟大學醫科學習。民國12年(1923年),預科畢業之際,恰逢家庭經濟破產,為繼續讀完本科,乃向親戚告貸,至畢業時負債已達2000元。柯雖學習成績優異,仍不得不放棄學校給他實習一年、培養高級醫師的機會,於民國15年秋到松江行醫。柯平日自奉甚儉,除還清舊日欠債外,還於民國18年在長橋街口湘宗醫院原址上創辦德瓊醫院,醫務日隆。民國24年,又在松匯路5號購地新建院舍,德瓊醫院遂成為當時松江頗具規模的私人醫院。抗戰爆發後,又在青松石設臨時診所,忙於救死扶傷。松江淪陷前夕,倉猝西行,輾轉經南昌至溫州抵上海,即在上海設診所行醫,達8年之久。抗戰勝利後,回松復業,耗盡積蓄,修復德瓊醫院,繼續行醫。1953年後,自願將醫院捐獻給國家,建成我國第一家縣級結核病防治所,為根治結核病做了大量研究、宣傳、防治工作,受到中央衛生部的讚揚。1956年12月起,柯當選為松江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和松江縣政協副主席等職。除了醫學上的造詣外,柯德瓊還主持整理《光宣華婁續志》殘存的9門志稿,為編修新縣誌積累了部分有價值的資料。
松江馬路橋聖若瑟堂主立面局部(張淵源 攝)
史料記載:松江若瑟堂始建於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最初的位置在松江縣城外的西浜(在今永豐街道境內),當時僅有三間正屋、四間小屋。1933年,法籍神父呂道茂拆除了西浜舊堂,在松江火車站以北另起新堂,取名為「松江若瑟堂」。抗日戰爭時期,聖堂被日軍佔為馬廄,數年後殘破不堪,僅剩四壁。1949年8月,颱風成災,聖堂塌毀。有鑑於此,教區遂將松江若瑟醫院內附設的聖母堂改作若瑟堂。院內聖母堂花木扶疏,幽雅靜謐,當時是專供醫院裡的姆姆、醫生、護士及醫務工作者進行宗教活動的,並不對外開放。若瑟堂規模很小,坐北朝南,為一幢三開間磚混結構的簡易哥德式建築,通體由紅磚砌成。主立面正中為鐘樓,入口為尖券門洞,上方牆面有「天主堂」「1933」等字樣。整座聖堂建築外觀鮮有裝飾,更顯樸素端方。堂內地坪鋪滿拼花地磚,保存完好,不失昔日典雅之韻。
松江若瑟堂堂內(修繕前)(張淵源 攝)
松江馬路橋若瑟堂歷史上為本堂神父座堂,屬松江邱家灣總鐸區,下轄有白龍潭、中橋、東浜、平武浜(今平湖浜)、金雞浜、志同灣、薛家匯、田村(朱家堂)、大張涇、陸家莊、馮家厙、龍敘會、五裡塘、生生橋、金家灣、崇家渡等16個會口。其中至今仍在的僅兩處,即中橋聖伯多祿堂和平湖浜玫瑰聖母堂;五裡塘耶穌升天堂已在2003年拆遷後於泰晤士小鎮(居住區)內重建,並更名為泰晤士聖神降臨堂。20世紀60年代宗教活動中止後,松江若瑟堂為地方駐軍所佔用。
若瑟堂松江區級文保單位石碑(張淵源 攝)
1984年12月16日松江聖若瑟堂復堂,而當時邱家灣耶穌聖心堂尚未復堂,松江鎮區的教友參與彌撒都在若瑟堂,因而常常人滿為患。現為邱家灣本堂區下的堂口,每月不定期舉行彌撒一臺。若瑟堂同時也是松江區天主教愛國會辦公駐地。2013年6月公布為松江區文保單位。2017年,教區對聖堂進行了修繕。
松江若瑟堂大門(張淵源 攝)
附帶一提:在松江若瑟堂北側的大門口外訂有一塊「闊街53弄」的地址牌,但這並不是聖堂的地址,只是因為此地正處在近旁一住宅區外的通道口,闊街53弄就是這幾棟住宅樓的弄口指示牌,真正的若瑟堂地址其實就是現如今博大醫院的地址——闊街55號。
本篇已在
天主教上海教區
《聖愛》
2020年
第4期
刊載,敬請留意
參考資料
[1]上海宗教志編纂委員會編:《上海宗教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1
[2]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務委員會編:《上海宗教之旅》,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12
[3]上海市松江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松江縣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8
[4]車馳、龔福章主編:《松江鎮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5
[5]嶽陽街道志編纂委員會編、高文龍主編,《嶽陽街道志》,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6
[6]上海市松江區規劃和土地管理局、上海市松江區地名管理辦公室主編;何惠明、唐亞生編著:《松江老地名與地方歷史文化》,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6.1
[7]網絡資料
撰文·攝影·排版
張淵源
資料
陳寒松
審校
徐曾禎
往期回顧:
【聖堂探址36】天主教上海教區 南張聖若瑟善終主保堂
【聖堂探址37】天主教上海教區 洋涇浜聖若瑟堂
門牌地名上海掌故文化
公交電汽車滬上交通史
天主教會聖堂機構研究
原標題:《【聖堂探址38】天主教上海教區松江馬路橋聖若瑟堂與歷史上的若瑟醫院》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