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與楊開慧結婚租房住:僅買木板床條桌(圖)

2021-01-10 中國新聞網

  1935年初,長沙的第一處政府主持的廉租房——長沙市第一平民住宅區,不少城市平民已開始入住。

長沙市第一平民住宅區的公共會場。

長沙市第一平民住宅區頭門。

  文/任大猛 圖/徐暉銘

  2014年,樓市到底是漲,還是跌?是該趁機買房,還是繼續坐等觀望?這樣的討論,或許沒有答案。但它卻告訴人們,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抑或未來,住,永遠會是生活在都市中的人們必須要考慮和面對的一件「麻煩事」。

  毛澤東租住清水塘時,正是長沙租房的好時期

  「毛澤東、楊開慧結婚時 ,那時(他們)可憐得很,只買了張木板床、一張條桌。到楊開慧懷孕後,楊老太太(指楊開慧的母親)才搬來(同住)。」 這是與毛澤東年輕時一同幹革命的易禮容在1978年8月22日,面對來訪者講述的早年毛澤東在長沙的經歷。

  易禮容此前還說到:「(毛澤東和楊開慧所住的)清水塘的房子,是我負責向一個洋貨鋪老闆姓姚(陶)的那裡租的。租金每月7元,後來又加了2角,7元2角一月,租金是我按月交他,這筆錢肯定不是黨內什麼經費,是哪來的呢,我也記不清了。主席搬到清水塘去住是1921年夏秋之交,是自修大學舉辦起來以後,主席已和楊開慧結了婚,他們住清水塘進門的右邊正房,後房楊母住。左邊正房我住過,戴毓本也住過。臨時住過的還有一些人,如李立三也可能住三五晚,楊開秀(楊開慧堂妹)也住過,朱舜華住一兩晚也可能有的。」

  毛澤東當年租住清水塘,是以「一師附小教職員」身份租住這個單門獨院的。當年北洋軍閥張敬堯早已被趕出長沙,長沙城的世道處於相對平穩時期,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城內的房租開始上漲,至少毛澤東所住的清水塘的房子,就漲了2角錢。

  其實,在民國初期的長沙,非但毛澤東租房住,他的老師們更早將租房視為住在長沙的生活方式。毛澤東在「一師」就讀時,他們早就開始結伴群租的生活。

  1915年前後,毛澤東在「一師」的老師楊昌濟、黎錦熙、方維夏、徐特立等六位「一師」教員就租住在東慶街李氏芋園內(今解放西路東慶街至水月林一帶)。李氏芋園,當時園中有假山、水池、樹木等庭園之勝。

  據毛澤東的老師黎錦熙日記中記載,1915年4月,毛澤東來到李氏芋園拜訪租住在這裡的老師們,並練習了當年非常時髦的鍛鍊之法——靜坐。毛澤東坐在李氏芋園的一株灼灼桃花樹下,桃花寂靜地落在靜坐中的毛澤東身上。

  前幾年,李氏芋園後人李壯飛先生從英國回到長沙,訪其芋園舊居,曾談及他的父親、翻譯家李青崖先生小時候曾扮魯濱遜駕船獨自生活在芋園大塘中間的一個有假山的孤島上。

  上世紀30年代,何鍵等人曾擬將寬闊的李氏芋園建成長沙市中心公園,後因戰事未果,李氏芋園當時尚存何紹基等不少名人碑刻。

  民國時期著名影星王人美也曾回憶,毛澤東在「一師」就讀的一個夏天,曾借住在桂花井他們家,因為王人美的父親是毛澤東的數學老師,而哥哥們與毛澤東又是「一師」同學。王人美講述道,他們家在桂花井的房子,是租賃了軍閥葉開鑫的。葉住這處公館房子前棟,王人美家和陳姓人家共同租用了後棟。

  其實,當年在長沙不止教員等知識分子用租賃方式解決住的問題,當過湖南省長的劉人熙先生,在長沙似乎也沒有購買房屋,當年他租住在富雅坪一處公館,後來張敬堯為報復劉人熙,在劉人熙逃走後,將劉省長租住的房屋搗得個稀巴爛。

  民國時期,因政府推行房產稅,並附有多種房產捐,人們的生活水平較低,且長沙舊時的銀行並不能辦理房產按揭,因此,在整個民國時期的長沙城,租房基本是最合算的城市生活方式。

  1936年鄒欠白在《長沙市指南》中說,長沙消費很高,每月要有20元才能在長沙生活,「白居」「大不易」,因為擁有44萬人口的長沙是一座省會城市,「長沙生活程度歷來高於各市縣。」在長沙一戶普通小家庭,月收入20元,算是最正常的家庭收入標準。但1935年,因銀價低落,20元的家庭收入,已讓不少家庭有「不足開支之苦」。20元收入,在1935年的長沙僅能開支如下:

  租賃小房兩間,租金5元/月;次號米一石,供六口之家吃喝,8元/月;另,日常夥食雜用、人情南北往來等項最少開支:7元/月。

  也就是說,在當時的長沙生活,普通市民家庭開支以20元為低限,服飾等項尚未計算在20元/月之內。當年長沙最標準的工資,剛剛能夠用來租房,勉強保持溫飽,至於想要積蓄買房,簡直就是做夢,所以大多數人,只好租房住,即《長沙市指南》所總結的:「(長沙市民)少有自營房屋者,大都賃屋而居。」

  那麼手中掌有大量房屋的人是些什麼人呢?

  據民國湖南報紙分析,這些人以晚清湘軍崛起後而形成的「富二代」、「官二代」居多,他們守著的是一個家族或者一個家庭在長沙市的「祖業」,不願意出賣、玷汙家風,而寧願對外出租;此外,隨著商業的發達,也有經商的發了財,在城市中開始購買現房或自建房屋。

  總之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民國初期的長沙住房,自住率相對很低。根據1949年的統計數據,1949年,全市土地面積為112平方公裡,其中私有土地約佔93%;城區房屋建築面積為482.75萬平方米,其中私有房屋佔64.64%。其實除了私有房屋外,有些房屋為學校、廟宇等機構所控制。所以1948年《湖南國民日報》一則社論認為,一萬人控制著全市無房的三四十萬人。

  城市蟻族,怎樣才能租住新建的廉租房

  1935年1月,瀏城橋外長沙市第一平民住宅落成,這是長沙樓市中第一次出現「廉租房」。

  對於在城市出賣苦力的蟻族來說,長沙城內的洋房、獨宅,炫目的水泥鋼筋建築物,只是一種可望而不可「住」的景物,於是因兵災、水災、旱災及農村破產等原因而在城市近郊聚集的越來越多的「蟻族」,開始在長沙近郊營造貧民窟。這中間以小吳門火車站旁的煤灰堆貧民窟最著名,也最影響長沙市容,而且小吳門煤灰堆靠近火車站,人流複雜,容易形成長沙嚴重的消防和治安隱患。

  1934年,長沙市政府決定拆遷在小吳門外、靠近火車站的煤灰堆貧民窟。該處貧民窟,原系用城市煤灰泥屑填塞而成,汙水橫流,人群複雜。為了改變煤灰堆髒亂差的面目,長沙市政府決定在瀏陽門貧民工藝場旁撥出一大片土地來建築湖南第一處廉租房小區,即長沙市第一平民住宅。等第一平民住宅建成後,即開始對煤灰堆進行清剿和拆遷。這一次拆遷是成功的,而長沙市平民第一住宅也因為廉租房管理嚴格、廉潔奉公且相對公平而屢受各處表揚。

  1937年湖南《觀察日報》就寫道:「長沙有整潔的平民住宅……該處住宅區,坐落在南郊廣闊的公路旁邊,緊靠著貧民工藝場……(這裡)就像上海的弄堂巷子一樣,144間灰色的小樓房排列成7條整齊的行列:直的2行,橫的5行。行列與行列之間,又相隔著一丈左右寬闊的沙土道路,一枝一枝的樹木橫站在左右。外來的旅人,要不是看清楚園前門口的名稱,誰又能相信,那些房屋裡面的居民,是人力車夫,是小販,是報童,甚至是更清寒的百姓呢?」

  1935年湖南報紙記者解釋,長沙市第一平民住宅,因為是廉租房,租房價格極其便宜,樓下住戶每月須繳月租6角錢,樓上5角錢。在月租上,有同事評價說,六七角錢一個月,「以目前生活開支來講,那簡直少得不夠買一包令紙香菸。」

  當年長沙市政府頒布入住名額有限的第一平民住宅的住戶必須遵循以下原則:一、必須是拆讓馬路的拆遷戶;二、必須是長沙市民;三、有正當職業,且已婚、有家眷者,廉租房不得租給遊惰者;四、公務員不得佔用廉租房指標;五、家中財產在200元以下;六、有不良嗜好,或從事不正當業務者,不得租用廉租房。

  房租越限越高,市民自建小產權房

  眾所周知,抗日戰爭,長沙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長沙城在抗戰勝利一年半後,市區住房供應仍然嚴重短缺,因為城市「房荒」,租金變得越來越高,房客們越來越住不起,如果退佃則在長沙城內根本找不到房子。當年,長沙失業率極高,但要找到房子,比找工作還難。

  此時,長沙為方便市民租房,出臺了數條《房屋限租令》,如在長沙市區發現有空置的房屋,市民可以舉報,並優先享有租賃權,甚至可免去房租。

  與此同時,湖南省主席王東原任命熟悉市政的汪浩任長沙市長。

  汪浩上任長沙市長即馬上著手解決長沙房荒問題,一是馬上修復瀏城橋邊上第一平民住宅148縫、共計228間房屋,並提議在瀏城橋附近及李氏芋園加建平民住宅。

  其次,利用美國提供的大量救濟麵粉,以工代賑,在城市四郊,分建四所善救新村。西郊新村由湖南大學劃定校內土地建房,作為該校教職員工的宿舍。南郊新村,利用市產二三畝,建房解決退役轉業軍人的住房。北郊新村系向農民銀行貸款,徵集杜家山、龍洞坡山地百畝,建房54棟,命名為善救第一新村。東郊新村系撥用省產打靶場坪地58畝,建房22棟,命名為善救第二新村。善救新村合計安排324戶,系公開放租,按申請承租先後秩序編號,當眾監督抽籤,決定放租對象。也就是說為無房戶提供廉租房,讓低收入家庭能夠有房住。

  第三就是引進合作自建房屋,幫助市民團建或團購房屋。

  用合作方式「團建」房屋,最成功的一次就是為拆建沿江大道,將願意拆遷的長沙本地居民,集體遷往湘春路旁的彭家井建設房屋。

  先由43戶人家集體向市政府承租彭家井公地,自籌資金380萬元,省信用合作社貸款200萬元,省善後救濟署撥發救濟物資麵粉3噸半,組建集體住宅,定名為彭家井平民住宅公用合作社。社員願意參加彭家井建房勞動的,可以折合為建房工資總額。

  彭家井平民團建住宅成功後,長沙市又先後組建了小彭家井(住戶以小販為主)、富雅坪(住戶以貧困公務員為主)、熙寧街(住戶以小販為主)、橘隱園(住戶以貧困公務員為主)、伍家井(住戶以貧困公務員為主)、水陸洲(住戶以劃夫為主)等六社的平民住宅建設。合計全市共採取合作社形式組建七個平民自建房屋合作社,建房屋122棟,有社員188戶。當然除了彭家井的產權為長沙市所屬土地外,其餘各處土地歸屬封建社團所有。以今天的眼光看來,後面6處房屋只算小產權房。

  與此同時,長沙市對於各家報紙媒體從業人員也有相當的資助或補助。戴哲明等報人即因此在教育西街自建住房。

  看起來長沙市使用多種調控手段解決「房荒」,力度之大讓普通市民人心振奮,長沙市內整體房屋租金一度下落。但不久隨著國共內戰的深入,蔣家王朝搖搖欲墜,北方各地難民紛紛湧入南方的長沙,而當時幣值極不穩定,通貨膨脹,房東要求佃戶一律採用一月一石三機米來解決房租問題。結果米價不斷暴漲,而紙鈔越來越水,普通公務員三個月工資,甚至租不起兩個月的房子。長沙政府一次又一次調控,嚴格限租,在1948年下半年至1949年初,禁止房東索取實物作為房租、禁止以金條作為房租,但長沙城內房租卻越限越高。

  就在住房問題已經不能解決的怨氣中,1949年8月5日,長沙城和平解放,原有的一切不合理的、解決不了住房問題的房屋調控政策逐步宣告終止。

相關焦點

  • 毛岸英犧牲地的泥土,楊開慧犧牲前寫的家信……上海毛澤東舊居陳列...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下同)從毛岸英犧牲地取回的泥土,俄羅斯政府授予毛岸英的「二戰反法西斯勳章」,楊開慧犧牲前寫給毛澤東的家信……新增一批珍貴展陳,並對展陳功能和參觀路線進行優化和完善,上海毛澤東舊居陳列館近日全新亮相。明天是毛澤東誕辰127周年紀念日,記者今天踏訪了全新亮相的毛澤東舊居陳列館。
  • 毛主席與楊開慧,舉辦一場不同於世俗的婚禮,楊開慧始終不敢相信
    我要吻你的眼睛,吻你的眼,我要吻你一百遍」這是楊開慧寫給毛主席的一封信,一封用蠟紙包了一層又一層,藏在牆縫裡,沒有寄出去的「情書」。圖丨楊開慧「情書」手稿「打工人」毛澤東 1918年,25歲的毛主席開始了自己的初戀。那個時候,他還只是北京大學圖書館的一位助理員,主要負責的工作是管理圖書以及十幾份報紙的借閱登記工作。
  • 青年毛澤東的「小家大國」
    「清水塘22號」曾是毛澤東和楊開慧的家,全國第一個省級黨支部中共湖南支部、中共湘區委員會也都成立於此這裡是毛澤東、楊開慧夫婦的第一個家,也是長沙市唯一一處保存下來的革命歷史建築物,如今已成為中共湘區委員會舊址暨毛澤東楊開慧故居,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卓  時間回溯至上世紀20年代初,清水塘22號的這棟房子裡,一襲長衫的青年毛澤東在打理好自己小家的同時,不忘兼濟天下的責任。清水塘22號,見證著一個「小家大國」的故事。
  • 從毛澤東詩詞感悟偉人家風
    毛澤東將自己的痛苦、悲傷、思念、悔恨、感恩之心表達得淋漓盡致。寫好《祭母文》後,他意猶未盡,又寫了兩副輓聯。第一副輓聯為:「春風南岸留暉遠,秋雨韶山灑淚多。」第二副輓聯為:「疾革尚呼兒,無限關懷,萬端遺恨皆需補;長生新學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處尋?」後來,毛澤東在給好友鄒蘊真的信中,對母親的高尚品德仍念念不忘。他說:世界上有三種人:損人利己的人,利己不損人的人,可以損己而利人的人。
  • 1930年,29歲的楊開慧臨刑前,保姆陳玉英大喊:要殺就殺我
    僅10歲的年紀,陳玉英就已經外出打工賺錢。圖|陳玉英與女兒隨著局勢的不堪沒落,陳玉英的夫家生活也漸漸沒落,為了活命,陳玉英不得不早早離開家鄉,到長沙富有人家做底層傭人討生活。1920年,陳玉英進入時湖南督軍趙恆惕家做保姆。說起來,這個趙恆惕可是革命的"鬥爭對象"。
  • 毛澤東所有後代子孫大聚首,這麼多人,這麼低調!
    毛新宇之女毛甜懿毛澤東的十個兒女今何在毛岸英:毛澤東和楊開慧的長子,1922年10月24日出生於長沙清水塘。因胡宗南進犯延安,毛岸英才回到毛澤東身邊。建國後,毛岸英在北京機器總廠任黨支部副書記。韓戰爆發後,毛岸英參加志願軍赴朝,1950年11月25日不幸犧牲。同成千上萬勞動人民的兒子一樣永遠的留在了那裡。毛岸青:圖為毛岸青與妻子邵華、兒子毛新宇在一起毛澤東和楊開慧的次子,生於1923年。毛澤東喜歡毛岸英,也疼愛毛岸青,寄厚望於他。
  • 陳玉英:毛主席的保姆,曾在楊開慧臨刑前大呼:「要殺就先殺我」
    革命進展,陳玉英隨同毛澤東一家來到了武昌。剛到武昌,她聽不懂當地人的話,又不識字,於是毛澤東就寫了一張布條,上面寫著家的地址,問路時就拿出這張布條。在武昌都府堤41號,革命工作者們常來這裡開展農民運動講習所工作。在陳玉英的回憶錄裡,記錄了毛主席每次都會工作到深夜,楊開慧有些時候就會在旁邊,幫助毛澤東抄寫和整理資料。在從長沙到武昌期間,毛主席寫出了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 毛岸英毛岸青初到蘇聯,習慣隱名埋姓,不敢承認是毛澤東的兒子
    圖|楊開慧和毛岸英在獄中他們還和李杜說起了和媽媽楊開慧在監獄裡的生活,那些生不如死的日子裡,楊開慧忍受著全身的傷痛,還在教孩子們認字——"愛窮人,愛祖國"。在路過印度次大陸南端的一個島嶼之時,毛岸英看到了一種奇怪的動物,他趕緊喊李杜來看。
  • 毛澤東詩詞中的神仙鬼怪
    毛澤東詩詞植根於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蘊涵著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化元素,其中也包含對古老神話資源的挖掘與運用。毛澤東賦予神話人物以善惡、正邪、美醜等多種特徵,表達了鮮明的愛憎情感和深邃的價值觀念。毛澤東詩詞中的神話內容,與詩意水乳交融,顯示著他對神話原型的透徹理解和把握,反映出他對現實生活的深刻認識和感悟,也彰顯了他對神話人物形象獨具匠心的改造與超越,從而達到了「器大聲宏,志向高遠」的詩美境界。
  • 毛澤東詩詞中的陰晴圓缺
    毛澤東有兩句詩,表達了這種心緒。第一句出自1921年寫的《虞美人·枕上》:「一鉤殘月向西流,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夜深人靜時,「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為革命四處奔波的毛澤東思念楊開慧,徹夜難眠。「夜長天色總難明,寂寞披衣起坐數寒星,」寂寞難耐,翹望星空,星星悽然,形單影隻,正如李煜《搗練子令》所云:「無奈夜長人不寐,數聲和月到簾櫳。」
  • 上海一小夥花兩萬租房,僅住一個月,房主:別和我講法律
    一般情況下,人們租房都會通過中介來租,因為中介的手中房源比較多,房子的信息也很多,能夠滿足租房人的各種租房需求,同時通過中介租房比較方便也比較快捷,因此大多數人都會選擇通過中介,但是有的中介不負責任,甚至有可能會在金錢上欺騙了租房的人。
  • 毛澤東英語水平:贈言斯諾「三塊肉餵你馬吃」
    1910年秋,毛澤東離開了偏僻封閉的韶山沖,進入湘鄉縣城新式學堂——東山高等小學堂。該校實行新法教育,開設了音樂、英語、圖畫和自然科學。所以,毛澤東最早接觸英語是在17歲那年。半年後,他又隻身來到長沙,到湘鄉駐省中學讀書,還投筆從戎,當過半年兵。1912年春,他進了一所公立高等商業學校,但僅呆了一個月就退了學。
  • 四成日本家庭租房住 80平方米稱大型住宅(組圖)
    為結婚買房者很少  在日本,結婚時能買房者鳳毛麟角,租房結婚很普遍。  日本大部分單位實行與年齡相關的薪金制,50歲前收入和年齡成正比關係。剛工作的大學生每月收入20萬日元,而在東京買套40平方米的住房則要約3000萬日元。
  • 毛澤東、李訥父女情:壽桃書籤珍藏22年,偷回韶山替父完成遺願
    毛岸英和毛岸青自小跟隨母親楊開慧輾轉流離、居無定所,後來楊開慧犧牲,他們流落上海、街頭賣報,童年生活歷經磨難。    李訥經常被工作人員推進毛澤東工作的屋中,在眾人的勸說下,毛澤東本身也喜歡孩子,就會暫時放下工作和李訥一群小朋友玩。  李訥最早學會說的一整句話就是「爸爸散步去」,毛澤東後來回憶,當時的李訥只有兩三歲,小手僅能抓住毛澤東的一根手指頭。
  • 白宮聖誕樹掛毛澤東頭像 第一夫人親自裝扮(圖)
    點擊進入策劃:聖誕老人和他的後現代生活  白宮聖誕樹掛上毛澤東頭像 學者稱不必過分「政治敏感」    據12月25日出版的《環球時報》報導  在歐巴馬入主白宮的首個聖誕節,擺放在白宮藍廳中央的一棵聖誕樹,引起外界的強烈興趣
  • 毛澤東的英語翻譯唐聞生近照(圖)
    中新社發 賴海隆 攝中新社北京十一月九日電 題:唐聞生:中國開放源頭始於一九七二年中新社記者 賴海隆毛澤東英語翻譯唐聞生今天在此間表示,中國改革開放始於一九七八年,但中國開放源頭應從一九七二年二月二十八日中美籤署《上海公報》算起。剛剛出席過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舉行的同聲傳譯與翻譯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唐聞生,在接受本社記者專訪時說了上述這番話。
  • 毛澤東與賀子珍之子「小毛毛」1949年後的遭遇
    毛澤東的一生,前後有10個兒女,除後來眾所周知的毛岸英、毛岸青、李敏、李訥外,其餘6個子女因出生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或長徵途中先後不幸夭折或失落民間。而這6個孩子中,除毛岸龍是楊開慧所生外,其餘5個孩子均為賀子珍所生。
  • 省外登記結婚夫妻可線上辦理公積金租房提取
    本報訊(融媒體記者 孫琳)現在起,省外登記結婚的夫妻不再需要跑櫃檯辦理公積金租房提取業務,線上就可直接辦理。昨天記者從南京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獲悉,為擴大婚姻共享信息覆蓋面,該中心在已有省婚姻共享信息的基礎上,進一步對接全國婚姻共享信息,並在省內率先用於在線租房提取業務。
  • 毛澤東扮演者換西裝「賣酒」(組圖)
    以扮演毛澤東而出名的我國一級演員王霙大概沒想到,籤約擁有中國馳名商標的瀏陽河酒業公司,當上瀏陽河酒的品牌形象代言人後,由於其太像毛澤東而引發一片爭論。不過,就在一片「聲討」聲中,記者發現昨日戶外廣告畫面中的王霙已悄然脫去長衫換上西裝。