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狗」機器人。
平衡力絕佳、能負載約180公斤武器裝備翻山越嶺、還能解讀語言和視覺命令,谷歌旗下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出品的全地形動力機器人「大狗」曾有望成為未來戰場的利器。然而,四腳「大狗」行進時如割草機般的巨大引擎聲,令美軍極易暴露目標,最終下決心裁掉該項目。
遭棄用的這款「有腿的班組支援系統」(Legged Squad Support System,LS3),被美軍陸戰隊員稱為「庫丘」(Cujo,美國驚悚大師史蒂芬·金電影《狂犬驚魂》中強壯兇猛的狗)。2010年至今,這一由美國軍方與波士頓動力合作研發的項目已經耗資4200萬美元。幾年前,美軍甚至聲稱將在阿富汗戰場上測試和使用「大狗」。卻不想,去年的一場大型實地試驗使「大狗」的缺點暴露無遺。

砍掉該項目並不代表機器「大狗」就夭折了
「部隊認為大狗太吵,會導致他們暴露目標。」美軍陸戰隊作戰實驗室發言人歐爾森表示。此外,一旦發生故障,這款機器狗的維修十分困難,因此不適合投入實戰部署,最終將其轉入技術儲備。
此前,坊間有笑話稱,帶上「大狗」的陸戰隊,在一公裡外就可以被發現了,因為它實在太吵了!
不過,波士頓動力創始人馬克·拉博特(Marc Raibert)覺得事情沒那麼悲觀,他說「LS3這個項目是為了驗證多足機器人參加戰鬥的可行性,所以陸戰隊砍掉該項目並不代表機器大狗就夭折了。」
有軍事觀察員分析,這種機器「大狗」的主要設計目的是跟著步兵前往區域複雜的地區,其設計階段的要求就是在必要時安靜行動。其行動能力是在複雜巖石地區以1到3英裡每小時(1.6到4.8千米每小時)行走或小跑,在較好地形上以5英裡每小時(8千米每小時)慢跑,或者在平坦地形上以7英裡每小時(11.2千米每小時)奔跑,與步兵行進速度相一致。
上述軍事觀察員稱,這種「大狗」可以通過70%到80%的地形,但是在通過山體斜面和山脊時還是存在問題——而最大的問題在於,「大狗」的噪音實在太大,因此「大狗」被海軍陸戰隊用作後勤工具而不是一個戰術工具,美國海軍陸戰隊沒能找到正確的使用方法,把這種大狗裝備到傳統的海軍陸戰隊巡邏隊中。此外,這種機器大狗的技術水平顯然遠遠超過目前的步兵班裝備,若非專業人員攜帶專業器材與零部件跟隨,一旦出現故障,普通步兵基本不具備修理能力。

未來用途不局限於運輸,還可以是偵察監視、火力打擊、機動突擊
「『大狗』是軍用四足仿生機器人中的代表性產品,其被淘汰多少有些出人意料。噪音過大可能是其中一個原因,畢竟『大狗』的預設作戰環境主要是一些隱蔽性較強的小規模戰術行動甚至特種作戰行動。」軍事專家李路稱,「但這不應該是其全部原因,『大狗』至今處於技術領先狀態,許多技術突破軍事意義重大,2014年還在『環太平洋』軍演中進行了實戰測試。因此我認為,雖然『大狗』取消了,但美國對軍用仿生機器人的研究還將繼續深化。可以說,『大狗』已經完成了其歷史使命,相關技術成果將會在其他項目中得到繼承和發展。」
為了對此做出修正,波士頓動力還打造出相對安靜、以電力驅動的機器狗「Spot」。然而,儘管去年9月測試成功,陸戰隊還是決定不帶它上場,因為體型較小的Spot負載只有「大狗」的十分之一,且自動化智能化程度遠低於「大狗」,必須要士兵進行遙控操作。
如果要讓「Spot」具備「大狗」的自動化操控性能,至少還要再研發1至2年,也就是說,雙方必須籤訂新合約。但谷歌表示,未來將不再籤定軍事合約,也不會再針對軍用機器狗進行改良。今後,谷歌打算研發用於製造業與工業的商用機器人。
李路介紹,Spot可以被視為是「大狗」的演進產品。按照現有發展趨勢,未來相關技術進步將會越來越頻繁。「個人認為,仿生機器人將成為未來軍用地面無人裝備發展的主流方向之一。近期來看,地面無人系統將主要擔負物資運輸等輔助作戰任務,但隨著相關技術的不斷成熟和進步,其任務將迅速向偵察監視、火力打擊、機動突擊等主要作戰領域拓展。」他說,軍用仿生機器人兼具多功能性、持久性等特點,將逐漸成為未來戰場必備品。
在軍用仿生機器人研究方面,中國版「大狗」仿生四足機器人已於去年7月公開亮相。這款機器人總重250千克,負重能力為160千克,垂直越障能力為20釐米,爬坡角度30度,最高速度1.4米/秒,續航時間2小時。


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展出的仿生四足機器人。
據悉,這款機器人主要由足式機械系統、動力單元、感知系統及控制系統組成。作為通用平臺,可應用於陸軍班組作戰、搶險救災、戰場偵察、礦山運輸、地質勘探等複雜崎嶇路面的物資搬運。據中新網報導,這款由中國自行研製的「大狗」機器人,總體指標已經達到美國同類產品水平。
「我認為,各國發展四足仿生機器人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為兩足機器人研究提供技術支持,並最終實現機器人士兵,未來該領域的發展空間可能更加廣闊。」李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