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張淵源 上海門牌研究所
上海方言裡把不倫不類、中西混雜的語言或行為稱之為「洋涇浜」。事實上,洋涇浜本是一條河流的名稱。在19世紀上海開埠後,洋涇浜成為英、法兩租界的分界河,故在當時「洋涇浜」也可代指租界地區。如1869年誕生的使中國喪失在租界司法主權的「會審公堂」,即依照一份名為《洋涇浜設官會審章程》所設立。1914年洋涇浜填沒後築成愛多亞路(Edward Ⅶ,Avenue),即今延安東路。因此,地名意義上的「洋涇浜」早已成為歷史名詞。然而在上海教區,有一座聖堂自創立至今一直沿用著「洋涇浜」之名。這就是著名的洋涇浜聖若瑟堂。
清末洋涇浜河流
1846年,道光帝下令天主教弛禁,法國傳教士試圖向清政府請求發還早前於雍正年間沒收的老天主堂(敬一堂)。但當時有「凡教堂改為廟宇者概不發還」的「上諭」,在教會與上海地方官多次會談後達成協議,選定三塊土地撥給教會作為抵償。這三塊地其中一塊在城垣之內,另兩塊都在黃浦江邊,彼此相距約3公裡,每塊約有一公頃左右的面積。據史式徽《江南傳教史》記載:第一塊地上當時已蓋滿了出租房屋;第二塊地上則建有董家渡主教大堂和主教公署;而第三塊地正好處在後來的法租界,坐落在公館馬路(今金陵東路)和孟鬥班路(又名天主堂街,今四川南路)的交叉口,即今洋涇浜聖若瑟堂所在地,當時義大利籍傳教士趙方濟主教(Maresca,F.Xavier)創辦了一所小堂。這裡,不得不順帶提及上海法租界的創立史。
1848年上海第一座法國領事館位置
1848年1月25日,法國首任駐滬領事敏體尼(Montigny,de)到達上海。陪同他一起來的有他的家眷和旅途中僱的一個傭人。他們先在英租界唯一的一家旅館裡住了不到兩天,第三天和趙方濟主教商妥,住進洋涇浜原趙居住的房屋。「房租每年400元」(梅朋、傅立德《上海法租界史》)。由於房屋又破又小,經過修理後,才成了上海第一座法國領事館。這一年的8月6日,敏體尼憑藉《中法黃埔條約》,向上海道臺提出開闢法租界的要求。8個月後,他達到了目的。自上海縣城北門外,南起城河,北至洋涇浜,東自廣東潮州會館沿河至洋涇浜東角,西抵關帝廟褚家橋(今西藏南路壽寧路一帶),劃定為最初的法租界。
1851—1853年上海法租界地圖(法國領事館周邊)
洋涇浜那塊土地面積有「南北約250米,東西約300米」(梅朋、傅立德《上海法租界史》)。1850年,由於租界人員漸多,為了供租界裡的歐洲人參加禮儀,趙方濟主教又在離法國領事館只有幾步的地方造了一些簡單的屋舍,原本的「小堂才由一所比較寬敞的廊棚和附有幾間神父房間的建築物代替了」(《江南傳教史》)。每當董家渡堂的神父前來這所小堂舉行彌撒時也會在此下榻,途經上海的其他外國傳教士也往往在此投宿。
繼翁毅閣司鐸(Broullion,Nicolas,S.J.)之後,定期從董家渡到洋涇浜來的是梅德爾司鐸(Lemaitre,Mathurin,S.J.)。梅德爾1846年被派來華,史式徽《江南傳教史》中稱梅是「1846年8月30日到上海的神父中辦事很精練」的,因此梅一到上海,上級就委任他為江南教區帳房。據梅所寫的1851年至1852年《聖事統計》,當時到洋涇浜小堂參加禮儀的信徒僅有30人。在1854年之前,沒有中國人在租界內居住。但到了小刀會在上海城內建立政權和清兵企圖加以包圍時,「成群結隊的中國人都逃到租界上來了」,「為了接納新來的住戶,一批批出租房屋建造了起來」(《江南傳教史》)。法租界裡的中國居民日漸增長,到洋涇浜小堂參加禮儀的信徒中,除了外國人外,開始有了中國信徒。1853—1855年,梅德爾神父一直照顧著殷家巷(殷行)、江灣和吳淞三處黃浦江左岸的堂口,同時還兼管著洋涇浜小堂。因為那時的洋涇浜還沒有一位常駐的神父。
租界早期的洋涇浜
第一位住在上海法租界的司鐸是包若瑟神父(Boyer,Joseph-André,M.E.),他是一名巴黎外方傳教會會士。包神父本準備去滿洲傳教,後因故放棄,住進了洋涇浜小堂附近的一座小屋子,向已定居在租界的教友開展傳教工作。1857年,教區帳房杜若蘭神父(Desjacques,Marin,S.J.)從董家渡遷到了洋涇浜,成為該堂第一任本堂神父。教會內對其財務機構和財務管理人的習慣稱呼都是「帳房」。初期的洋涇浜教會事務並不算太繁忙,直到英法聯軍遠徵和太平軍戰事之後,才有了重大發展。1858年,這所小聖堂周圍僅有外籍教友92名、中國教友180名。之後的四年間,由於戰亂,特別是1862年初太平軍進入浦南和浦東後,許多避難教友從各地遷來。加之在租界謀生便利,這些教友人家就定居了下來,充實到了洋涇浜堂區。另一方面,由於軍隊不斷地往來調動,他們的軍官以及士兵們也常來小聖堂參與彌撒。因此對教區來說,建造一座較大規模的聖堂變得尤為迫切。
1862年法租界及周邊略圖
1859年,開始在洋涇浜建造新的住院和聖堂。住院不久就竣工了,杜神父便從棚屋旁的住所移居到新的住院內。1860年4月15日,這座法租界裡的第一座聖堂舉行了奠基禮,被推選為該堂保護人的法國遠徵軍司令孟鬥班(Montauban)和布爾布隆(Bourboulon)公使夫人參加了這次典禮。新聖堂奉聖若瑟為主保聖人,故全稱「洋涇浜聖若瑟堂」。曾出任過徐家匯與董家渡兩座大堂的建築師、法籍耶穌會會士羅禮思神父(Hélot,Louis,S.J.)又擔負起監造洋涇浜大堂的重任。
聖堂建築工程是分兩期進行的。第一期工程於1869年完工;第二期工程主要為堂正面和鐘樓的改建,則在1877年完成。在第一期工程進行時,杜若蘭神父於1861年6月29日開始在裡面舉行彌撒。當時每天早晨會搭一座臨時祭臺,彌撒後工人才繼續施工。經過上述兩期工程造成的大教堂,即現在的這座位於四川南路上的洋涇浜天主堂。
洋涇浜新堂初建成景象
洋涇浜聖堂建築形式受法國影響,採用拉丁十字平面,單鐘樓立面構圖。這種形制普遍出現在當時小型哥特復興式的聖堂中。聖堂內外設計帶有折衷主義傾向。內部採用束柱和肋骨拱頂形式,加上立面尖塔、玫瑰窗、門窗上的尖形眉飾,都極具哥德式建築的特徵。但門窗和內部拱券又均為半圓券,這種建築風格比較接近法國北部帶有哥德式特徵的晚期羅馬風聖堂風格。洋涇浜聖堂東西長48米,南北寬30米。堂前鐘樓高33米,頂上原有四口大鐘。整座聖堂建築面積為1146平方米,可容納1000多人同時參與彌撒。
1865年,耶穌會會士蘇念澄神父(Basuiau,Hippolyte,S.J.)來到洋涇浜天主堂,次年出任院長併兼管傳教區財務。此後,原先設在董家渡堂的帳房也遷到了洋涇浜大堂。洋涇浜聖堂成為教區的經濟中心。1900年後,江南宗座代牧區姚宗李主教(Paris,Prosper,S.J.)把主教公署遷到了洋涇浜聖若瑟堂,故該堂又成為教區中心。據1900年統計,洋涇浜聖堂中外教友已達1238人。
洋涇浜堂區內的聖亭
因地處法租界,該堂原本主要以外僑為服務對象,僑民色彩濃厚。「過滬的旅客中,首先是傳教士。內地各省的主教,很少不取道上海的。來自法國的傳教士,則往往在上海盤桓數天」,洋涇浜聖堂都會「熱情接待」。「傳教士外,便是法國派至北京的外交人員。他們過上海時,鮮有不來若瑟堂的」(《上海宗教史》引自高龍鞶《江南傳教史》)。停泊在黃浦江的法國軍艦上的官兵也來此堂參與禮儀。
舊時洋涇浜聖堂舉行追思禮儀場景
洋涇浜堂還常為外國亡者舉行追悼儀式。如:1862年5月26日,洋涇浜堂為在奉賢南橋太平軍戰役中犧牲的法國海軍少將卜羅德(Auguste Leopold Protet)舉行了隆重的追思禮儀。1886年1月28日,在葡萄牙領事和上海葡僑要求下,該堂為當時葡王之父費爾南多(Fernando)舉行大禮追思彌撒。1894年6月23日,法國總統卡爾諾(Carnot)遇刺身死,於7月1日,在巴黎聖母大堂舉行追悼禮,在同一時間,倪懷綸主教(Garnier,Valentinus,S.J.)在洋涇浜堂主持了隆重的追思禮儀,有各國領事和城內全體官員出席。抗戰期間,1942年10月21日,上海教區主教惠濟良(Haouisée,Auguste,S.J.)在這裡為侵華陣亡日軍舉行追思彌撒[注]。
1933年教區地圖中的「洋涇浜」
80年代金陵東路沿線遠眺洋涇浜聖堂
1931至1950年間主教公署仍設在董家渡。1950年代初,上海教區主教龔品梅居住於此。1956年,教區諮議會選舉張士琅神父擔任上海教區代理主教,就職典禮亦在該堂舉行。1960年,張家樹神父任上海教區主教後,始將主教公署遷往徐家匯。「文革」期間,洋涇浜聖堂被迫關閉。後堂屋被東華皮件廠佔用,建築損毀嚴重。1981年12月歸還教區,是年聖誕節即舉行復堂後的第一臺彌撒。1988年4月,教會與上海市日用雜品公司聯手改建教堂附屬房屋,於1991年在堂區內建成兩幢新大樓,同時將聖堂進行修繕,工程包括新制的大理石的大小祭臺、莊重肅穆的油畫聖像以及14處苦路像等,聖堂內外裝飾一新。1994年3月18日,洋涇浜聖若瑟堂(教外通稱四川南路天主堂)被上海市政府公布為市級建築保護單位。
洋涇浜聖若瑟堂拉丁祭臺舊今對照(舊照由陳寒松提供)
2019年8月19日,洋涇浜聖若瑟堂啟動了拉丁祭臺復建工程,於12月24日順利完成第一階段工程,並在聖誕子夜彌撒期間正式啟用。該拉丁祭臺系按照清朝末期的拉丁老祭臺1:1復刻完成,哥德式風格的祭臺上方放置有大聖若瑟像一尊,高11.7米,主體以棕、金二色搭配,與聖堂整體建築風格融為一體。
如今走遍全上海,沒有第二處能在實地見到歷史地名「洋涇浜」三字鐫刻著的。因著聖若瑟堂而流傳至今的洋涇浜地名和復建的拉丁祭臺一樣,無不透視出教會對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視,對古老建築的尊重和保護意識。這與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所提及的「在傳承中的改革」,也是完全契合的。
堂門外牆上鐫刻著的「洋涇浜」,但遺憾的是未能把拉丁文地名對譯準確:YANG-KING-PANG
本篇已在
天主教上海教區
《聖愛》
2020年
第3期
刊載,敬請留意
參考資料
[1][法]史式徽著;天主教上海教區史料譯寫組譯:《江南傳教史》,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6
[2][法]梅朋、傅立德;倪靜蘭譯:《上海法租界史》,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10(內部發行)
[3]阮仁澤、高振農主編:《上海宗教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7
[4]上海宗教志編纂委員會編:《上海宗教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1
[5]熊月之主編:《上海名人名事名物大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
撰文·編輯·攝影
張淵源
資料
陳寒松
審校
徐曾禎
原標題:《【聖堂探址37】天主教上海教區 洋涇浜聖若瑟堂》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