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天琴計劃」測出最準地月距離、SpaceX全球首次商業載人發射

2021-01-11 大地量子TerraQuanta

我國「天琴計劃」測出最準地月距離

中山大學「天琴計劃」雷射測距臺站於近期成功測得月球表面上五組反射鏡的回波信號,測出國內最準的地月距離,且精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意味著中國科學家攻克了地月雷射測距技術,至此,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成功測得全部五個反射鏡的國家。

據了解,地月距離在38萬公裡左右,地月雷射測距基本原理就是從地面測距臺站的望遠鏡上,將高度同向性脈衝雷射束射向放置在月球表面的反射鏡,反射鏡發射該雷射信號再通過地面臺站的望遠鏡接收,通過發送、接收時間差計算出地月之間的距離,地月雷射測距是目前人類歷史上最遠距離的雷射測距實驗,也是目前地月距離測量精度最高的技術手段。

https://3g.163.com/news/article/FDLM1ILE0537A5Y9.html?from=history-back-list

我國Ku頻段首顆高通量衛星運抵西昌,預計6月底發射

亞太衛星寬帶通信(深圳)有限公司歷時近4年、投資20餘億元研製的亞太6D衛星,已完成各項測試與出廠評審,於5月23日運抵西昌發射中心。在完成後續星箭合體及相關測試後,擬於6月底擇機乘長徵三號乙增強型火箭升空。

據悉,亞太6D是我國首顆Ku頻段高通量衛星,比起傳統衛星,高通量衛星具有帶寬更大、資費更低、終端更小、通信服務門檻較低的特點,被認為是可改變現有行業規則的衛星。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598936

新研究發現解決太空垃圾問題最有效的方法

近地軌道密布的老化衛星和空間碎片,極大增加了新發射衛星相互碰撞的風險。一項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的新研究顯示,解決太空垃圾問題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利用捕獲碎片或使舊衛星脫離軌道等技術手段,而是向衛星運營商收取「軌道使用費」。

具體費用將與該衛星帶來的額外碰撞風險相關,這一舉措會迫使運營商衡量衛星的預期壽命價值以及碰撞風險,而不是直接將衛星送入軌道。同時,收取的軌道使用費也可以用於處理現有的太空垃圾。

CIRES研究員,該論文的合著者,經濟學家馬修·伯吉斯說,軌道使用費也將增加航天工業的長期價值。加上軌道使用費,衛星產業的長期價值將從照常營業情況下的約6000億美元增加到約3萬億美元。

https://www.sohu.com/a/397893194_99900743

SpaceX實現全球首次商業載人發射

北京時間5月31日凌晨3點23分,SpaceX 最新的載人龍飛船攜帶兩名太空人和一隻恐龍玩偶在美國甘迺迪航天中心39A發射臺成功發射。

直播顯示,點火升空約2分半後,一級火箭分離。9分半鐘後,一級火箭成功實現回收。12分鐘後,載人龍飛船與火箭二級分離,至此,發射階段圓滿完成。根據飛行計劃,龍飛船將在飛行約19個小時後與空間站對接,1-3 個月後返回地球。

此次發射任務是首次由私營航天公司載送太空人進入國際空間站,標誌著全球商業載人航天進入全新時代。此外,就發射前一周,SpaceX宣布獲得3.462億美元的新一輪融資。加上此輪融資,SpaceX公司迄今為止共融資逾5.67億美元,估值達到360億美元。

https://www.cnbc.com/2020/05/26/spacex-raised-over-567-million-in-first-2020-funding-round.html

維珍軌道公司首次火箭試射失敗

美國東部時間5月25日,小型衛星發射商維珍軌道公司進行了首次空中火箭LauncherOne試射,但以失敗告終。

綽號「宇宙女孩」的波音747飛機搭載LauncherOne飛到1萬多米的高空。在那裡,飛機處於懸停狀態,將火箭對準天空釋放出去。隨後LauncherOne的主發動機會點火,推動該火箭飛完剩餘路程直至進入軌道。

但在飛行開始不久,火箭就出現了異常。該公司表示,在測試過程中沒有人受傷,任務團隊將深入研究數據,以了解哪裡出了問題。

http://www.techweb.com.cn/ucweb/news/id/2791456

SpaceX及OneWeb共申請發射近8萬顆網際網路衛星

近日,在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設置的最後期限之前,多家企業向FCC申請發射網際網路衛星。其中兩大巨頭SpaceX、OneWeb申請發射的規模最大:SpaceX申請發射3萬顆衛星,OneWeb申請發射近4.8萬顆衛星。

SpaceX公司申請發射的衛星都屬於其Starlink星鏈計劃的一部分。而結合實際情況來看,OneWeb公司申請發射近4.8萬顆衛星就顯得比較意外。因為早在3月份,OneWeb就已經申請破產並辭掉了大部分員工。不過,此前OneWeb曾表示計劃利用破產程序「將其業務出售,以實現公司價值的最大化」。之所以要獲得FCC批准發射更多的衛星,實際上是為了提高其資產價值,給併購方更多選擇。

http://www.3snews.net/startup/246000061788.html

相關焦點

  • 「天琴計劃」立新功:測出國內最準地月距離
    本報記者 鄭 楊攝 一個口徑1.2米的反射式望遠鏡、一個工作溫度在零下200多攝氏度的多通道超導單光子探測器、一個高重頻短脈衝固體雷射器、一個雷射測距光學平臺——5月25日,經濟日報記者在位於廣東珠海鳳凰山頂的天琴計劃雷射測距臺站內,看到了由上述部件組成可以測出地月距離的科技「利器」。
  • SpaceX 18年裡程碑,全球首次商業載人發射的前世今生
    美國東部時間5月30日15時23分(北京時間5月31日凌晨3時23分),佛羅裡達甘迺迪航天發射中心39A發射臺,人類首次實現了商業載人發射!這一次,創造歷史的又是馬斯克。他成立的商業航天公司SpaceX旗下的第二代載人「龍」飛船(下文龍飛船,均指二代載人龍飛船)剛剛搭載著兩位太空人,道格拉斯·赫爾利和羅伯特·本肯順利進入太空。
  • 「天琴」將奏何妙音?——「天琴一號」發射成功背後的我國引力波...
    ——「天琴一號」發射成功背後的我國引力波探測之問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鄭天虹、肖思思、馬曉澄、胡喆  12月20日,隨著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騰空而起,「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衛星成功飛向太空。  這是我國首顆由國家立項面向未來引力波空間探測的技術試驗衛星,其成功發射意味著中國醞釀近20年的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方案距離實現邁出了重要一步。
  • 羅俊代表:天琴二號預計2025發射 將提升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能力
    來源:經濟日報5月26日,全國人大代表羅俊接受媒體連線採訪時透露,天琴二號衛星預計將於2025年前後發射,屆時將提升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羅俊代表介紹,面向我國自主空間引力波探測的「天琴計劃」已進入第三階段任務,即發射「天琴二號」衛星編隊,該衛星編隊直接瞄準我國下一代重力衛星。國際大地測量協會「重力委員會」執行常委、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鍾敏研究員說,重力衛星是地球近地軌道衛星中精度要求最高的衛星。第一代重力衛星星間測距採用微波測距技術,而下一代重力衛星星間距則採用雷射幹涉測距技術。
  • 「天琴一號」成功發射
    近日,「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標誌著我國「天琴」引力波探測計劃的首顆技術驗證衛星成功啟航,開啟了它的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的探索之旅。「天琴計劃」是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於2014年提出的、以中國為主導的國際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
  • 羅俊:天琴二號預計2025年發射 將提升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能力
    央廣網廣州5月27日消息(記者鄭澍)26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接受媒體連線採訪時透露,天琴二號衛星預計將於2025年前後發射,屆時將提升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羅俊代表:「天琴二號」計劃2025年前後發射
    21日,全國人大代表、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院士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經過多方評估,天琴一號六大技術在軌驗證全部通過,每項技術指標都優於任務目標,達到國內同類技術的最高水平。羅俊院士說:「目前衛星狀態良好,下一階段將進入拓展實驗階段。」
  • 兩會時刻 | 「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天琴一號」具有兩個啟示
    △羅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近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在當前形勢下,加強原創性的基礎研究、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非常重要,要以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
  • 天琴二號傳來新進展,中美德有望站同一起跑線,打破壟斷甚至超越
    就在近日,傳出了一個好消息,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天琴計劃進展順利,其中「天琴二號」衛星項目正在按計劃推進,按照項目規劃,「天琴二號」衛星將會承擔多項重要的航天任務,例如,驗證多項空間引力波探測關鍵技術,其中包括下一代重力衛星關鍵技術。
  • 經濟學人全球頭條:SpaceX發射成功,網易官宣二次上市,疫苗巨頭離婚...
    「鋼鐵俠」馬斯克再次創造歷史 SpaceX首次商業載人航天發射成功北京時間5月31日凌晨3點22分,SpaceX最新的載人「龍飛船」通過獵鷹9號火箭,在美國甘迺迪航天中心39A在全球矚目下,龍飛船載著兩名太空人還有一隻恐龍玩偶(作為零重力指示器)前往國際空間站。這是自2011年以來人類首次從美國本土升空進入軌道,SpaceX則成為了首個將航天員送入太空的商業運營商,「鋼鐵俠」馬斯克成功改寫了人類航天史。網易官宣二次上市 丁磊發布首封致全體股東信5月29日,香港交易所正式披露了網易二次上市聆訊後資料。
  • 珠海啟動「天琴計劃」 砸3億探秘引力波
    今年2月,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執行主任戴維·賴茨在華盛頓舉行的記者會上宣布:「我們已經探測到引力波,我們找到它了。」 賴茨現場播放了引力波轉化成的宇宙之聲:那是一聲清脆的「噗」,如水滴落水,持續時間短暫得不到1秒。此時,距離愛因斯坦的預言整整過去了100年,距離中國開啟首個空間引力波探測的重大科研項目「天琴計劃」剛剛7個月。
  • 2021全球航天大事件一覽!登陸火星,深空探測,載人航天
    該公司預計將在2021年進行首次飛行,並在其他商業協議中最近獲得了NASA的第二次發射合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 SLS巨型火箭發射首次登月任務一些非常重要的發射計劃將在2021年進行,也許沒有一個像美國宇航局太空發射系統(SLS)的首次發射那麼重要。
  • SpaceX創造歷史!「二手」火箭首次成功發射回收
    當地時間3月30日,在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SpaceX用之前回收的助推器再次完成了發射。這也是全世界首次成功發射回收火箭。供圖:SPACEX撰文:Nadia Drake這是私人航天公司SpaceX發展史中的裡程碑!當地時間3月30日,SpaceX成功把之前回收的獵鷹9號的一級助推器發射升空。去年,這個助推器把一個充氣太空艙發射到了太空中。
  • 羅俊代表: 「天琴一號」完成在軌技術驗證
    本報記者 龍躍梅 通訊員 黃 豔 盧旖維 5月21日,全國人大代表、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院士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透露,經過多方評估,「天琴一號」六大技術在軌驗證全部通過,每項技術指標都優於任務目標,達到國內同類技術的最高水平。羅俊院士說:「目前衛星狀態良好,下一階段將進入拓展實驗階段。」
  • SpaceX獵鷹9號和載人龍飛船發射任務推遲(圖)
    當地時間5月27日,由於天氣原因,原計劃於當日發射的獵鷹9號和載人龍飛船發射任務推遲。據了解,下一個窗口期為當地時間5月29日下午3時22分或者30日下午3時。航太總署原計劃使用SpaceX公司的獵鷹9號和載人龍飛船,搭載美國航太總署太空人 鮑勃·班肯(Bob Behnken)和道格·赫利(Doug Hurley)飛往國際空間站,此後兩位太空人將在國際空間站進行為期數月的任務,時間長達110天。自從太空總署的太空梭在2011年全部退役後,美國向俄羅斯支付數以千萬美元計的費用,用聯盟號(Soyuz)飛船將太空人送上太空。
  • 馬斯克旗下SpaceX獲NASA批准,可用「二手」火箭和飛船載人航天
    於是,6月3日,SpaceX和NASA價值31億美元的「商業機組計劃」(CCP)合同內容有所修改。 調整後的合同規定,從「Mission-2 」(或稱「Crew-2」)任務開始,SpaceX將被允許使用回收的獵鷹9號運載火箭和龍飛船太空飛行器來運載太空人。
  • 商業航天行業深度報告:誰能成為中國的SpaceX
    SpaceX 到 2020 年年底成為全球最大衛星運營公司lon Musk 於 2015 年首次提出「星鏈計劃」。該計劃共分兩期三階段,計劃發射總共 1.2萬顆衛星到 550-1325 公裡之間的多條繞地軌道,形成一個可以覆蓋全球的寬帶衛星通信網絡,並在 2019 年將衛星總規模擴大至 4.2 萬顆。
  • 都是探測引力波 中國「天琴」與美國LIGO有何不同?
    北京時間2月11日夜間,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宣布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引發全世界關注。與此同時,有消息稱中山大學也在2015年啟動了中國本土重大的引力波探測工程「天琴計劃」。2月13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中山大學求證得知,中山大學確實在進行關於引力波探測工程「天琴計劃」的研究,並非網上所說的是「炒作」。
  • 發射十分鐘後,SpaceX龍飛船艙內飄起一隻恐龍玩具,有什麼用?
    趣味探索訊 這真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北京時間5月31日凌晨3:22,載著龍飛船2的獵鷹9號火箭從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成功升空,十幾分鐘後進入繞地軌道,短短幾個小時內就傳遍了全球,不論是美國還是中國,大家的反應也很激烈,有人說馬斯克開掛了,有人說SpaceX真了不起,還有人說他真是神一般的人物。
  • 長五B擬於今年春季發射中國空間站核心艙任務
    北青-北京頭條記者1月6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了解到,由該集團研製的我國空間站工程空間站各艙段、飛船及其發射使用的運載火箭正按計劃開展各項總裝與測試工作,其中長徵五號B遙二火箭發射空間站核心艙任務擬於今年春季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執行;「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預計2月10日左右實施近火制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