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社交圈:越開放還是越狹小

2021-01-10 中國青年網

本版圖片由視覺中國提供

編者按

追求個性獨立的年輕人,最終走上了相親之路?最近,「985相親局」攪動了輿論熱潮,它不僅僅是一個愛情話題,更是一個社交議題——網絡時代,我們的社交圈越來越開放還是越來越狹窄?

手機上的小程序,可以瞬間讓我們在任何地方找到新朋友,但同一屋簷下的室友,卻可以幾天見不到一面;網絡上匯聚了五湖四海的朋友,但各種「圈子」卻將外人屏蔽在外;有人寧願將時間消磨在寵物身上,也有人享受「宅」的樂趣,還有人忙到沒時間交朋友……多元而分散的都市社交,年輕人在歡樂與孤獨中,尋找與他人與自己相處的方式。

追求個性自由的年輕人 為什麼最終選擇相親

之初

沒有一個人逃脫「真香定律」,就算是「985高校」畢業生也不例外。

這不,最近「985相親局」的話題在網絡上走紅。大家沒想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解得了高等數學題、寫得了情詩小作文的名校畢業生,居然會為談戀愛發愁,並且選擇相親。

畢竟在普遍印象中,現代的年輕人普遍追求個性追求自由,為什麼最終還是走上了相親這條老路呢?

電影《愛在日落黃昏時》裡,女主角席琳說:「當你年輕的時候你會相信你將認識很多人,但後來你才會發現能交流的人其實很少,何況你又不能保證和他們好好相處,就這樣,失去聯繫了。」一句話早已道明了一切。緣分很淺,有些人僅僅一次遇見,就是此生的最後一面,遑論發展出更多的故事。

青蔥歲月裡總覺得不急,一輩子那麼長,總會找到合適的那個人。但眼看著身邊的人一個個脫單,成家立業,自己還是孑然一身,焦慮也就席捲而來。再加上父母奪命催促,很難做到鎮定如初。

因此,畢業後的單身年輕人,不是在相親,就是在奔赴相親的路上。不由得想起身邊的朋友,好像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於相親的態度也在逐漸緩和。以前會覺得相親好「老土」啊,但現在如果有人幫忙介紹一個異性認識,反而會挺樂意。畢竟相親其實並不可怕,如果「注孤生」,那更可怕。

是這屆90後太著急了嗎?事實或許並非如此簡單。圈子小又不愛社交的年輕人,想要脫單真的「太太太難」了。根據民政部的統計數據:2018年中國單身成年人口高達2.4億,其中有7700萬人獨居,據估計,到2021年,第二個數字將上升到9200萬。

當單身社會的浪潮,轟轟烈烈地襲來,相親低齡化成為一大趨勢。相親、使用脫單App,成為年輕人的社交常態。珍愛網的一組調查數據顯示:38%的單身男女首次相親年齡不足23歲,24%的單身男女為23-25歲。七成單身男女均有相親經驗,其中,四成單身男女每年相親次數3次,三成單身男女每年相親次數5次。

與大眾理所當然認為的不一樣的是,現在年輕人自己也有原動力相親。當初總想著打死也不會去相親,但一工作之後,發現有相親這個途徑,真的「非常可」。相親能讓我們認識到新的人,拓展交際圈,否則憑藉自己平時加班、周末宅居不出門的生活方式,這輩子都與脫單無緣了。

於是乎,一大怪現象出現,年輕人一邊對傳統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嗤之以鼻,排斥傳統的相親模式,然後轉頭就在相親App上充值了會員,精心裝點趕往相親局,果然沒有人能逃脫得掉「真香定律」。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相親就是一種妥協,但相親並不意味著將就,只是多了一個邂逅人生伴侶潛在的可能。諸如「985相親局」的出現,反而是因為不願意將就,所以年輕人選擇將主動權放置到自己手中,去把握自己的幸福。

對於相親態度的轉變,實質上也指向了年輕人對待愛情的矛盾與糾結。一方面想要尋求靈魂伴侶,甩開世俗的顧慮,只看喜歡與否;但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在愛情之外產生了許多現實的考量。這種微妙心態在年輕人的頭腦中不斷拉扯。

相親鄙視鏈由此順勢誕生,一般都是你看上她她看不上你,你看不上他他看上了你,很難做到雙向的奔赴,達到訴求的平衡。月薪兩萬元的想找個年薪百萬元的,而年薪百萬元的想找個白富美;沒戶口的想找個本地人,而本地人想找個門當戶對的,潛意識裡,每個人覺得自己值得更好的,然後在一次次的相親中,耗掉了時光。

問題是,愛情真的能夠這樣斤斤計較,精心計算嗎?莎士比亞在《仲夏夜之夢》中寫道:「愛情是不用眼睛而用心靈看的,因此生著翅膀的丘比特常被描成盲目;而且愛情的判斷全然沒有理性,只用翅膀不用眼睛,表現出魯莽的急性,因此愛神據說是一個孩兒,因為在選擇方面他常會弄錯。」

要知道,愛情的美妙就在於它的盲目與非理性,怦然心動的那一剎那,就是毫無理由,無關乎她的胖瘦,無關乎他的高矮,無關乎她的家庭,無關乎他的收入。如果一開始就畫地為牢,那註定是緣木求魚。

有風韻地「宅」著 時不時露頭換口氣

何橘

當年周杰倫一首《陽光宅男》紅遍大街小巷。MV裡的宅男讓人忍俊不禁:帶著黑框眼鏡,穿著格子襯衫,青澀木訥。這是以往大家對「宅」的刻板印象,即沉溺於個人世界或虛擬空間,與現實格格不入。

網際網路世界,很多語言都隨風而逝,難以駐留。不過「宅」並沒有轉瞬即逝,反而語義不斷地流轉變遷,與年輕人的生活狀態連綴在一起。

如今,「宅」代表著一種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種積極的身份認同。起初「宅」或許只是形容沉迷動漫或網路遊戲。如今的「宅」更像是自我況味,是喜歡獨處的表現。宅一宅,青年人可以跳出煩惱、暫避現實,在個人的小世界裡風光無限。沒有貶義的「宅」,已經是年輕人「喜聞樂見」的生活方式。

詞語仿佛一面鏡子,映照著社會變遷。「宅」上邊有個「寶蓋頭」,它的語義與房子連在一起,反映了家提供給人的私密庇護,這是個讓人卸下防備和假面,全身心放鬆的時機。減弱社交聯結、專心享受獨處,是因為二者對人們而言有不同的意義,承載著人類不同的情感維度和現實需要。

當我和別人說我很「宅」或我想「宅」時,簡而言之就是我想自由地「一個人靜靜」。在這個萬物飛馳的年代,慢下來、靜一靜,對每個人都很必要。誰的生命不需要些許清靜?熱鬧有熱鬧的精彩,清靜有清靜的味道,就好像圖畫需要留白,生活也需要屏蔽喧囂。在喧囂與熱鬧中給自己留一方安靜天地,不僅是主動選擇一種生活方式,更是自我淨化精神世界。古人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源於心遠地自偏。從古至今,社會發生了滄海桑田、天翻地覆的變化,即便到了賽博社會(又稱虛擬社會),人們骨子中的那份安寧清靜,其實並未改變。

這屆年輕人被內卷的競爭裹挾,承受著「996」的壓力,半路被叫回加班會崩潰大哭,時不時還會自嘲「打工人」。如今人們不能像古人那樣歸隱山林、心外無物,但雖不能至心嚮往之,適時地「宅」一下,有助於修養身心。

「宅」是年輕人解壓的方式,仿佛遊泳也得時不時露出頭換口氣一樣。獨處過後,是為了更好地出發,跑向更遠的目標。哪怕生活欺騙了你,也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有些憂鬱,不妨獨處一會兒。周末足不出戶,做個「佛系」青年,看看書、泡泡腳、澆澆花、擼貓鏟屎;或者訂外賣大吃一頓肥宅套餐,打打王者,上彈幕網站看綜藝節目裡的帥哥靚女。

社交仍然是一項相當重要的能力,這和偶爾有風韻地「宅」著並不矛盾。不可否認,人作為社會性動物,有必要敞開心扉與人交流,通過社交認識朋友、分享情感,始終有不可替代的價值。虛擬社交或許能讓交流更加便捷,但卻無法等同於面對面的溝通。

有時「宅」也不純粹是我的主觀選擇,而是客觀條件限制。疫情期間居家隔離,我只能為了安全,服從大局地「宅」著,這是不得已的特殊情況。北京每年冬天都很冷,出門被風颳得腦袋疼,飄雪天更不方便出門,「宅」著舒服又安逸。有時,我會給自己點上個小蠟燭,躺在被窩裡看看書,差不多也有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的意境。就算是被動地「宅」,我們也能「腦洞大開」,去享受別有韻味的生活。

「偽離職」之後,終於有時間去見朋友

李奔

我沒有時間。這是首要的感覺。

當親戚朋友給我介紹相親對象時,我的理由從來都是沒有時間。北京這樣大,你在石景山,我在朝陽,平時最早六點半下班,只能約在周末。周末如此珍貴,卻要被用來跟陌生人進行需要背景介紹的對話,於是偶爾不想出門,最終一月至多見兩三次面。所以終於明白了過去的人為什麼在介紹對象時要介紹同一個單位的——因為下班順路。

下班順路很重要。在北京這樣一座城市,哪怕是再好的朋友,只要你們住的地方相距足夠遠,就有機會成為許久見不了一次的網友。當然網友並不意味著更低的質量,我有很多次都被手機另一端發來的某句話深深安慰到。但是一個能時時見面的人,是可以切實地塑造你的生活的。

如果你的朋友住在你下班路上的某處,而且離你家不遠,你們見面的頻率就會呈直線上升。在你家裡吃一頓飯,在對方家裡看一部電影,什麼事都不會耽誤。下班不再只有一個去處,你們可以互相幫忙佔據對方的時間和精力,以免它們被無聊且焦慮的狀態侵佔。但是如果住的地方相距太遠,抵達對方的時間太長,這種情況的實現難度就大大提升。那些幫人在一個單位裡介紹對象的叔叔阿姨們,大概是深知這種現實因素的影響,知道人的關係如何在現實中發展和維持,這是僅憑一腔愛意就盲目相信異地戀的年輕娃娃們所未能認清的。

不過,我為什麼在糾結於下班順路?哦,時間。我感覺自己沒有時間。這句話似乎不該從我嘴中講出來,因為我的職業是一名圖書編輯。這個名頭聽上去實在清閒,也確實不是一份給人很大壓力的工作。有些同事在生娃之後選擇來這裡工作,部門內有位同事保持著準點上下班的記錄,但是我頂著一個「主編助理」的名頭,實在無法像他們一樣。我的朋友一度覺得我應該會每天下午泡杯茶,坐在那裡慢悠悠地看稿。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某天偶然敲進設計總監的聊天界面,狀態欄裡的三個字瞬間激活了我的焦慮——「一堆事」。這位作者的稿費該結算了,那位譯者該交稿了,設計師給的封面方案需要確認用紙和工藝,同時還要保證每天一定的看稿量。聊天界面開了七八個,哪怕只是坐在位置上,也總有不同的人來找你處理各種問題。雖然已經在超負荷運轉了,領導卻看不見或假裝沒看見,只不斷催促看稿再快些。沒有意識到問題的我主動加班,終於成了一個生活中幾乎只剩下工作的人。

這就是我前段時間的狀態:頭腦不清醒地醒來,吃或不吃早飯,擠地鐵上班,從屁股接觸到工位的第一秒開始工作,直到在公司吃完晚飯,繼續待一會,之後再回家。回到家,心裡還惦記著沒有完成的事情,甚至有時候它會在夢裡找到我,成為實實在在的夢魘。周末見人?算了吧。我不只沒有時間,還缺乏心力。相比去見朋友,有時我更想睡一覺。那種鬧鐘不會響,工作不會入夢,醒來頭腦清醒的好覺。看過一篇文章,說缺覺讓人更難提起興趣談戀愛,我想恐怕它影響的是人的所有社交活動。

以上狀態持續到終於提出離職,算是重症猛藥。之前讀完本科選擇工作,本是想讓更加現實的東西進入自己的生活,讓工作的時刻表規整自己的生活。這一點的確實現了,我終於擺脫了在學校裡的散漫,適應了工作的強制性要求,只是沒想到它有一天來勢洶洶,幾乎要把人逼入絕境。

其中原因很複雜,有公司制度的問題,有直屬領導不作為的問題,也有我自己的做事方式和溝通的問題。領導讓我考慮一下,並開始被迫反思眼下的情況。我則試著放鬆自己,不把工作看得過重,留出更多的時間給自己。最終達成一致意見:看稿量不再做任何要求,我暫時留下。

於是繼續做「工具人」。工具人不是貶義,至少對於我來說,人還是需要被佔用。而且我不喜歡太費心,認真幹活就是了。只是經過這一番波折,我也慢慢找準工作的節奏,開始準點下班。我的朋友也搬到了離我家不遠的地方,事情在慢慢變好。但情況這樣幸運變好的可能只有我,因為前幾天約這位朋友看電影時,她說工作事忙,只能下下周了。

寵物社交:小貓對我施展了時間的魔法

陳了了

此時此刻,寫著這篇文章的我,正和一隻小貓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剛見到它時,它才一個月大,圓圓的眼睛只讓人覺得楚楚可憐。那時的我並不知道,為什麼它那蓬鬆凌亂的毛髮和沾著貓砂的小鼻頭,乍看不算精緻,卻瞬間融化了我的心。直到和它相處一年多後,我才突然覺得:它應該是會魔法吧,不然怎麼能讓我一見到它,就有滿眼滿心的幸福呢?

記得前幾天,另一個養貓的朋友和我說:「很多時候,我覺得人不如貓。」當時,我大概只用了不到一秒鐘時間驚訝於這個驚人的論斷,就立刻想起了家中小貓的面孔,不由得對朋友的想法贊同了起來。回想起來,我雖然說不出人有什麼不好,但自從養了貓,我在閒時出門social(社交)的頻率明顯低了不少。好幾個陽光明媚的周末,我只想待在家裡陪著貓咪,不想離開它身邊半步,在那段安逸、溫暖的時光中,我感受到的是零距離的信任、放鬆與坦然,而這些東西,在再好的人類朋友身上恐怕也很難找到。

其實,在我認識的朋友裡,像我一樣,願意把「成噸」的社交時間分配給家中寵物的人並不算少。打開微博,我們也總能看到大把的年輕網友在那裡「雲吸貓」「雲擼狗」。仔細想想,和小動物的相處時光,確實對我們原有的社交起到了一種替代作用。儘管小動物並不屬於人類社會,我們和它們的交流理論上未必稱得上「社交」,但在實際生活中,「寵物社交」已經成了不少年輕人滿足心靈互動需求的主要社交選擇。

剝開我自己對家中小貓的喜愛不談,我想: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事,不僅與小動物們本身的魅力有關,恐怕也與圍繞在我們這一代人周遭的社會壓力有關。有人說,這是一個過度競爭到「內卷」的時代,從小到大,每分每秒,我們都在與同齡人競爭,試圖勝過、超過其他人。因此,和別人打交道固然是一件能夠滿足社交需求的事,但同時也在潛意識中附帶著某種負擔。當人們感到緊張、焦慮的時候,第一反應當然是找到一個傾訴的對象,但是,再親密的人,也很難讓我們卸下一切防備與距離,而小動物們卻可以。

養貓前,我常常陷入焦慮的情緒狀態。當時,我聽說冥想會很有幫助,就想學來試試。指導我的朋友說:練習冥想的入門之道就是關注自己的呼吸。可我每次嘗試,思緒總會在幾個呼吸後就飄散到亂七八糟的地方,讓我不得其法。然而,就在我幾乎已經要忘了這件事的時候,小貓咪第一次趴在我的肚子上睡著了覺。它軟軟的,毛茸茸的,就那樣溫暖地和我挨在一起。我看著它的小肚皮一起一伏,聽著它規律的呼吸聲,突然就找到了專注於呼吸的辦法。倏忽間,時下的煩惱和眼前的憂愁仿佛全都不復存在,我突然發現,時間不僅在線性地流動,它也延展在微小如每一個呼吸中,而讓我找到此時此刻的,正是小貓咪為我施展的魔法。

其實,從小到大,我在身邊的人看來一直是外向的。我從來都不排斥社交,也並不害怕和別人打交道。但是,雖然朋友不少,我卻依然覺得小動物能給我帶來一種獨一無二的交流。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並不知道這是為什麼,但在和小貓相處的過程中,我突然好像明白了什麼——這種無法用人際社交替代的幸福,可能恰恰來自於我們的難以溝通。

記得小時候我曾在書上看到一句話,說人總有顧慮,因此除非是和戀人或嬰兒,很少會和其他人四目相對。但小貓咪不是人,你知道它小小的腦瓜不會算計什麼,因此怎麼對視都不會覺得不舒服。同時,它們對我們也不會有人的那些要求。在它眼裡,我可以是絮叨的,可以是失敗的,可以是崩潰的,這些對它來說都不算什麼。於是,我可以在和小貓相處時,暫時忘記自己是一個被重重束縛捆綁的社會人,和它一起做一隻快樂的小動物。

說回「雲吸貓」,養貓之前,我也熱衷此事。然而,「雲吸貓」和養貓終究是不一樣的。對「雲吸貓」的大多數人而言,喜歡貓更多的是喜歡看它們可愛的樣子,作為一種釋放壓力的自我愉悅方式。但是,那種獨特的情感交流,只能在朝夕相處中才能體會。如果你問我要不要養一隻自己的小動物,我會確信地告訴你:去擁有,去愛吧。我不敢擔保建議正確,但請相信,這100%出自我的真心。

網絡社交:從大廣場到小隔間

申竹月

如今,如果說攝影圈、漢服圈、粉圈還算較為「出圈」的小眾群體,常常出現在大眾視野,那麼「艦娘」等詞彙就讓人摸不著頭腦了。時下不少年輕人的社交圈子正在以閉環形勢自我發展,從過去的公眾討論廣場演化為一個個封閉隔間,圈外人難以理解。

從天涯、貓撲等論壇到博客、微博等社交媒體,網絡社交前期呈現的是「大廣場」的特質——話題廣泛、參與人數眾多,每個參與者都會對不同領域的話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如今,網絡社交卻開始「隔間化」——人們以各類社交媒體為依託,根據不同的興趣愛好結成穩固的小圈子,把「大廣場」切割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小隔間」:「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聽圈內聲」「兄弟們把XX打在公屏上」「阿偉死了」等圈外人無法理解的話,卻會讓有同樣興趣愛好的人相視一笑。

從「大廣場」到「小隔間」,人們的網絡社交套在不同圈層裡,在代表主流文化的大圈子和亞文化的小圈子裡恣意跳躍。而小圈子因為人數少、文化特徵突出、成員間得以建立起強關係,甚至有更強的向心力與感召力。

究其原因,在於網際網路技術發展為小眾化圈子的形成提供了有力支持。豆瓣小組、微信群、QQ群等社交平臺,使社群的成立與壯大更加便利化。過去小眾愛好往往因為地緣限制而「足不出戶」,而如今,一張群聊二維碼就可以讓愛好者們輕鬆實現點對點聯結,為人的自我實現、個性化發展提供更多可能。

靈活、便捷的社交方式也讓小眾化聚集超出了對某一種話題或某一個偶像的喜愛,進而延伸到共同經驗的分享,比如聚集了23萬網友的豆瓣小組「社會性死亡」,分享尷尬現場的「高壓鍋爆炸」小組,等等。圈子的背後早已從「同好」演化成「共同體意識」,而這種由共同經歷聚合起來的群體甚至可以藉由網際網路繼續向組織化發展。

投身進入某個圈子,便會感受到它帶來的歸屬感甚至現實感。活躍頻率高低、是否擔任職務、結交好友多寡等等,現實生活的差序格局映射到了網絡圈子中,人們在其中也能體味到擁有社會資本的快感。

不僅如此,小圈子因其目標受眾精準明確而成為資本財富生長的土壤。玩偶盲盒、動漫周邊、漢服裝飾……了解小圈子的用戶需求,提供交流平臺和針對性服務,成為很多中小企業的新利潤增長點。

社交圈的「縮水」,一方面說明年輕人個性發展越來越得到認可,年輕人自我追求、自我實現的願望受到尊重。但同時,小圈子社交也產生不少值得注意的問題——圈子有自我發展的閉環,設立了內部未加規定卻普遍遵守的軟規則。信息繭房的存在讓圈子裡的人不斷加劇自我認同感,產生「回聲室效應」,更易激發群體極化現象。

同時,一些小眾圈子一旦「出圈」到大眾視野,可能會在經受主流文化價值的審閱中,產生碰撞乃至對抗。個別違反公序良俗的現象也會引發社會對某個小眾圈子的抨擊。比如老師帶領小學生為某明星應援,影響正常教學秩序;「PUA」組織教學摧殘虐待女性,等等。

因此,要對侵害社會秩序的小圈子行為及時加以制止,並對青少年加強教育引導。對於青少年來說,由於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尚未穩固,社會經驗不足,過早沉溺於某個「小隔間」,極易造成觀念閉塞,沉浸於獵奇的快感之中。

整體而言,對於社交「隔間化」的社會現象,還是應當營造寬鬆包容的文化氛圍。若只因為圈子「大」或「小」就對其橫加指責評判,將會造成小圈子愈發封閉,以致野蠻生長的狀態。每個人合法的興趣愛好都值得尊重,每個人都有追逐愛好的自由,對小眾文化報以包容態度,讓社會的精神與文化世界更加豐富多元,多姿多彩。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社交應用越多越「沒朋友」?
    但是,所謂的「朋友圈」、好友圈當中,大部分人每周能交流的不超過20人。尤其是,對於陌生社交的滿意度,多數用戶反映也不是很理想。(來數據源:極光大數據)李楠告訴懂懂筆記,他的手機裡先後安裝了二十多款社交應用,有陌生社交、樹洞社交、興趣社交等等。然而,最近以來讓他有興趣打開的應用卻越來越少。「留在手機裡,只是懶得刪除罷了。」
  • 衛生間廁紙扔馬桶還是紙簍裡?很多人做錯,衛生間越用越臭
    衛生間廁紙扔馬桶還是紙簍裡?很多人做錯,衛生間越用越臭對於我們國人的家庭來說,上廁所的時候都有一個習慣,解決完自己的問題然後用衛生紙,衛生紙使用完畢之後,會直接扔到垃圾桶裡面,這也就形成了一個現象,馬桶的旁邊必然有垃圾桶的存在,那麼這樣的做法到底是正確還是錯誤呢?
  • 女人,為什麼一定要有自己的社交圈
    生活中往往是:越想抓牢的東西,就越容易失去。因為,對於愛情,除了「一哭二鬧三上吊」,你已經毫無競爭力可言。重視家庭沒有錯,但這並不意味著女人應該為了家庭,將自己與世隔絕起來,即便已經走入婚姻女人,也應該擁有屬於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社交圈。真正幸福的婚姻,應該是自由的,是相互尊重的,是能夠給彼此空間的。
  • 為什麼我們越長大,反而越沒什麼朋友了?別讓自己越長大越孤單
    記得上初中的時候,一直在聽一首「越長大越孤單,越長大越不安」的歌。「都說這輩子最怕在某個年紀,突然聽懂一首歌:聽不懂是幸運,聽懂了是人生。」那時候只是覺得旋律朗朗上口,歌詞中蘊含的深意未曾理解。直到走出校園踏進社會,才深刻了解裡面的悲傷。在夜深人靜的某一刻,你有沒有那種孤獨感突然襲來,自己被緊緊包圍在其中的感覺?
  • 性格開放的女生, 你越是這樣「折騰」, 她就越喜歡你
    一百個女生就有一百種性格,但是不管她們的性格怎樣多樣化,在男生的眼裡,還是比較喜歡性格開放的女生,因為這樣的女生不拘一格,交談起來也比較爽朗,而且也不會像其他女生那樣動不動就拉黑人或者不回覆信息,總的來說就是和性格開放的女生相處起來會比較輕鬆,不需要用太多的套路。
  • 北京市副市長張家明:北京教育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 教育政策日趨完備
    北京市副市長張家明在國際教育服務貿易論壇上表示,北京教育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北京不斷優化留學環境,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際學生來京求學,在京就讀外國留學生近11萬人次,成為亞太地區重要留學目的地之一。北京也是重要的國際學生生源地,出國留學人員逐年增長。北京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項目達到150個,各級各類學校的國際化水平顯著提高。
  • 遇上不順心的事,越想越生氣越想越難受,小心反芻心理的危害
    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都會遇到不順心的事。小到在公交車上被人踩了一腳,別人沒有道歉;大至不幸生了病,花光了積蓄。這些煩心事對於有些心大的人來說沒什麼大不了,過去了也就過去了,可是對於一些天生性格敏感的人來說,卻可能是一顆持續危害我們身心健康的毒藥。
  • 揭秘健身圈脫髮定律:肌肉練得越大,頭髮禿的越快?
    那健碩的肌肉,完美的身形,渾身散發著雄性的美感,使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健身塑形的行列,但健身圈也同樣流行這樣一句話:「肌肉練得越大,頭髮禿的越快。」那麼健身和脫髮有什麼必然聯繫呢?非雄激素脫髮健身會誘發脫髮嗎?脫髮了還是想健身怎麼辦?
  • 龜,是不是越貴越難養,成正比嗎?
    但往往我們認識了品種之後,都會跟隨著價格的出現,而普通人的思維裡,都是越貴的龜會越難飼養,正因為難飼養,難繁殖,才導致價格高的。事實是不是我們想得這樣呢?我們先看看什麼才是好養?首先這裡說的好養,不是那種丟在那,水都臭了依然可以活得好好的;常年忘記餵食也依然強壯;終日暗無天日也沒事。
  • 自從養了哈士奇,就不想養其他狗了,越養越上癮!
    也有人說,自從養了哈士奇,就不想養其他狗了,越養越上癮!1、哈士奇顏值高雖然哈士奇又蠢又二還拆家,但是人家有顏任性啊,哈士奇的顏值真的是超級高,雖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審美,不過哈士奇長得真的好像狼,尤其是眼睛基本上是藍色的,很漂亮。
  • 老人收養烏龜10年後發現它盡然越長越離譜!(圖)
    這隻烏龜在老人的悉心照料下成長很快,一眨眼10年過去了,但是說來也奇怪,這隻烏龜卻越長越離譜,老人對此也是大惑不解。究竟是什麼原因呢?一起來分析下吧!這隻烏龜身材不算小,但烏龜殼卻很小,狹小的顆包裹了烏龜的大半個身體,小烏龜在這個烏龜殼裡給人感覺非常難受的樣子。老人說這10年間烏龜的飯量很大,一頓要吃很多。也許是這個原因導致了烏龜的生長出現了問題。
  • 內向者如何拓展社交圈?
    和人閒談能讓我們知道一些小道消息,變得消息靈通。《內向心理學》是一本針對內向人士的社交指南。為內向者構建社交網絡提出了具體指南。下面我們來看看內向者如何遇見那些我們願意與之交往或維持聯繫的人。《內向心理學》封面1、內向者的社交偏好我們的社會環境普遍認為內向者不擅長社交,也不喜歡社交。其實我們不是不喜歡,只是不太喜歡人太多的場合,也不喜歡跟不熟悉的人閒聊。我們喜歡跟少數人保持深交的狀態。
  • 婚姻保鮮:為什麼你越盯著他,他越容易出軌?
    對方已經告知,晚上要做什麼,女人還是會不停的打電話催他問他。再比如限制男人的活動,不許參加同學聚會,不許晚上應酬,不許出去玩耍。要求男人時時刻刻跟自己匯報時間,地點,事件,要求固定的時間打電話。如果丈夫和女同事稍微有所親密,就會變得非常敏感,懷疑他是不是和女同事有其他不正常的關係。
  • 真正強大的人都是獨來獨往的,越弱小越喜歡往人群裡湊
    01 我們很多人不甘心與眾不同,但是卻又畏懼別人的流言蜚語,怕別人說自己特立獨行,標新立異,怕別人孤立自己。其實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孤獨才是常態,享受孤獨才是我們應該有的姿態。
  • 用二次元動漫解釋三次元的社恐,越不熟越要用顏文字和表情包
    二次元文化已經是很多人日常交流的話題,不論是動漫中熱血的劇情,還是哪一部最新連載的漫畫有著可愛的角色,這些二次元交流成為人們打開話題、促進關係的法寶。但是在生活中,依然有很多人不善於交流,甚至演化出「社交恐懼症」這個名詞。
  • 別怕這幾種花「中暑」,越曬越漂亮,不怕熱不怕凍,漂亮又好養
    這6種花不怕曬,扔在陽臺不用管,陽光越曬它越開,開出花海一片夏天到了,天氣非常炎熱,溫度高,日頭足。那有哪些植物不怕曬,還能持續的開花呢?其實開放在夏天中的花還是特別多的。今天我們簡單的說幾種:第一、藍雪花。藍雪花開花,藍盈盈。不怕暴曬,不怕高溫。
  • 情侶吵架是會越吵越好,還是越吵越傷感情?
    會吵架的情侶越吵越親密,而不會吵架的情侶,則是越吵越傷感情。有人會問,難道吵架還分會吵不會吵嗎?不都是吵架,怎麼有的人就不會傷感情,有的人就動不動要分手?誠然,吵架都是發洩不滿情緒的一種渠道,但每個人吵架的結果不同。有的人只能單純發洩情緒,有的人就能夠解決問題。
  • 女富豪染病牽出香港社交圈!伏明霞富態美真低調,和邱淑貞是鄰居
    周巧兒染病的消息一出,媒體們才發現她的社交圈真是不簡單!因此周巧兒染病的消息居然讓人看到了香港上流社交圈都是住在哪裡的,很多人才知道原來伏明霞和邱淑貞是鄰居啊!女富豪染病牽出香港社交圈!本來就是單眼皮,一胖就顯得眼睛小了,可是她的笑容還是那麼親切。當年伏明霞嫁給香港前財政司司長簡直轟動兩岸,大家不會想到世界冠軍嫁給一個比自己大那麼多歲的人!
  • 22歲新疆健身女神,練出完美腰臀,網友:越努力越優秀
    22歲新疆健身女神,練出完美腰臀,網友:越努力越優秀而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位姑娘也來自新疆,她叫沐拉拉拉,是一個正宗的95後,現在也不過才22歲。但是這麼年輕的她卻擁有了很多粉絲,這是因為她的高顏值和3D身材為她帶來了這麼多的關注。她現在是一個運動達人,並且還兼職健身教練,因為她熱愛健身,所以才能夠在小小年紀就擁有了別人羨慕不來的身材。
  • 一個人越優秀,越喜歡獨處
    大多數時候,我們是害怕孤獨的,總是期待有人可以陪著我們、可以與我們交流。我們害怕一個人待著。一個人的時候,我們往往會無所適從,感覺到百無聊賴。同時,我們也害怕面對自己,不知道如何與自己相處,如何看待那個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