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生態修復過程中 水工環調查工作怎麼做?

2021-01-07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條件是礦山開採的主要基礎技術條件,不但對礦山建設、開採和生產起重要控制作用,同樣對礦山生態修復的工程設計起著重要的限制作用。

一、微地貌及水文調查

(一)微地貌調查

礦區所處地貌單元多為二級或三級,要從地貌形態入手,調查礦區所處的原始微地貌類型,以及人工地貌特徵。即調查礦山建構築物、採場等所處地貌形態;調查礦業活動改造後的微地貌特徵,如露採場、採空塌陷區、渣土堆場等典型的人工地貌。調查重點是尾礦庫、渣土堆場、生產生活區是否處於溝谷中,以及上遊匯水區面積,溝內鬆散沉積物分布等;對丘陵山地凹陷開採積水區,要關注周邊微地貌特徵,山體「寬度」等。微地貌調查一般以大比例尺地形圖為底圖開展。

(二)水文調查

礦區水文調查主要內容有:通過周邊水系與水利設施調查,了解礦山生產生活用水水源、礦山外排水通道、可能受礦山影響的水體,如水庫、河流;當生態修復模式為農用地、林地時,則要了解可能的灌溉水源;通過最低侵蝕基準面的調查,判定露採礦山的採場能否自然排水;通過訪問及現場調查,掌握凹陷開採區、塌陷區常年積水水位標高、容積、以及與周邊水系連接等。

當礦區附近有流經的河流時,需調查其水深、流量等水文參數,以及河床的地質結構、滲透係數等,判斷與礦區的水力聯繫,對於季節性溪流,也需要調查其水文特徵。還要調查礦區歷史最高洪水位標高,分析礦區是否存有洪澇隱患等。

二、水文地質條件調查

礦區水文地質條件調查主要包括礦區氣象特徵調查,礦山含水層、隔水層及其水文地質特徵調查,礦區構造對水文地質條件影響調查,礦區地下水的補徑排條件調查,含水巖組間水力聯繫及礦床充水因素分析,以及礦坑湧水量預測等內容。對於在生產礦山,要對照原勘探報告(採礦設計),補充必要的實地調查與核實,查明水文地質條件的變化,分析其原因。

(一)氣象特徵調查

通過收集氣象部門資料,可以了解礦區氣候、季風、年平均氣溫、年平均降雨和年平均蒸發量等,還需重點了解極端氣溫、強降水歷史等災害性天氣,並對強降雨條件下,礦區採場、尾礦庫、渣土堆場等敏感地點受災風險予以評估。

(二)含水巖組劃分及動態特徵

根據以往勘查成果,需了解礦區地下水賦存與分布規律、含水巖組劃分(含水層、隔水層)、富水性和水質特徵;了解礦區地下水補給、徑流與排洩條件,以及開採狀態下的變化。

(三)礦山充水

通過勘探報告或採礦設計,了解礦山充水類型、充水等級、充水途徑;礦山疏幹設施、疏幹排水量、疏幹漏鬥特徵,以及可能帶來的生態環境影響。礦山充水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類以孔隙含水層充水為主的礦床,簡稱孔隙充水礦床。其礦床充水條件和礦坑湧水量的大小取決於充水巖層的顆粒成分、孔隙大小、膠結程度、埋藏條件及與地表水的水力聯繫程度。

第二類以裂隙含水層充水為主的礦床,簡稱裂隙充水礦床,其礦床充水條件和礦坑湧水量的大小取決於充水巖層的裂隙發育程度,構造複雜程度以及與地表水的水力聯繫程度。

第三類以巖溶含水層充水為主的礦床,簡稱巖溶充水礦床。其礦床充水條件和礦坑湧水量的大小主要決定於充水巖層的巖溶發育程度及分布和埋藏條件、礦區的構造複雜程度。

三、工程地質條件調查

該項調查一方面是基於對以往礦山勘查資料收集與分析,另一方面是實地補充調查,對於在生產和關停礦山,後者尤其重要,直接關係到生態修復設計技術依據的可靠性。

(一)工程地質巖組劃分

根據以往礦山勘查成果,即可掌握礦山巖土體劃分具體內容,以及各工程地質巖組的分布、物理力學參數,以及與礦層之間的關係。

(二)巖石的結構特徵

具體劃分巖體的結構類型時,主要考慮巖體的物理力學性質(巖石的單軸抗壓強度等)、巖性組合與巖性變化、構造變動的程度、應力變形狀態、風化作用的強度、幾何邊界條件(結構面組數、間距和特徵)以及地下水特徵。礦區巖土體的結構類型主要有散體結構、碎裂結構、層狀和塊狀結構。

根據《工程巖體分級標準》(GB50218—2014),巖體完整性及巖體質量分級根據巖體基本質量指標BQ確定。巖體完整性指標Kv根據巖石質量指標RQD值確定。根據BQ指標,將巖體分為5個基本質量等級。在礦山生態修復工程設計中,依據確定的基本質量等級,選用巖體物理力學參數,確定地下工程巖體自穩能力和地基巖體承載力。

褶皺和斷裂構造對工程地質條件最主要影響是巖體完整性遭到破壞,它與水力作用一起,使礦床工程地質條件更趨於複雜。

(三)邊坡穩定性調查

露天礦山開採形成露採邊坡,尤其是未按照設計開採的歷史礦山高陡邊坡,是礦山生態修復的重點和難點,生態修復設計前,都需要開展實地調查,調查內容有:

1)微地貌形態及邊坡的幾何特徵(坡高、坡角、臺階分布及空間幾何參數);地層產狀,以及與坡向的組合關係(順向、逆向、斜向、正向)。

2)邊坡巖土的類型、巖土層結構、工程特性。

3)巖體主要結構面的類型、產狀、延展情況、閉合程度、充填狀況、組合關係,分析是否存在軟弱結構面或者致滑塌結構面。

4)調查是否存在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質作用,包括邊坡失穩跡象的調查,如局部滑塌、樹木歪斜、渾水溢出等。

(四)硐室穩定性調查

井工礦山在地下形成的井巷和採空區導致硐室圍巖破壞,是產生地面塌陷的根本原因。對硐室穩定性進行調查,是預測礦山土地塌陷時序的基礎。硐室穩定性與圍巖的巖性、巖體結構和構造等自然因素有關,也與採礦方式、採礦厚度、支護形式、頂板管理方式等人為因素有關,硐室穩定性還與充填方式和時間有關。

調查工作應根據開採設計、長期監測資料,並結合井下和地表變形展開。

四、環境地質條件及礦山地質災害調查

礦區環境地質條件調查重點是礦山地質災害的調查。一是調查礦區在建設前已經存在的地質災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二是調查礦業活動引發的礦山地質災害或地質災害隱患,如露採場邊坡的滑坡與崩塌災害,渣土堆場的泥石流隱患、採空上方的地裂縫和地表塌陷等。在實施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前,需查明礦山地質災害,並進行專項設計與治理。

(一)崩塌調查

1.調查的主要內容

1)崩塌區的地形地貌及崩塌類型、規模、範圍,崩塌體的大小和崩落方向。

2)崩塌區巖體的巖性特徵、風化程度和水的活動情況。

3)崩塌區的地質構造,巖體結構類型、結構面的產狀、組合關係、閉合程度、力學屬性、延展及貫穿特徵。

4)危巖體分布、形態、規模,巖土性質、結構類型、結構面發育、貫通及組合情況。

5)氣象(重點是大氣降水)、水文、地震情況。

6)崩塌前的跡象及崩塌區地貌、巖性、構造、降雨、地震、溫差變化等自然因素和採礦、爆破、切坡等人類活動對崩塌的影響。

7)崩塌災情及當地防治崩塌的經驗。

8)崩塌(危巖)調查時宜填寫調查表。對崩塌的重點部位應進行拍照、錄像或繪製素描圖。

2.工程地質測繪

1)測繪範圍包括崩塌體和周邊相關區域,平面圖比例尺為1:500~1:2000;剖面圖為1:100~1:1000,如危巖體體積較小,宜採取更大的比例尺。

2)對主要的裂隙或節理進行測繪,測量其產狀、裂隙面特徵(長、寬、充填物、延展情況等)。

3.勘探與巖土試驗

崩塌勘探方法以剝土、探槽、探井等山地工程為主,輔以適量的物探和鑽探驗證。物探適用方法主要是彈性波法,以探測裂隙的延伸和連接情況。巖土試驗主要是崩塌體巖土和裂隙面的抗剪強度試驗。

(二)滑坡調查

1.調查的主要內容

1)滑坡地形地貌特徵,包括滑坡所處的地貌部位、斜坡形態、坡度、相對高度、溝谷發育、植被情況等。

2)滑坡及其周邊的地質結構,包括巖土體的類型、工程地質特性、軟硬巖的組合、軟弱夾層的厚度及分布。

3)滑坡要素及邊界特徵,包括滑動體的長度、寬度、厚度、巖土體組成及結構、鬆動破碎及含泥含水情況等;滑坡壁、滑坡平臺、滑坡舌、滑坡裂縫、滑坡鼓丘等微地貌形態;前緣臨空面及剪出情況,初步判定滑坡體的滑帶(面)部位及主滑方向,圈定滑坡周界。

4)滑坡變形活動特徵,訪問調查滑坡的發生時間、發展過程及穩定狀態。

5)滑體內外樹木、建築物、水渠、道路、墳墓等變形位移及井泉、水塘滲漏或乾枯等現象。

6)滑帶水和地下水的分布,泉水出露地點及流量,地表水、溼地分布及變遷情況。

7)滑坡誘發因素,包括降雨、地震、洪水、坡後加載、工程切坡、礦山採掘、爆破震動等自然及人為因素。

8)滑坡危害及災情,當地滑坡整治的措施和經驗。

9)滑坡調查時宜填寫調查表,對滑坡的重點部位應進行拍照、錄像或繪製素描。

2.工程地質測繪

1)測繪的範圍:後緣壁至前緣剪出口,外延至可能影響的範圍。

2)截排水工程可能布置的位置。

3)地形地貌測繪的內容:宏觀地形地貌、微觀地形地貌。

4)巖土體工程地質測繪內容:周邊地層、滑床巖土體結構、各類結構面特徵及產狀、滑體結構特徵及組合、滑帶層位及巖性。

5)滑坡地裂縫測繪內容:地裂縫分布、長度、寬度、形狀、力學性質及組合;地裂縫與對應建築物開裂的關係;地裂縫與滑坡下滑力的關係。

6)滑坡體上植被調查(植物的形狀、物種)。

7)水文地質調查(地表水入滲、衝刷、積水、下降泉等)。

8)人類工程活動對滑坡的作用(如切坡、附加荷載、採礦、爆破等)。

9)測繪比例尺:平面圖一般為1:200~1:500;剖面圖為1:20~1:100。

3.勘探與巖土試驗

1)剖面數:大、中型滑坡三條剖面,小型一般一主一輔;勘探點、線距離視地質條件複雜程度而定,主勘探線線間距為簡單地區縱向間距60~100m,橫向60~100m。複雜地區縱向間距40~80m,橫向40~80m。主勘探線點間距為簡單地區縱向間距60~100m,橫向60~100m;複雜地區縱向間距40~80m,橫向40~80m。輔助勘探線適當放大間距。勘探線要從滑坡的剪出口,經主滑段到滑坡後緣的穩定段。

2)勘探點由鑽孔、槽井探、物探構成,主勘探線勘探點為鑽孔、槽井探點。

3)勘探深度:進入滑床3~5m;設計有抗滑樁、錨索的深度大於滑坡體厚度1/2,並且不小於5m。

4)採樣:應取滑帶與滑坡體巖土試樣,測試項目為物理、水理與力學性質指標(黏聚力和內摩擦角)。儘量取原狀樣,當無法取得時,可取保持天然含水量的擾動土樣進行重塑樣試驗。每個工程地質層不少於6組樣。

5)勘探點位置原則:布置在勘探線上;有利於控制滑坡體縱向厚度變化;可能設計治理工程的部位,如抗滑樁;兼顧採樣和現場試驗、監測點的布設。

(三)泥石流調查

1.調查的主要內容

1)溝谷區暴雨強度、一次最大降雨量,冰雪融化和雨洪最大流量,地下水對泥石流形成的影響。

2)溝谷區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質現象,鬆散堆積物的分布、物質組成和儲量。

3)溝谷的地形地貌特徵,包括溝谷的發育程度、切割情況和溝床彎曲堵塞、粗糙程度,縱坡坡度;劃分泥石流的形成區、流通區和堆積區,圈繪整個溝谷的匯水面積。

4)形成區的水源類型、水量、匯水條件、山坡坡度,巖土性質及風化鬆散程度;斷裂、滑坡、崩塌、巖堆等不良地質現象的發育情況及可能形成泥石流固體物質的分布範圍、儲量。

5)流通區的溝床縱坡坡度、跌水、急灣等特徵;溝床兩側山坡坡度、穩定程度,溝床的衝淤變化和泥石流的痕跡。

6)堆積區堆積扇的分布範圍,表面形態,縱坡,植被,溝道變遷和衝淤情況;堆積物的性質、層次、厚度,一般粒徑及最大粒徑以及分布規律;堆積扇的形成歷史、堆積速度和一次最大堆積量。

7)歷次泥石流的發生時間、頻率、規模、形成過程、歷時、流體性質、暴發前的降雨情況和暴發後產生的災害情況。

8)當地防治泥石流的措施和經驗。

9)礦山棄渣土堆場的位置、截排水措施、擋土措施、堆場穩定性等;礦山工程切坡、砍伐森林等人類活動情況。

10)尾礦庫防滲、防洪措施;尾礦庫的壩基和壩體穩定性。

對於礦山泥石流調查,後兩項是重點。

2.工程地質測繪

對全流域及溝口以下可能受泥石流影響的地段,調繪與泥石流形成和活動有關的地質地貌要素,編制相應的地貌圖與地質圖,填繪縱斷面與橫斷面圖。小流域平面圖比例尺為1:10000左右,分區平面圖比例尺為1:500~1:5000;縱剖面圖比例尺1:500~1:2000;橫向斷面圖比例尺1:200~1:500。測繪方法以沿溝谷追索、實測和填繪剖面為主。工程治理區實測剖面至少按一縱三橫控制。對於可能形成礦山泥石流的不穩定堆場和尾礦庫的測繪,要圍繞其周邊,尤其是「下遊」區域展開。

3.勘探與實驗

勘探工程主要布置在泥石流堆積區和可能採取防治工程的地段。勘探工程以鑽探為主,輔以物探和坑(槽)探等輕型山地工程。防治工程場址主勘探線鑽孔的孔距應能控制溝槽起伏和基巖面,間距一般30~50m。當鬆散堆積物很厚時,孔深應該是設計治理工程最大高度的0.5~1.5倍;基巖埋深淺,孔深應進入基巖微風化層。物探工作作為鑽探的補充和驗證外,在施工條件差、難以布置或不必布置鑽探工程的泥石流物源區,可布置1~2條物探剖面,對鬆散層的巖性、厚度、分層、基巖面深度及起伏進行推斷。結合鑽探和物探,在重點地段布置一定深度的坑探或槽探,揭露泥石流在物源區、流通區、堆積區物質沉積規律和粒度級配變化;了解鬆散層巖性、結構、厚度和基巖巖性、結構、風化程度及節理裂隙發育狀況。現場採集具有代表性原狀巖、土樣品,獲取巖土體物理力學參數。視需要,進行鬆散層地下水抽水試驗或注水試驗,採取水樣。進行水質簡分析和侵蝕性二氧化碳分析。

(四)礦山巖溶塌陷調查

礦山巖溶塌陷調查與評價的主要內容是:

1)收集分析礦區內已有的地質、水文地質等資料,掌握巖溶發育程度、分布規律及巖溶水環境條件。

2)調查礦山疏幹排水漏鬥範圍,以及巖溶塌陷的發生時間、分布、形態、規模、密度等。

3)地下水與地表水的水力聯繫及其動態變化。

4)碳酸鹽巖上覆第四系土體的類型、厚度及其工程地質性質。

5)巖溶塌陷的誘發原因。

6)地表工程設施等的破壞損失情況,當地防治塌陷的措施和經驗。

7)分析巖溶塌陷的形成條件、分布發育特徵、誘發因素、發生發展趨勢及危害程度。

8)根據巖溶塌陷發育程度及其危害程度,對其現狀與發展趨勢進行評估,針對性地制定防治措施。

(五)採空塌陷調查

採空塌陷調查與評價的主要內容是:

1)礦層的種類、分布、層數、厚度、深度等特徵,開採層頂底板的巖性、結構等。

2)礦山開採歷史、採深、採厚、開採方式、頂板管理方法、回採率、開發現狀及規劃等;了解採礦巷道的布置、形態、大小、埋藏深度。

3)採空區的空間展布和範圍,塌落、密實程度、空隙和積水等。

4)地表變形破壞特徵,包括地表塌陷坑、伴生裂縫、臺階等的位置、形狀、規模、深度、延伸方向,地表移動盆地特徵及影響範圍;分析其與採空區、開採邊界、工作面推進方向等的關係。

5)採空區附近的抽、排水情況及其對採空區穩定的影響。

6)採空塌陷的歷史,原計算或預計塌陷量、現狀塌陷量、剩餘塌陷量等,對工程設施、農田等危害和損失情況,以及當地防治塌陷的措施。

7)分析採空塌陷形成的地質條件和採礦條件,地表移動變形特點,可能的塌陷範圍及危害性。

8)進行採空地面塌陷穩定性評價(採用開採條件分析法、採深採厚比等方法),針對性地制定防治措施。

當井採礦山上覆有欠固結、半固結土層分部時,疏幹排水還會導致地面沉降災害,則需開展壓縮層、疏幹漏鬥等調查與評價。

原標題:【技術分享】礦山生態修復過程中,水工環調查工作怎麼做? 生態修復網 今天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舉辦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觀摩交流...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提升全市礦政管理人員業務水平,12月4日至5日,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在濰坊市委黨校舉辦了利用市場化推進礦山生態修復觀摩交流暨全市地質環境監測培訓班。  培訓班邀請山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地下水調查監測室主任王慶兵博士、山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生態地質調查室主任王集寧博士、濰坊市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部主任蒿艾莉教授、市局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科科長昃慶民等,分別做了《加強地質災害科普宣傳提升地質災害防治能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新時代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探討》《學習黨的歷史總結黨的經驗》《探索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實施意見解讀》等
  • 【政務要聞】張向陽督導調研萬安山生態修復工作
    【政務要聞】張向陽督導調研萬安山生態修復工作 2020-12-22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自然資源廳蒞攀調研生態保護修復管理工作
    2021年1月6—7日,自然資源廳生態修復處處長單鑫率隊到我市調研煤矸石生態修復及生產礦山生態修復管理工作,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楊林陪同調研。調研組一行先後實地調研了攀鋼礦業公司、攀煤集團公司、仁和區太平鄉摩梭河片區煤矸石生態修復工作情況,並召開座談會,聽取了我局、相關縣(區)政府、有關企業、各縣(區)自然資源主管部門關於煤矸石及生產礦山生態修復管理工作開展情況、存在問題、意見和建議的匯報。調研組對我市生態修復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並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 半月談|護生態,還是毀生態?生態形式主義調查
    不過,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地方在生態治理中「要面子不要裡子」「講速度不講規律」等問題突出,有的甚至在考核督察壓力之下搞起了生態形式主義,以生態建設之名行生態損毀之實。  形式主義讓生態建設有點虛,  有的生態工程與初衷背道而馳  ——要面子不要裡子,一些生態修復工程做樣子,以圖矇混過關。
  • 關於公開徵聘中國砂石協會綠色礦山評估專家的公告
    關於公開徵聘中國砂石協會綠色礦山評估專家的公告各有關單位:根據《自然資源部辦公廳關於做好2020年度綠色礦山遴選工作的通知》(自然資辦函〔2020〕839號)和砂石行業國家級綠色礦山建設需要,為進一步推進我國砂石行業國家級綠色礦山建設,充分發揮專家的技術支撐和諮詢服務作用
  • 永安市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工作
    這般如詩如畫意境,是永安市大力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工作的一個縮影。永安市如何繪就生態新畫卷?森林巡防隊員使用無人機進行巡山管護。統籌部署,構建一體推進格局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自然中的山水林田湖草同樣是互為關聯的生命共同體。因此,生態保護修復要堅持「一盤棋」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要素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繫的有機鏈條,目前實施的十個項目涉及面廣、涵蓋部門多,關鍵是要協同推進、形成合力。」
  • 「鮮」頭條|聚焦社會資本參與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首批典型案例
    案例中,各地區通過釋放政策紅利,為社會資本、社會力量投入生態保護增加動力、激發活力、挖掘潛力,打通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礦山治理,企業投資帶動生態修復因礦施策、因勢利導,充分利用天然地理優勢,挖掘當地旅遊資源潛力,帶動區域發展活力……山東、雲南、浙江、河南等地的探索實踐,為資源型城市向生態型城市轉型發展提供了示範。
  • 湖北: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加快推進
    中新網宜昌1月14日電 (董曉斌 郭曉瑩 李再星)湖北長江三峽地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正加快實施,湖北宜昌目前已完成投資30.9億元。宜昌市六屆人大六次會議14日開幕,宜昌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家勝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透露上述信息。湖北長江三峽地區包括宜昌市、巴東縣、松滋市,屬國家生態安全核心區域。
  • 鎮江句容:修復生態「傷疤」 讓秀美青山展新顏
    近年來,地處丘陵山區的江蘇鎮江句容市,直面問題,洗滌傷痕、還原自然,通過大力實施環境綜合治理,修復生態「傷疤」,讓綠水青山重現秀美風貌。句容市華陽中心國土資源和規劃所邊城服務站工作人員楊慶告訴記者:「這裡的青山曾經一度滿目瘡痍,黛綠色的山體之間露出一片片灰白的『傷疤』,山峰被『開膛破肚』,當時環境汙染比較嚴重,宕口形成了次生災害。」生態問題事關地域發展承載能力,也關係到廣大百姓的民生福祉。
  • 礦山綠了 珍稀鳥類回來了
    礦山石場復綠263公頃  廣東粵北南嶺山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總體績效目標共19項,目前12項試點績效目標已提前完成,預計其餘項目在2021年底前可全部完成。  2018—2020年間,韶關投入1.65億元推動礦山石場復綠,完成礦山石場治理復綠項目38個,完成治理復綠263公頃,已建成韶關芙蓉山國家礦山公園和廣東凡口國家礦山公園,大寶山國家礦山公園正在建設中。凡口鉛鋅礦、大寶山多金屬礦、瑤嶺鎢礦等9家礦山被錄入全國綠色礦山名錄,28家礦山被省自然資源廳評為省級綠色礦山。
  • 以督促改見成效|淄博:加快實施九頂山生態修復 採石礦坑變身森林公園
    眼前這片佔地廣闊、如森林般幽靜的公園景區,曾經是水土流失嚴重、漫天塵土、滿目瘡痍的廢棄礦山。淄博市以督察整改為契機,加快實施九頂山生態修復。在利用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礎上,打造集生態旅遊、地質觀光、體育休閒、文化體驗於一體的特色近郊生態山地森林公園,實現山體脫胎換骨。九頂山,位於淄博高新區東南角。
  • 廣東粵北礦山復綠近110公頃 白嫻等多種珍稀鳥類再現
    凡口國家礦山公園廣場主碑 韶關市自然資源局供圖  據悉,2018年10月,自然資源部等三部門在北京舉辦競爭性評審會議,韶關市組織申報的廣東粵北南嶺山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項目成功入圍全國試點,獲得中央財政補助資金20億元,為該市實現生態保護與生態脫貧的互動雙贏提供了堅實的資金保障。
  • 張海波督導檢查松材線蟲病防控和山體修復工作
    8月14日,威海市委副書記、市長張海波到環翠區、文登區、榮成市、經區,實地督導檢查松材線蟲病防控和山體修復工作,要求提高站位,認清形勢,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千方百計確保除治和整治效果。張海波還實地查看了文登區環山街道孫家西山廢棄礦山、榮成市夏莊鎮河北崖林場泓泰採石場、經區泊於鎮大林格村廢棄礦山等修復項目,詳細了解礦山修復整治情況。張海波強調,要紮實推動山體修復三年行動計劃,把礦山恢復治理與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周密部署、科學治理、整體推進,不斷提升礦山修復治理水平。要進一步明確責任、把握時間節點,以堅定的決心和「啃硬骨頭」的毅力,加快修復進度。
  • 國際金屬冶煉廠綠色生態修復項目介紹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環境汙染修復工作起源於20世紀70年代末期,至今已有40餘年的歷史。隨著修復技術的發展及修復工作經驗教訓的總結,歐美國家在完善環境修復策略及模式、優化環境汙染修復技術、健全法律法規等方面逐步取得了進展。
  • 礦山下來了一群黑天鵝
    位於長清區馬山鎮砣月山礦山下的人工湖裡,最近來了一批稀客——黑天鵝。只見它們自在地在水中遊泳,吃著工作人員餵錦鯉的魚食,竟然沒有要離開的意思了。抬頭往山上望去,工程車正在緊張施工,後邊緊跟著灑水車,循環在路面上灑水降塵。而礦山半山腰處的辦公區裡花木繁茂,柿子樹上已經碩果纍纍……這是礦山嗎?10月21日,站在這裡的記者有些難以置信。
  • 生態綠包裹礦坑「心」,修復後的龜坡廢棄礦坑,鳥來了蟲也來了
    7月15日,航拍已完成礦坑生態修復的龜坡廢棄礦坑。圖/記者張雲峰長沙雨花區跳馬鎮跳馬村,生態修復前的龜坡廢棄礦坑。資料圖片7月15日上午,長沙雨花區跳馬鎮跳馬村龜坡廢棄礦坑,曾宛如在地表挖出的一顆「心」,已經徹底被生態的顏色所包裹,並且從山上延伸到了山下,為前往的人鋪上一層綠毯。昨日,長沙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宣傳月活動啟動儀式在跳馬鎮中心文化廣場舉行。記者獲悉,目前長沙市森林覆蓋率已達54.95%,居省會城市第三。
  • 從「炸山」到「養山」,河北唐山礦山正在變綠
    臧春得是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壓庫山村人,目前在保利生態環境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機械隊從事礦山綠化管理工作。新華社記者高博攝作為京津冀生態環境建設和環境治理的主戰場,近年來,隨著環保政策日趨嚴格和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唐山市下決心調整產業結構,開展礦山整治行動。目前,唐山全市已關閉採石場343個。唐山市還對廢棄礦山跡地進行生態修復。2019年,豐潤區政府與保利久聯集團合作,合資成立保利生態環境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對全區廢棄礦山統一打包治理。
  • 王兆銘調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王兆銘主持召開座談會1月4日,澧縣縣委副書記、縣長王兆銘前往市生態環境局澧縣分局,調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並召開了調研座談。副縣長劉黎參加了相關活動。王兆銘一行先後來到澧縣生環分局實驗室、澧縣藍天保衛戰指揮部辦公室、澧縣汙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辦公室,詳細了解了相關工作開展情況。2020年,澧縣環境質量綜合指數為3.02,優良天數達354天,優良率96.7%,水環境質量穩中向好,省控2個水質監測斷面檢測結果穩定在Ⅱ、Ⅲ類水質,達標率100%,2個縣級飲用水源地水質穩定達到國家標準。
  • 致力生態恢復 打造綠色礦山 ——杭州山亞南方水泥有限公司生態環境恢復治理項目開工儀式順利召開
    為進一步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建設「兩富兩美」現代化浙江,改善礦區自然生態環境。8月6日,由中煤浙江生態環境發展有限公司承建的杭州山亞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大同石灰巖礦永久邊坡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和綠色礦山景觀提升項目工程開工儀式在富陽順利召開。杭州山亞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天津礦山公司和中煤浙江生態環境發展有限公司領導及員工共40餘人參加儀式。
  • 修復「生態傷疤」,礦坑宕口「變身」動物家園
    多年前,這裡卻是另一番景象:山上林木稀少,山頂光禿禿一片;礦坑深淺不一,宕口峭壁如斧削刀劈,碎石塊散落其間……近年來,六合推動廢棄礦山治理,修復「生態傷疤」。荒山披綠,礦坑宕口「變身」動物家園,生態紅利持續釋放,引領當地百姓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